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引子:</span><b style="font-size:15px;">梅花不是花梅花是一個人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大山不是山大山也是一個人</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梅花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傍晚,流落到小鎮子的。也就在同一天,街公所的干部們把她許配給了家住青口鎮翟家巷里一個名叫汪大山的男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蘇北的冬天極其寒冷,簡直能和東北媲美。尚未入九,寒冷的冬天已呼嘯而來。那個時候低溫一般都是零下十幾度,最低時達到零下二十多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北雖冷,但東北人冬天燒炕,人們可以暖在屋子里度過寒冷的冬季。東北又是林區,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木材資源。燒炕的柴禾比比皆是。蘇北則不同,剛剛獲得解放的黎民百姓們還沒有從解放前貧苦的生活困境中完全擺脫出來,許多人仍然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很多臨時搭建的毛草房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根本無法抵御嚴冬的侵襲。匱乏的木材資源也無法滿足冬季取暖的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到冬季,青口這個蘇北偏遠的小鎮,寒冷便取代了其他季節時的喧囂和熱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開店鋪的商家,就只有在二道街等幾條街道上擺攤賣菜的、賣日用品的商販,為了幾兩碎銀不得不繼續在外面擺攤堅守。小鎮子里大凡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班上的人,大都窩在家里很少出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也是他們抵御寒冬的一個無奈之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年人大都龜縮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閑著無聊的年輕人則聚在一起侃侃大山扯扯八卦。只有從那些貪玩小孩子們的臉上才能讀的出他們對寒冷所表現出來的無所畏懼。不管是男孩女孩,有的趿拉著一雙漏著腳指的破棉鞋,有的穿著不合腳的毛窩子*(一種用蘆葦編制的鞋)。臟兮兮的臉上,流著濃濃的黃鼻涕,手上腳上滲出膿血的凍瘡慘不忍睹;肥大的棉褲和掉了紐扣,敞著懷的破棉襖成了他們的標配。大街上從早到晚都缺不了他們穿著破衣爛衫追逐的身影和朗朗的打鬧嬉笑聲。白天青口河就是他們天然的滑冰場,晚上有燈光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娛樂場。他們整天無憂無慮,快樂并幸福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這些曾經過苦難磨煉的男男女女們,已今非昔比。有肚大腰圓,皮鞋擦的錚亮,脖子上掛著金項鏈,腰纏萬貫的大老板;有寫字樓里的精英和白領;有濃妝艷抹,穿金戴銀的富婆。當然更多的是處在社會底層的失業下崗工人。但破衣爛衫中承載著他們美好的童年記憶始終都無法被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鎮子里那些剛剛獲得了翻身解放的人們盡管尚未擺脫貧困,但他們終是脫離了昔日的戰亂和流離所帶給他們的苦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了,新社會給他們松開了纏在身上的鎖鏈。現在他們可以盡情的享受著期盼已久的那份自由、祥和而柔軟的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冬季,紛紛揚揚的雪花一直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的時節才漸止。但七九不見河開,八九尚不見雁來。曾經碧波蕩漾的青口河水依然像堅硬的花崗巖,從上游的塔山湖一直平鋪到青口以東的入海口。皚皚白雪依然靜靜的躺在各家的房頂上。只是在中午強烈陽光的照射下,氣溫升高的時候才開始短暫的融化。到了下午氣溫又開始下降,融化的雪水又開始結冰,順著屋檐流到地上,形成了一種叫做流簪的上粗下細的冰凌。中午融化下午結冰,次日中午繼續融化,下午繼續結冰,每天這樣不停地循環往復著,以至于那冰凌越長越長,有的長到快拖到地上。那是蘇北青口小鎮最寒冷的季節,是窮人家最難熬的日子。同時也形成了小鎮子一道獨特的風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梅花和大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天寒地凍的季節里。</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1953年的冬天,已經快出正月了,但天氣依然的寒冷。凜冽的寒風伴隨著紛紛揚揚的雪花在小鎮子的上空恣意的飛舞著,然后飄落在屋頂上,街巷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小鎮子倒是比平時少了些許嘈雜,增添了幾分寧靜。有的店面還在開張,有的已經早早打烊。在街上擺地攤的已經屈指可數,那些小商小販們不得不提前各自回家。路上行人也寥寥無幾。落滿雪花的房屋、街道像被一床厚厚的棉被,包裹的嚴嚴實實,整個小鎮銀裝素裹,蔚為壯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鎮政府的所在地,以前是一座大廟宇,因在小鎮子的西北方向還有一座大廟宇稱為后宮。所以在鎮東南方向的這座廟宇被稱為前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鎮政府門口就是前宮路,附近就是鹽市街和小魚市,往東去到東門外即東關。往西是聞名遐邇的二道街,稍往北一拐就是西門外也叫西關。平時小鎮子幾處街市,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熱鬧非凡。而冬天的這場大雪使的小鎮子清冷了很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日下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鎮里的鄭主任,下班后從鎮政府的大門走出來,她順手理了理被風吹亂的幾縷頭發,把它掖進頭巾里,然后撐開她那把油布雨傘,準備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面呼嘯的狂風,正伴著鵝毛大雪漫天飛舞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剛出鎮政府的大門口,就看見對面一戶人家的廈檐底下蜷縮著一個穿著花棉襖的人,好像是個女的。鄭主任踏著厚厚的積雪向對面走過去。仔細一看果然是個女的,十八九歲的樣子,襤褸的花棉衣里吐出來一塊塊臟兮兮的棉絮,灰頭垢面,蹲在墻角旁邊凍的瑟瑟發抖。被寒風吹起來的飄忽不定的雪花時不時的飄落到她的身上,她不停的用手抵擋著,拍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候鄰街的房子大都是做生意用的門臉房,所以建房子的時候屋面都會比外墻伸出來一段距離,當地人稱作廈檐子,當時這種建筑風格在小鎮子的幾條街道上比比皆是。晴天,做生意的人可以在廈沿底下擺攤賣東西,陰雨天即使下點小雨雪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做生意的收攤以后,這個地方就成了無家可歸的乞丐和一些流浪者們棲息之地。 </p> <p class="ql-block">(當年梅花就呆在這種廈檐子的底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走到那個女孩的身旁,輕輕的拍了拍她的肩頭問道:丫頭,你是從哪里過來的,怎么蹲在這里不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個女孩回過頭來,只是對著鄭主任靦腆的笑了笑,沒有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以為她沒聽見,又問了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木訥的看著鄭主任,還是沒有作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覺得有點奇怪,她怎么不說話呢?難道是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接著說:丫頭,這個地方不能呆的,在這里會凍壞身子的,沒地方去的話,就起來跟我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女孩拍拍了粘在身上的雪花站了起來,順從的跟在鄭主任的后面一起走著,也沒問要帶她去哪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以前是這個小鎮子里一個街公所的書記。(后來街公所被政府易名為街道,但老百姓仍習慣的稱街道為街公所,稱街道的頭兒為街長),家就住在街公所的附近。 后來被被提拔到鎮里作了婦女主任,專職從事轄區內的婦女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打算把這個女孩帶到附近的街道,她心里有數,街道上的那些干部有的是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年齡不算大,也就四十來歲。參加過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打土豪分田地時候立下過汗馬功勞,是個工作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老革命。現在街道上的婦女干部都是她手下的一幫娘子軍,是她親點的精兵強將,個個做事雷厲風行,干凈利落。鄭主任喜歡這樣的風格和工作作風。和她們工作起來配合默契,順風順水,得心應手。特別是她所推薦的那個一頭齊耳短發,身材苗條,腿腳伶俐的新上任的徐街長,是那種悟性極好的人,遇事一點就透,且性格豪爽,直言快語,潑辣大方。做起事來,果斷干練,從不拖泥帶水,事情一旦落了肩就一直扛下去,從不虎頭蛇尾,街民們個個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干部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是那個年代干部們的共識。所以遇到了這類事情他們責無旁貸,樂此不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領袖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就對他所領導的隊伍里每一個成員的諄諄教誨。什么叫為人民服務?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盡心盡力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才是為人民服務。那個年代為人民服務不是掛在嘴邊上的空口號而是要落到實處的。后來又名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所以當時的老百姓都把這類干部看作是父母官,而俯首貼耳,唯命是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心街,因處在小鎮的中心,而得其名。離鎮政府辦公的地方不遠,鄭主任帶著這個女孩,兩個人合打著那把油布雨傘,從鎮政府往西走了大約兩百米的路程就到了南北大街(華中路口),往北拐后又走了兩百米就到了十字路口,往西一拐就進入了牌坊街。路過新華書店,招待所往西的第二個巷子,就是翟家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辦就設在這個巷子里。</p> <p class="ql-block">(文革前叫中心街,文革期間改了一個洋名子叫前進街,至今還在洋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一會鄭主任就帶著這個女孩來到了街道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放下雨傘,解開圍在頭上的圍巾抖了抖,又在地上跺了跺腳把圍巾和鞋上的雪都抖落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上幾個婦女干部正在屋里熱烈的討論著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們看見鄭主任來了,就起身和她打著招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好,鄭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冒著這么大的雪過來,一定有什么重要事情要交代。她們在揣測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街長邊問候鄭主任,邊看了一下鄭主任身邊的女孩,心里有點納悶:這冰天雪地的她從哪里帶來個臟丫頭?要干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剛要問,鄭主任就主動介紹說:我是下班的時候在鎮政府對面的廈檐底下發現她的,也不知道她是從哪里來的。你們看,外面刮著這么大的風,下著這么大的雪,天氣這么的冷,她蹲在那里一夜還不給活活凍死啦?我就把她帶來了。我過來的目的就是來和大家商量一下,大家都出出主意,想想辦法幫她安置一下。不行的話今天先湊合一個晚上,明天再想辦法,大家看看行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個女人面面相覷,一時語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天的辦法倒可以想,今天晚上咋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說湊合,又該怎么湊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臟兮兮的女孩子何許人也,從何而來,名姓都不得而知。誰愿意把她領回自己的家里呢?況且這個女孩給大家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大精倉(傻的意思)。要是帶回家去,誰知會鬧出什么幺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沉默片刻,突然,鄭主任靈機一動。她對大家說:不用犯愁,有辦法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凝視著她,全神貫注的聽著她想出來的好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街長問:什么好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說:天快黑了,外面還在下雪,沒有時間磨蹭了。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把她帶到汪大山家,就把她說給汪大山做媳婦,你們看怎么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雖未置可否,但還是齊聲附和著鄭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覺得,既然是領導說的話,肯定有的是道理。不管是對是錯先服從了再說,下級服從上級這是上面定的規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鄭主任想出的這個辦法確實是個高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把她說給汪大山,不僅辦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情,既成全的汪大山,也省的明天在費事找地方安置這個女孩了。一舉兩得,兩全其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姜還是老的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不得不佩服鄭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需請示上級,無需舉手表決。一個切合實際的決議就這樣形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干就干,街道上的幾個婦女干部雷厲風行,在鄭主任的帶領下,領著這個臟丫頭向汪大山家走去。</p> <p class="ql-block">(大山家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大山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巷子的西首就是翟六老板的小商店。東首是李裕和弟弟李滌芝家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翟家巷是一條和南北大街(現在的華中路)并行的巷子。巷南出口就是南大街(現在的牌坊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出口就是北大街(現在的后宮路)街道辦事處就在翟家巷靠南的位置,往南,中間只隔著兩戶人家,第一戶是盧姓人家,第二戶是翟家,第三戶就是大山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下了一天,到下午還在紛紛瀝瀝的拋撒著,厚厚的積雪已經快沒過膝蓋了,每走一步都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鄭主任帶著一干人馬,興致勃勃的,深一腳淺一腳的朝大山家走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家靠翟家巷的西邊,是好幾戶人家共住的院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子雖然不大,但里面住了5戶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房屋是以前一戶佘姓人家的老宅,前后院的格局,房子建造的很是精致,雕梁畫棟,風格典雅獨特。小院子布局的更是別具一格,花卉盆景應有盡有,錯落有致。青石板鋪就的小路,曲徑通幽。土改的時候佘家被劃歸富人行列后,房子自然而然地就被共了產,主屋分給了一個家里人口較多的名叫李裕和的貧農居住。東西兩邊都是邊房,西邊房和東邊房則分給了人口較少的其他貧農居住。至此房子的原主人和新主人的命運都發生的巨大的變化。連院子的命運也得以改變。院子里的那些盆景早已枯萎,地上的青石板也了無蹤影,一個典雅幽靜的院落,變的一片狼藉,破敗不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大的院子里,每家門口都搭建了一個用來做飯的地方。條件好一點的,搭建的是小廚房,那個時候稱為鍋屋。但鍋屋起碼必須有鍋臺、風箱這些基本設施才配叫鍋屋。這種鍋臺既可以燒柴火也能用來燒煤炭。而像條件不好的汪大山和宋老太太,沒有這些設施的只能用泥土拌著麥糠合成的材料做一個鍋框,鍋框中間沒有爐條,只能用來燒柴火,不能用來燒煤炭。為了防止被淋壞,雨天的時候只能用東西把鍋框遮蓋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鍋框后面沒有煙囪,燒火口既進柴火又出煙。每次燒火的時候,從鍋框里面逼出來的濃煙和滾燙的熱浪,總會把燒火的人熏嗆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常常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被火烤的臉像個關公,被煙熏的臉又像個包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子里除了通往各家用碎磚頭,碎瓦片鋪就的小路,基本沒有其他空間。唯一占地方的就是李裕和堂屋旁邊的那棵挺拔蒼勁的臘梅花樹。那棵樹還是李裕和從地主手里分到房子時就有的,看來已經有不少年頭了。樹冠很大,修剪的很是精致,一點都感覺不到凌亂。看的出樹的前主人是個細心且很有品味之人。小院子因為有了它而增添了些許生機。可以想象的到,小院子早先曾經的雅靜。盡管已經快出正月了,那金黃色的梅花骨朵上頂著白白的雪花,依然是在努力開放的樣子。百花凋落之時,唯有臘梅寒冬傲雪,暗香浮動。</p> <p class="ql-block">(李裕和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李裕和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邊一排5間堂屋住著李裕和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裕和有兩個兒子,李裕和與老伴隨小兒子小兒媳一家住東邊3間房子,那時候小兒子和小兒媳還沒有孩子。人口少,住的還算寬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兒子早年去世,大兒媳婦帶三個孩子住西邊兩間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裕和的老伴是個小個、小臉、小腳,說起話來聲音像小貓一樣的老太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太太特愛嘮叨,但說起話來總是饒舌。聽起來倒也別有一番風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是老太太其實那時候也就五十來歲。李裕和在家排行老大,所以街坊都稱呼他們兩個人為大老爹和大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子的西邊兩間小邊屋住著張姓三口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們習慣叫她五姑的女人和她的兩個侄女住在一起。五姑個頭不高,但身材勻稱,膚白貌端,穿搭得體。五姑識文解字。據說五姑小時候不愿意裹腳,裹了一段時間后又被偷偷的放開了,但這時候的骨骼已經被損傷了,以至于后來形成了一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二半吊子的腳。穿的鞋子自然和那些裹腳的老太太們有異。走起路來明顯帶有新舊兩個時代都有的神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何故五姑一生未婚,當然也就未育,一直跟兩個侄女相依為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邊的兩間房子,靠大門口的南邊住著五保戶宋老太太和汪大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老太太是個喝白開水都長肉的人,在那個缺吃少喝的年代里,實屬罕見。她的肥胖是超出一般肥胖人的肥胖。老太太那豐乳肥臀煞是奇觀。每天在逼仄的房子里來回走動時,那天生的幾大件就成了行動的累贅,挪起步來艱難而沉重。真可謂步履蹣跚。只要坐到板凳上你是看不到板凳的,滿滿的全覆蓋。在那個瘦骨嶙峋的人比比皆是的年代里老太太的胖,可給新社會裝了大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老太太有個女兒嫁到本縣城東鄉一個叫下口的村子,離家不是太遠,宋老太太的生活用品都是女兒送過來的。平時拆拆洗洗的活兒也都靠女兒幫襯著。老太太少言寡語,和周圍的鄰居不大合群。但說起話來擲地有聲,除非不說,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分量十足。以至于很少有人敢和她過招。老太太平時都是一個人生活,由于行動不便,很少出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南邊則是大山的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家兩間房子總面積也不足二十平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汪大山是這個街道上的一條小光棍,是個淳厚良善之人。平時不茍言笑,不善言辭,與世無爭。在大山很小的時候父母親就去世了,大山性格內向,做事有些拘謹。因為處在社會的底層,一直活的很卑微。起初和一個姐姐相依為命,后來姐姐嫁到了南方,他一個人就靠給人家挑水,后來改為用小推車推水為生。那時候大山才十幾歲,家窮,人又太老實,給人的印象不僅木訥,感覺他比正常人還缺點什么,用現在的話說智商情商都不高,后來快三十歲了,也沒有討到媳婦。確切的說是沒有人愿意多這個嘴,去牽這個線,搭這個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因就一個字,大山“窮”,養不活老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時候小鎮子里有好幾個以推水為職業的人,境遇基本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圩外的河南村,有個姓田的人,瘦高個,年齡不大,人長的也標致,但一臉星羅棋布的麻子卻大煞其風景,因為顏值遜色,快三十歲了也沒能脫單。幾次相親,都與緣分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住在二道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因為一只眼睛失明,人們都稱他瞎劉。瞎劉個子不高,但長像英俊,家境尚可。平時少言寡語,一臉的嚴肅。很少主動與人搭話。基本在二道街范圍內推水。后來娶了一個羅鍋媳婦,這個媳婦不可小覷,抱的不僅是鐵飯碗,人也聰明漂亮,因為基因好,后來給瞎劉生了非常英俊可愛的男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事推水職業最多的當屬中心街居多,除了大山還有一個姓徐的,一個姓莊的,還有一個因為一只眼睛里長了泥溜殼,被人稱作瞎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瞎力是個非常隨和的人,不管見到什么人,他總是笑瞇瞇的,一副不得罪人的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瞎力年齡不大,也是單身,以前家境還算殷實。父母去世后,在后大街(后宮路)路南邊給他留下了一棟很像樣子的宅子。所以瞎力不愁找不到媳婦,不管怎么說在那個年代,瞎力也算有房有車的主兒(推水車)。可是后來瞎力鬼使神差地竟被一個大他好幾十歲的老太太點了穴,迷惑了心竅,被老太太輕松拿下。</p><p class="ql-block">男女門道很是精明的老太太明白,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婦和一個可以做孫輩的后生不明不白的住在了一起,這會在小鎮子里掀起怎樣的軒然大波。</p><p class="ql-block">為避免別人說閑話,老太太絞盡腦汁處心積慮地以“干兒子”名義一下就把瞎力給收編了,且名正言順。估計干兒子和現在的干女兒一樣,里面多少會有些貓膩,受到非議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兒。</p><p class="ql-block">其實老太太就是為了找個依靠,找個家。瞎力的要求也不高。對于一個到二十多歲葷腥未粘的瞎力來說,什么老的少的,丑的俊的,燈一吹都是那么回事。</p><p class="ql-block">但世上的事情誰又能說的清楚。</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在那個既無二奶又無小三的年代里,男女在一起偷腥的事兒成為那個年代里涉足者的一種罪惡,且十惡不赦。盡管涉事男女是在小心翼翼的情境下搞的地下活動。但這種被人們名曰趿(小鎮子里的人叫撒)破鞋的事兒,一旦被發現或被抓了現行,即使不被脖子上掛著一雙破鞋游街示眾,也會被唾沫星子淹死的。因了老太太的變通而風平浪靜,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瞎力和老太太就以母子的名義住在了一起。據說那個老太太城府不淺,不但心靈手巧,且八面玲瓏,很會來事。不僅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一張人畜無害的臉很是討喜。與街坊鄰居相處的和睦融洽,方方面面都拿捏的恰如其分。那些大長嘴們,對她自然也就少了一些口舌。想對她指指點點的人也自然有了收斂。真是,世故者,老太太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瞎力回家都是熱菜熱飯伺候,老太太像心疼真兒子一樣心疼著瞎力這個假兒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好事之人一見到瞎力,就會拿瞎力調侃、開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里是不是你“干娘”摟著你,把你哄睡著的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干娘”快抱小孫子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瞎力就會白眼一翻,牙一齜,嘻嘻一笑權作回答。不管別人怎么說,瞎力旁若無人,只管推自己的車,走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瞎力從來不會生氣。也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事情會讓他生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瞎力是個沒有脾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幾個人都各有千秋,而出類拔萃的當屬汪大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典型的土著人。長得一表人才,高高的個頭,身材俊美修長,五官端正,長像精致,特別是他那高高的鼻梁像一座懸在半山腰的小山挺拔蒼勁,配著女人般細膩白皙的皮膚,完美的輪廓無可挑剔,妥妥的帥哥一枚。只是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顯得有些清瘦,而略顯病態。高個子配上普通人用的小推車推水,明顯的比例失調。即使把車袢(套在脖子上的繩)放到最長也無濟于事。由于人高車矮,每次推車的時候都必須把腰向下彎曲這樣水才不容易從桶里溢出來,因此大山的腰就必須彎著才能使車子傾斜度小一點。習慣成自然,時間久了大山的腰就有點佝僂,給他英俊的模樣打了折扣,但即便如此,大山也仍然不失翩翩公子的風范,只是他投錯了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上的幾個干部們把這個女孩帶到大山家門口,院子里的幾戶人家都覺得很好奇,紛紛跑出來湊熱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堂屋里的李裕和出外賣菜去了(李裕和在鎮子里的蔬菜合作社上班),五姑家兩個侄女也上班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堂屋李裕和的兩個兒媳婦、五姑和大奶奶都風風火火的從屋子里跑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老太太沒有出門,只是站在自家門口探出頭來眺望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的這些干部們是想干嘛呢?大家都在揣測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街道干部過去時大山正在整理他用來推水的小推車和車上的水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小推車上,水桶上都結了厚厚的冰層,像被包裹的糖葫蘆。每天不把這些結在車上桶上的冰弄下來時間長了桶就凍實了,桶里裝的水就會越來越少,裝的少了主家肯定不會滿意,下一次也無法繼續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是個既本分又勤快的人,每天回家后必須用刀把結在車上和桶上的冰慢慢的敲打下來,以減少分量,增加容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看見來了那么多不知道要干什么的街道干部,心里多少有些納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們是找誰的,要干嗎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徐街長單刀直入對著大山說道:大山,你過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邊說著,一邊用一只手把旁邊的那個女孩拉了過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看,我們給你找來個“捂腳頭的”,你看好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被這突如其來的情境弄的有點懵,一臉疑惑的瞅著徐街長的臉,感到十分的驚愕。他順眼瞥了一眼和街道干部站在一起的那個女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瞥了一眼,沒好意思細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想:能有這等好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亡人生只剩歸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也曾有過很多美好的愿景,但隨著父母的離世,這些美好一一都被粉碎。父母去世后這么多年,大山煢煢孑立一個人舉目無親,沒有人過問過他的任何事情,和遠嫁他鄉的姐姐也很少往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在時山成路,父母不在路成山,雙親的早早離世,使大山過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呵護,少年時代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這些年大山一直是形單影只,過著無依無靠的單身生活。因為年輕享受不了五保的待遇。也因為年輕,有的是力氣,糊口飯吃還是沒有問題的,他也已經習慣了這種孤獨,只是縫縫補補洗洗澇澇的就難了。“光棍難光棍難自己縐來自己連”,可是大山自己既不能自己縐(縫補)來也不能自己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葉深秋天見寒,誰問大山衣可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的日子那是真的一個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到即將擺脫的光棍生活,大山的心情難以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不是不想要媳婦,可是找媳婦對于大山來說真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是那樣的高不可攀,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這些年他連想都不敢去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街道干部直接給自己做媒,大山真是有點受寵若驚,對著街道的干部只是干笑,沒有正面回答街道干部的問話。他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好。但激動之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鄭主任接著說:就這樣了,你也不用擔心什么,是街道上給你作的媒,放心吧,不會有問題的。今天先將就(湊合,遷就)一個晚上,讓這丫頭住在你這里。明天你就不要出去推水了,先把家里好好收拾收拾,再帶她到街上給她買點用的東西。買點好吃的和她一起吃個飯。從此以后這個丫頭就是你的媳婦了,你要好好待她,兩個人在一起要好好過日子,讓她再給你生個大兒子,你看多好啊? 明天買點喜糖,我們再過來吃喜糖,給你賀喜。以后有什么困難和街道吱(說)一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大山來說街道干部帶來的這個臟丫頭無疑就是天山掉下來一個碩大的餡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被這突如其來的幸福,弄的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手腳都不知往哪里放。像個小學生一樣專心致志地聆聽著街道干部的諄諄教導,臉上蕩著難掩的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說街道干部要走,大山先說了聲:謝謝各位領導。接著又誠惶誠恐的說,明天我沒有功夫上街,我還得去推水,幾家老主顧我沒有打招呼,我不去他們明天就沒有水用。還有,明天招待所要開三干會,大伙房用的水也得送,我改天再帶她出去行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在自感比自己強的人的面前一直是表現的很謙卑的樣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招待所和大山家正對門,是大山的老主顧。每次縣里在招待所開大會,與會人員需要就餐時,用水的時候就通知大山幫助推水。雖然招待所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但水井里的水比起甘甜的青口河水來可要遜色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啊,記住當事辦就行,你要知道這可是你的終身大事啊!徐街長鄭重其事的對大山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記住了明天早上先去巷頭翟六老板的店里買些糖塊,別舍不得,多買點,街坊鄰居都散散。明天上午我們也過來湊個熱鬧,再買掛鞭放放,讓大家都知道你帶親了,也一起高興高興,聽見了吧,新郎官!徐街長邊笑邊鄭重其事地說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聽見了。大山虔誠的點著頭回答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街道干部才想起來該告訴大山點這個丫頭的情況。可是告訴大山什么呢?且不說這個丫頭的底細了,到現在她們連這個丫頭的名字都鬧不清楚。街道的幾個干部們面面相覷。一時語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她們才仔細端詳了她們風塵仆仆領過來的這個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短發,一張胖乎乎的娃娃臉,張嘴一笑就呲出來兩顆大虎牙(一般人都是一顆小的),腳穿著一雙漏出兩個小腳趾的繡花鞋的丫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這時候鄭主任又問了這個女孩:你到底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有點結巴的說她叫...花...花。什么花也沒說清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說:什么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只是笑,沒有說什么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也不管什么花不花的,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鄭主任回頭正好看見李裕和門口的那棵含苞欲放的梅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怎么連自己的名字也叫不出來,我給你重新起個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明天開始,你的名字就叫梅花。然后回過頭指著汪大山對梅花說,他叫汪大山,從明天起你就叫他大哥,聽見沒有。晚上你們兩個人在一起好好擦擦呱(說說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嗯,梅花稍扭動了一下身子,一邊笑,一邊答應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走了街道干部們,氣溫也隨著黑色的天幕慢慢的降了下來,下累了的雪,也姍姍漸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勞累了一天的大山,肚子也開始嘀咕了。大山對梅花說:你在屋子里等著我,我出去買點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后大山把掛在墻的蓑衣拿下來披到身上,把晴雨兩用的斗篷(夏天遮擋太陽,雨天擋雨)戴到頭上,緊了緊束腰帶就出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個看完熱鬧的老太太也都陸陸續續往自家里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奶奶墊著一雙小腳,一邊往回走,嘴里一邊嘟囔著:在哪里弄來個楞子?給大山送罪來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姑說:看人長的也還周正,是有點不太精倉(靈光)的樣子,不過大山以后有伴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小鎮子,出奇的寂靜。街上雖然沒有路燈,但雪后銀色的世界把小鎮子里條條道路都映襯了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巷頭路南邊是王家的餅子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的餅子鋪在青口也是很有名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掌柜的親手做出來的熗面餅*(沒有經過發酵的面)不光耐饑餓,關鍵是吃起來有一種獨特的清香,是街民們公認的美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省事,平時大山都是先去買王家的餅,再到巷頭西邊翟六老板的店里買點咸菜疙瘩就可湊合一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又來到王家的店里。可是一想覺得這樣不妥,天那么冷光吃干餅,一點帶熱乎氣的東西都沒有,覺得有點對不住梅花,猶豫片刻,就改變了主意,往牌坊街的東頭靠南北大街(華中路)路口南邊的中心飯店走去,看看能買點啥熱乎的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心飯店。</p><p class="ql-block">小鎮子里有名的大飯店。</p><p class="ql-block">青口的星級飯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家離中心飯店近在咫尺,但大山卻鮮有光顧。給飯店推水的時候后廚倒是去過幾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人喜歡面食,大餅、饅頭、包子、面條,水餃。特別是油炸包子,那可是當地一道美食,外酥里嫩,香酥可口。還有用羹湯澆過的小面;高湯和面,瘦肉丁、雞蛋皮、蝦米、冬瓜作餡的燙面餃子。這些都是一般人見得到而吃不到的奢侈品,能吃的起的人不多。大山苦于囊中羞澀只能瀏覽一番,自飽眼福,解解眼饞。大山想,買兩碗面吧,這東西還能買的起。可是開始沒有這個打算,沒帶碗過去,大山只好買了幾個剛出鍋的熱熱乎乎的油炸包子,飯店里的人把它用舊報紙包好,遞給大山,大山解開束腰帶把包好的包子揣到懷里,急急忙忙往家趕。此時此刻大山的心里就像懷里的包子一樣熱乎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的房子小的可憐,每次都必須把頭低下來,才能進的去出的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間不足10平米的小房子,囊括了吃喝拉撒住全部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靠北墻是用木棍和木板拼湊成的一張小床。床上鋪著稻草,凌亂的稻草上鋪著一張用蘆葦編織的草席,草席上鋪的是一床千瘡百孔的破床單。床底下堆滿了用來燒火的碎柴禾。床頭上擺放著平時穿的衣物等。靠南墻是用木棍支撐起來的一個用來吃飯的小桌子。一個用破布包裹起來的吃飯時坐的木墩子。東邊就是進戶門。兩扇裂開縫隙的木板門,呼呼的西北風從門縫里不停地吹進來。煤油燈懸掛在煙熏火燎的墻上,晚上昏黃的火焰噴吐出來的黑色煙霧隨風不停的搖曳著。燈后的墻面從下到上被熏成了一條黑色的瀑布。房頂柴芭上的蜘蛛網墜滿了煤油燈的煙灰,形成了一條條黑色的飄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解開束腰帶,從懷里掏出來那幾個用舊報紙包裹著,還熱乎的油炸包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小心翼翼的把報紙打開,遞給梅花。一股撲鼻的香味立刻在狹小的屋子里彌漫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沒吃,油炸包子的香味就撲進了梅花的鼻子里,那是一種從來沒有聞過的沁人肺腑的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饑腸轆轆的梅花驚奇地接過大山遞過來的包子,沒有和大山說一句客套話,只是對著大山傻傻的笑著。大山也只是看著梅花,彼此亦無一聲言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羞澀,是矜持,是含蓄,大山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花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用油炸過的金黃色的包子,更談不上吃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包子在梅花的嘴里,叭咂叭咂的咀嚼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油然而生,梅花嘴角兩邊吃的油汪汪的。她不時的用舌頭舔著嘴邊溢出來的油,然后發出叭咂叭咂的響聲。幾個包子下肚后,梅花仍意猶未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心安理得的、坦然的享受著大山對她的體貼和關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大山把那個唯一的,平時他專用的木墩子讓給了梅花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蹲著和梅花一起吃的晚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管相對無語,大山還是覺得很溫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飯后大山整理了一下床鋪。把床頭靠里的位置讓給了梅花,自己睡在床頭靠門的位置,因為外面的風會像圖謀不軌的小偷一樣從門縫里溜進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只能容納一個人的小床,硬生生的塞進了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管大山家惡劣的生活環境是那么的不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花覺得那是她有生以來吃的最好,睡的最暖和的一夜。也是她有生以來,幸福滿滿的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睡前梅花對大山說:大哥,今天你買的包子真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初聞一個女人叫他大哥的聲音,臉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看著梅花溫情的說:以后我還會再買給你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大山吃的是中午的剩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有花前月下,亦無合巹之歡。就這樣,在幾個街道干部們加持(搓合)下,大山和梅花結成了夫妻。度過了那個年代里底層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新婚之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大山有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媳婦。一個名副其實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房花燭夜,山下梅花開。</p><p class="ql-block">屋外雪花飄,屋內真情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翌日起床后梅花對大山說:大哥,包子真好吃。通腿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婚燕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一口酒沒喝,但那天晚上大山大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街上買東西是過了幾天雪徹底停了以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只是簡單的買了一些日用品。</p> <p class="ql-block">(巷子的北出口,以前的北大街。后改為后宮路)</p> <p class="ql-block">翟家巷</p> <p class="ql-block">翟家巷</p> <p class="ql-block">翟家巷</p> <p class="ql-block">(巷子的西邊是翟家大院。前面就是汪大山和梅花所住的院子。東邊是招待所的大伙房)</p> <p class="ql-block">(大山家對面的房子,以前是周家的老宅,后做了縣政府的招待所。這是招待所的西門)</p> <p class="ql-block">本文為紀實小說,文中人物、事件、圖片、地點均真實。具體情節系虛構。敬請閱后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p><p class="ql-block"> 作者:老木</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9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岳普湖县|
河西区|
华容县|
榆社县|
家居|
湖北省|
信宜市|
高州市|
金川县|
万载县|
汨罗市|
漳州市|
台北市|
安溪县|
公安县|
赤水市|
新河县|
耒阳市|
房山区|
从化市|
甘洛县|
祁连县|
静安区|
广安市|
大同市|
团风县|
南郑县|
平塘县|
平顺县|
巨鹿县|
唐山市|
长治市|
唐海县|
鹤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房产|
轮台县|
措美县|
桂林市|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