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王 若 伊?簡 介</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福建永定人,藝術學博士。?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現就職于龍巖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媒介與文化生態。發表學術論文《“中央蘇區戰斗藝術傳播”初探——傳播學視域下的理論空間》(CSSCI)、《書法的新媒體傳播研究》等。出版學術專著《紅土革命視聽》(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教材《影視文化傳播》。<h3> <h3><strong>《紅土革命視聽</strong></h3></br><h3><strong>——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strong></h3></br><h3><strong>簡介</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本書以閩贛一帶農村社會為焦點,回溯中央蘇區時期的歷史烽煙,聚焦1927-1937年間與土地革命運動相伴而生的一段“紅色藝術傳播史”。作者深入剖析紅色藝術傳播活動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建設過程中的歷史境遇,對蘇區實踐中形成的革命視聽景觀展開全新解讀,力圖揭示鄉土語境下訴諸視聽感官的藝術傳播與革命社會的發展之間構成的張力關系;呼吁人們關注蘇區時期紅色藝術,重視其極具時代特征的藝術個性、獨特的傳播經驗,及其對紅色藝術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h3> <h3>初秋,喜迎豐收時節,蓮花山下的龍津河畔花果飄香,沿岸樹木的紅葉、黃葉、綠葉…在空中飛揚,美如一幅多彩的大寫意中國畫長卷。</h3></br><h3>2023年8月26日上午,由龍巖市文聯指導、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王若伊著作《紅土革命視聽》首發式及研討會”在蓮花山下龍巖榮順國際大酒店會議廳舉行。</h3></br><h3>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龍巖市作家協會發來賀信賀電。</h3></br><h3>該書是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也是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的學術專著,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h3></br><h3>龍巖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邱德昌到會指導并表示祝賀。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鐘建紅致辭,副主席鄧益敏、朱荔婷、熊永富出席研討會,會議由朱荔婷主持。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郭培明、泉州市文學院院長張明、以及我市文藝評論家代表和各地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h3></br><h3>作者王若伊在研討會上介紹了創作思路和創作背景,分享創作中的感悟。綦鵬、蘭壽春、劉濤、張強四位專家教授作主題發言,他們從著作縱向到橫向的各個視角分別進行探討與點評,深度闡述和挖掘該書的多重意義;張明、孔素芳、謝耀南、邱美煊、劉秀梅、詹鄞森、江毅、陳章群、張曉娟、楊曉勤、鄭穎璐等文藝評論家和與會來賓紛紛發言,針對新書的內容、學術價值、社會意義以及該書涉及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h3></br><h3>研討會直入主題、務實高效。交流時間雖然短暫,但老中青文藝評論家、學者齊聚一堂,學術氣氛熱烈而融洽。嚴謹求真的文藝批評精神在理性探討與真情溝通中激發弘揚。</h3></br><h3> <h3><strong>王若伊理事:</strong></h3></br><h3>欣聞您的學術專著《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已正式出版并將舉行新書發布會,我會表示熱烈祝賀!這是您長年研究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重要成果,開拓了我省紅色文化研究的新路徑,也提供了學術研究與藝術批評相結合的成功范例。您是我會理事,大作問世必將增厚我會學術底蘊和批評底氣,眾同仁與有榮焉!期待您再接再厲,推出更多佳作。預祝新書發布會歡欣鼓舞,取得圓滿成功!</h3></br><h3>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3></br><h3>2023年8月25日</h3></br><h3> <h3><strong>龍巖<strong>市</strong>文藝評論家協會,</strong><strong>及王若伊老師:</strong></h3></br><h3>欣聞貴協會的學術專著《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已正式出版并將舉行新書發布會,我會表示熱烈祝賀!</h3></br><h3>本著作的出版發行,是閩西文壇的一件大事,從文藝美學、傳播學的角度,將蘇區文藝與革命敘事融合成文,是一次獨辟蹊徑的創新研究,這是閩西紅色文藝研究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蘇區文藝傳播的重要成果。當然,這也是我市評論家協會的盛事,在此,龍巖市作家協會對市評論家協會表示熱烈祝賀,同時,也對王若伊老師表示熱烈祝賀,大作問世填補了我市紅色藝術傳播研究領域的空白,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h3></br><h3>福建省龍巖市作家協會<br></br></h3></br><h3>2023年8月26日</h3></br> <h3><strong>龍巖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strong><strong>邱德昌致辭:</strong></h3></br><h3>今年龍巖市的紅色文藝活動高潮迭起,上半年市文聯市文旅局等單位聯合在龍巖美術館舉行了閩西走出去的紅色美術家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及其研討會,緊接著新羅區文聯舉辦了紅色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8月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90周年座談會在福建龍巖上杭舉行,本土劇作家編劇的電影《毛澤東在才溪》再次引起關注。今天的《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的首發,又將今年我市紅色文化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祝賀作者王若伊,也祝賀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3></br><h3>該著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代意義:它通過對我們中央蘇區時期的紅色文藝活動進行理論研究,總結了蘇區時期我黨我軍“文藝為了誰?”“文藝如何做?”“紅色文藝傳播效果如何?”的課題,這也正是習總書記一貫所倡導的文藝要“為人民服務”、文藝要“學習傳統、貼近生活、緊跟時代”的文藝指導思想。二是學術價值:該著作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以藝術傳播學角度研究紅色文藝,視角獨特,它不是像過去常用的簡單手法,即單一地通過紅色文化挖掘展示或者單純的文藝形式來表現紅色文化,而是從傳播學的研究角度入手,把1927 年到1937年這10年間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生態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總結,其學術價值是顯而易見的。</h3></br><h3>建議作者未來可以關注閩西抗戰時期紅色文藝傳播史,我們閩西抗戰時期這一段歷史的紅色文藝資源也非常豐富。期待王若伊能夠再接再厲,繼續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取得更新成果。</h3></br> <h3><strong>泉州市文聯副主席、</strong><strong>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理事、</strong><strong>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strong><strong>郭培明:</strong></h3></br><h3>《紅土革命視聽》一書資料翔實,涉獵豐富,立足傳媒生態,研究設計新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藝術學、傳播學的視角,角度新,視野闊,體現出新一代學人的敏銳目光及扎實學養,開拓了蘇區文藝研究的新疆域。與注重實物考證、偏于階級分析的一些研究文章比較,年輕的王若伊更善于從新的維度重新審視蘇區藝術史,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觀察歷史現象,從而為史學研究服務當代文藝發展提供了啟發與借鑒。“蘇區文藝是毛澤東文藝宣傳思想的早期實踐,此后的延安工農兵文藝體制的形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皆萌發于此時”。可以說沒有中央蘇區革命文藝的探索,就沒有延安時期的革命文藝大發展。從借助民間形式到改造民間形式到再造民間形式,文藝家們參與構建了黨的主流意識。從源頭看,中央蘇區從誕生起就開始了紅色文藝的傳播。書中通過語境分析、傳播模式分析,論證了傳播策略與社會效果的相關性,體現了紅色文藝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為我黨意識形態的傳播和革命斗爭的勝利作出獨特貢獻。作者對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研究,也提醒在理論研究中要處理好審美性與政治性的關系,要重視底層社會群體鑒賞趣味。只有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h3></br> <strong>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strong><strong>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泉州文學院院長</strong><strong>張明:</strong><h3>我從三個方面談感受。</h3></br><h3>一是新的視角。該書一改過去我們常用的文藝視角,而另辟蹊徑采用了一種嚴謹的理論研究方式進入紅色文藝,這無疑會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閱讀感受。</h3></br><h3>二是新的突破。該書從文藝傳播學的角度關注蘇區時期紅色文化,全面系統地進行分析和總結紅色藝術傳播生態的特征與模式,為蘇區文藝研究拓展了新空間,這是它實現的新的突破。</h3></br><h3>三是新的傳承。對紅色精神的當代傳承的思考,作者王若伊以青年學者的研究努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為我們如何在新時代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提供了啟發。</h3></br> <strong>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理事、</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strong><strong>鐘建紅致辭:</strong><h3>《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是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對王若伊該著作的出版表示祝賀!該著作以現代傳播學的視角全方位研究蘇區紅色藝術,填補了閩西蘇區藝術傳播研究的一些空白領域,可以幫助人們全面了解紅色文化藝術在土地革命時期的作用與發展,具有比較高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對當代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藝術起到了“教科書式”的作用。</h3></br> <h3><strong>畫家、文藝評論家,</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strong><strong>鄧益敏:</strong></h3></br><h3><strong>淺談《紅土革命視聽》讀后感</strong></h3></br><h3>文/鄧益敏 ?</h3></br>?王若伊論著《紅土革命視聽》一書,基于傳播學的新穎視角,將蘇區紅色革命文化的真面貌進行一次集中反映,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閩西是原中央蘇區所在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紅土文化作為紅色革命文化遺產的精神核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著作不僅論述了蘇區時期紅色文化藝術機構的建立與運行,還將紅土革命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紅色藝術元素的形成與發展逐項論述,如紅色繪畫、紅色圖標、紅色標語、紅色郵票、紅色印刻、紅色報紙、紅色雜志、紅色歌謠、紅色戲曲等,并與其特定的時代、地域、人物建立關聯,史論結合,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多彩的蘇區紅色藝術畫卷。同時,作者站在新時代新視野,審視紅色歷史文化藝術并進行了創新性的拓展和探索,從藝術學、美術史學、考古學、傳播意義、收藏意義等各方面切入,回顧以往,啟示當下,這對于蘇區紅土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傳播,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個人認為,若《紅土革命視聽》能夠把毛澤東紅色文化宣傳思想的精髓融入書中加以論述,或可畫龍點睛。毛澤東同志一貫倡導宣傳要貼近民眾,倡導宣傳工作要寫有思想的短文章,語言文字要易讀易懂,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黨八股”。本書所探討的紅土地文藝傳播現象正是這一思想精髓的生動體現。 <h3><strong>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strong><strong>熊永富:</strong></h3></br><h3>王若伊博士用現代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央蘇區時期十年的文藝傳播進行研究,將散落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街頭巷尾、雅俗共賞的各類革命視聽文藝作為研究對象,揭示紅土革命視聽的規律、內涵和歷史意義,不僅給它們正名,也拓展了紅土革命文藝研究的時空領域,具有很高的價值。</h3></br> <h3><strong>龍巖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孔素芳:</strong><strong></strong></h3></br>作者的外祖父是一位令人景仰的革命老前輩,生前十分關注老區發展,家中收藏許多紅色文化書刊。其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如此年輕的紅色文化研究者,創作出這樣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我想一定是受到家傳之風的深刻影響。祝賀若伊,也希望她以后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h3><strong></strong><strong>中共龍巖市委黨校</strong><strong>科研與決策咨詢部部長</strong><strong>謝耀南:</strong></h3></br><h3>祝賀若伊博士新著出版,這是她長期研究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書本我瀏覽了一遍,它以獨特的學術視角考察蘇區文藝傳播史,總結傳播規律,提煉學術見解,路徑新穎,觀點獨到。著作的主要學術價值,可以歸納為它系統總結了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9種形態、6種模式、3種景觀、2個功能。希望作者再接再厲,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繼續進步。</h3></br><br></br> <strong>龍巖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strong><strong>龍巖市作家協會副主席</strong><strong>邱美煊:</strong><h3>作者能夠找到這樣一個獨特的角度展開蘇區文藝的書寫,這恐怕確實是只有當代青年學者才能擁有的思維和敏銳。該著作的書寫方式,可能會給龍巖紅色文化領域的寫作者帶來重要影響。</h3></br> <h3><strong>龍巖學院師范教育學院教授、</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strong><strong>蘭壽春:</strong></h3></br><h3><strong>王若伊博士《紅土革命視聽》著作簡評</strong></h3></br><h3>文/蘭壽春</h3></br><h3>首先,對王若伊博士專著的出版表示祝賀!</h3></br><h3>做紅色題材的研究不容易,尤其是一個年輕博士。做學問必須有情懷、有毅力、有觀點。而這三個方面王若伊博士都做到了,所以有這部專著的問世。</h3></br><h3>《紅土革命視聽》是一部好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角度新穎,聚焦紅色藝術。二是觀點深刻,發前人之未見。三是行文嚴謹,井然有序。</h3></br><h3>本書選取“中央蘇區紅色藝術”為敘事角度,研究存在于土地革命時期閩西革命根據地上真實的紅色藝術傳播活動,作者展現了紅色藝術的歷史脈絡,講授了優秀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傳播原理。這是此前學者有所觸及,但未能深入研究的領域。作者以扎實的專業素養和敏銳洞察力進行宏觀考察與深入分析、闡述,的確是一種突破。在著作的主旨上,作者旗幟鮮明表示要引領讀者“領悟閩西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感受理想信念的光輝和精神信仰的力量”,這些正是我們今天亟需的精神營養。</h3></br><h3>作者既有微觀的剖析,認為蘇區紅色藝術體現了鮮明的革命性、實踐性和群眾性特征,又有宏觀的視野,認為蘇區時期的鄉土紅色藝術傳播活動,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初步嘗試;它與當時以上海為中心的“左翼”文化相互輝映,將文藝革命進行了大膽嘗試,開辟了實踐先河;蘇區紅色藝術傳播一方面為中共的紅色割據營造了政治氛圍,實現了革命動員,另一方面,對日后中國的紅色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構成我國鄉土文化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環節。這些觀點很有見地,對讀者也頗有啟發。</h3></br><h3>中央蘇區時期,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一批共產黨人早期的革命實踐,正是他們能夠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并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巨大勝利,紅色藝術的發展也是同樣道理。二三十年代,以茅盾、蔣光慈、馮雪峰為代表的的一批“左翼”作家提出“革命文學”口號,提出“革命文學應當成為工農大眾的教科書”等一系列理論。但上海畢竟是國民黨統治下的大都市,當時著名戲劇家李伯釗、沙可夫從上海、蘇聯來到中央蘇區,“藍衫劇團”創作了很多劇目,蘇區出版刊物夜十分活躍,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案》中,高度重視在軍隊和群眾中開展文藝宣傳工作。因此,把蘇區紅色文藝概括為革命文藝理論與蘇區革命實踐相結合是很到位的。正是有了這些前期的實踐經驗,才有后期延安時期革命文藝的大發展。</h3></br><h3>總之,這部專著讓我們同歷史對話,重溫革命經典,與紅色藝術共舞,為閩西紅色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為大學校園提供了一部好教材,也為作者進一步研究文藝傳播奠定堅實基礎。</h3></br> <strong>坎市中學一級教師、</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strong><strong>江毅:</strong><strong>參會感言</strong>文/江毅<h3>我談一下感言。</h3></br><h3>首先,對作者《紅土革命視聽》一書出版表示祝賀。書也是剛剛才拿到,在手上有點沉重,說明有份量,內容多,是一本大作。出一本專著不容易,為此,再次祝賀佳作出版。</h3></br><h3>其次,新視角去研究歷史問題。我瀏覽了該書框架,結構式三段論成書,這與我們以起承轉合、四平八穩的寫作架式不一樣。紅色革命文化這一歷史題材很廣,作者以其專業素質角度剖析了特定的時空現象,如該書研究的正是閩西紅土地革命時期的某類文藝現象。</h3></br><h3>最后,作者年輕有為,此書可起“教科書”式的示范作用。新時代新文化充滿著自信,新視聽讓人對歷史耳目一新。</h3></br><h3>謝謝大家。</h3></br> <strong>自由媒體人、</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strong><strong>張曉娟:</strong><h3>感謝大家。說實話,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剛剛把緒論,目錄和里面的一些章節都看了下。時間倉促,其余的要回去慢慢品了。我對書的第一印象,就是結構很大氣,視野開闊,架構完整,宏大,這是需要很多學習積累和獨到的思維眼光才能辦到的。其次是內容翔實。論據豐富,邏輯嚴密。看似簡易,實際上需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所以以書觀人,作者一定是勤奮的,有思維格局的。除此之外,我剛剛聽到有老師說這本書用現代傳播學視角闡述研究紅色文藝,填補了閩西紅色文藝研究領域空白。認同之余,更是覺得,它可以開創閩西紅色文藝研究新局面。今后,我們是不是還可以用現代文藝心理學,美學的視角,甚至從客家文化,河洛文化的視角,去研究紅色文藝呢?很多新的課題也將隨著這本書的誕生浮出水面,令人期待。</h3></br> <strong>龍巖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綦鵬:</strong><h3>1927-1937年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為紅色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條件,紅色藝術作為紅色文化一種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革命深度互動,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與審美表達重建了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實踐成果,紅色藝術包含著政治與審美、歷史與想象及本土性的美學風貌,表征著藝術發展的民族精神。對當代中國文藝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h3></br><h3>紅色藝術是具有審美性的意識形態。作者全景式的回顧和探討了中央蘇區時期紅色藝術傳播的歷史演進、蘇區紅色藝術的特征、紅色藝術傳播的紅色經驗,從藝術的角度將這一時期的紅色文化表現了出來,全書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作為理論基礎,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基礎,呈現出這一時期紅色藝術的革命性、人民性、民族性和時代性。</h3></br><h3>這一時期紅色藝術的發展與傳播研究也為新時代紅色藝術的發展、紅色文化的媒體傳播提供了寶貴經驗,要求我們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藝術創作的正確立場和方向,不斷賦予紅色藝術新的內涵和特點,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文藝作品。</h3></br> <strong>知名作家、資深記者,</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詹鄞森:</strong><h3><strong>《紅土革命視聽》讀后感</strong></h3></br><h3>文/詹鄞森</h3></br>看到王若伊的《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一書,十分驚喜,就想說幾句話。這是一部博士論文,可以說高山仰止。在我眼中,學士、碩士就已經高高在上,更何況博士。我是把這部書稿作為博士論文的教科書來讀的。本書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還獲批2020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西部扶持項目,像這樣的學術專著,從研究的意義,研究的視角,研究綜述,研究設計切入,已經是高大上了。全書主要探索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歷史演進。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包括紅色藝術傳播的萌發,閩西蘇區對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重要貢獻等等,包括紅色繪畫、紅色書法、紅色石刻與篆刻、紅色建筑與紅色攝影,以及紅色音樂、紅色舞蹈和歌舞、紅色戲劇等等,寫這樣厚重的一部書稿,將要行多少路、看多少書、研究多少理論?作為門外漢,我只能嘆為觀止,不好深入去說。中國革命,從來就靠槍桿子、筆桿子,一文一武。一個是實力,一個是輿論宣傳。在共產黨初期弱小的時期、在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白色恐怖時,更是靠筆桿子,就是所謂的紅色藝術的傳播。如何讓老百姓聽得懂,入耳入心,如何讓人民群眾全心全意地跟著你,甚至不怕拋頭顱、灑熱血?在這里,紅色號角、紅色宣傳、藝術傳播是何等的重要。零零碎碎地,我們只知道從《巖聲》《紅色中華》開始的報刊媒體、墻上的壁畫、標語,蘇區時的戲劇等等,了解一些直觀、感性的認識。現在,王若伊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研究的廣度,閩西應該是第一人了。作為龍巖學院傳播學院的老師,必然更加切身處地的思考,如何藝術傳播更有力量,更直擊人心,走得更遠。王若伊在本書“后記”中說,我愿將此書獻給我故去的親愛的外公廖國偉——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的老游擊隊員。他在耄耋之年依然關心革命老區發展,他那老一輩革命者愛國愛鄉的真摯情懷,深深地感染了我、激勵了我。關注革命老區的歷史、現狀與未來,關注生活于此的人們,是我的藝術傳播研究開始的起點,同時也是目的之一。廖國偉生前,我們常在一起,我有機會走近他,與他一起下鄉調研,我因此也采寫過《他的戰斗豈止在沙場》《一輩子為了老區人民》等,他生前為人低調,可以說這是唯一在媒體上對他的專訪宣傳。而且,我亦認識王若伊的父母,一個是書法名家、才子類型的學者,一個是畫家、法律工作者。正因為此,我才覺得我有必要說幾句話。這本書的問世,對王若伊而言,是一個新的開端,她還很年輕,前途不可估量,學術生涯是艱難的一座座高峰,攀上了一座,發覺前面還有更高的山峰。期待她堅持自己的選擇。讀書、治學、求真,瞄準了方向就篤定地走下去。極目遠眺,此路風光無限、就在險峰。 <strong>海峽教育報龍巖站站長陳章群:</strong><strong></strong>我本人是泉州人,但2015年就派駐龍巖,走遍了閩西百分之八十的鄉鎮,對閩西的紅色文化資源看得多、聽得也多。閩西作為一座紅色文化富礦,非常需要像王博士這樣的學者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將其中豐富的內容呈現出來。這本著作充盈著時代氣息,展現出了我們新時代學人的責任擔當。它的出版一定會成為作者未來學術研究之路的新起點。 <strong>龍巖學院師范教育學院副教授、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鄭穎璐:</strong><strong></strong>這本書的史料搜集比較全面,能夠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提到有關蘇區時期的廣告設計這一塊內容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它把那個特殊時期的廣告風格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對我們美術工作者的創作和研究都能起到很好的啟發作用。 <p class="ql-block"><b>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副主任、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楊曉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很驚喜,首先它的文字表述是十分平和理性的,這種語言淡化了我們印象中的革命時期那種充滿政治性和階級性的語言緊張感,閱讀起來讓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從大眾化的視角來展現了蘇區時期在那個短暫的社會動亂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對于我們當代學者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態和社會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狀態和精神狀態提供了一個可貴的鏡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時,這本著作的田野調查也十分詳實,觀察和分析的視角多樣,論述體系科學。通過閱讀,讓我們看到一個政黨如何將自己的政治理念與理想,像刀鋒一樣、像水一樣、像風一樣與廣泛的民眾去進行滲透和渲染,然后形成當時的集體人格,從而獲得廣泛民眾的支持和參與。這對于我們當代的傳播學研究方法的開拓和思想的確立都起到寶貴的借鑒意義。書中提到有關“藍衫劇團”的部分史料和論述,對我們這些戲劇創作人員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所以感謝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份精神食糧。謝謝!</p> <strong>龍巖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新媒體教研室主任、</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劉濤:</strong><h3>中央蘇區紅色藝術產生于特殊的歷史時期,雖然年代久遠,但其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不應被遺忘。當前,革命文藝研究卷帙浩繁,且大多從史學、美學角度切入,而從藝術傳播學角度展開研究的專著不多見。從研究選題上看,本書體現出較高的創新性,拓展了中央蘇區時期紅色藝術傳播研究的新空間。</h3></br><h3>同時,在研究視角上,本書采用史論結合的寫作方式,結合傳播學、文藝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視角,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中央蘇區時期紅色藝術的誕生、發展、嬗變歷史,深入研究了蘇區紅色文藝的傳播類型、傳播形態、傳播模式和傳播效果,并提出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的時代意義和當代應用,為傳播學的中國化、本土化研究作出了重要探索,對挖掘、傳承和傳播蘇區紅色藝術中蘊含的紅色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h3></br><h3>通過這部專著,為我了解閩西紅色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發,回去后還要認真拜讀。再次感謝王若伊博士的邀請,對其專著的出版表示祝賀!</h3></br> <strong>龍巖學院傳播與設計學院教師、</strong><strong>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strong><strong>張強:</strong><h3>《紅土革命視聽》融入了作者個人的生命體驗和閩西紅土的革命經驗,她為蘇區藝術傳播經驗所做的總結,對我們認識閩西蘇區的紅色經驗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她的這本著作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紅色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對紅色革命運動的重要意義,而且還能更深入了解發生這些紅色藝術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于是,閱讀這本著作,不僅僅是一次對紅色藝術的巡禮,更是一次對當年發生在這片紅色土地之上的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的回望。在當今紅色文化面對新時代傳播挑戰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著作讓我們思考:如何將時代的養分注入到傳統的紅色故事里,迸發出新的火花,從而讓年輕人們更好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這應該當前成為藝術創作和藝術傳播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h3></br> <p class="ql-block"><b>《紅土革命視聽》作者、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若伊致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協會同仁:</b></p><p class="ql-block">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在座各位能夠蒞臨我這本小書的首發式和研討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分榮幸,能收到福建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龍巖市作協發來的兩封賀信!其中對我著作的高度評價使我汗顏,信中的殷切鼓勵對我而言既是成績的肯定,更是前進的鞭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謝本次活動的指導單位龍巖市文聯和主辦單位龍巖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以及我的工作單位龍巖學院,尤其是科研處、傳播與設計學院,向為我的科研提供指導和幫助的領導前輩同事表示感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次會議,我們邀請到了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郭培明主席、泉州文學院張明院長。熱烈歡迎兩位的到來,希望能對我們多提寶貴意見,十分期待這次會面能夠成為一次契機,促進未來泉州龍巖兩地文評協會的交流和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同時請來了中共龍巖市委黨校、龍巖市融媒體中心、海峽教育報的有關領導。希望本次活動也能以著作研討為媒介,為致力于本地紅色文藝傳播研究的學者同行提供一次交流互動的良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拙作《紅土革命視聽--中央蘇區紅色藝術傳播研究》是本人主持的2020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結項成果,也是我在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基礎上的繼續闡發,歷時三年終于付梓出版。關于課題的研究緣起、思路框架等,我在該書緒論、后記中都有介紹,這里不再贅述。借此新書研討的機會,主要是想對一直以來關心幫助我的前輩老師、學友同仁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非常希望聆聽在場的專家學者對這本拙作內容的批評指正,希望各位不吝賜教,幫助我找到提升科研水平、繼續寫作耕耘的路徑與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APCvdHis4-zf9n-fikmG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涧县|
三亚市|
吴桥县|
青龙|
桐梓县|
措勤县|
新昌县|
扬州市|
忻州市|
陵川县|
乌鲁木齐县|
元朗区|
云安县|
四会市|
页游|
花莲县|
尚义县|
满洲里市|
兴国县|
昔阳县|
鸡泽县|
铜山县|
马尔康县|
北辰区|
越西县|
贡嘎县|
嵩明县|
监利县|
都兰县|
上饶县|
水富县|
曲阳县|
神农架林区|
错那县|
兴海县|
西丰县|
葫芦岛市|
南安市|
灵宝市|
永福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