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至1971年8月,是北京大學江西分校歷史系29位同學人生旅途中彌足珍貴、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歷。 期間,作為全國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的我們,在環境極端艱苦、條件極端簡陋的南昌市郊鯉魚洲 ,通過“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增長了知識,磨煉了意志,鍛煉了體魄 ,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結下深厚友誼。加上后在北京總校繼續學習深造,我們從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變得成熟,并獲得在更高的人生起點上展翅翱翔的知識內力。鯉魚洲的學習生活,無疑是我們人生轉折的重要起點。鯉魚洲,則成為我們心目中永遠無法割舍、魂牽夢繞的一片熱土! 值離開鯉魚洲52年之際 ,我們匯集部分歷史舊照,編輯成冊,作為永久的紀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草棚里面上大學 艱難困苦亦從容</b></p><p class="ql-block"> 鯉魚洲北大江西分校,系由1969年組建的北大實驗農場改稱。1970年9月,442名來自上海、江西、廣東和解放軍部隊的工農兵學員匯聚到此,開啟大學生涯。鯉魚洲原為鄱陽湖畔一片沼澤地,夏天酷熱,冬天極寒,蘆葦、雜草叢生,蚊蟲、小咬、血吸蟲肆虐,辦學則無教室、無課堂、無桌椅、無圖書館,只有荒野中一棟棟四面透風的大草棚。面對極端艱苦簡陋的學習生活條件,身負家鄉人民和部隊重托的同學們不消沉、不氣餒,以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在老師們的帶領和影響下,從容扎根“草棚大學”,接受命運的挑戰。</p> <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各地選送到北京大學深造的工農兵學員,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送。圖為上海市金山縣領導與4位擬赴北大江西分校的學員合影留念。前排左2為擬到分校歷史性的朱水云。</p> <p class="ql-block"> 金山縣人民群眾熱烈歡送朱水云等4位擬赴北京大學江西分校的學員。</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1日 ,北京大學江西分校教職員工敲鑼打鼓熱烈歡迎來到鯉魚洲的各系工農兵學員。</p> <p class="ql-block"> 進入分校歷史系的30位學員(不久吳永年調整到外語系,歷史系剩下29位學員),編為分校第8連一個教學排。歷史系從到鯉魚洲勞動鍛煉的58位老師中先后抽調22位作為“五同”教員,同學員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改造思想”。圖為開學第3天,歷史性全體學員同部分老師在草棚宿舍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歷史系來自上海的10位同學在草棚宿舍前合影。左起:吳永年、陸勤儉、朱水云、黃冬根、吳淑明、陳龍祥、林喬英、顧建新、李瑞英、周兆云。</p> <p class="ql-block"> 來自江西的余光時(右)與來自海南的李立安在草棚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來自上海的朱水云在草棚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來自上海的林喬英(左)、李瑞英(右)與來自廣州的蔣鳳想(中)在鯉魚洲合影。</p> <p class="ql-block"> 來自廣州軍區的學員彭新云及其使用的北京大學江西分校學生證。</p> <p class="ql-block"> 緊張學習、勞動之余,歷史系教學排8班同學利用休息日,同張注洪老師(下圖后排右2)一起,到鄱陽湖邊及鯉魚洲大堤上“觀光”。</p> <p class="ql-block"> 來自上海的林喬英,穿上廣州軍區學員鄭有仍的軍裝,高興地在鄱陽湖邊過把癮。</p> <p class="ql-block"> 浩瀚無垠的鄱陽湖,令“小廣東”蔣鳳想心曠神怡。曾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陳列館講解員的她,是全班的專職朗讀員。</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下旬,來自福州軍區的丁良珠作為分校學員代表之一,到北京參加國慶閱兵觀禮。圖左1舉毛澤東畫像者為丁良珠。</p> <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來自廣州軍區的彭新云和來自江西的韓成義作為分校歷史系學員代表,參加北京大學第六次黨代會,并參加了五一節當晚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天安門廣場游園活動。圖為彭新云的黨代會代表證。</p> <p class="ql-block"> 圖為彭新云借參加北大黨代會之機,生平第一次在天安門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江西分校撤離鯉魚洲,并入北京總校前 ,歷史系全體同學與吳宗國老師(2排右1)一起,在草棚宿舍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帶著麻袋裝知識” 結合實地搞教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帶著麻袋裝知識”,是當時在同學們中流傳甚廣的一句口頭禪。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和家鄉父老及部隊的期望,大家十分珍惜難得的深造機會,決心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回去為家鄉和部隊建設作貢獻。因此,環境的艱苦、條件的簡陋,絲毫未挫損大家的求知欲望。在系教改組(組長馬克垚老師)周密組織和老師們精心講授輔導下,在鯉魚洲的一年內,大家基本學完了中共黨史民主革命時期的課程和社會主義時期的部分課程,并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中文寫作的部分課程,初步提高了知識、理論素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11月至翌年1月,歷史系用72天,組織11位老師和29位同學,先后到井岡山、韶山、長沙、安源開展實地中共黨史教學,使大家從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上進一步加深了對一些重大黨史問題的認識,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 沒有正規課堂,歷史系和分校其他系一樣,在草棚里面上大課。圖為分校的一個草棚課堂。</p> <p class="ql-block"> 為消化老師授課的內容,歷史系教學排在草棚外,以班為單位展開熱烈討論。</p> <p class="ql-block"> 一年的緊張學習,大家都“裝”了不少知識。僅彭新云做的課堂筆記、史料摘抄及撰寫的學習體會文章就達25萬余字。圖為他在鯉魚洲期間使用的筆記本。</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14日至1971年1月24日,歷史系組織11位老師、29位同學到井岡山、韶山、長沙、安源進行實地中共黨史教學。12月28日前,先后參觀走訪了永新縣城、龍源口、三灣、寧岡縣城、茅坪、茨坪等毛澤東及紅四軍數十處活動遺址。圖為吳順福(左)、黃渭清(中)、廖壽保(右)在茨坪毛澤東舊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分校歷史系3位解放軍學員 ,在茨坪井岡山烈士紀念碑前緬懷先烈。右起:丁良珠、鄭有仍、彭新云。</p> <p class="ql-block"> 8班同學與楊立文老師(前排左2)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展覽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9班同學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展覽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7班張桂嬌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展覽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井岡山地區參觀學習期間,采取“以任務帶學科”方式,由老師指導學員,廣泛征集史料,全面深入了解井岡山斗爭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上,集體編寫完成了7萬多字的《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簡史》,使大家的調查采訪和寫作能力得到較好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 12月29日,師生們來到韶山,先后瞻仰了毛澤東故居,參觀了毛澤東創辦的韶山農民夜校、農民協會舊址,深入調查了解了韶山地區革命斗爭歷史和毛澤東一家6口人為革命獻身的壯烈實史。在征集掌握大量史料的同時,受到深刻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圖為瞻仰毛澤東故居后,彭新云(左)、朱水云(右)在故居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部分同學在韶山毛澤東塑像前合影。 左圖左起:黃渭清、王萬幅、劉華祝、劉平;右圖左起:陸勤儉、符業運、丁良珠、余光時、廖壽保。</p> <p class="ql-block"> 5位女同學在師生們借住的韶山小學前小橋上合影。左起:張桂嬌、李瑞英、林喬英、傅發秀、吳淑明。</p> <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2日,師生們抵達長沙,先后到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舊址、岳麓山、橘子洲頭、湖南自修大學舊址、清水塘等毛澤東革命活動遺址參觀走訪,征集史料。圖為參觀走訪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舊址,領略毛澤東青年時期“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豪情后,8班同學與楊立文(前排右1)、郭淑華(前排右2)、張蘭英(前排右4)等老師在第一師范學校舊址合影。</p> <p class="ql-block"> 師生們行進在長沙市岳麓山上。</p> <p class="ql-block"> 在毛澤東、蔡和森青年時期活動遺址——岳麓山愛晚亭前,聽楊立文老師(背對者)講中共早期歷史。</p> <p class="ql-block"> 在湘江中流的橘子洲頭,學習領會毛澤東青年時期在此寫下的宏偉詩篇《沁園春.長沙》。圖為8班同學與馬克垚(2排左2)、張蘭英(前排左1)、郭淑華(前排右1)等老師在橘子洲頭合影。</p> <p class="ql-block"> 9班同學與張注洪(后排右2)、王曉秋(后排左3)老師在橘子洲頭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先后兩次參觀走訪清水塘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暨毛澤東、楊開慧舊居后,彭新云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陳列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月9日,師生們來到安源,結合參觀毛澤東在安源活動舊址、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安源工人大罷工舊址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參觀走訪安源革命歷史陳列館,同安源革命老人討論交流,再由老師系統授課,使大家加深了對中共早期領導工人運動歷史和秋收起義歷史情況的了解。圖為師生們在安源毛澤東舊居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師生們在安源革命歷史陳列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一面學習,一面生產” 抗大精神再發揚</b></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學江西分校以毛澤東為抗大的題詞“一面學習,一面生產”為辦學方針。根據分校統一部署,歷史系教學排除臨時擔負裝車、卸車、搬磚等公差勤務外,主要是在突擊重大任務和農忙時節,將學習課程同生產勞動穿插安排。先后以約兩個月,參加了搶修分校運輸公路及1970年10月晚稻收割、1971年4月早稻秧春插、1971年7月水稻雙搶等生產勞動。“一面學習,一面生產”,雖沖擊了部分教學課程,但戰天斗地的艱苦勞動,使大家鍛煉了體魄,磨煉了意志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為后來的人生道路產生了積極影響。</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0月底,歷史系教學排參加分校為改善校部到大堤碼頭及各連交通條件而進行的“五七大道”工程會戰。全排奮戰一周,較好地完成了一段100多米長、2米深的路溝挖掘任務。圖為“五七大道”工程會戰的一個場景。</p> <p class="ql-block"> 歷史系與其他系的部分師生在工程會戰現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中、下旬,歷史系教學排投入10多天,同所在分校8連哲學系教學排和3個教師排一起,冒著每日40多攝氏度的高溫酷暑,參加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秧勞動。經艱苦奮戰,歷史系教學排搶收早稻45畝,搶插晚稻秧32畝,圓滿完成了分校布置的“雙搶”任務。圖為分校搶插稻秧的場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面學習,一面生產”中的彭新云。</p> <p class="ql-block"> “一面學習,一面生產”中的廖壽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親密無間共奮斗 師生之間情誼濃</b></p><p class="ql-block"> 鯉魚洲學習生活中,渴求知識的學員對老師極為尊重。老師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員則處處體現出豁達包容之心和代代承襲下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品格魅力。他們如同長輩和兄長,亦師亦友,生活上體貼入微,學業上毫無保留地傳授。整個“草棚大學”內,始終洋溢著師生親密無間、融洽樂觀、積極向上的氛圍。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特殊環境下鑄就的特殊情感不僅沒有淡化,相反愈發顯得濃烈。</p> <p class="ql-block"> 圖為鯉魚洲教學期間,何芳川(右)、王曉秋(左)老師在前往井岡山、安源調研途中。</p> <p class="ql-block"> 郭華榕(右)、王曉秋(左)老師在鯉魚洲期間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曉秋老師(右2)與劉仁生(左1)、韓成義(左2)、廖壽保(右1)3位同學在鯉魚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歷史系教學排9班同學與吳宗國老師在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北大江西分校撤離鯉魚洲后,王曉秋老師(右2)主動邀韓成義(左2)、彭新云(右1)同學及中文系段寶林老師(左1)游覽廬山。</p> <p class="ql-block"> 羅榮渠老師,針對農村學員余光時愛學習,但基礎稍差,便每次課前或課后單獨給他“開小灶”,有針對性地幫助他掌握要點,把握重點, 使他進步很快。畢業后,兩人保持了15年的通信聯系,直到羅老師不幸逝世。圖為上世紀80年代,羅老師贈送給余光時的個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歷史系教學排輔導員李克珍老師。她“見不得誰有困難”,不論哪位同學生活學習上遇到問題,總會像母親對待孩子那樣倍加關懷照顧。凡有思想情緒的同學,她也苦口婆心做工作,直到對方回心轉意。同學們親切地稱呼她“老師媽媽”。</p> <p class="ql-block"> 1973年12月,北京大學1970級學員畢業前,在鯉魚洲結下深厚情誼的師生們再次合影留念。前排主要為老師。左起:吳宗國、朱龍華、王曉秋、何芳川、吳淑明(學員)、李瑞英(學員)、李克珍、林喬英(學員)、張萬倉、馬克垚、榮天琳、郭華榮、楊立文、郝斌。第二、三排均為學員。</p> <p class="ql-block"> 大學畢業后,植根于鯉魚洲的師生情緣始終未斷。上海同學李瑞英,同張注洪老師保持了50年的密切聯系。張老師的學術著作甚至出版前的初稿,李瑞英往往成為最早的學習、受益者之一。圖為1998年5月,張老師借到上海講學之機,同李瑞英一家相聚。</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李瑞英的兒子到美國讀研,張注洪老師立即打電話交代在美國的女兒張奇志前去看望。從此,張奇志、李瑞英兒子兩家來往密切,鯉魚洲的師生情延續到了第二代。圖為2006年5月,到美國旅游的李瑞英夫婦攜兒子、兒媳與張奇志夫婦相聚。</p> <p class="ql-block"> 1998年,蔣鳳想同學帶女兒到北京旅游,張注洪老師聞訊,立即趕到蔣鳳想母女住地看望,令她感動不已。</p> <p class="ql-block"> 2019年5月,林喬英、陳龍祥、彭新云、蔣鳳想、余光時5位同學重返母校,進行懷舊感恩之旅。在留校的徐凱、王春梅夫婦幫助協調及陪同下 ,先后拜望了9位來自鯉魚洲的恩師。圖為請相對年輕的郝斌、張萬倉、王曉秋3位老師一起相聚。大家憶舊敘今,談笑風生,儼然回到了鯉魚洲的草棚內閑話聊天。前排右起:郝斌、張萬倉、王曉秋。老師們頭上戴的是林喬英親手縫制、獻給恩師們的可轉換為圍脖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 對多數年歲較高行動不便的老師逐家登門看望。圖為看望87歲的馬克垚老師和一起在鯉魚洲奮斗過的師母耿老師。馬老師夫婦正緊張籌備第二天出國事宜,聽說鯉魚洲同學來了,當晚便高興地邀請到家,同大家一起聊天、樂呵了兩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 看望也是全家在鯉魚洲戰天斗地的92歲高齡的張注洪老師和師母杜老師。圖為被老師和師母“強行”留下來吃餃子。</p> <p class="ql-block"> 看望90歲的劉祖熙老師和師母萬老師。會見中,老師和師母找出一枚勛章、一本證書和一大堆照片,向大家詳細介紹了2001年,因研究編撰波蘭歷史貢獻獨特,獲得波蘭總統授予“波蘭共和國騎士十字貢獻勛章”的經過,大家感恩之余,更增添了幾分崇敬。劉老師手拿的是彭新云所編奉送給恩師們的《悠悠歲月母校情——北京大學學習生活掠影》。</p> <p class="ql-block"> 看望94歲的李克珍老師。已住院多日、一時清醒一時糊涂的李老師一見到來自鯉魚洲的孩子們,立時來了精神,清晰地給大家回憶當年一些鮮為人知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看望88歲的楊立文老師和師母姜老師。會見中,談及“晚婚模范”楊老師和姜師母結婚時的有趣軼事,大家笑得合不攏嘴,猶如又給他們鬧了一次洞房。楊老師手捧的是陳龍祥為每位恩師準備的上海名優特點心。</p> <p class="ql-block"> 看望85歲的吳宗國老師和師母劉老師。當年高大帥氣,在同學中猶如鶴立雞群的吳老師,45年后再次相見,容顏依舊,仍氣宇不凡,與他的微信號“長青樹”十分貼切,我們都為恩師高興。</p><p class="ql-block"> 這次懷舊感恩之旅,了卻了我們多年來的一個心愿。遺憾的是,在此之前,有的恩師已不在人世。而我們此行至今,又先后有李克珍、張注洪、吳宗國三位恩師駕鶴西去,令我們哀痛不已! 我們衷心祝愿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滄海桑田。自從1971年離開鯉魚洲、1974年畢業離開北京后,同學們奔向各地,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和本領,努力開創自己的一片理想天地。但無論走到哪里,大家共同眷戀和牽掛的,無疑是鯉魚洲這片令人魂牽夢繞的熱土。而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祖國建設的突飛猛進,鯉魚洲早已從昔日令人生畏的荒蠻之地變成了阡陌縱橫、路樹成蔭、藕塘飄香、候鳥匯聚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和旅游、“打卡”勝地。追憶往昔,展望未來,我們不能不發出感嘆:為你驕傲,我們心中永遠的鯉魚洲! 圖為鯉魚洲北京大學江西分校舊址(2015年北大江西分校中文系同學重返鯉魚洲攝)。</p> <p class="ql-block"> (集體提供照片,彭新云匯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皇岛市|
合水县|
莎车县|
麟游县|
磐石市|
吴堡县|
井研县|
新兴县|
金坛市|
嵊泗县|
定陶县|
武强县|
团风县|
屏东市|
青冈县|
余姚市|
会昌县|
黑水县|
察哈|
商洛市|
桃园县|
怀安县|
乐亭县|
丰原市|
贞丰县|
叙永县|
周口市|
阜南县|
永吉县|
博乐市|
道孚县|
和龙市|
苍山县|
淮安市|
景宁|
马关县|
肇州县|
军事|
射洪县|
绩溪县|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