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1月16日,進入廈門這個大城市了,面臨新的復雜形勢,團長華蘇的“早講評”必須認真執行。</h3> <h3>因本人對截屏技術掌握不好,出現重復,請看下半部分</h3> <h3>今天的行程是:上午參觀集美鰲園,集美解放紀念碑;下午祭拜廈門烈士陵園,游覽胡里山炮臺。</h3> <h3>美麗的集美區是著名的僑鄉和風景旅游區,旅居海外的僑胞有六萬多人。</h3><h3>這里環境恬靜幽雅,風光旖旎,陳嘉庚故居、鰲園歸來園、李林園、龍舟池、鱷魚園、萬寶山觀光果園、學村建筑群等都是獨具閩南風韻的人文景觀</h3><h3>龍舟池</h3> <h3>集美南薰樓,由主樓及兩側附樓組成,呈Y字形,矗立與于潯江西岸的制高點上,1957年6月建成。樓名取自虞舜時南風詩:"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陳嘉庚一生興學造就后代的心愿。</h3> <h3>主樓為高15層的西式建筑,屋頂為中式方亭。塔樓頂部有“集美”兩字。兩側附樓似展翅的雙翼、凌云騰飛。南薰樓全部用細紋花崗巖建造,綠瓦飛檐,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立面裝飾,都為集美標志性建筑。<br></h3> <h3>李林園</h3> <h3>李林園簡介</h3> <h3>李林:1915年出生于福建龍海,僑居印尼10年,在集美讀書期間受嘉庚精神影響,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活動。1936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奔赴山西抗戰前線,多次率部抗擊日寇,驍勇善戰,被賀龍元帥稱贊為“我們的女英雄”。1940年,懷孕三個月的李林為掩護數百名干部群眾壯烈犧牲,年僅24歲。后來,李林被中宣部等11個部門聯合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h3><div>李林樓<br></div> <h3>鰲園是廈門嘉庚公園內的公園,位于廈門集美學村東南角海濱。<br></h3><div><br></div> <h3>鰲園原是南潯江的一個小島,上有“鰲王宮”廟,抗日戰爭期間,毀于戰火。1950年,陳嘉庚為紀念集美解放,在此填海擴嶼,興建鰲園,歷時 4年竣工。</h3><div><br></div> <h3>鰲園占地面積1.23萬平方米,建筑宏偉,石雕精美。園門北向,內有長廊,兩壁雕鏤自然景象和歷史故事人物。</h3><h3><br></h3> <h3>鰲園分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陵墓三個部分。</h3><h3>由此入鰲園</h3> <h3>進入園內就是一條長50米的門廊,兩廂墻上鐫刻著40幅古今歷史人物的青石浮雕,立體化連環雕像。</h3><h3>全神貫注,引人入勝</h3> <h3>許多人物千姿百態,形象生動。且能雕出喜、怒、哀、樂的各種表情,漫卷的紅旗,薄如紙片,高舉的干戈,細如筆箸,真是巧奪天工,人間奇跡。<br></h3> <h3>走長廊,抬頭瞻仰集美解放紀念碑</h3> <h3>集美解放紀念碑位于鰲園的中央位置,雄偉高聳。紀念碑前面是陳嘉庚墓,墓前建拜亭一座,亭頂畫有“飛天”圖案。</h3> <h3>陳嘉庚 (1874~1961) ,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1961年病逝于北京,后歸葬于鰲園。</h3><div>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h3>陳嘉庚墓,墓石構,為龜壽形,墓蓋用13塊六角形的磨光青石鑲成。弧形青石屏壁浮雕陳嘉庚生平事跡圖像多幅。</h3><h3><br></h3> <h3>嘉庚墓體呈龜型,有兩種說法。</h3><h3>一是,陳嘉庚先生墓背靠集美解放紀念碑,面擁大海,是陳嘉庚先生自己規劃設計的,與鰲園同時峻工。中國自古有'百歲高齡,千年壽龜'之說。在閩南地方,人們對“龜殼墓”的解釋是“壽龜”、“長壽”和“吉祥”等意思。 這座采用草綠色“青斗石”修筑而成的龜殼墓,建于1950-1959年,當時,陳嘉庚先生尚且健在,據當地風俗講究,生前筑墓乃系當地傳統,但通常只有60歲以上者方可為自己筑墓,而龜型的設計也是出于陳嘉庚先生之手。<br></h3><div>二是,鰲是海中的大龜或大鱉,像傳說中的碧璽一樣都是忍辱負重、力馱萬斤的神獸,鰲園建在鰲形的小島上(據說,島上原有小廟,叫鰲頭宮,曾被日寇摧毀),而先生的墓冢又做成龜型,這恰好是對先生精神與品質的最大褒揚、最好評價,說明他就是承載民族興盛大任的“神龜”,就是中華民族的基石和脊梁。他不僅用他畢生的心力、言行、財富為民族的解放與振興做出卓越貢獻,而且用他畢生倡導并身體力行的愛國、忠誠、為公、誠信、恒毅、開拓、進取的高貴品質,為我們總結并闡釋了極為珍貴的“嘉庚精神”。這是他獻給人民的精神財富。說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一點也不過分。</div> <h3>在集美解放紀念碑前,華蘇團長介紹了29軍參加漳、廈、金戰役的情況。其中253團直接渡海解放了湄洲島,又攻占了集美半島,拔除了廈門對岸的橋頭堡。</h3><div>在攻擊集美的戰斗中,第253團堅決執行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關于要保護好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的指示,寧愿多流血犧牲,堅決不使用各種火炮轟擊,完整保存了集美學校。陳嘉庚先生對此十分感動,特請毛澤東主席為“集美解放紀念碑”題寫碑名,以紀念為解放集美保護集美學校而犧牲的烈士忠魂。</div><div><br></div> <h3>朱然寫到:</h3><h3>謝謝導游黃恭明先生,在參觀廈門大學那天,你冒著烈日以急行軍的速度帶領我們兄妹去《陳嘉庚先生故居》的展廳幫助尋找當年的資料。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85師司令部政治部關于堅決保護集美學校免遭損壞的佈告。我們看到了佈告中朱云謙叔叔和父親的名字,感到十分親切和欣慰。再次謝謝!</h3> <h3>碑身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的“集美解放紀念碑”7個鎏金大字。<br></h3><div>據說,毛主席一生只題寫了2個紀念碑,另一個是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div><div>這七個大字是1952年5月毛澤東主席應陳嘉庚先生所邀而寫的,當時毛澤東在給陳嘉庚的復信中說:“陳委員:惠書早已收到,遲復為歉!尊囑寫了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字未知合用否?先生近日身體如何,時以為念!順致敬意 毛澤東 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div> <h3>碑座共4層,第三層有8級,第四層是3級,象征8年抗日戰爭和3年解放戰爭。碑座的石欄上,刻有多種珍禽怪獸、奇花異草,碑座正面是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的浮雕。</h3><h3>紀念碑的臺基分上下兩層,四周用青石圍欄圍成,圍欄上均雕有獅子、大象、牛、羊、鸚鵡等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圍欄的每根欄桿上都鐫刻著當時黨政要人及各界名流的題詞、對聯50幅,臺基的墻上布滿了以動物為主題的青石浮雕,每塊浮雕上方的眉枇處都鐫刻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勵行節約”、“創造財富”、“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積極完成納稅任務”等標語口號,生動地再現了當年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和精神風貌。</h3> <h3>李濟深題詞</h3> <h3>集美解放紀念碑的背面是陳嘉庚親手撰寫的碑文,共計284個字。<br></h3> <h3>我們在紀念碑前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h3> <h3>在“集美解放紀念碑”前合影</h3> <h3>29軍后代合影</h3><h3><br></h3> <h3>廈門烈士陵園。始建于1953年12月,于1954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五周年紀念日落成。陵園毗鄰廈門萬石巖風景區,占地面積20270平方米。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安業民烈士墓、廈門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光輝永駐》大型浮雕、群雕《永志銘心》、葉飛王于畊墓等紀念性建筑物。</h3> <h3>1949年10月1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半個月后,在經歷了三天三夜的激戰之后,廈門終于勝利解放。今年是廈門解放67周年。</h3><h3><br></h3><h3>讓我們回憶那戰火紛飛,解放廈門的時刻!</h3> <h3>廈門全島解放!</h3> <h3>解放廈門戰斗中的解放軍戰士</h3> <h3>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53年12月破土動工,1954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五周年紀念日落成。烈士紀念碑高24米,碑上鐫有陳毅元帥手書"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金光大字。碑前的緩坡上植有草坪。碑座系兩層臺基,外層臺基寬40米,前后有數十級臺階通達碑體;碑座和碑頂分別雕以海浪和白云,全部用精工雕琢的花崗石砌成。</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華蘇會長向大家講述福建解放的歷史和29軍軍史:1949年7月,解放軍29軍進軍福建。8月,參加福州戰役,連克永泰、福清、長樂,切斷國民黨軍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參加漳廈等戰役,攻占馬巷、集美、澳頭,配合兄弟部隊解放廈門。</h3> <h3>29軍后代代表尋訪團全體敬獻花籃</h3> <h3>29軍后代們合影<br></h3> <h3>向革命烈士們敬禮!</h3> <h3>紀念碑后面的革命烈士墓</h3><h3><br></h3><h3>死難烈士永垂不朽!<br></h3> <h3>“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群雕”——《永志銘心》,于2009年10月15日竣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遲浩田上將為雕塑題寫碑名。</h3> <h3>永志銘心——張水錦《永志銘心》群雕是為紀念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緬懷英勇奮戰和壯烈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h3> <h3>全體合影</h3> <h3>一組全體在群雕前合影</h3> <h3>葉飛(1914.5.7—1999.4.18),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生于菲律賓奎松省,是中國惟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h3><div>葉飛幼年回國求學,求學期間開始參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div><div>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div><div><br></div><div>葉飛將軍和夫人王于畊之墓</div> <h3>葉飛將軍參加了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團長,江南抗日救國軍副指揮,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一師一旅旅長兼旅政治委員,第一師副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蘇浙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十兵團司令員。</h3><div>我們向敬愛的葉師長三鞠躬,表達深切的懷念和哀思。</div> <h3>胡里山炮臺并不是只有一個炮臺,只是炮臺位于這座公園。有鼓山之形,兔耳嶺之草。構建亮點公園。所以胡里山炮臺的整片實際上是公園,而炮臺本身又是它的其中一個亮點。</h3><div><br></div> <h3>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景區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4A級旅游景區,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后山區,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h3><h3>胡里山炮臺介紹</h3> <h3>胡里山炮臺,現保存德國克虜伯兵工廠制造的28生大炮一臺,經專家認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虜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稱。系清朝洋務運動時購置。 大炮數據如下: 口徑 28生,即內徑280毫米. 膛線 84條. 大炮全炮重量 87123kg(不含缺損件). 炮長 13.13米. 炮高 4.2米. 炮寬 5.29米. 廠價 8萬兩銀/臺. 出廠 1893年(光緒19年). 編號 L/40C/87</h3><h3>刑警隊長當炮兵</h3><h3><br></h3><h3><br></h3> <h3>原對臺廣播站舊址</h3> <h3>@毛大夫?這是最早的隔海進行對敵廣播的地方,是電臺的前身,是我前輩戰斗的地方,后來搬到廈門軍部里,設備,條件好多了,由31軍代管。后為加大宣傳力度,在福州新建了無線電臺,設備最先進,在各省臺之上。從全軍及廣播學院選拔宣傳人才,當時號稱全國第二大臺。沒想到你們此行能到這個最有對臺宣傳歷史的地方,又讓我未能此行遺憾了。</h3><h3>這是北燕來的微信。</h3><h3><br></h3><h3>景點內的原對臺廣播站舊址</h3> <h3>舊址內的介紹</h3> <h3>其它古炮</h3> <h3>和林家姐妹合影</h3> <h3>此景天下唯一~一樹成林</h3> <h3>雙子座?大廈</h3><h3>廈門的地標</h3> <h3>夜游中山路步行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秀山|
牡丹江市|
天祝|
弥渡县|
汉阴县|
龙岩市|
新营市|
梁山县|
顺义区|
东明县|
长武县|
玉环县|
夹江县|
克拉玛依市|
通辽市|
卢氏县|
通化市|
凭祥市|
伊宁市|
丰县|
三穗县|
栾城县|
翼城县|
平舆县|
博湖县|
诏安县|
扎囊县|
红桥区|
皋兰县|
卢氏县|
和政县|
五指山市|
萍乡市|
新乐市|
新安县|
通辽市|
许昌县|
巨野县|
九寨沟县|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