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近亞莫措根要多久 ——4頭60.70徒步亞莫措根紀行

丹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近亞莫措根要多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頭60、70徒步亞莫措根紀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引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走近亞莫措根要多久?</b></p><p class="ql-block"><b> 3天。那是我們背著重裝,哼哧哼哧一步步爬過去的時間。</b></p><p class="ql-block"><b> 13天,那是我們往返一趟的時間。這一趟,只為這3天走亞莫措根。</b></p><p class="ql-block"><b> 亞莫措根是個高山湖泊,美得讓人能停止呼吸。(幾秒鐘而已,而后又撲哧撲哧喘氣。這里海拔近5000米)。</b></p><p class="ql-block"><b> 亞莫措根很大。大得那邊際剛好盛在你的眼眶。</b></p><p class="ql-block"><b> 亞莫措根很藍。藍天白云下,藍寶石般讓人親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緣起</b></p><p class="ql-block"><b> 接著,我要按我一貫的表述方式進行我的游記。不喜歡看文字的朋友,請按返回鍵。因為文字很長,廢眼。這里也沒有美女帥哥,要我去瞎編,那不是糟蹋腦容量嗎?就我們四個糟老頭子,一眼千年,跟文革后的舊家具差不多,又老又不值錢。</b></p><p class="ql-block"><b> 你也不必滑到底部點個贊,廢手又廢電,贊也不值錢。我是個老老師。有多老?說了的,70后。老師在課堂上教的那些知識,如果都是自己見過、走過、歷經過的。那知識該是怎樣的鮮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隊友1,老羅,我親同學。教書30多年了,又突然改行。改什么行啊?我怎么感覺就像離了原配去當后爹,兩邊不待見呢?可能是革命需要吧。人的一生,總在不斷革命,奔向美好的前程。我邀請老羅參隊,主要是看中他脾氣好,聽話,體質好,喜愛戶外,然后呢?往后的假期,我倆結組再徒步。我喜歡拉老羅喝幾口。他不拒的那種。這次把他拉爆了,估計下次他會猶豫,糾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隊友2,青湖,高級退休工人(我評的)。高原長線重裝老驢,我的戶外入門師傅之一。話不多,悶騷。穿的不是紅,就是黃,再搭配大花長褲,亮騷你的田螺眼。要是把我整這花,我絕對是雙手拽緊門框,拖我也不出去(主要是心里猥瑣的表象)。你別說,戶外穿這樣,照相十分上鏡。青湖喜歡酒,我經常主動作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隊友3,阿樂,領隊。戶外全能型領軍人才,我們公認的。我們不是官方,所以阿樂只履行領軍人才之職責,相關待遇如崔健所唱:一無所有。阿樂是我戶外入門師傅之一,但他不認我這個水貨徒弟。阿樂的戶外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我眼里是天花板,不銹鋼的那種。這輩子,我都學不全了。了解他越多,我越明白:他的生活才叫生活,我的生活叫活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為這次徒步,我籌備了2年。去年7月疫情剛放開,隊友計劃走他念他翁線,去看揉措。結果臨到7月10日出發,我仍沒爭取到自由,那幾個隊友很嗨皮地在揉措洗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這次,我的假期計劃被準了,趕緊行動。去熟悉攻略,沒記住,哪個村子進,哪個村子出,都沒記明白,自認為有阿樂、青湖在,不操心。下載了離線地圖和軌跡,這個派上了用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準備了臘肉、干辣椒皮、烙餅、鹽菜炒肉丁、普洱茶塊……這些都是自家的,總覺得自家的是最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臘肉,下次不帶了。在山上。肉皮煮不爛,嚼不動。臘瘦肉味道還不錯,臘香腸可以考慮。大米比速食米有味,只是要用阿樂的迷你小高壓鍋,才能做出香香的鍋巴飯。大米背著重呀,我背了2斤大米,計劃為2人的4個晚餐米,可拉長至6個晚餐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老羅帶車,一車4人,加4個重裝包,剛剛好。往返的路上自駕,行程自由,想在哪停就在哪停。沿路收拾眾多大大小小的打卡景點。老羅的車是新車,SUV,故障率低。全程4200多公里,除了喝油,吸過路費,喘都沒喘一下子。更別說趴窩。阿樂依然準備了一套修車工具:千斤頂、牽引繩啥的。樂哥不愧為領隊,老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嫌我啰嗦了不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粗發</b></p><p class="ql-block"><b> 7月10日早8:30,從荊門高速西入口進。經成都,晚8:00,宿蒲江。驅車1100多公里。蒲江,小縣城,干凈安靜。那晚吃的那盆魚,都說好。辣子多,佐以蒲江花椒,口味超過我在荊門吃的。我不吃魚,喝了幾碗魚湯。廢小酒。</b></p><p class="ql-block"><b> 為啥不住雅江?318國道上的雅江不是更出名嗎?阿樂和青湖都說,去年宿雅江,吃雅江魚。那里的人宰魚,也宰客。給他們印象不好,不想麻煩。</b></p><p class="ql-block"><b> 7月11日約9:00,蒲江出發,經折多山,宿理塘。</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理塘 天空之城 血氧儀</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海拔逐漸升高,氣溫逐漸變得很冷,我們都穿上沖鋒衣褲,戴上帽子。 </b></p><p class="ql-block"><b> 折多山堵車,小堵,半小時的那種,正好方便大家下車拍景、遛彎。</b></p><p class="ql-block"><b> 折多山海拔4298米,盤山公路。上山和下山的公路兩邊建有許多觀景平臺。游客雀躍。我只是看看。少有興奮和拍照。這些高山草場的綠,藍天白云和云海,靜靜地欣賞就好,拍照耽誤內心的體會。事實上,這景在川西,滿眼皆如此,又何必每處都收羅在手機里呢?</b></p><p class="ql-block"><b> 折多山很有名。這是我第一次經過。然后,我的感受是:名副其實,景美路險,不可小覷。晚8:00,到理塘。才知道理塘又叫“天空之城”。為啥?海拔高唄,理塘海拔4014米。</b></p><p class="ql-block"><b> 理塘是我向往之地,源于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一首歌《那一世》。</b></p><p class="ql-block"><b> “我不會遠走高飛,飛到理塘就轉回”。</b></p><p class="ql-block"><b> 夜幕下的理塘霓虹燈鋪天蓋地亂閃,唱歌的地方特別多,歌聲通過擴音器,傳到街巷,巷子里穿梭的人多。傳到穿過巷子去覓食的我們的耳朵里。藏族情歌。</b></p> <p class="ql-block"><b>  理塘看起來很繁華。新的高樓不斷建起,豪華、不豪華的酒店和足浴滿眼都是。街上車多,人多。成都至靈芝的輕軌正在新建。又是318國道中的重要縣城。理所當然的。</b></p><p class="ql-block"><b> 阿樂哥說,走318國道的人,大多不會選擇住理塘。海拔高,易高反,一般人都不會適應。高反后誰還會有好心境?</b></p><p class="ql-block"><b> 我們晚餐在川菜館解決。(一路全是吃川菜。其他菜,我們適應不了啊)。</b></p><p class="ql-block"><b> 想喝酒。阿樂哥說,都不準喝。我還是從青湖的杯子分出一小杯。到旅館測血氧,76。老羅的血氧也是70多。樂哥惱火了:叫你們不喝還喝,狗太陽的,沒弄到過酒喝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不敢作聲,默默地蜷進被子,捂嚴實,也不洗漱。高原最怕失溫,失溫就高反。我自我感覺完全沒問題,頭不暈,胸不悶,心不慌。走路快了有點喘。</b></p><p class="ql-block"><b> 一覺醒來,我和老羅的血氧都80多了,正常。阿樂哥說:在高原,血氧低于80,是絕對不能進山登山的。回來后,有個醫護介紹:在低海拔地方,人的血氧只70多,是處于半昏迷狀態。</b></p><p class="ql-block"><b> 血氧儀這玩意,小巧,精致,使用便捷。阿樂準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格聶三寶 暴雨 格木村小學</b></p><p class="ql-block"><b> 7月12日,參觀冷古寺,格聶三寶,宿格木村小學。</b></p><p class="ql-block"><b> 理塘街上過早。牛肉面的味道怪怪的,有卡貴。</b></p><p class="ql-block"><b> 早晨的理塘,我們穿城而過,除了冷落,也沒有聲響。</b></p><p class="ql-block"><b> 心馳神往的天空之城——理塘,我們黑夜而來,一夜酣睡,清早別過。理塘啥樣的?我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318理塘牌坊,經典打卡處。拍個照,撒泡尿,整齊活,也是我們這車的風格。</b></p><p class="ql-block"><b> 過牌坊,左轉,離開318,格聶方向冷古寺。</b></p><p class="ql-block"><b> 沿途出現海子了,好幾個,不大,也不藍,公路邊。老羅是第一次見到高原海子,衣服穿單薄了點,湖邊多玩了會,頭暈,犯困。</b></p><p class="ql-block"><b> 一路高山草甸如茵,各種野草花盛開,加幾個小海子點綴。天藍云清,藏式風情,路也極好。闊得。</b></p> <p class="ql-block"><b>  海拔逐漸降低,進入針葉林帶。猴群出沒,大幾十只的群落。眾人免不了又耍猴一番。往后的路途中,多次見到大猴群。猴群對路人的投喂,看似已習以為常。生態環境變好使然。</b></p><p class="ql-block"><b> 到冷古寺,須拐入村級公路。狹窄,顛簸,勉強能走。一路植被茂盛,野花繁簇,流水潺潺。格聶環線,徒步者的天堂,均在此附近。</b></p><p class="ql-block"><b> 新冷古寺,我們在樹蔭下的草地上午餐,喝茶。</b></p> <p class="ql-block"><b>  格聶三寶。掃碼交20元參觀費,寺院一上師模樣的喇嘛打開膳房里面的一扇木門,開燈。房里烏漆嘛黑,四周掛著老唐卡,龕盒里擺放著佛像。看不甚清晰。</b></p><p class="ql-block"><b> 反轉大海螺、母鹿角、古代將軍的鐵制頭盔,三件擺在幾案上,在一個大LED燈泡下,一目了然。可以隨便接觸,拍照。</b></p><p class="ql-block"><b> 反轉大海螺、母鹿角,貌似反自然生長規律,當然稀罕物。?</b></p><p class="ql-block"><b> 鐵制頭盔頗有年代感。滄桑歲月致頭盔三角形鐵鱗片已銹蝕,比現在的鋼盔重許多。除非力大者能戴,我等小嘍啰戴著不堪其重。?</b></p> <p class="ql-block"><b>  新冷古寺大殿第二層閣樓的一間小經房里,盛放著格格聶第三寶:格聶之心。房子里有一面墻是木格大窗,自然光很亮。“格聶之心”用黃綢裹著,放在幾案上。</b></p><p class="ql-block"><b> “格聶之心”是一塊奇石,一面幾乎平展,上面的凹痕和紋路,正好展示出人的胸腹部結構:喉管、胸腔、大腸、小腸、心臟、腹腔各部,清晰明顯。喇嘛擔心我看不懂,指著各部位向我介紹。</b></p><p class="ql-block"><b> 我看過人體解剖圖,相似度極高,</b></p><p class="ql-block"><b> 據說是一牧民在格聶神山下一石崖中取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p><p class="ql-block"><b> 下圖“格聶之心”的外面。里面我拍的圖片不見了。自己去看吧。</b></p> <p class="ql-block"><b>  突然暴雨來襲,鋪天蓋地,地面瞬間動流成渠。</b></p><p class="ql-block"><b> 我冒雨誠請大喇嘛打開下面大殿的門,去大殿佛堂看看。大喇嘛打開門鎖,引我進殿。他問我多大年紀,看我面相,說我長壽有的。我沒問啦?高大空曠的大殿,就我們倆人,說話聲音很輕。相互看看,又接著聊敘。他說大殿主供佛宗喀巴大師,苯教。他很謙恭,說話親和,在我前面幾步慢慢引路。出殿,他又鎖了大門。感覺整個寺廟的鑰匙都在他身上。</b></p> <p class="ql-block"><b>  新冷古寺有僧房提供食宿,聽說是100元一間。我們原計劃沿河谷徒步上行,至老冷古寺看看,再原路返回,在新冷古寺河邊草地宿營。</b></p><p class="ql-block"><b> 這在我心底一直期待:河谷徒步,古老的寺廟。</b></p><p class="ql-block"><b> 不知怎的,樂哥取消了計劃,趕往下一個目的地。也許是因為那陣暴雨吧。事實是,整個下午,暴雨一陣接一陣,劈頭蓋臉。如果徒步,準得給澆回來躲寺廟里。</b></p> <p class="ql-block"><b>  下一段路程我開車,樂哥在副駕指導。通村公路,狹窄,好長一段爛泥路。</b></p><p class="ql-block"><b> 先來一段花海。艷陽,山間云霧飄繞。樂哥他們心旌搖蕩,不免停車瘋了一陣子。同樣的游客還有幾車,都小年輕,不知何處圈過來滴。我照例下車、喝茶、抽幾口、放水,看他們瘋。</b></p><p class="ql-block"><b> 大暴雨來襲,雨刮開到極速。爛泥路大坑小坑瞬間就積水動流,還得提防路中間大大小小的石埂。車底盤時不時被掛的吱的一聲。簡易公路在河邊繞行,河水咆哮。樂哥緊盯著右側山體,只要有一點滑落的石塊或土塊,就吩咐快速通過,防止泥石流。幸好SUV強勁。</b></p> <p class="ql-block"><b>  我開車一直緊張得不行,何況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呢,差點失禁。</b></p><p class="ql-block"><b> 幾輛小車也在這路上,甚至有新能源車。他們怎么做到的?腦闊包棉絮——硬沖唄。</b></p><p class="ql-block"><b> 晚7點,至格木村。一個恍若仙境的世外桃源。雨仍然大。青湖哥以前在這里一家牧民商店住過,說老板人好,環境適宜。我們反復復找了兩遍,沒找到。估計是修新路,房子拆掉了。</b></p><p class="ql-block"><b> 又去村委會,能找個露營的地也行,仍然不適宜。</b></p><p class="ql-block"><b> 再去格木村小學,很好。學校只炊事員在照看,她老公和四個孩子也在。他們夫婦倆把我們安頓在學校教師食堂吃住。教室食堂是緊靠學校大門的一間簡易大棚子,灶具、餐具齊全。正中間一個大火爐,周圍一圈藏式餐桌,餐凳。長餐凳靠墻,正好睡覺。可以充電。</b></p> <p class="ql-block"><b>   大火爐燒得旺旺的。炊事員夫婦倆給我們準備的晚餐是滿高壓鍋土豆燒牦牛肉、西紅柿炒雞蛋、大米飯、雪花啤酒……牦牛肉,我不習慣。牛肉湯,我喝了三碗,啤酒,整了三四聽。</b></p><p class="ql-block"><b> 早餐:手工白面饃(早上新做的)、稀飯、咸菜、酥油茶。還有啥?我忘了。只記得白面饃饃跟我臉盤一樣大,白白的,跟我烏漆嘛黑的臉盤又截然不同。</b></p><p class="ql-block"><b> 感恩夫婦倆的熱情招待,我們商量主動付給他們一點酬勞。他們先是推辭,然后又說太多了。推遲不過才勉強收下。他們先晚在同意接待我們的時候,就沒打算收錢。大女兒在理塘上初一。女炊事員跟丁真是親戚,她老公也叫丁真。在理塘,叫丁真的多。</b></p><p class="ql-block"><b> 合影,作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格木村 巴塘 茶馬古道 又見318</b></p><p class="ql-block"><b> 7月13日,格木村轉轉。宿巴塘青旅。</b></p><p class="ql-block"><b> 我沒去過禾木,看過無數的禾木村照片。心理上覺得格木村跟禾木村一樣的景。</b></p><p class="ql-block"><b> 老羅和我去牧民家走走。這里是冬季牧場,牧民家大多沒人。牧民的小汽車停在家門口,罩著遮陽罩。牧場里草正瘋長,油亮油亮的。</b></p><p class="ql-block"><b> 一個老奶奶用手勢告訴我們,可以進屋坐坐。屋子中間燒著火爐,很暖和。老奶奶正在燒酥油茶。老爺爺在吃什么,望著我們點了點頭。三歲左右的小孫女睜著清澈的大眼睛,十分好奇地盯著我們看。一個年輕人捂在墻角的被窩里,摸到正充電的手機,看了看。屋子里擺放有點亂、雜,不太整潔。一個普通牧民家真實的樣子。屋子里太暖和,我們倆穿著沖鋒衣褲,重裝鞋,熱得坐不住。場面也尷尬,我們腰包里也沒帶小零食,趕緊禮貌性告辭。</b></p> <p class="ql-block"><b>  出門,我跟老羅說:牧民生活其實很苦,衛生條件差一點,吃穿用每一小樣都需要自己動手弄好,尤其不能生病。他們信奉神靈,念經也是主業。他們祈求上天賜給健康,牛羊馬平安。他們所求不多,也覺得很幸福。</b></p><p class="ql-block"><b> 在一家牧民房的雜物棚里。扎了兩頂帳篷。三個徒步的正打水做早餐。牧民們都在山上的夏季牧場。他們三人重裝徒步格聶線,昨晚才出山扎營在此。山上還有些隊友,遇雨,預計今天出山。</b></p><p class="ql-block"><b> 格木村既是徒步線路的終點,也可以是起點。這里是徒步者的天堂。</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在牧場花海里各種擺拍。阿樂、青湖都是拍照的師爺。我和老羅像個乖乖聽話的小學生,聽使喚則行。</b></p> <p class="ql-block"><b>  再出發,目標巴塘。</b></p><p class="ql-block"><b> 戀戀不舍,念念不忘,離開格木。要翻越一個海拔4800米的埡口。盤山公路蜿蜒而上,建有多個觀景平臺,都是回望格木村景。視野更廣,甚至能遠眺央莫龍雪山。埡口下有幾個小海子,值得駐足。</b></p><p class="ql-block"><b> 翻過埡口,一長段塌方路,只能走便道,十分顛簸。施工人員正加緊搶修。這個地方修路,山高崖陡,盤山公路很急。修路更導致山體不穩定,常修常垮是常事,雨后尤其險惡。</b></p><p class="ql-block"><b> 海拔下降至3900米。公路與江巴村岔路口,我們停車查看進山口。這里是我們明天登山的入口。猴群又出現,灌木林帶,估計被投喂過,眼巴巴的坐著看我們。</b></p><p class="ql-block"><b> 下一個村子,不知道叫啥,路邊一塊狹長的平地中聚集很多人和馬。我們停車湊熱鬧,他們說山地賽馬剛結束,名次已分。</b></p><p class="ql-block"><b> 山地賽馬,馬道是陡峭險峻的山路。線路固定,用時少者獲勝。獲得前幾名的馬被打扮得十分俊俏,身上披著許多上剛獻上的哈達。主人很傲嬌,氣場遠勝其他人。我們第一次見識山地賽馬,雖然只看到個結果。那比賽過程一定塵土飛揚,驚險刺激吧。據說騎馬者必須10歲以上。體重120斤最好。我的骨子里崇尚所有的競技項目。</b></p> <p class="ql-block"><b>  公路埡口下的小海子</b></p> <p class="ql-block"><b>  登山口</b></p> <p class="ql-block"><b>  冠軍馬</b></p> <p class="ql-block"><b>  山谷里的巴塘特別逼仄。進出巴塘的公路正想方設法劈山架橋以拓寬。縣城主干道也就兩車道的樣子。警車來回巡邏,主要職責就是在主干道和小巷里鳴笛示警:禁止違停。</b></p><p class="ql-block"><b> 巴塘海拔2560米。降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剛接近縣城,就看到路的兩邊、房前屋后瓜果飄香,色澤誘人。家戶人的小院里多置葡萄架,夏日里鮮嫩欲滴,又陰涼。多見蘋果、李子、杏子、核桃等果樹,正掛著果呢。樂哥說:這地方海拔低,雨水好。任何果樹都適宜。</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在茶馬古道的青年旅舍住下。240元的四人間,上下鋪,好得很。川菜館覓食,午休。</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我和老羅找尋巴塘古跡。沿桑抱石街而上,見一古核桃樹和一古梨樹,枝繁葉茂,均在院內,相鄰不遠,樹齡200多年。又一停車場內,一株幾人才能合抱的古桑樹,樹齡340年,根部巖石環抱。這條街名——桑抱石街。怎么不是石抱桑街呢?</b></p><p class="ql-block"><b> 穿行至茶馬古道街。巷子稍寬一兩米。街兩邊三層老房子較多,夯土藏式小院落,院內均置葡萄架,青翠玲瓏。朱紅大門緊閉,怎么不見人影呢?</b></p><p class="ql-block"><b> 河邊院落的門前,滿樹的李子剛成熟,我們嘗了幾顆。怎么沒人采摘?多見核桃樹、蘋果樹,果壓枝頭。</b></p><p class="ql-block"><b> 農貿市場內,我們買了2個洋蔥,2根胡蘿卜,2根黃瓜,1顆球白,8個青蘋果,一點生姜、大蒜。老羅從荊門還帶有8個大麻梨。這是我們明天進山的綠色食品準備。</b></p><p class="ql-block"><b> 阿樂哥幫我們購買了4天的登山保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石海 五個海子 4800營地</b></p><p class="ql-block"><b> 7月14日早7點,我們退房,收包,過早。巴塘的早餐可口,川味。</b></p><p class="ql-block"><b> 早上8點,包車師傅次稱準時到青旅門口接我們。五菱宏光一般都是山里人的爬山利器。我們先沿昨天的河谷公路返程而上,至江巴村岔路口,拐入村子的土路。此處海拔3970米。</b></p><p class="ql-block"><b> 江巴村在土路下方的支流河谷邊上,隔著茂密的闊葉林,根本看不到一丁點村子的痕跡。青湖說的。</b></p> <p class="ql-block"><b>  一只大野兔出現在我們車的正前方路上,隨后沿著土路往前跑。車繼續往前開,野兔就一直沿著土路跑,仿佛在領路一般。車子也不快,次稱師傅既沒有加油門,也沒有按喇叭,任由野兔領路。我納悶,野兔為啥不迅速拐進路邊樹林?或許是沒看到合適的拐點路徑吧。好長一段路以后,野兔才在路邊平緩一點的地方拐入樹林。</b></p><p class="ql-block"><b> 我認為這是吉兆,兔子與我屬相相生。我悶在心里沒吱聲。</b></p><p class="ql-block"><b> 阿樂問次稱師傅:這通車土路是誰修的?次稱說,村里修的,蟲草路,方便村民挖蟲草的。</b></p><p class="ql-block"><b> 又一說:江巴村79戶村民集資,用3年時間修通了由村口至亞莫措根的簡易公路。一是方便村民挖蟲草,進出便捷。二是便于村民拜亞莫措根神湖。三是設卡收費,游客自駕亞莫措根觀景平臺,適當收取點修路費。可以,村民不容易。</b></p><p class="ql-block"><b> 如果沒有這簡易土路,我們需徒步多走半天路程。</b></p><p class="ql-block"><b> 次稱本就是江巴村人,他的父母正在村子最上面的夏季牧場放牧。</b></p> <p class="ql-block"><b>  經幡營地</b></p> <p class="ql-block"><b>  牧民砍成的煨桑祈福石臺</b></p> <p class="ql-block"><b>  五菱宏光在經幡營地停下,次稱的家是經幡營地下面的一處牧民房。他的父母熱情招呼我們小坐,喝酥油茶。次稱的父親正好坐兒子的返程車進城。</b></p><p class="ql-block"><b> 經幡營地,實際上地圖顯示叫江巴頂村,一處大石上矗立著一根高樹桿,眾多經幡,輻射而下,呈塔狀。經幡獵獵,五彩斑斕。</b></p><p class="ql-block"><b> 溪流緩淌,草色豐茂,牦牛自在,炊煙裊裊,山間云霧繚繞,頭上藍天白云,眼前陽光明麗。適合慵懶的坐著。</b></p><p class="ql-block"><b> 牧場周遭,牛糞的味道也確實濃郁。這段時間,整個巴塘地區早晚都在下雨。牧民房周圍的小路,不是稀牛糞,就是稀牛糞和著爛黑泥,無從下腳。蚊蠅嗡嗡,繞著人追。天晴曬一會兒就好啦。</b></p> <p class="ql-block"><b>  阿樂</b></p> <p class="ql-block"><b>  老羅</b></p> <p class="ql-block"><b>  青湖</b></p> <p class="ql-block"><b>  打開登山杖,上包,起步。</b></p><p class="ql-block"><b> 我特意叮囑老羅,系緊中幫登山鞋鞋帶。多年前,我走新疆狼塔線的時候,失誤過一次,崴腳后真是鉆心的痛。而在無人區,還得自己背重裝包,自己走。</b></p><p class="ql-block"><b> 過河,踩著石頭過河。拄著登山杖,背著大包,老羅沒搞過滴。我先過去,準備給老羅把包背過來。結果老羅戰戰兢兢順利通過。主要是怕把幾天要穿的唯一的一雙登山鞋打濕。</b></p><p class="ql-block"><b> 翻石海。沒有路啊。幾個人的軌跡都不相同,說明別人在走的時候,也是無路亂爬。只要大致方向不錯。</b></p><p class="ql-block"><b> 這里的石海跟秦嶺鰲太線、西藏郭喀拉線又不一樣。鰲太線走的人多,甚至有好事的驢友在九層石海間用紅漆做了路標。郭喀拉的石海邊常有牦牛道,有跡可循。</b></p><p class="ql-block"><b> 這石海之上,周邊確實沒有路,也不見牦牛放牧的蹤跡。就是沒看到一點牛糞。</b></p><p class="ql-block"><b> 阿樂哥在前上方找路,湖哥緊隨其后,我在石海中找到合適的下腳處后,領著老羅走。</b></p> <p class="ql-block"><b>  老羅趔趄一下,往前一撲,踩在石縫里啦。我問他有沒有啥影響?他說沒有。繼續往上爬。</b></p><p class="ql-block"><b> 終于到一處平地,高山草甸,溪流淙淙。下包,路餐,喝茶,放水。</b></p><p class="ql-block"><b> 老羅挽起褲腿,左小腿上磕破了一大塊皮,血紅血紅的。我用三塊創口貼連在一起,才蓋住傷口。</b></p><p class="ql-block"><b> 青湖腿上也磕破了一塊皮,他沒吱聲。</b></p><p class="ql-block"><b> 繼續“之”字形拔高,喘,氣跟不上。背得重,走得慢。走二三十步,就得靠在登山杖上,勻口氣。以后再登山,真得考慮裝備輕量化問題。我們年紀大了,背不動了。</b></p><p class="ql-block"><b> 下雨了。套上雨披,稍后又放晴。這一天,我們穿脫雨披三四次。</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個小海子出現。我們很想去海子邊走走。阿樂哥按軌跡把我們帶向海子邊的山脊,沿著山脊上行。樂哥說,沿著海子邊走,再拔高,難度大些。那是體力強的人所為。顯然我們不具備。</b></p> <p class="ql-block"><b>  扎營,星級營地,海拔4800米,我們叫做4800營地。</b></p><p class="ql-block"><b> 草甸還算平整,可擠得下三五頂帳篷。背風,大巖石擋在外沿。溝渠流動水源,又近。</b></p><p class="ql-block"><b> 樂哥用登山杖搭好天幕,作廚房和餐廳。老規矩:先煮姜糖水祛寒。</b></p><p class="ql-block"><b> 老羅有點不適,頭暈,乏力。在帳篷里躺著。我看他沒打開睡袋,趕緊要求他鉆進睡袋保暖。再喝支葡萄糖補充體力。我帶了12支葡萄糖,青湖也帶了許多。老羅沒上過高海拔,更別說重裝高海拔,經驗不足,也許還有慌亂、畏懼。</b></p><p class="ql-block"><b> 高海拔,我們都不適應。我有兩年沒上高原了。在這里我同樣頭暈,稍稍用力尤其明顯。打帳釘,提趟水,總要歇一歇,緩會兒。我不過是悶聲忍住,心不慌不怕而已。</b></p><p class="ql-block"><b> 湖哥也在帳篷里躺,緩一緩。樂哥說頭暈正常,哪個不頭暈?</b></p> <p class="ql-block"><b>  長海子</b></p> <p class="ql-block"><b>  晚餐,熏臘肉炒球白(球白重得像個石球)臘醬魚(青湖帶的)。我主勺,阿樂、青湖動嘴指揮。輔菜:泡蒜頭,鹽菜。阿樂哥用迷你小高壓鍋煮了兩鍋鍋巴飯。</b></p><p class="ql-block"><b> 老羅吃不進去。姜糖水喝了,飯菜強咽了一點。也不怎么說話,輕微高反癥狀。高反的癥狀是吃啥吐啥,喝水也吐。</b></p><p class="ql-block"><b> 樂哥讓老羅多喝熱水,增強代謝。老羅很聽話,大碗大碗喝了幾壺熱茶。</b></p><p class="ql-block"><b> 暴雨下起來。我們在天幕里燒茶,烤火,聊天。我們帶的氣罐富余,于是專門用一套氣罐爐頭烤火。</b></p> <p class="ql-block"><b>  海子一個連一個</b></p> <p class="ql-block"><b>  冰雹襲來。黃豆大小的籽粒,打得帳篷砰砰作響。無所謂,我們帳篷的帳釘打得牢實,烤火照舊。依照常規經驗,怕夜里風大,一定要把帳篷扎牢。</b></p><p class="ql-block"><b> 我走阿里瑪卿線的時候,夜里起大風,帳篷桿都被吹斷,大風幾乎連人帶帳篷一起吹走。</b></p><p class="ql-block"><b> 接著又是大雨,下了半夜。我和老羅一個帳篷。老羅喝了感冒藥、阿莫西林才睡。我這邊帳篷漏水,睡袋打濕不少,腳頭的包也打濕了。好在衣服、電器都裹在防水袋里。</b></p> <p class="ql-block"><b>  厚度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厚度海 厚度埡口 亞莫措根無敵湖景 湖尾營地</b></p><p class="ql-block"><b> 7月15日早6點多,晴。穿衣出帳篷放水。睡不著,老年人6點多起床已成習慣。</b></p><p class="ql-block"><b> 準備早餐。我問阿樂和青湖,是誰早上一起來,把昨晚沒吃完的兩塊魚吃了?明明剩在碗里蓋好壓實了的。他們說,以為是我吃了,才沒問。我怕刺,不吃魚。</b></p><p class="ql-block"><b> 老羅說,昨晚聽到帳篷外有野生動物的聲音。肯定是野生動物吃了。</b></p><p class="ql-block"><b> 什么野生動物呢?野生動物也吃咸魚?</b></p><p class="ql-block"><b> 早餐內容:紫菜湯、麥片、煮快餐面、剩飯煮的稀飯、咸菜。</b></p><p class="ql-block"><b> 上包,合影繼續拔高,向埡口進發。營地沒留下一片垃圾。</b></p> <p class="ql-block"><b> 找埡口</b></p> <p class="ql-block"><b>  老羅狀態好許多。看見第五個海子——厚度海。比長海子寬,比長海子短。一樣的湛藍,溫潤。</b></p><p class="ql-block"><b> 我們從厚度海左側切至湖尾上方。沒路,爬石海。這石海顯得更干燥、松動。再難再費力也得繼續爬。慢慢的,總能爬上去。埡口就在上方。</b></p><p class="ql-block"><b> 上得一個小平臺。看看埡口在哪里?還有多遠?依據觀察的地形,埡口在左前方。左前方山口低一些。軌跡顯示,往右前方爬。錯了不成?</b></p><p class="ql-block"><b> 再上一個小平臺。地形觀察和軌跡顯示依然相反。</b></p><p class="ql-block"><b> 樂哥在前面帶路,湖哥緊隨其后。老羅和我在后面幾步一捱。</b></p><p class="ql-block"><b> 樂哥在前面喊:找到埡口啦。埡口難尋的情況,這還是第一次遇到,只因這里的地形太陡。</b></p><p class="ql-block"><b> 沒有一樣的山,也沒有一樣的路。沒有一樣的人心,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樂哥樂呵呵地奔向埡口。我們心情一爽,埋頭苦爬。</b></p><p class="ql-block"><b> 埡口的平臺較大,全石為地,寬寬的溝槽狀。這里叫厚度埡口。天正爽晴,無風。埡口一般都風聲獵嘯,清冷異常,不宜久留,怕失溫。今天是個例外。</b></p><p class="ql-block"><b> 我和老羅卸包,準備回望攀爬的路,那五個沉靜又寂寞的海子。</b></p> <p class="ql-block"><b>  亞莫措根無敵觀景平臺</b></p> <p class="ql-block"><b>  只聽阿樂大喊:“我操!亞莫措根”!阿樂已經走到埡口右側邊緣。</b></p><p class="ql-block"><b> 什么情況?我們都懵,所以問。</b></p><p class="ql-block"><b> “我看到亞莫措根了,好美呀”!阿樂輕輕應了一句,著急忙慌地在拍照。</b></p><p class="ql-block"><b> 我們顧不得回望了,趕緊上包去看亞莫措根。邊走我邊想:什么樣的美景,也不至于讓樂哥發出低沉的怒吼,我操!如果確實景美到極致,該用哪句雅致的語言表達心中的震撼?我找不到。</b></p><p class="ql-block"><b> “我太陽”。這兩個字,是我第一眼見到亞莫措根之后心底的感嘆。我聲音很小,只有自己聽得到,情急之下,脫口而出。</b></p> <p class="ql-block"><b>  厚度埡口堪稱亞莫措根無敵觀景平臺,海拔5052米,埡口下山體峭立。因此亞莫措根湖景盡覽無余。</b></p><p class="ql-block"><b> 亞莫措根,湖面很寬很長,湖的體量很大,卻剛好裝在眼際之內。湖水湛藍,藍得像假滴。</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我們沒能走到亞莫措根的出水口。我只能推測它屬于高原堰塞湖。冰漬湖不會如此之大。</b></p><p class="ql-block"><b> 免不了的一通“到此一游”之擺拍,拍了照片拍視頻。我最喜歡的是坐在兀巖上,喝喝茶,抽支煙,一幀一幀地掃描亞莫措根及周圍山景。</b></p> <p class="ql-block"><b>  下埡口的路極度艱難,沒有路。阿樂在前面找路,青湖自己摸索另一條,老羅緊跟著我。</b></p><p class="ql-block"><b> 我先嘗試自己找路,結果走不了幾步,就無路可下。那是在更大的石海里往下爬。石海峭立,都是一人多高的懸崖、石洞,稍有滑墜,害己害隊友。兼有很多處明顯的滑坡跡象,看著都怕。</b></p><p class="ql-block"><b> 謹慎起見,也為節省找路時間,我決定跟著阿樂哥找的路下。老羅患重度石海恐懼癥,總在問我:這怎么走?下不了么?</b></p><p class="ql-block"><b> 他緊跟著我,僅隔一兩米的樣子。他卻不能踩著我的腳印,按照我的方法走。他的膝蓋好像無力,腰部也使不上勁,背上的背包全然是累贅,登山杖是負擔。而不是全身上下形成一個協調自然的整體,張弛有度,再用登山杖準確借力,沉穩而敏捷。</b></p><p class="ql-block"><b> 我先下幾步,再回頭用登山杖指著路,讓老羅一步步下到我的位置。特別陡的地方,我還得用手拉他,用我的腳給他墊腳。好在老羅足夠耐心,完全信任我。這般配合,謹慎而平穩。</b></p> <p class="ql-block"><b>  樂哥知道我倆下石海的艱難,特意在他下的路線放小石塊做標記。怕我們不知道,在下面喊了一遍又一遍。</b></p><p class="ql-block"><b> 軌跡上給這段石海的標注是:除了崩潰,想吐。</b></p><p class="ql-block"><b> 我和老羅比阿樂、青湖晚40多分鐘下到湖尾。我們都相互看得見,喊得應,就是石海太陡,下得慢。阿樂和青湖也不打攪我們下石海的專注,卸包扎營支帳篷。</b></p><p class="ql-block"><b> 看見別人丟棄的登山鞋,鞋底掉了,用鞋帶綁著。是路難走,還是鞋太差?</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三點就扎營?太早了吧?這在我重裝歷史上幾乎沒有過,惡劣天氣除外。</b></p><p class="ql-block"><b> 樂哥說前面要走好遠才有合適營地。我們線路本來就短,沒必要趕路。</b></p><p class="ql-block"><b> 這里是五星級營地。</b></p><p class="ql-block"><b> 老規矩,扎天幕,置餐桌餐凳(搬幾塊平板石頭而已),姜糖水燒起來。</b></p><p class="ql-block"><b> 晚餐:臘肉炒洋蔥、醬魚、腌黃瓜、泡蒜頭、鍋巴飯、烤餅。</b></p><p class="ql-block"><b> 用兩個爐頭烤火,喝茶,聊天。時不時起風,伴有陣雨。人字形天幕,再用地墊堵住一頭,躲里面真安逸。</b></p><p class="ql-block"><b> 我們試著去湖邊走走,完全沒有路。找不到一絲馬道或者行人的痕跡,全然荒野的樣子。放棄轉湖。亞莫措根怎么沒有轉湖的馬道,真的是人跡罕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荒野轉湖 還是石海 走崩潰后出山</b></p><p class="ql-block"><b> 7月16日,早餐,上包,合影,出發。繞湖右岸。</b></p><p class="ql-block"><b> 阿樂哥沿著軌跡在前最前面找路。根本沒有路,他不過是找相對容易攀爬一點的線路而已。有時下到湖邊,有時沿草甸、山溝爬升,翻過山頭。要命的是還得橫切幾段石海。</b></p><p class="ql-block"><b> 我和老羅爬升慢一點,照例跟在最后。橫切石海,我按照昨天的方法,步步帶著老羅走。雖然慢一點,倒也平穩順當。阿樂和青湖則在前面看得見我們的位置等著。</b></p><p class="ql-block"><b> 轉湖,在遠近高低不同的觀察位置和角度,飽嘗亞莫措根無敵湖景。尤其在多處突兀的觀景平臺,能讓人驚訝的掉下巴。</b></p> <p class="ql-block"><b>視頻提供:阿樂。這家伙,我就喜歡他絕人。</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為什么歷盡艱辛,徒步到這里?為了看看這難以用文字描述其美的亞莫措根。它也許靜默了上千年,任風云際會,世事變遷,貯一泓清湖,逍遙自在。</b></p><p class="ql-block"><b> 我們驚擾了它。 </b></p><p class="ql-block"><b> 我跟老羅說:我為什么喜歡走無人區?當你走到常人不能抵達的地方,那絕世美景,只有你能看到,只有你在欣賞。我極度自私的心理就認為,它是屬于我的,它只屬于我們幾個。沒有蕓蕓眾生、雜色人等跟我瓜分。我看看就走,滿懷敬畏。</b></p><p class="ql-block"><b> 老羅一聲不吭。也許我說的聲音太小,只有自己才聽得到。</b></p><p class="ql-block"><b> 軌跡上這段的標注是:景都不想看了……還是大石頭…</b></p><p class="ql-block"><b> 軌跡語音提示:總耗時每小時一公里。</b></p><p class="ql-block"><b> 終于看到對面的馬道啦。我們卻要右拐進山,離開湖畔,走近央莫龍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又一段艱難的爬升,幸好是走馬道,草甸。一段冰漬脊正好休憩(兩邊冰山推擠,中間被推擠出一道山脊)。可惜風大。</b></p><p class="ql-block"><b> 左前方央莫龍雪山,依稀旗云閃現,寬大的冰舌魚貫而下。山腳一灘冰湖,略顯土色。</b></p><p class="ql-block"><b> 再翻一埡口,這埡口是一平緩的草甸。又見一海子,略大,湛藍。難的是我們得緊貼著海子右岸翻石海。</b></p><p class="ql-block"><b> 在海子邊的大石頭上跳躍,有時得鉆進石海攀爬。翻上翻下,一如先前的石海。老羅怕石海。</b></p> <p class="ql-block"><b>  海子美不?你得全身心注意腳下,關注老羅怎么翻石海。無視海子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偶爾瞟一眼,水清見底,微微漣漪。</b></p><p class="ql-block"><b> 這是個堰塞湖。</b></p><p class="ql-block"><b> 左拐,轉道海子左邊亂石坡。在亂石坡腳下,又一通胡亂攀爬,好在石頭沒石海里巨大。</b></p><p class="ql-block"><b> 抬頭,亂石坡腰有一條馬道!原來,我們可以走海子左側那馬道。</b></p><p class="ql-block"><b> 但是軌跡都是走海子右側。難道都是為翻石海磨驢蹄?</b></p> <p class="ql-block"><b>  前邊又是一小埡口。五彩經幡獵獵,攔牦牛的石墻、破木門。軌跡顯示:過埡口就是高速公路。</b></p><p class="ql-block"><b> 老羅說:扯吧,怎么可能還高速公路?他不明白戶外把非常好走的路稱之為高速公路。</b></p><p class="ql-block"><b> 上高速,一路狂奔而下。兩個大佬在前邊瞬間不見毛影。不知是哪個踩了新鮮的稀牛糞,牛勁上頭了吧。</b></p><p class="ql-block"><b> 下山的路是成熟的馬道,走起來十分酸爽。再往前,竟然是機耕道,公路修到這里啦。往后該不會修到亞莫措根吧?</b></p> <p class="ql-block"><b>  高速公路</b></p> <p class="ql-block"><b>  海拔逐漸降低,草甸更密更綠。牦牛群自在覓食。牦牛的生活多好,該吃吃,該睡睡,就最后那一下子不由己。你可以選擇不長肥大。</b></p><p class="ql-block"><b> 走過灌木林帶,多見高山矮杜鵑。走過針葉林帶,很多粗大的柏樹。柏樹生長慢,這每一株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樹上掛滿松蘿。</b></p><p class="ql-block"><b> 亞兔隆牧場,遠遠就看見小木屋,炊煙,木橋,摩托車,兩輛小汽車。我有種到家的感覺。</b></p><p class="ql-block"><b> 就這樣出山了?我跟老羅說:我還沒有走好,沒有走過癮,多搞兩天才差不多。</b></p> <p class="ql-block"><b>  柏樹</b></p> <p class="ql-block"><b>  亞兔隆牧場</b></p> <p class="ql-block"><b>  我以為可以在村子里住,青湖打探一番后,說不成。天色早得很,我們繼續沿河邊機耕道走。</b></p><p class="ql-block"><b> 我還幻想坐上小汽車,唱著凱歌,悠哉游哉出山呢。</b></p><p class="ql-block"><b> 下起雨來,我們繼續走。河水越來越大。橋斷了,路毀了,那是上兩周連續大雨的緣故。</b></p><p class="ql-block"><b> 走過闊葉林帶。原始森林,松蘿長掛。氧氣多得就像在一個無邊的氧艙里。剛下過雨,霧氣大,濕氣更重。</b></p><p class="ql-block"><b> 幾十米高的雪松,多好的木材。高山大葉紅杜鵑很多,可惜不在花期。紅杜鵑還是白杜鵑,沒有開花,你問我怎么分辨?看主干,看皮色,紅杜鵑明顯泛紅。</b></p><p class="ql-block"><b> 我總認為長松蘿的地方,才是人應該住的地方。城里哪有樹?那叫苗,還稀稀拉拉的。</b></p><p class="ql-block"><b> 一直走,不停地走,機械地走,走成機械。腿完全麻木。這回走好了,我也不叫喚了。</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措卓瑪營地,村里正在耍壩子。人多得緊,場面大,相當熱鬧。汽車、摩托車、馬,停了不少。我想住一晚,體驗一把,何妨?樂哥說這里沒信號,怕出治安問題。他們排外。</b></p><p class="ql-block"><b> 樂哥找了4輛摩托車,一車200,送我們到318國道。</b></p><p class="ql-block"><b> 那摩托車騎得飛快,跟煽牛一樣,毫無安全感。我坐后座,反復提醒,提醒。</b></p><p class="ql-block"><b> 那么難的石海都爬過,怎能在出山的時候出問題?</b></p><p class="ql-block"><b> 騎摩托車的主動給我們聯系了輛車,從巴塘來接我們,300。后來,小車司機說只付給他80。我們以為人都是本分的。</b></p><p class="ql-block"><b> 回巴塘還住青旅,整酒。</b></p> <p class="ql-block"><b>  溫泉泡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色達 天葬 紅房子的海</b></p><p class="ql-block"><b> 返程無非是這里打卡,那里刷臉。景色都美得緊,淺印象的那種。我只看看。 </b></p><p class="ql-block"><b> 色達。預約不到門票,我鉆過兩道鐵絲網進去。沿天葬臺那條路,走了好遠。</b></p><p class="ql-block"><b> 天葬在下午1:30開始。近距離,我看得十分仔細,整個過程全部看完。只要回想,那場景歷歷在目。我能用文字準確描述,至少大幾百字。又考慮描述會使不同的人有諸多看法、爭議。不惹麻煩,就讓它存于腦際吧。我也沒拍一張照片。</b></p><p class="ql-block"><b> 那片紅房子的海,我粗略轉了轉。</b></p><p class="ql-block"><b> 色達,可以多待上幾天。</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回家過磅,我掉了四斤半的秤。</b></p><p class="ql-block"><b> 明年再忽悠阿樂、青湖出去浪。老羅怎么想?</b></p> <p class="ql-block"><b>  亞青寺</b></p> <p class="ql-block"><b>  色達,紅房子的海</b></p> <p class="ql-block"><b>四姑娘山的蘑菇,入口像鼻涕蟲。嫩滑。</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榆社县| 晋城| 巢湖市| 衡南县| 灵武市| 衡阳县| 罗定市| 醴陵市| 宁陕县| 赤城县| SHOW| 禄劝| 尼勒克县| 博野县| 曲阳县| 石河子市| 北辰区| 张北县| 工布江达县| 灵宝市| 三明市| 浦城县| 策勒县| 酒泉市| 普安县| 洞口县| 延吉市| 阜新市| 玉田县| 德保县| 原阳县| 六安市| 陇西县| 鄱阳县| 定襄县| 周至县| 洪泽县| 东城区| 威海市|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