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家當</p><p class="ql-block"> --回憶大雜院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知道過去的我們家里都有哪些家當嗎?你知道上世紀七十年代溫州人結婚的幾大件是什么嗎?你知道當時普通家庭的電器產品有什么嗎?走進我的文字,你將為你慢慢展示真實的生活畫面,還有我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床柜桌椅縫紉機</p><p class="ql-block">過去溫州人的院落似乎沒有什么隱私,大家基本上都敞開著門,夏天炎熱的時候甚至很多人家經常就是開著門睡覺,所以每戶人家的家俬一覽無遺。我們這個院落的人沒有誰家是大富大貴的,也沒有誰家是窮困潦倒的,可以說是最最一般普通的老百姓,按照當時的階級來分都算作是無產階級。但像我們家父母都有不錯的單位,是“雙職工”(父母都有工作),而且也有點職位,子女三個在當時也不算多,所以日子過得還可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雖然是無產階級,但基本的生活用品也可以算作“有產”了,我印象中我們家的家俬都是紅色的:父母的一張大床是暗紅色的,床的四角是四根圓柱,上面架著四根木棍條,這些是用來掛蚊帳的?!皟砷T廚”(兩門的櫥柜)也是暗紅色的,這個柜子對我而言,印象太深刻了,柜子門上的花紋不是油漆上去的,而是雕刻出來的,花紋都是突出來的,有花和葉子的圖案,右邊門還連續有幾個像人一樣的圖案,上面三個是完整的人樣,下面這個只有半身的樣子了,整個柜子的顏色都有點褪色了,有些地方色深有些地方色淺。柜子里面左邊隔了幾層,可以放被子還可以掛衣服,右邊也隔了幾層,除了可以放衣物,還有兩個抽屜,父母最重要的東西可能就是放在這兩個內抽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還有“半堂”椅子,椅子很大很矮,坐著感覺靠背和扶手都很舒服。椅子和茶幾是棕紅色的,只是我有印象開始就感覺顏色也已經褪色了,而且退得不均勻,比如靠背和扶手處經常被觸摸到的顏色就淡一點。母親曾經跟我說過結婚時省錢,就買了一半椅子,即“半堂”,所謂“半堂”就是兩張椅子一張茶幾,完整的應該是四張椅子兩張茶幾。我小時候愛問媽媽這個那個,所以我才能了解到這些。聽說父母結婚的時候,外公曾看中一間要出售的房子,如果一下子錢拿不出來也可以“典”過來,我了解到當時說的“典”其實就是租賃,租用多少時間每年付多少錢然后產權就歸自己了,后來還是經濟原因就住在公房里了,其實當時大部分老百姓都是住公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這幾樣家俬,還有一個大件就是書桌,我們稱它為“公事桌”,也就是我們這個年代辦公室里用的桌子,當然不是現在這樣豪華版辦公桌。桌子也是棕紅色的,它的最大特點是桌面是一塊完整的版面,整張桌子很重,根本就抬不動,父親說這張桌子的木質特別好,所以一直舍不得扔掉。桌子的當中是一個大抽屜,里面都放著家庭里的比較重要的物件,因為這個抽屜是上了鎖的,我們幾位孩子是不能打開的。父親經常會打開它拿東西,除了戶口簿、購糧證和各種票據以外,還放著一些證件,包括父母的結婚證、工作證等,還有父親記著我們出生年月、家庭重要事情的筆記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經常會拿出這些筆記本給我們看我們的出生日期記錄和他自己年輕時的事件記錄等,父親的書寫很有特點,字都是寫得長長的有點斜,我經??次业某錾涗?。還有一本筆記本上父親抄寫很多歌曲,其中有電影《馬路天使》里的幾首插曲,比如《四季歌》,父親曾多次用手指敲著桌面打著節奏教我唱過,我現在還能記起父親教我唱歌的場景。抽屜里還有很多父母的照片,我們家在墻壁上有好幾個相框,里面都是父母以及他們與家人朋友們的照片,母親的照片更多。母親從十幾歲開始就有照片,有很多是與她年少時朋友們的合影。除了掛在墻上的照片,還有好多老照片一直放在抽屜里。有一張照片是父親祖輩的合影照片,是清代末年照的,整張照片發黃。這張照片現在還在,只是那本最珍貴的筆記本沒有了,父親去世后我最想得到的就是這本筆記本,但找遍了抽屜與柜子就是不見蹤影,這讓我感覺極為遺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桌子的左邊有四個抽屜,母親就按照我們姐弟的長序分給我們使用,第一個抽屜歸姐姐使用,第二個抽屜是我的,第三個抽屜給弟弟,第三個抽屜拉出來后,下面還有與抽屜一樣大的空間也同時歸弟弟。母親對我們的家教特別好,她教我們如何在抽屜里放東西,如何整理自己的抽屜,各歸其類,大家互不侵犯,收納整理就從兒時開始學習。我們從小開始就懂得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整理好,我甚至會記得我的哪本筆記本放在抽屜的哪個位置,哪怕是閉著眼睛或停電時我都能準確無誤地拿到它,這種習慣一直伴隨我的一生。桌子右邊上面是一個抽屜,基本上放母親家用的東西,其中一個舊飯盒里放著做針線的用物,下面是一扇門,打開后里面分成兩層,也都是母親放家用的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這幾樣家俬,母親最重要的財產就是一架西湖牌縫紉機,母親的一生與縫紉機共度的時間最多。有了我們姐弟仨后,家里就添置了小木床,還有兩個很大的木箱,因為是樟樹木做的,所以稱為“樟樹箱”,里面專門放被子。這些家俬陪伴父母一直到老年,直到最后一次搬家才換了家具。我結婚時買的縫紉機是上海的蜜蜂牌,當時算是很好的牌子,我自己的衣服還有兒子小時候的很多衣服、肚兜等都是在這架縫紉機上完成的,后來我搬家時把縫紉機送給了母親,她的那架西湖牌縫紉機才被淘汰,縫紉機和樟樹箱一直陪伴著母親到生命的終點。</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屏風床與床里的“寶貝”</p><p class="ql-block">家里祖母睡的床就是我們現在在古鎮看到展出的四面屏風、床邊有腳踏板、床中間打開是個可儲藏物品的大柜子。床的周邊都是鑲金雕花,古色古香非常漂亮,還有一張琴凳與之配套,顏色都是紫銅色的,還有一個同樣鑲金雕花的柜子,當然還有一個放馬桶的四方柜,我們稱之為“屎盆柜”,當時都是用馬桶(溫州人稱為“屎盆”),一個四方的木柜,把馬桶放進去,然后一個蓋子蓋住。當時的家庭里都沒有專門的衛生間,馬桶都是完全暴漏無疑,用這樣的柜子一裝就顯得比較好看,再說坐上去的時候比較穩當。(我會在“馬桶時代”一文中詳細展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開床板后看到柜子里的東西,那些都是各種各樣的陶瓷器皿,我感覺那些都是最珍藏的寶貝,一般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從中取出一些杯盞來,這些杯盞看上去都很精致,拿在手里輕輕的薄薄的,上面的花紋都很漂亮,比如有十個碟子,大小比調羹大一點點,形狀是八輪的,里面都是畫著人物花鳥,顏色是青瓷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過年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用它們,后來父親就把它們拿出來當碟子用,比如有時候我們姐弟分菜時放蝦皮等菜。還有好幾副金邊小碗,都是十個的,看上去就是古董一般,現在想來這些器皿非常珍貴,但那個時候很多家里都有長輩留下的“寶貝”。其中還有幾個碗叫“悶碗”,就像現在電影里看到的富貴人家用的,比如電影中皇宮里的太后吃燕窩什么的時候用的,那個碗我從來沒用過,只是每一次打開這個“寶箱”的時候看幾眼,并不敢用手多拿幾次,怕不小心被我打碎就麻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個玻璃飲水瓶更神奇了,玻璃到底是什么時候發明的我不知道,據資料介紹最早的的玻璃出現在“兩河流域”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及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區,約在公元前2600年,中國在春秋末期(公元前400多年)越王勾踐的寶劍上就鑲嵌著藍色玻璃。我們家的幾個玻璃瓶很有特色,印象比較深的一個是“直立”的什么圖案,另一個是“躺臥”的“水牛”?!八!笔悄G色的,聽老太太也說過叫什么玻璃,我現在忘了,這個瓶子的形狀就像一只水牛,水牛的嘴就是瓶口,而在水牛的脖子里有一個玻璃圓球,就像彈珠一樣在里面滾動,因為那“脖子”不是筆直的,玻璃球剛好在一定的位置活動,既不會掉到里面也不會滑出瓶口,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瓶子的時候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我就不知道這個彈珠是怎么放進去的。更讓我驚奇的是,這個彈珠放進去是有特別意義的,因為這是飲水瓶子,有時候人們口渴喝水的時候會痛飲,結果不小心就嗆住了,這個時候這個彈珠就起作用了,因為它會擋住瓶口的一些空間,但又不會完全堵住出水,這樣我們喝水的時候就會慢慢地汲取,不至于嗆水。我現在喝水也經常嗆,每一次我都會想起這些寶貝來,這些東西后來都跟隨著老太太到姑媽家暫住帶過去了,后來我再也沒有看見過,現在一代代人都成了古人,這些現在似為“寶貝”過去就是普通的器皿,后來何去何從就無從考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當中的日用品就不勝枚舉了,比如“面盂”(臉盆)、“腳盂”(洗腳洗澡等用的大大小小木制盆)、“契連”“沃斗”“鵝兜”...這些都是圓木家私,用于拎水、洗刷用,當時的“面盂”(臉盆)都是陶瓷的,不小心打破了那里的瓷面就會生銹并爛掉成為一個漏洞,于是專門有修修補補的人走街串巷地吆喝著“鍋著補,桶著補,起起著補......”,我記得我父親還有院子里的伯伯們都會自己補鍋,就是把“錫塊”用火或電燙烙融化然后沾上去凍住就是。每戶家里都有好多臉盆,按照新舊分別使用,比如洗臉、洗頭就必須要用臉盆了。過去我們洗頭的時候都在河邊或院子里,把臉盆放在一張板凳上,我們先把頭發在臉盆里打濕,然后頭發放在臉盆外擦上香皂,沖洗的時候就用一個舊的小茶杯或熱水瓶的蓋子舀著臉盆里的熱水沖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用電器與“我的發明”</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家用第一電器就是手電筒,幾乎每家必備,因為當時電力不足常停電,應急時就用到,當然照明是舍不得用電筒的,停電時的照明就是煤油燈或蠟燭。手電筒大小型號很多,最常用的是兩個一號電池的手電筒,稱為“兩節手電筒”,大的就是三個一號電池的,稱之為“三節手電筒”。我讀小學的時候竟然有一項“偉大的發明”,我用電池制作了我晨讀的照明燈,其實就是用兩節一號電池再用一條電線按正負極連接在一個小“指頭燈泡”上,然后用香煙上的“錫薄”(包香煙的錫紙)做成一個喇叭狀,喇叭圍著小燈泡,再用一條小木條扎住插在瓶子里,一個迷你型的“路燈”就這樣誕生了,榕樹下小河邊的木凳上放著書,微弱的光照著那寫一直吸引我的跳躍的文字,我筆直端坐在一張小板凳上,捧著書對著河水高聲朗讀......這個畫面一直烙在我的腦海。按照現在的科學分析,這么弱的光肯定就是損害眼睛的,奇怪的是我非但一直保持2.0的好視力,而且至今一坐下就腰背筆直,習慣的力量真是太偉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掛鐘與恐怖故事</p><p class="ql-block">我早起的習慣是因為母親,她每天4點就起床,然后就開始在廚房忙活,鍋盆瓢碗交響曲就成了我的morning call(叫早)的鈴聲,后來我們家有了一個很可愛的小鬧鐘,鬧鐘里的圖案是一只貓頭鷹,秒針就是兩只貓頭鷹的眼睛左右擺動,我從小就跟著鬧鐘學習,左右擺動、打圈、斗雞眼等,有了鬧鐘就方便多了。當時很多人家里都有單擺搖動的掛鐘,小一點的掛在墻上,大的是落地鐘,不管大小到了整點就敲鐘,我家對面阿嬤家的落地鐘最大,聲音也最洪亮,白天我在家里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到了夜里,那聲音就回蕩在整個院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起這個掛鐘又想起一件往事,我小時候的晚上經常是在聽大人們講故事中度過的,若我的父親在家,他就會給我們講歷史的故事,但鄰居們很喜歡講鬼的故事或其他恐怖故事。記得有一個晚上,我聽了一個故事“恐怖的腳步聲”,說的是一座“鬼屋”,如果誰住進這間屋子就必定被殺死,有一個人不相信就住進去,晚上他躺在床上,看到床頭柜上有一本書《恐怖的腳步聲》,于是他就拿來看,這本書就是說這個鬼屋的,說到了午夜12點鐘聲響后,樓梯上就會傳來一陣恐怖的腳步聲,然后一個血淋淋的人就會推開房間進來,他一只手拎著自己的頭,另一只手握著一把鋒利的劍.....這個人看好書剛好午夜的鐘聲響起,一會兒他就聽到了恐怖的腳步聲.....后面就是故事說的那樣。而我聽了故事后,晚上怎么也睡不著,當時我與姐姐同睡一張小床上,我們睡兩頭,我的腦海一直回旋著這個恐怖的故事,我越想越怕,越怕越睡不著,而偏偏在我最怕的時候,對門阿嬤家的落地鐘沉重而恐怖地敲了12下,我靜靜一聽,就好像聽到那那恐怖的腳步聲,我渾身起雞皮疙瘩,于是就抱起自己的枕頭睡到姐姐這一頭的里面了。第二天我的故事傳遍了院子,好像傳了很長時間,大家都笑我膽小,時間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心里的感覺卻是往事如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行車手表</p><p class="ql-block">父親還有一輛28吋永久牌自行車,這可是當時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啊,車子很高,父親偶有帶我出門,我上下后座都感覺非常緊張,不料,我后來居然也騎這樣的車,我會專門寫一篇交通工具的文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表在當時卻是奢侈品了,七十年代結婚的幾大件也只是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條件好點的家庭才到上海買手表。記得有一年母親補發了工資,然后買了兩塊鉆石牌手表,單價是85元,當時上海牌手表最好,單價120元。父母親都非常珍惜手表,母親經常會用藥棉沾上牙膏輕輕地擦拭手表上的污垢,兩塊表總是閃閃發光的。父親在文革期間有一次要到單位去拿自己的用品,已經出門了又轉身回來把手表脫下來放到家里,當時非常動亂,大家都勸他別去,他卻不擔心人而擔心手表。后來走私開始才有了手表、錄音機等,后文將會展開敘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2-2019.2初稿</p><p class="ql-block">2023.8.31補充修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開鏈接閱讀更多大雜院回憶的文章</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t06bnq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大雜院的燕子飛了(回憶大雜院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t3hp7v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我記憶中的大雜院 (回憶大雜院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tcjbzz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大雜院的娛樂時光(回憶大雜院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t0v55yq"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夏夜回響(回憶大雜院4)</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vakw2wl"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鑊灶間”(廚房)-回憶大雜院10</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廉江市|
全南县|
清远市|
盐山县|
义马市|
新竹县|
建昌县|
灌阳县|
周至县|
深水埗区|
威远县|
西华县|
南充市|
防城港市|
河曲县|
鸡东县|
洛宁县|
汉中市|
略阳县|
加查县|
酒泉市|
保亭|
长阳|
城市|
饶河县|
宜丰县|
从化市|
项城市|
临安市|
冷水江市|
武冈市|
闽清县|
麻阳|
松溪县|
锡林郭勒盟|
通城县|
上犹县|
双鸭山市|
且末县|
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