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從教41年,“漢語拼音”在教學中不可繞行。如果要梳理“漢語拼音方案”前世今生的話,就必然追溯到明代末期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的《西字奇跡》以及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等。于是,我以極大的興趣鉆進介紹傳教士文獻資料的閱讀之中,先后閱讀了200多種圖書,打開了一片未曾涉獵的天地。<div><div> 我深深感到,西方傳教士來華后的所作所為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傳教行為,給中國的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觀念帶來了巨大影響。這就是后來人們說的“西學東漸”。單從語文的角度看,漢字橫排、標點符號、漢語拼音,以及現代漢語體系的構建,都烙下了這種影響的印記。于是,在我的內心萌發了一個想法:如果將傳教士來華經歷以及傳教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以小說形式表現出來,豈不是很有意義?<div><div> 數百年來,中西文化互為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朝著共同發展的方向行進。西方傳教士,尤其是早期耶穌會傳教士把中華文化介紹到西方,讓西方世界開始認識東方古老的中國,接觸到中華經典,《四書五經》《道德經》等在西方受到歡迎,并產生了巨大影響。借用《莊子》中的話說:“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東西方是互補的,缺一不可;世界是多元的,異彩紛呈。<br></div><div>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我不能到校,也不能外出。于是,我宅在家中開始了《東游記》的創作。我用四個月的時間完成初稿,然后發給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先生審讀。白燁先生看后寫了一篇短評,其中寫道:”從作品的藝術描寫上看,沙利衛其人的形象塑造,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尤其是其豐博的胸懷、高遠的境界構成的精神世界,描寫得充分而飽滿,使得這個人物形象成為典型形象中熠熠閃光的‘這一個’。作品的敘事節奏從容不迫,敘述文筆干凈利落,稱得上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相得益彰的小說力作。”<br> 白燁先生給了我很大鼓勵,隨后我進行了多次修改,并征求了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專家的意見。著名學者張國剛先生審讀后在電話中肯定了我的努力,也提出了修改意見。陳曉明、顧之川、劉汀幾位先生也給予我鼓勵和指導。在此,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br></div><div> 感謝香港三聯書店!他們對《東游記》做了認真評估,同意出版,使這部小說終于有了面世的機會。</div> 我的本職工作是中學語文教學,小說創作不是我的專業。但我對文學創作一往情深,中學時代就有此嘗試。我寫過小說、散文、詩歌、電影劇本,在《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美文》《青年文學》《人民文學》等文學雜志發表過一些作品。然而,西方傳教士來華以及中西文明交流和碰撞屬于重大歷史題材,正如陳高華先生所言:“研究地球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既是歷史研究的重大課題,又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見張國剛著《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序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這里面的內容太豐富,有取之不盡的素材,似乎非長篇巨制不可。正因為這樣,小說創作的難度極大,我所寫的不一定精準。<div> 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本身文化性極強,甚至還有突出的學術性。傳統觀點認為,小說創作運用形象思維,以塑造人物形象為核心任務,以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吸引讀者,所以作者應盡量避開文化展示與學術味道。但是,要表現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是無法繞開文化展示的,也無法繞開學術味道。我在寫作過程中時常擔心因為處理不好二者關系會使人物形象受到影響,甚至損害小說的藝術效果。但是這個題材逼迫我非寫它們不可,如果抽去文化和學術的內容,這部小說就沒有了靈魂。書中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文化與學術之中,他們的性格、情感都緊緊圍繞文化與學術而彰顯,因此而生,因此而亡。于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部小說與其他小說的不同之處,就在于通過文化和學術來塑造人物形象,因為這些人物的血肉都是由文化和學術鑄就而成,他們簡直就是文化和學術的符號;他們舉手投足、嬉笑怒罵無不帶有文化和學術色彩,而且這種文化與學術又有別于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和學術,也超越了宗教范疇。小說所涉及的文化和學術既有中國的,也有西方的,而且經常在中、西文化的交界處糾纏著,交織著;越難解難分的地方就越值得思索和探究。我擔心這部小說可能會失去很多讀者,但愿我這個擔心是多余的。然而我又堅信,這個題材絕不是小眾的,因為它的歷史感與現實感不可分離。</div><div> 小說共35萬字,寫了大約90個人物,除個別人物用了本名外,絕大多數人物用了化名,因為《東游記》畢竟不是歷史著作。這些人物大都有原型。比如戴燮的原型是瞿汝夔,李踔的原型是李贄,徐光明的原型是徐光啟,孟安仁的原型是范禮安;龐儒、黃民、龍季厚等傳教士都有原型。至于賴亞、迪瓦、秋兒等人物則是虛構出來的。核心人物沙利衛的原型是沙勿略和利瑪竇(還應包括羅明堅),“沙利衛”這個名字是由沙勿略、利瑪竇和衛禮賢三位傳教士的漢語名字各取一個字合成的。衛禮賢是晚清的,為何也放進來呢?因為我把衛禮賢登泰山的經歷移植到了沙利衛身上。(在統編本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選錄了黑塞的《讀書:目的與前提》一文,寫到衛禮賢。黑塞本人出身于傳教士家庭,從小受東方文化熏陶)另一個考慮是,沙利衛這個名字提醒我,還要寫下去,一直寫到清末。</div><div> 來中國傳教并有所著述的西方天主教傳教士,早期有柏朗嘉賓和魯布魯克,但二人沒有進入中國腹地。1298年成書的《馬可?波羅游記》和1330年由鄂多立克口述、他人筆錄的《鄂多立克東游錄》當是中西交流的早期游記著作,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意大利當代作家卡爾洛?斯戈隆的《春蠶吐絲》就是以鄂多立克為原型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表現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近與尊重。“東游記”作為篇名在中國曾經出現過,明代吳元泰有神話小說《東游記》。但我還是用了這個名字,并從東漢《肥致碑》中選了三個隸書字樣,請我的學生董心語(當時在香港大學讀書)進行了技術制作,其中“記”字由兩個偏旁合成。我很喜歡帶三點水的“游”字,它和“逰”不是繁簡關系。“游”字符合沙利衛“行數萬里”“浮游八極”歷驚濤駭浪的艱險人生。( 《肥致碑》有“君神明之驗,譏徹玄妙;出窈入冥,變化難識;行數萬里,不移日時;浮游八極,休息仙庭。”)封面畫出自我岳父曹緒昌先生之手,他早年在南海艦隊,擅長繪畫。該畫內容表現的是中國南海風景,而沙勿略歷經艱險在中國登陸的地點上川島就在廣東沿海。沙勿略死在那個小島上,利瑪竇繼承了他的事業。</div> </div></div></div> 《東游記》是我創作計劃中的第一部。接下來,我打算以“中西禮儀之爭”為線索寫第二部,然后再將清末那段作為第三部。中國受西方影響深刻,從利瑪竇算起到現在有400多年的歷史,把這40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以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我給自己的一個命題。我今年暑假已經退休,有相對集中的時間——但我不知道有沒有能力完成。<br><br>2021年12月19日于六心齋,今天發表前有改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东乡县|
通许县|
临猗县|
南澳县|
洱源县|
怀来县|
扬州市|
尤溪县|
浏阳市|
平南县|
潮州市|
岑溪市|
马龙县|
司法|
灵石县|
武川县|
尚义县|
行唐县|
辽宁省|
开原市|
玉龙|
乌兰察布市|
荣成市|
明溪县|
沧源|
岳普湖县|
宝坻区|
玉屏|
青海省|
高陵县|
罗甸县|
揭西县|
嵊泗县|
抚松县|
南华县|
兰考县|
平泉县|
云梦县|
娱乐|
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