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父親姜儒琳在華中建設大學

作家姜蘇行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親姜儒琳在華中建設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姜蘇行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軍魂不朽,八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剛剛過去的八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十六個“八一”建軍節,我戎馬半生的父親在天堂與老戰友們相會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親姜儒琳是一位“張富清式”的老英雄。父親出生于1928年11月,1946年10月在他17歲時就放棄學業,從華中建設大學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新四軍,194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屢立戰功。戰爭的硝煙散去之后,父親卻深藏功名不提功勞,我們做為他的子女也不清楚父親的過往。直到父親離世后,我在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了這五枚軍功紀念獎章和功勞證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一直堅守初心,不改本色,聽黨指揮,1982年響應國家的號召,申請轉業回地方建設家鄉造福百姓,直到1989年離休。父親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0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軍魂不朽,戎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父親的墓碑上刻著他從華中建設大學投筆從戎參軍報國的戎馬生涯與戎耀。父親姜儒琳曾立過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獲解放獎章一枚、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原解放紀念章各一枚,中國人民慰問解放軍贈紀念章一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尉軍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姜儒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姜儒琳的軍功紀念獎章、功勞證和干部履歷檔案復印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次回老家我在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封來自合肥的信件,落款為戰友曹樹榮寫于2010-9-1日,從信的內容可以判斷,這個戰友曹樹榮就是當年和父親姜儒琳一同從華中建設大學參軍入伍的同學,并且又是一同分在了炮兵部隊。他在信中還附有一首詞,說是最近讀了毛主席給丁玲的一首《臨江仙》,照此韻填了一首,以記錄他們九人從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故事。信中還提到他給父親寄了一張自己戴著建國紀念獎章照的照片,但是我沒有在信封里看到照片,或許是父親已經拿出來放在相冊中了吧?這首詞牌名為《臨江仙》的詞是這樣寫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臨江仙 . 初會戰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蘇北已烏云籠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九君初會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沭陽態勢特艱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高歌淮赤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歡送讀書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獲得英賢施雨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鑄成革命精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穿過鐵路上山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沂蒙投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渤海又從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左一為17歲投筆從戎的父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配戴風鏡的炮兵父親姜儒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首詞敘述了他們九個讀書人轉變成為革命精兵,在戰火中燃燒青春的熱血故事。那是回憶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崢嶸歲月。當時蘇北局勢緊張,解放戰爭打到了異常艱辛嚴峻的階段。父親姜儒琳和曹樹榮等九位江淮赤子,恰同學少年,熱血青春投報戰火中的華中建設大學,后投筆從戎,參軍報國奔赴戰場。算起來1946年10月,父親17歲便放棄了學業參加了新四軍。在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父親在20歲,1949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父親在第二十三軍炮兵團參加過南麻、泰安、萊蕪、孟良崮、開封、睢杞、濟南、淮海、龍富口、渡江、寧滬杭、廣長、上海戰役戰斗。建國后,父親參加了一九五八年福建前線炮擊金門戰役戰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解放戰爭時期,父親打過的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戰役,這都是我們小時候在電影里面看到的著名戰役。父親經歷過的戰爭年代的殘酷和戰役戰斗的慘烈,我輩今天只有從歷史文獻和影視作品中去了解和感受了。其中 ”淮海戰役是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經典戰例,是具有決勝意義的人民解放戰爭,60萬人民解放軍與80萬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上兵戎相見、殊死一搏,歷時66天。“ 戰場上有我的父輩奮力拼殺的年輕身影,他們在革命隊伍中覺悟,在戰火淬煉中成長,烽火歲月的淬煉是侵入骨髓的記憶,更是頑強不屈的血性烙印。這些當年十幾、二十歲左右的熱血青年,沖鋒陷陣,視死如歸。這份經歷深刻影響了他們后來的人生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親深藏功名,不計得失。他晚年常常說起的是:“比起那些已經犧牲的戰友,還計較什么個人得失,考慮什么個人待遇,活著就是待遇,能活著就是最好的待遇幸福啊!我是替犧牲的戰友們活著吶!我是替他們活著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標注畫了紅圈的都是父親平時喜歡唱的軍歌、老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書里夾著的剪紙作品《白毛女》,看起來有點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哦!不愧是當年華中建大的學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和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看了父親戰友的來信,便問起母親這些往事。母親回憶說:“你爸當年在徐州上學,家里已經給他定了門親事,可是他沒告訴家里人,直接從學校當兵走了。你奶奶日夜思念兒子,硬是哭瞎了眼睛,心碎而死。當時他們同鄉九個同學一起從山東當兵走的。到部隊七個人分在了步兵部隊,兩個人分到了炮兵部隊。最后打到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時,他們那一撥參軍的同學九個人犧牲了七個,活下來的兩個人是炮兵。你爸就是這兩個活下來當中的一個。“我知道父親的手腕和腿上“被炮彈皮啃了一口”留下了兩塊傷疤。他們是解放戰爭中的幸存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說直到她們結了婚,生了孩子滿月后,父親就迫不及待的休探親假,帶著老婆孩子第一次回老家。那已經是1958年3月份了,父親離家十幾年了。得知奶奶每天哭著在地里喊他,眼睛哭瞎了,有一天奶奶就在地里哭著猝然離世了。父親聽了留著淚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嬢嬢告訴母親說,奶奶屋里放著一對紅漆木箱,是給父親定親用的。大孃孃說沒人打開過箱子,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東西。讓母親打開來看看里面裝了什么?母親擰開了箱子一看,里面裝的是衣服,早就悶壞了,風一吹就沒有了。大孃孃告訴母親,那個和父親定親的女子后來嫁到下河去了,已經有了四個孩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母親眼里,父親是個善良的人,平常沒少接濟她娘家人,對周圍的人很友善,就是母親給他縫制褲衩時,他都要給戰友帶著做兩條。父親對生活很珍惜特別容易滿足,從不和別人攀比物質待遇、金錢享受。也不挑剔食物,不管粗糧細糧他都吃得很高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晚年仍然熱愛學習和讀書,他還喜歡唱歌,喜歡淘一些年代的老歌本,把他喜歡唱的軍歌老歌都細心的用紅筆標注畫上圈。父親嗓音渾厚非常好聽,唱歌音準也好,有腔有調好似專門學過的。完全不是部隊飯前一支歌,那種吼歌的唱法。不知道父親識譜和歌唱的才藝,是否當年在華中建大培養出來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現在看來,父親在他那個年代已經算是有文化的知識青年了。難怪父親從華中建設大學參軍入伍后,沒少舞文弄墨,在前方部隊歷任華野總兵站部中心股員、前方分部會計、汽車大隊文書、第二十三軍炮兵團二營營部書記、團司令部書記、參謀。第二十三軍炮兵訓練大隊區隊長兼軍事教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國后,父親又重回軍校讀書深造,于1954年1月畢業于第三砲兵(南京)學校。也就是著名的南京湯山砲校,據軍事專家銅老說:“那個砲校可是石包兵殿堂級的,只要是沿用黃埔軍校遺風石包兵的砲校,都是殿堂級的,全國也不過三家。其他都是用火字旁的炮校。據說給父親他們授課的教員有部分是原國民黨的軍官,都是在國外留學回來的精銳。比如,胡念恭教員就是個人物,據說他是國民黨江陰要塞起義過來的國軍,水平很了不得,后來他調到沈陽一個高級炮兵研究所去了。父親在砲校畢業后,以優秀畢業學員的資格留校。然后,在炮兵院校系統工作,擔任過錦州炮兵學校戰術教員、沈陽炮兵學校戰術教員、宣化炮兵學院地炮戰術教員、宣化炮兵軍政干部學校戰術教研室組長、第二地面炮兵學校戰術教研室主任、學員大隊副大隊長、學員大隊大隊長黨委書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創建新中國后父親重回軍校讀書深造,1954年春季畢業于南京湯山炮校。后更名為南京炮兵學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圖為宣化炮兵學院地炮戰術教研室工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圖為沈陽炮兵學校地戰教研室全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歷來崇尚知識,對讀書很重視。他在家里的書報資料不讓任何人動,母親深知這一點并且養成了習慣。所以父親遺留的報刊物品都幾年了也不讓人亂動,得以保留到我每次回老家整理篩選。父親勤奮愛學習,但他從來沒時間管孩子,只是告訴孩子們自己要努力讀書,他只是把握著大方向,孩子們調皮搗蛋就要挨罰挨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記得年少時,七十年代全家隨父親去大西南貴州“支左”,那里是高原少數民族地區,比較原始落后。支援“三線”建設的都是來自內地的單位,父親作為軍代表派到地方上“支左”。那時教育資源匱乏,當地木沖溝二塘地區周邊的學校沒有高中,只有初中部還是子弟學校。學校從單位內部找來個孫老師教俄語,單詞后面兩個字都是舌頭打卷發音,比如,俄羅斯(地名)、布拉吉(連衣裙)、位得螺(水桶)等等。如果要讀高中就要考學到很遠很遠的水城特區中學去上。那時處于特殊年代的文革后期,上學看起來并沒有多么重要,我除了酷愛看書(無論什么書),其他學科幾乎都荒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家里的長女,是媽媽做家務的幫手,我初中畢業后就想參加工作,幫助父母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那時正趕上單位新醫院落成,父親這個“軍代表”親自陪同醫院相關領導去貴陽省會,落實引進醫學專家事宜。終于從貴陽醫學院引進了五位技術骨干:王院長是內科專家,他的夫人杜大夫是婦產科專家主任,錢大夫是外科專家主任,內科主治醫生孫大夫和袁護士長是夫妻,因這五位來自貴陽醫學院的專家,使得單位醫院變成了當地社會上非常有名的大醫院。單位有了特招名額,可以引進和招收一批醫護人員,我聽到消息就想去參加工作。住我家一樓的是醫院女單身宿舍,小護士姐姐給我支了高招,她說可以把年齡改大一點,體重不達標可以在衣服里面掛兩個秤砣在肩膀上,據說她當年就是這樣參加招工混過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回家和父母商量,父親一聽當場否定了我的人生決定,一臉嚴肅的對我說:你小小年紀怎么可以不讀書?你連高中都不考你想干什么?哪里會要你來掙錢養家?你能考到哪里就讀到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對父親說:讀了高中不也是要工作嗎?現在多好的招工機會,女孩子當個護士也很不錯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說:那怎么能一樣?讀書是為了學文化把基礎打牢,書讀得多文化修養就高,地基就打得深,蓋得起高樓大廈。文化低根基淺就只能蓋個簡易小平房,讀書多可以當醫生,不讀書護士也當不好。我們當年為了求學讀書從江蘇跑到山東,戰爭年代也沒有放棄讀書,你們現在有了好的學習環境,一定要努力盡可能多讀書學本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父親的堅持下,我放棄了急功近利、工作賺錢的想法,考到了水城特區的高中,離家住校成了一名寄宿制學生。那時普遍都還沒有公交車,我每次回家時都要搭乘單位的大卡車,路上經過險象環生的著名“十八盤”繞山公路時,我都被嚇得臉色慘白、提心吊膽的。當時我還有些埋怨父親,讓我冒著如此生命危險,山高路遠的求學讀書到底值不值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年齡小沒有眼界,現在看來如果不是父親把握著我的人生方向,如果我早早放棄學業,那我的人生軌跡就完全改變了,不可能有現在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貴州的十八盤繞山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回看到父親戰友之間的通信,我有些明白了父親對讀書、教書的情有獨鐘。看了曹樹榮老前輩的這封書信和詩詞,我不由的生發出好奇心,要探尋父輩“九君赤子讀書人”,投報的華中建設大學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府和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華中建大首任校長彭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華中建大首任副校長張勁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歷史資料記載,在七十多年前戰火紛飛的年代,父親的故鄉,淮安大地上曾誕生過一所新型大學——華中建設大學,這也是華中解放區的最高學府。在那個持續戰爭的年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教育事業也備受摧殘。華中建大從誕生到結束僅僅存在了兩年多的時間,后來蘇皖局勢進一步惡化,華中局黨組織指揮華中建大轉移撤退至山東海陽,后來華中建大并入了山東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是 1944年冬,設在盱眙縣舊鋪鎮新鋪村的華中局黨校,完成了干部整風學習的任務,中共中央華中局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和鞏固華中各根據地的需要,決定在華中局黨校的基礎上籌辦華中建設大學。當時計劃把建大建設成為一所為華中解放區培養革命干部和建設人才的新型大學。華中局非常重視建校工作,華中建設大學的干部都是從華中局、新四軍中抽調的,比如華中局宣傳部長彭康兼任校長,淮南區黨委宣傳部長張勁夫任副校長兼管黨的工作,同時抽調一些負責干部擔任各系的領導職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華中建設大學校史》記載,因是戰爭年代,時局動蕩,1945年春節后學員才陸陸續續到齊,全校學員共有500余人,主要是華中根據地抽調的干部和保送的知識青年,以及上海、南京等淪陷區地下黨選送的人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5月4日,華中建大第一期學員在盱眙縣新鋪鎮的古廟里舉行開學典禮,華中局書記饒漱石、副軍長張云逸等都來參加。華中建大分為民運系、民政系、文教系、財經系4個系和高干班、區干班各一個。采取政治教育和業務教育分段學習的方式,進行馬列主義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業務課程的教育。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講解毛澤東在“七大”作的《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著名記者范長江為新聞班主講《新聞學概論》,華中局調集各部門負責同志和專家、學者來校授課講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盱眙新鋪鎮子小,只能住下校本部、高干班和民運系,其余三個系和區干班都住在附近的村子里。一些學員住在群眾的破草房里,一些學員只能搭建簡易土屋做宿舍。全校開大會、上大課則都在新鋪古廟的大殿里。各系開會、上課則選擇空曠的地方或者小樹林。雖然如此,學員們在簡陋的環境下,熱情高漲地投入學習。&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開學后不久,1945年8月15日,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特大喜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了!全校師生一片歡騰,八年抗戰終于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宣告結束。新四軍進軍接管新解放區急需大批干部,華中局決定建大一期學員提前結業分配工作。1945年8月25日前后,全體學員分配工作,陸續奔赴工作崗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9月6日,兩淮解放后,華中建設大學北遷淮陰西大街一帶,進行第二期的籌辦工作。為解放區培養各種建設人才,成為華中建設大學新的辦學宗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11月10日,建大第二期開學典禮在清江市舉行,華東局書記饒漱石、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華中軍區司令張鼎丞、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等出席會議并作發言。該期1300多名學生,主要來自停辦的蘇北公學、華中各解放區調來的一部分基層干部、江南的部分地下黨員、新老解放區的青年知識分子和國統區的進步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相較于一期,搬入淮陰城的二期學生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學生統一穿灰軍裝,飲食也有了很大改善。學生周末可以休息,平時課程則很緊張。早上要列隊到操場跑步,早飯后聽大課、小組學習、討論,下午仍然如此,只有晚上可以自由活動。&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第一期基礎上,華中建大師資力量極大增強,經濟學家何封、哲學家李仲融、文學家王叔明、史學家劉力行、數學家孫克定、畫家胡考,音樂家章枚、莫曉鳴、葉芳炎,新聞記者包之靜、裴濟華等都應邀來校授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初,由于朝鮮革命形勢的發展,反戰同盟的朝鮮學生提前結業回國。1946年2月22日,華中建大在淮陰城南公園舉行第二期學生畢業典禮。畢業學生立即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崗位,其中有500多名到蘇皖邊區各地工作,200多名留校作為繼續辦學的學習骨干和工作人員,少數學生到新四軍工作,部分學生到山東、東北新解放區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淮安清江浦區西大街116號院子里,一塊“華中建設大學舊址”的石碑記錄著這段光輝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3月4日,彭康校長率領華中建大部分骨干師生北上臨沂支援山東大學建設。同時,華中分局決心繼續辦好華中建大,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親自兼任建大校長,調原新四軍敵工部副部長李亞農和原蘇中公學副校長夏征農任副校長。嘗試社會招生,把華中建大建成一所多學科的比較正規的大學。建大第三期計劃設立工、農、文、醫、師范、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和一個預科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隨著建大的名聲越來越大,招生工作也愈加容易。三期招生宣傳展開后,解放區和國統區青年知識分子、解放區的干部、偽海軍學校起義的師生等紛紛來報名。校部對報名者進行考試,按照成績錄取,實際上這期陸陸續續報名一共是1200余人。三期總共招生錄取則是800余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學習時間根據各院系要求和學生生源及水平不同,分別為一年、二年、三年到四年。預科部設文預、理預、醫預,時間半年到一年,為轉入本科打基礎。為辦好學校,建大特從解放區和上海聘請朱維基、劉汝醴、黎冰鴻、羅稷南等教授、學者來建大任課,表演藝術家趙慧琛也從上海來到淮陰,任職華中建大。還聘請解放區的專家學者阿英、范長江、劉季平、黃源、沙俊等兼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6年5月中旬,時局驟變,蔣介石背信棄義,撕毀“停戰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1946年6月起,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蘇皖解放區。由于形勢的迅速惡化,原本的學院設置計劃都被擱置,華中建大正規化辦學道路就此不得不戛然而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淮安市檔案館里,珍藏著華中建設大學于1946年夏,在解放區的報紙上刊登的續招新生廣告,公布了有關學生待遇的規定。在1946年8月3日、4日的《新華日報》上,連續刊發了華中建設大學副校長夏征農撰寫的文章《關于華中建設大學》。文章稱:“這個學校繼承了過去建大的精神,但不完全同于建大,與國民黨地區的大學在形式上有某些類似,但有著根本的區別。這是一個新型的新民主主義的大學。” “貫徹學用一致精神,大批培養為解放區人民服務的各種干部,這就是華中建設大學的基本方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圖為華中建設大學使用的教材、學員胸牌、如皋招生處發布的信息 ,圖源自方志淮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華中建設大學使用的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華中建大并入山大時學員的作業本,一周調查采訪習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右一為父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蘇北形勢不斷惡化,1946年9月,800多名師生奉命向山東轉移撤退。1947年3月初,建大奉命再向膠東繼續撤退。1947年3月18日,華中建設大學遷入膠東海陽縣,校部駐盤石店。從江蘇淮陰盱眙,到山東膠東海陽的直線距離約有500多公里。1947年4月,轉移到海陽縣的蘇皖邊區行政干部學校和財經干部學校,又先后并入建大。至5月中旬,建大第三期歷時一年零三個月結束。除一部分學生留校工作和轉入文藝系外,其余均調出另行分配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華中建大遵照華東局指示在海陽繼續開辦第四期。預科招收膠東知識青年1700多名,編為四個部(各設一個黨支部),每個部分為四個班,每班100余人。此外還有本科行政系、財經系和文藝系學生約700多人。他們絕大部分是華中的干部。北撤的淮海聯合中學也并入建大,改為建大附設中學,此時全校學生和干部共達3500多人。是建大所辦四期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期。在開學典禮上,中共華東局宣傳部長彭康作形勢報告,李亞農校長、夏征農副校長報告建大的任務、教育方針和教學計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一時期的學員絕大多數來自膠東老解放區。有地方干部、小學教師、還有很多青年學生。都是受過我黨我軍長期教育和影響的二十歲左右的知識青年。他們純潔、熱情、學習情緒高漲。1947年“七一”,慶祝建黨二十六周年。建大師生在校部盤石店河灘開大會。此時的膠東地區,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9月,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這一期學員不得不提前結業,其中90%以上的學員報名參了軍。9月底10月初,隨著戰火逼近東海地區,加上東北戰場的需要,中共華東局決定停辦華中建大。教授和縣團級以上干部渡海到東北解放區,他們分作兩批,晚上從威海坐船,沖過國民黨軍艦封鎖,轉移到了旅大市。部分干部和大多數學生輾轉到魯中地區。&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1982年在沈陽第二炮兵學校時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據資料記載,華中建設大學自1945年正式開課到1947年底結束,華中建設大學雖然只存在二年多的時間,而且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極端困難,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先后招收了四批學員,為黨和國家培訓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識青年和優秀干部,同時華中建設大學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正規系統辦學的有益探索,為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以及新中國成立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后來建設新中國自己的大學提供了諸多參考和借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華中建設大學后來并入山東大學。合并后的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文藝(包括文學、藝術、英語、新聞專業)、教育、醫學5個系。由此,從戰火中走來的華中建設大學為山東大學注入了戰火中的青春,這光輝的歷史至今令江蘇、山東兩省人民深感自豪和光榮。這珍貴的紅色檔案,已經成為江蘇、山東兩省人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忘初心,最好的紅色教育資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圖為父親遺留下的偉人像織錦繡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淮安,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城,一位誕生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的家鄉,一方浸潤著革命志士鮮血的紅色熱土。這里是父親落葉歸根的故鄉,這里有父親投筆從戎走上革命道路的華中建設大學(舊址)這些紅色歷史印記,記錄著淮安獨特的紅色基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緬懷歷史,不忘根本。僅以此紀念父輩們戰火中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END??——</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參考文獻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紅色檔案背后的黨史故事:從淮安走出去的華中建設大學 淮安檔案 2021-11-16 原創博古通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華中解放區的最高學府淮安教育史上的贊歌——記華中建設大學在淮安 方志淮安 2023-04-29 劉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黨史上的今天】3月18日華中建設大學遷入海陽——山東煙臺干部學院 2019-03-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紅色文獻推介】之二教育篇:厚德之師 2020-12-0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部分圖片來自淮安檔案,方志淮安,版權歸原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6,搜狗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簡介:姜蘇行云,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在教育系統工作三十余年;部隊大院子女;從父隨軍 十七年;從夫隨軍十二年;寫作初心是為了記錄《塞上炮兵城的故事》父輩的、吾輩發小的、生命成長物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謝謝您的閱讀??</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大埔县| 油尖旺区| 阜城县| 磐石市| 延庆县| 京山县| 报价| 新乡县| 收藏| 柞水县| 武夷山市| 舒兰市| 进贤县| 那坡县| 黄陵县| 新乡市| 华阴市| 黎城县| 陵水| 确山县| 凤庆县| 黑龙江省| 雷州市| 清水县| 游戏| 通州市| 双峰县| 西安市| 天峻县| 海门市| 樟树市| 巴南区| 合阳县| 南丹县| 金溪县| 汝州市| 卢氏县| 吉林市| 比如县| 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