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門票預約有點難,但只要堅持肯定能約上,去攜程可查預約攻略。</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共有7個展廳,170多萬件文物按朝代順序排列。分為基本陳列(1.2.3展廳)、大唐遺寶(4展廳)、唐墓壁畫(地下室)、臨時展覽 (5.6.7展廳)。基本、臨時展廳免費,大唐遺寶館30元,唐墓壁畫館270元。大唐遺寶館一定要去,好多寶物都在那里。</p> 鎮館之寶 <p class="ql-block">旟鼎:西周青銅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2年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span>鼎內刻28字銘文,記錄了周康王將土地贈給臣子的故事,是分封制的證據。鼎外圖案是龍五子饕餮。</p> <p class="ql-block">五祀衛鼎: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鼎造型簡單大方,內壁鑄有銘文207個字,說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個叫裘衛的人想與他的鄰居邦君厲交換土地的事。這篇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交換和買賣,仍需通過王朝重臣。銘文中有確切紀年,因此五祀衛鼎是判斷西周中期青銅器的標準器,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多友鼎,1980年陜西長安縣斗門鎮出土。鼎,半球形體,器腹較深,蹄足。裝飾花紋簡單。器內壁有銘文二百七十余字,記載了周厲王時期多友率部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爭。</p> <p class="ql-block">戰國青銅杜虎兵符。由兩半組成,兩半形狀、錯金銘文,背面榫卯嚴絲合縫,左在將,右在軍,合在一起為調兵信物,調動50人以上軍隊就要會合驗證,是“符合”、“合同”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皇后玉璽:1968年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出土。實物很小,與影視劇中有很大差異。玉璽印面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紐,四面刻有云紋,印面篆書“皇后之璽”四個字。質地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因它的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皇后呂雉合葬墓東側有一千米,由此推測它很可能是呂后生前所用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鎏金盜銀銅竹節熏爐:1981年陜西興平縣豆馬村出土。熏爐原為未央宮之物,后來被賞賜給漢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家。中國古代香爐,以漢晉間流行的博山爐最為精美,而此爐又為所見博山爐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見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鑲金獸首瑪瑙杯:1970年窖藏出土于西安何家村。此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它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何家村。銀壺,仿草原游牧民族的皮囊形狀制成。壺身略扁,兩面各凸起一匹通體鎏金的駿馬,馬首微昂、前腿直立、后腿屈膝、口銜金杯、頸系飄帶。舞馬隨著樂曲翩旋律動,曲終時向皇帝跪拜獻酒。這一畫面再現了千年前唐玄宗時舞馬“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的精彩場景。</p> <p class="ql-block">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出土。罐體中心以鸚鵡紋作為主體紋飾,鸚鵡抬首,展翅,翹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團圍繞著鸚鵡,將器物簇擁而繞,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景象。器身其余空白處用魚子紋填滿象征著多子多福。罐為貯藥之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兩件):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此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載樂駱駝俑為人們再現了古絲綢之路上的駱駝樂隊和駝上舞臺的狀況,這是中國與西域異族,異國人民之間長期物質和文化交流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壺:五代時期文物,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壺蓋(蓋不能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出水口。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注水時壺倒過來從底部注入,翻正后在倒,水從獅口出水,古人智慧今人憾嘆。它<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認為是國內外存世耀州窯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span></p> <p class="ql-block">黑釉“油滴”碗:宋代文物,陜西渭南出土。碗內有因窯變形成的油滴狀結晶體。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還有許多鎮館之寶在壁畫館,由于時間,興趣和財力問題,我們沒去那里尋寶。</p> 環保 <p class="ql-block">我們中國人很早就注重環保。這是西漢時的雁魚青銅油燈。整個燈為一只鴻雁回首銜魚的形狀,燈由雁頭、雁體、燈盤和燈罩四部分組成。燈盤和燈罩能夠轉動開合,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光線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最令人驚嘆的是燈油點亮后產生的油煙,會順著大雁的頸部導入大雁腹內,腹內盛有清水,煙會溶于水中,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這種科學巧妙的設計,體現出漢人的聰明才智和環保意識。</p> <p class="ql-block">紅陶陂(bēi)池。從形狀看,像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小水庫的模型。在紅陶陂池的底部塑有蛙、螺、菱葉,寫實逼真。和水利工程一起的還有耕作方法的改進,這都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古代空心磚。</p> <p class="ql-block">排水管。</p> <p class="ql-block">陶囷,儲糧用。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多以地穴式、半地穴式的窖囷儲糧。窯內的土質如果是呈金黃色且沒有沙石雜質,則用火燒,“絞草絙釘于四壁”,可以貯谷數千石,久藏不壞。</p> 精致 <p class="ql-block">象牙蘿卜,清代牙雕作品,長20厘米,通體由象牙琢成。蘿卜襯以稀疏的莖葉,使作品不顯單調,增加了造物的情趣。蘿卜上立一螞蚱,似正在咀嚼鮮嫩莖葉,但似乎又怕自己被意外襲擾,雙腿彎曲,準備隨時逃走。</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蠶,這件漢銅蠶是1984年出土于陜西安康石泉縣。全身首尾共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制作精致,造型逼真。</p> <p class="ql-block">還有這只銅刺猬,多么可愛。</p> <p class="ql-block">戰國鳥蓋瓠壺:該壺呈瓠瓜形,前鼓后曲,壺蓋立雕鶉鳥,鳥嘴可以啟閉。壺身為寬帶紋及蟠螭紋相間。八棱形壺鎜,壺蓋與壺鎜有鏈條相連。其細密繁縟的紋飾,生動形象的裝飾,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羊首勺:是商朝晚期時期文物,1977年陜西清澗解家溝出土。勺柄端鑄有一個長著一對盤角的綿羊頭,勺柄上鑄有一只老虎正在追趕一只小山羊。老虎嘴大張,整個身體略微后傾呈準備撲食狀態,前邊的小山羊也作奔跑狀,雙目前視,小嘴微張似在咩咩呼救,又似力乏喘息,維妙維肖。</p> <p class="ql-block">白陶鬶,1972年 陜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出土。造型獨特,色彩明亮。</p> <p class="ql-block">獨孤信多面體球體印:南北朝煤精石印章。獨孤信,3個女兒嫁皇帝,大女嫁北周皇帝宇文毓,四女是唐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小女嫁隋開國皇帝楊堅。因其多重尊貴的身份,才有了這枚印章,共26個面,14個面刻有印文,是非常罕見的官私合印。</p> <p class="ql-block">金怪獸:1957年出土于陜西神木納林高兔的一座漢代匈奴墓。它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身體似羊、嘴似鷹、角似鹿、蝎形尾。而且金怪獸的兩只抵角上還有兩兩身相連、背相對的怪獸16只。</p> <p class="ql-block">鎏金鐵芯龍:1975年出土于西安南郊草場坡。這條金龍并非純金打造,而是鐵鑄內芯,鐵上包銅,銅上再鎏金,故整體呈金黃色。身體細長,呈“S”型,龍頭高昂,龍嘴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和卷曲上翹的長舌;兩只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尾從高高上揚,背上帶有兩朵祥云,仿佛正從天而降,氣勢非凡。</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龍:為一組身材纖細,圓眼深目,闊嘴,雙角的小走龍。每龍長約4厘米,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只有拇指那么大。雖小但龍通體雕滿精致的片狀鱗紋,大小均在毫米之間,精致致極。</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香囊圓球形的外壁整體鏤空,表面滿飾葡萄花鳥紋飾,既有裝飾作用又便于香煙飄散。香囊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一側以鉤鏈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制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 ;機構相連處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 ,使球囊能夠隨意轉動而香料不會灑出。</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薩三尊銅造像:為東魏時期文物,整體造型為一佛二菩薩,由主尊、背屏、左右脅侍菩薩、底座及兩側的翼形飾件等七個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以榫柱與卯眼相插組合,構思奇特,鑄造精湛,裝飾華麗,堪稱佛教造像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鑲金白玉臂環:何家村唐代窖藏。此副玉臂環由等長三段白玉銜接而成,每段白玉的兩端都包以金質獸首形合頁,并貫以小金釘作軸相連,其中一合頁的金釘可自由抽取插合,便于佩帶。不同材料不同的質地、色彩、光澤互相襯托,交相輝映,使玉臂環更顯華貴富麗。"金鑲玉”寓意為“金玉滿堂”,象征著財富和才學。</p> 與教學相關 <p class="ql-block">歷史書上講到的石器,你可以在陜博里看到當時留下的遺存,還可以在旁邊的顯示屏上觀看對它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中學歷史課本中有唐太宗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還記載唐盛產花鳥紋綿。</p><p class="ql-block">這個四鸞銜紋金銀平脫鏡,正好把兩個知識點都能體現。此銅鏡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韓森寨。鏡背正中置圓鈕,鈕外一周貼飾花葉形銀片,鏡背主紋是四只金片刻鏤粘貼而成的鸞鳥。金銀燦燦的飾片在黑色素胎的映襯下顯得富麗華貴,花與鳥共同組成了一幅生動優雅的華麗畫面。</p> <p class="ql-block">西漢與匈奴曾經長期戰爭。馬踏匈奴石雕雕刻于漢武帝時期,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現收藏于茂陵博物館,陜博內這個為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尖底瓶,最早歷史書上說它是一種汲水工具。現在經研究它是古代的酒器,主要用途是用于祭祀天地。</p> <p class="ql-block">戰國時期各國貨幣,歷史書上有圖片,這里則是實物。</p> <p class="ql-block">漢代流行五銖錢,王莽多次改革幣制,越改越亂。</p> <p class="ql-block">"涼造新泉"我國最早的以國號為錢文的貨幣。</p> <p class="ql-block">"開元通寶”結束了二十四進制,開啟了十進制,從形狀,到重量對后世影響深遠。</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印鈔機。</p> <p class="ql-block">陜博的一個臨時展廳,也許是對外文化的不了解,也許是剛看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內容不太感興趣,也未拍照。</p> 最近的回憶 <p class="ql-block">我們去時第七展廳,展示的是新中國之后的歷史,離我們最近,最熟悉。但在熟悉中不知不覺它們也成了歷史。</p> <p class="ql-block">收音機,曾經的4大件。</p> <p class="ql-block">曾經的醫用品。</p> <p class="ql-block">當初能擁有它,絕對是非富即貴。</p> <p class="ql-block">1979恢復高考,這張試卷的主人也許命運從此改變。</p> <p class="ql-block">曾經我們生活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特別提醒,參觀陜博是可以蓋印的,我們去的時侯,可惜印章拿去修了,好在在游客中心領了幾張圖做紀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來陜博尋寶吧,這里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獲。我們那天逛了6個小時,仍竟猶未盡,有機會一定還要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万盛区|
海盐县|
娄烦县|
确山县|
格尔木市|
苍溪县|
崇信县|
平原县|
临桂县|
花莲市|
古交市|
开远市|
玛多县|
拜城县|
温宿县|
屯昌县|
咸宁市|
荆门市|
大冶市|
福鼎市|
五莲县|
桐城市|
邳州市|
浑源县|
治多县|
汝阳县|
南平市|
固镇县|
清水河县|
临潭县|
金川县|
遂溪县|
宝应县|
乾安县|
游戏|
都匀市|
栾川县|
格尔木市|
南安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