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印里的幸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號:633418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 字:景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攝 影:王羽 景天</span></p> <p class="ql-block"> 8月7日,我們到達了這次行程安排的第四站:海拉爾(今呼倫貝爾市)。這是我時隔34年后再一次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1989年的草原行“蒙古包”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span> </p><p class="ql-block"> 那年8月,我是第一次到大草原,和這次一樣,也是先到滿洲里,再到海拉爾。當時接待的朋友問:“你最想看什么?”我說:“最想看牧民們真實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狀況,很希望能在牧民們住的蒙古包里坐一坐、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為此,我們到了連路都沒有的草原深部,進入了牧民的蒙古包。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與牧民們進行了座談交流;熱情的牧民把他們最好吃的奶酪、奶皮、酸奶、牛肉干等食物拿出來招待我們;熱氣騰騰的奶茶香味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味覺記憶;我們參觀了他們家的三個蒙古包、一長排的勒勒車、堆起來的干牛糞;知道了“勒勒車”的多少,是牧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標志(搬家用);也知道為了放牧,他們一年要搬三次左右的家;看到了幾個小孩子與兩只大黑狗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還知道了剛剛上小學的“胖墩小男孩”烏蘭夫,已經能夠很老練地騎著大馬在草原上放牧……</p><p class="ql-block"> 34年過去了,當時在小烏蘭夫家里的參觀訪問,時常在我的腦海里回蕩。當時用膠片拍的照片,由于時間關系,彩色照片已經完全變形了,后悔沒有早點翻拍保存電子版。</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組照片,就是34年前在小烏蘭夫家拍的部分照片,雖然效果不好,但很真實、很珍貴。<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記得當時回西安后,我給小烏蘭夫家寄了一組照片過去, 但不知道收到了沒有,一直沒有信息反饋。)</span></p> <p class="ql-block"> 小烏蘭夫一家人合影,爸爸等男勞動力外出放牧,他們家在當時有百十頭羊。(左1是小烏蘭夫)</p> <p class="ql-block"> 小烏蘭夫家有十多輛“勒勒車”,在當時這就比較富裕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蒙古包;干牛糞;兩條大黑狗</p> <p class="ql-block">1989年8月:參觀著名的達賚湖(呼倫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經歷了幾十年改革開放,蒙牧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span></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我第二次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我告訴給我們駕車的師傅(包車):幫我們找個“真正的蒙古包”,我希望與“現代的蒙牧民”近距離接觸,以便與34年前的那次“訪問”對比。</p><p class="ql-block"> 然而,結果非常令人遺憾!司機師傅把我們拉到了一個“蒙古包群地”,這是我們進入內蒙古游覽了三個城市參觀的第三個“蒙古包群”。這個“群”,形式上都是蒙古包,但實質上要么是“賓館房間群”,要么是餐飲“飯館群”……總之,它不是蒙牧民自己住的“蒙古包”!就連吃飯,也很難找一個地地道道的“蒙家樂”,飯館基本全都集中在一個鎮上:川菜、湘菜、東北的殺豬菜,還有蘭州拉面、西安肉夾饃……</p><p class="ql-block"> 沒有找到“真正的蒙古包”,這的確不能怪司機師傅,事實是現在“真正的蒙古包”已經很少了!因為蒙牧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1)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騎馬放牧”式的生產方式,已經由“騎摩托車放牧”、甚至“開小汽車放牧”或“無人放牧”等替代;</p><p class="ql-block"> (2)“家庭經營”逐漸由“專業戶”或“合作社”等方式替代;“游牧式”放牧也被“草場放牧”與“棚養”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替代……</p><p class="ql-block"> (3)飲食結構上,蒙牧民長期形成的以奶品、肉類為主食材的飲食習慣,也逐漸加入了米、面、油及蔬菜、水果等食物;</p><p class="ql-block"> (4)煤炭、煤氣、天然氣等有機燃料,逐漸替代了牛糞為主的牲畜糞便為基本生活燃料的歷史與傳統;</p><p class="ql-block"> (5)“游牧民族”也有了“定居點”!所以,數千年的“蒙古包”也就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 (6)許多年輕人棄了騎馬,騎著時髦的摩托在草原上飛奔;他們放棄了說親、許親、訂親,在公園里談起了戀愛;他們放棄了草原長調,拿起卡拉OK唱起了流行歌曲……</p><p class="ql-block"> (7)在今天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許多年輕人的婚房都是獨立的磚瓦房,歐式家具、開放式廚房、抽水馬桶等一應俱全,干凈時尚,漂亮美觀。</p><p class="ql-block"> (8)還有許多蒙牧民,告別了草原,離開了家鄉,進入了城市,走向了全國各地。同時,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又來到了內蒙,進入了大草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以上只是羅列了諸多變化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變化是全方位、各領域、多層次的。</p> <p class="ql-block"> 現在大多數的蒙古包已經成了商業活動的“道具”:作為游客體驗的蒙古包賓館;蒙古包餐廳;作為景點裝飾品的蒙古包等等。</p> <p class="ql-block">與蒙古包配套的“騎馬游玩”項目</p> <p class="ql-block">呼倫貝爾古城(海拉爾)</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廣場(海拉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衷心祝福廣大蒙牧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span></p><p class="ql-block"> 相隔34年的兩次草原行,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情懷與記憶。相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草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廣大蒙牧民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p> <p class="ql-block">謝謝各位親的留守與支持,下期再見!(個別照片來自網絡,侵刪。謝謝!)</p><p class="ql-block">2023-08-30·西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新密市|
阿合奇县|
泰来县|
商水县|
平潭县|
乌鲁木齐县|
卢湾区|
顺昌县|
许昌县|
东台市|
阳江市|
丽水市|
德钦县|
正蓝旗|
武隆县|
搜索|
河南省|
镇巴县|
邹平县|
黄平县|
黄大仙区|
开鲁县|
石狮市|
鄂托克旗|
枣阳市|
溧阳市|
胶州市|
亳州市|
澳门|
潜江市|
巴里|
福贡县|
东乡县|
垫江县|
奉贤区|
安康市|
康乐县|
横山县|
策勒县|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