<p class="ql-block">一開始的機位被樹枝遮擋了,趕緊想辦法換地方,在懸崖邊亂石堆中艱難前行尋找合適位置固定機器風險蠻大的。</p> <p class="ql-block">海南鳽(英文名:White-eared Night Heron,學名:Gorsachius magnificus),是鵜形目鷺科夜鳽屬的鳥類。也叫海南虎斑鳽、海南夜鳽,英文直譯為白耳夜鳽。因第一個模式標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島的五指山而得名。海南虎斑鳽眼睛極大而漆黑。英國人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在中國海南島首次發現,因長期以來僅在大英博物館保存有一副標本,此后近半個世紀沒能再獲取相關信息,故而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近年來,在中國的海南、廣西、貴州、湖南、江西以及鄰國越南紛紛有所發現。海南鳽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p><p class="ql-block">中等體型(58厘米),上體、頂冠、頭側斑紋、冠羽及頸側線條深褐色。胸具矛尖狀皮黃色長羽,羽緣深色;上頸側橙褐色。翼覆羽具白色點斑,翼灰。成年雄鳥具粗大的白色過眼紋,頸白,胸側黑色,翼上具棕色肩斑。</p><p class="ql-block">虹膜-黑色(眼又圓又大,漆黑,似凸出);嘴-偏黃,嘴端深色;腳-黃綠色。</p><p class="ql-block">叫聲:尚無記錄。</p><p class="ql-block">海南虎斑鳽主要棲息于亞熱帶高山密林中的山溝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動和覓食。食性以小魚、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雌鳥每次產卵3一5枚。</p><p class="ql-block">海南虎斑鳽的數量非常稀少,分布區域也十分狹窄,沒有亞種分化,僅見于安徽霍山,廣西武鳴、隆安、瑤山,浙江杭州市、臨安、天目山,福建西北部邵武、建陽,廣東英德和海南白沙、樂東、瓊中、五指山等地。</p><p class="ql-block">其中在海南為留鳥,其他地方為夏候鳥或旅鳥。</p><p class="ql-block">東洋界:中國南部,東部,越南北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太陽就有眼神光!</p> <p class="ql-block">海南鳽拉便便</p> <p class="ql-block">當地發現者陳老師用熱成像拍攝的海南鳽夜間活動視頻</p> <p class="ql-block">在夜幕降臨基本無光狀態下我用尼康Z9在最大感光度最慢快門速度下拍攝的海南鳽影像</p> <p class="ql-block">拍攝后記:九月四日得知信息在安徽宣城一處深山老林的溪水邊大樹上,有兩只極其珍稀的國保一級海南鳽幼鳥,我立即決定中午出發驅車280公里三個多小時,一路上進入山區天氣多變陣雨不斷,我心中默念一路禱告老天保佑到了拍攝點千萬別再下雨了啊??????,下午三點順利到達停好車步行五百米到拍攝點,剛剛等我機器就位,居然天空放晴藍天白云迎接我,而現場的鳥友說已經下了將近一個小時雨了,說到這里還只是幸運之一。</p><p class="ql-block">接下來立即進入拍攝狀態,巧的是遇到了發現此鳥的當地陳老師夫婦,據他介紹這兩只幼鳥已經是第二窩,第一窩四月份就有了但因受到干擾母鳥棄窩了,這一窩在七月份發現后一直處于保護狀態,陳老師天天守護還安裝了紅外監測儀觀察,由于海南鳽是夜間喂食白天休息,母鳥從別處抓到魚類蛙類食物后是暫存在它的嗉囊中回來再反芻給幼鳥吃,所以白天一般很難觀察到海南鳽的動作畫面,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休息,最多也就是換個體位撲騰撲騰翅膀而已。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幼鳥逐漸長大后會自行把自己的窩給拆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兩只羽翼漸豐的海南鳽幼鳥站立在原來窩的位置上。</p><p class="ql-block">幸運之二:拍攝當晚回來僅隔一天得到消息兩只幼鳥已經在九月五號傍晚陸續飛走了!看到這里你說我巧不巧吧??????</p> <p class="ql-block">沿途的風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营山县|
荥阳市|
永康市|
潮安县|
临猗县|
石嘴山市|
洛扎县|
萍乡市|
尉犁县|
仙居县|
都匀市|
昌江|
汝阳县|
汝南县|
岐山县|
北辰区|
南康市|
鹤峰县|
曲靖市|
连南|
余姚市|
宁国市|
崇仁县|
德保县|
四会市|
民和|
馆陶县|
乐平市|
新兴县|
那曲县|
贵南县|
绥德县|
巧家县|
盐津县|
忻城县|
邵阳县|
治县。|
土默特右旗|
峨眉山市|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