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朝五臺圣境賞詩詞楹聯(菩薩頂)

呼格吉勒圖

菩薩頂坐落在五臺山中心區的靈鷲峰上,海拔1797米,因其山形酷似印度靈鷲山而得名。寺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時稱真容院。歷代不廢修葺。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年),敕五臺山真容院,重建閣,兩層十三間,內安真容菩薩,賜額“奉真閣”。明永樂初,敕建大文殊寺。明憲宗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勒賜,梵文藏經、朱畫橫列、御制序贊,并塑造文殊鍍金像,高5.2米,供奉于五臺山文殊寺。萬歷九年(1581年)皇帝勒太監李友重修。菩薩頂原為青廟。清康熙年間,改住喇嘛,遂成黃廟。至嘉慶時,五臺山已有黃廟26所,黃衣僧千余人,菩薩頂成為黃廟的首府,統管其他黃廟事務。康熙年間,扎薩克大喇嘛老藏丹巴又奉敇重修菩薩頂,按皇家宮室形制營造。 靈鷲峰:中臺東南支山,今稱菩薩頂,宛似西天靈鷲山,故借為名。<div>正秀詩: “大士棲靈地, 何緣得共登。光中披梵夾,象外見真燈。舉杖風堪御,騰身虛可憑。人天相接處,知是最高層。”</div><div> 鎮澄詩:“青山存白社,寂寞隔塵寰,鐘磬丹霄外,樓臺翠靄間。鶴依雙樹老,僧共野云閑。卻識曼殊面, 還應過別山。”</div> 菩薩頂坐北向前,深 131 米,寬 70 米,原占地45畝,現占地30畝,占地916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21間(原430多間),石碑8通。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面部分呈上升狀態,寺廟門前主要建筑有影壁、108臺階、牌樓、石獅、幡桿等。中間一大部分處于峰巔,為主體建筑,橫列三院:中院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為主體建筑,鐘鼓樓、配殿、廊房為四翼。東院是大喇嘛方丈院,西院為行宮院。后一部分呈下降狀態,由許多庭院組成,主要院落是大鍋院。現存建筑及其它文物多為清代遺物。 菩薩頂前有108級臺階層層向上,氣勢宏偉,仿佛一架“天梯”,垂直高度為19.5米,寬5.1米,坡度為50度,用花崗巖條石砌成,規格嚴整,敦實堅固。兩旁是一米多高的磚砌花格欄墻,墻頂部呈波浪狀。踏完108級石階,到達“人天相接處”的最高層,聳立著一座雄偉多姿、殉麗多彩的木牌樓。牌樓面寬15米,進深6米,柱高5米,四柱三間,七個樓頭,中間高大凸起,四柱石條周匣,前后安設斜戧,立架穩固。雕有團龍、飛鳳、吉祥花卉等圖案,雄偉而絢麗。檐下斗拱密設,檐上覆以黃綠兩色琉璃瓦。前后鑲嵌著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書“靈峰勝境”。“峰”字故意少寫一橫。牌匾陽文凸起,藍底金字,光彩奪目。牌匾正中上方有御印“康熙之寶”,落款為“康熙甲戌仲夏書”,即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字骨力強勁,神韻脫俗,為書法藝術珍品。菩薩頂木牌樓堪稱五臺山木牌樓之最。<div>屋脊上是西藏廟宇的標志“雙鹿聽經”。<br></div><div>臺階左右各有一白色喇嘛塔,牌樓與天王殿之間平臺上左右豎石雕旗桿,置兩座銅鑄佛塔。<br></div> <p class="ql-block">山門:三開間,面寬13.6米,進深5米,五檁四椽。單檐歇山頂,覆以黃色琉璃瓦,正脊中間置銅制寶瓶一個,寶羊一對。上書“敇建真容院”五字,藍底金字,引人注目。拱形山門位于高臺之上,前面圍以漢白玉欄桿,欄桿柱頭雕壽桃絞龍中間留有供人上下的踏蘭。踏蘭三階并到,兩旁砌15級臺階,外加石欄桿,中間為斜坡蘭,舊稱“陛”,亦稱御道,鋪以漢白玉,上雕九龍戲水,龍體三彎九曲,比例適中,浪花玉濺,雕工精細,脈絡清晰,富有動感。菩薩頂的山門,既有石欄桿,又有陛,表示菩薩頂的等級,高于其他寺廟。</p><p class="ql-block">山門兩邊廂房的紅墻上,分別開著圓形窗戶。有人說這種布局恰似飛龍:靈鷲峰為龍頭,牌樓的正門是龍口,旗桿是龍角,廂房壁上的圓窗是龍眼,而那長長的一百零八級石階,則是龍吐出的舌頭,中間殿宇為龍身,后門則是龍尾,形象地概括了菩薩頂的布局特點。</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典型的前彌勒后韋馱兩邊四大天王的布局。三開間,面寬10米,進深6米,單檐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正脊中間置銅制的蓮花寶瓶,兩端置鴟吻,殿內兩側的平臺上,彩塑著四大天王,高2.7米。</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楹聯:鷲峰云鎖,百八臺階浸銀漢;山寺露浮,三千覺樹托金蓮。</p><p class="ql-block">殿后楹聯:摧邪扶正顯神功莫測,護法安僧彰密行難思。</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是菩薩頂的主要殿堂,也是廟內喇嘛進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該院有古松兩株濃蔭敝日。還有三通絞龍石碑,一通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御制菩薩頂牌,高4.6米;一通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御制菩薩頂牌,高5米,一通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嘉慶皇帝到五臺山時所立清涼山碑記,高4.7米。</p><p class="ql-block">大殿為三開間,面寬13米,進深12.3米。殿基為石砌束腰須彌座,單檐歇山頂,四出廊,前置重檐抱廈,黃琉璃瓦蓋頂。</p><p class="ql-block">殿門口有一副對聯,曰“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容真”。</p><p class="ql-block">殿內設置和塑像有著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橫三世佛,佛像都有桃形背光,背光中塑造龍、羊、獅、象、花卉、云彩等圖案,背光頂上造大鵬金翅鳥,顯得異常華麗。梁架上懸掛著乾隆御匾一塊,上書“心印毗曇”。</p><p class="ql-block">前塑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像和他弟子賈曹杰、克主杰。佛臺之下,兩側立著威嚴的韋馱將軍和密跡金剛。</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東配殿為“帶箭文殊殿”。楹聯:圣凡交參寧知澡浴池邊一箭,龍虵混雜曾聞金剛窟禮三三。</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西配殿為“怖畏金剛殿”。楹聯:護法撐持寬天地 ,修心包羅納古今。</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所有的檐頭都掛著“唵”,藏傳佛教認為安置“唵”字真言有威懾作用,可以使一切諸天龍神聽從指揮。</p> 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宮殿建筑。院內有漢白玉雕的石碑坊,兩柱中間架額坊,上刻康熙御筆“五臺圣境”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之寶”印。坊頂雕“二龍戲珠”,柱頭饒龍。殿建面寬三間,九檁八椽,單檐四阿頂,四出廊。殿頂覆蓋黃色琉璃瓦,正脊中間置銅寶瓶,兩端置鴟吻。四條戧脊,前有龍鳳、獅子等飾物。這種規格,只有皇宮專用。菩薩頂文殊殿較皇宮略降一等,只用單數。檐下斗拱密設,檐角高翹。正面隔扇12塊,一律雕刻著團龍圖案。基座為石砌束腰須彌座,并圍以1米高的漢白玉欄桿,前面留有供人上下的踏步,中間斜坡亦屬御路,鋪著漢白玉,雕著團龍,兩旁為玉階拾級。<div>文殊殿內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藏傳佛教的經典規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在兩側的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br><div>殿前面掛一副對聯,上聯為“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暮鼓,晚磬清澈,香煙繚繞,勝幡蹁躚”;下聯為“五百里道場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發南山,雪霽北巔”。寫出了五臺山佛教的悠久歷史和五座臺頂的旖旎風光。</div></div> 大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享譽全國的滴水檐。每年的春夏秋之季,不僅雨水如流,就是晴天、旱天也滴嗒不斷,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四射,宛如大殿四周掛起了一道璀璨的珠簾,呈現出一派“檐飛花雨階前落,地涌蓮花石上生”的勝景,久而久之竟然水滴石穿,把大殿四周的石階和石板穿出了一大圈蜂窩狀的小坑,最深的地方有5厘米多。然而,在1984年,五臺山對大殿進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在付出了永遠失去這一奇景的慘痛代價后,為我們揭開了滴水大殿的滴水之謎。<br>形成滴水的原因一是結構,二是氣候。滴水殿的屋頂由四個坡組成,四個坡面中位線以下所有的琉璃扁瓦上都留著一些可以滲水的沙眼。下雨的時候雨水就順著這些沙眼滲到了瓦下,瓦的下面是30厘米厚的泥土層,泥土層的下面是三層各有2厘米厚的石灰層和鐵皮。鐵皮可以隔水,這樣,泥土層中滲漏下來的雨水受到石灰層和鐵皮的阻隔,就順著石灰層坡面緩慢下流,在殿檐外的瓦下滲出,形成了滴水的奇景。 文殊殿內正面塑像三尊,均為喇嘛教的造像藝術風格。供奉以文殊菩薩騎狻猊彩色泥塑像為主尊的正中文殊菩薩,左觀音,右普賢,合稱“三大士”。均戴五佛冠,金色臉,高鼻棱角,頭略左傾,含睇若美,肩膀插花,寬肩細腰,軀干稍長,呈S形,裸露胸腹,飾以瓔珞,雙手攏于胸前,持重安詳。這三尊像,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圣祖敕掌儀司員外鐘德送來。殿中還懸掛著乾隆皇帝的御匾一塊,上書“人天尊勝”四個字。<div><br></div> 文殊殿后為札薩克大堪布名咒塔,殿5間。殿內正中置玻璃龕,內放20位扎薩克大喇嘛銀質舍利塔,高約60厘米,七寶裝飾,精巧玲瓏,是1992年大喇嘛章樣摩蘭請青海塔爾寺制作的。佛龕正中是清涼老人和老藏丹巴塑像。 大銅鍋:從文殊殿西邊的小門穿出去,夾道下行,即可到大銅鍋院。院內南房內保存著大銅鍋三口,鐵鍋一口,其一號銅鍋,口沿直徑2.04米,高1.15米,鍋上鑄有“大明萬歷辛丑孟冬吉日造,五臺山舊路嶺龍泉寺,永遠流傳,佛全宮造”。此鍋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所鑄,原是舊路嶺上龍泉寺的廟產,后為菩薩頂寺所有。二號銅鍋,直徑1.68米,高1.1米。三號銅鍋,直徑1.7米,高1.04米。四號為鐵鍋,直徑1.2米,高0.9米。這四口大鍋過去主要用于六月法會期間。屆時全山黃教僧人舉行重大法事活動。齊集菩薩頂,所需飯菜、湯水全用此鍋制作。全年共使用26天,計:正月3天,四月5天,六月10天,十月3天,臘月5天。另外,每年臘月初八,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施舍八寶粥一天,也用此鍋。<div><div>臘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通經活動,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的作法,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最早的臘八粥只是用紅小豆來煮。后來變得豐富多彩了,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br></div><div>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之食物也。<br></div></div> 大喇嘛方丈院,在大雄寶殿院東。分前后兩小院,中間由過廳相接。過去是歷代大喇嘛所在的方丈院,第一道門上曾經有這樣一副對聯:“總持至圣宣慈力,都領名山報佛恩。”第二道門上有匾曰:“當朝一品”。 在通往后小院的過廳里,立著一通漢白玉四棱蛟龍碑。通高4.81米,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通身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雕刻著乾隆皇帝八十一歲高齡即乾隆五十七(1792年)三月第六次在五臺山文殊寺拈香瞻禮后書寫的一首七言律詩,即《靈鷲峰文殊寺瞻禮偶效禪語》。其詩曰:<br>六度重茲到五臺,默符天地數中該。<br>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br>大士如如據蓮座,金容永永鎮華垓。<br>梵經儒理本無二,七字因緣詎辯才。<br>乾隆壬子季春月之下浣御筆<br>全詩的大意為:我這已經是第六次來五臺山了,《漢書》中說;五六是天地之數的中間,我來五臺山不多不少正好六次,是符合天意民心的。我已經快過80大壽了,有生之年怕是沒有機會再來朝臺了,但就算我的肉身離開了世界,我的靈魂也要回歸這里。因為,五臺山是那樣的殊勝莊嚴,文殊菩薩端坐在蓮花臺上,千秋萬代保佑著我大清帝國。雖然有人說佛家思想和儒家的理論在治理國家方面不同,其實它們是相輔相成,沒有什么分別的。這豈要用“三世覺母妙吉祥”那巧言善辯的才能來辯通嗎。<br>往后走,我們來到小院,這里也立著一通碑,其形狀、大小與前面一通完全相同。碑上陰刻著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即乾隆皇帝七十四歲第五次朝拜五臺山時題寫的七言律詩《至靈鷲文殊寺既事成句》。其詩曰:<br>開塔曾聞演法華,梵經宣教率章嘉。<br>臺稱以五崇標頂,乘列維三普度車。<br>縈繆抒誠陟云棧,霏微示喜舞天花。<br>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br>乾隆丙午暮春月上浣御筆<br>全詩的意義是:相當于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開創道場的時候,天花飄飄,經聲朗朗,那祥瑞盛大的場面讓人想起了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開講《妙法蓮花經》時的精彩。三月初二這天,我懷著虔誠的心靈,第五次朝拜這莊嚴殊勝的清涼佛國,瞻仰大智文殊菩薩的圣容。我幼時的好友---第三世章嘉國師若必多吉親自率領全山喇嘛,高誦佛經,齊奏佛樂,迎接我的到來。我在想五臺山這個地方真是不一般,五座高大的臺頂就象五方如來演教說法的圣法蓮臺。文殊菩薩端坐其上,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演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種教法,就此根據眾生各自不同的喜好和特點分別用羊車、鹿車、牛車三種大車帶領我們脫離那無比的苦海。我懷著高山仰止的心情登上這高入云天的108級臺階。文殊菩薩大概也被我的虔誠感動了吧!在這佛國天宮般的靈鷲峰上,祥光籠罩著大地,紛紛揚揚的瑞雪從天而降,這是菩薩讓仙女拋灑漫天的花雨為我接風洗塵吧!南無妙吉祥菩薩!您的法號和我們大清國的國號相同。這是天降祥瑞,佑我大清江山永固、萬世昌盛,保護我大清子孫幸福安康,香火永續。 五臺山文殊菩薩禪詩欣賞 <br><br>面上無嗔供養具,<br>口里無嗔吐妙香,<br>心里無嗔是珍寶,<br>無垢無染是真常! “佛”字照壁,呈長方形,長9.5米,高6.5米,厚1.2米。基座為石砌束腰須彌座;束腰部分雕有石獅、蓮花、云紋、花草等圖案;壁身四角鑲嵌磚雕,上有云紋、蝙蝠等圖案;影壁上部有磚枋、垂簾柱、斗拱、飛云,黃琉璃瓦覆頂,影壁正中書一大“佛”字。整座影壁敦實堅固,美觀大方,不僅在空間上起到了隔離與屏障的作用,而且起到一種標識作用。 真容院<br>菩薩頂有另一個名字叫“真容院”,這個稱謂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寺建成時,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來,請求建寺的高僧講述文殊菩薩的真容,高僧說:“佛法無邊,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說得清呢?”于是他們共同祈求菩薩顯身,七天后,忽于云際顯現金像,逐圖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稱真容院。 沒有舌頭的石獅<br>在五臺山,有難以數計的石雕獅子。它們或雄踞于山門前兩旁,或蹲坐在寺院內,雌雄成對,遙相呼應。鬆鬣巨口,莊嚴渾厚,兇悍而又嫵媚,威武而又敏捷。許多旅游者喜歡偎依獅身,攝影留念,饒有趣味。在古代,石獅子是勢力強大的象征,將它放在寺前起鎮魔避邪的作用。另外由于佛教稱佛陀說法為獅子吼,其座為獅子座,所以石獅又被尊為護法的靈獸。瞧,它目光遠射,仰天震吼,神態兇猛,表現出寺院守衛者的雄姿。唐代以后,石獅更廣泛地被安置于寺廟之中,成為建筑藝術的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歷史文物遺產,它反映出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石雕藝術,值得我們觀賞和珍惜。<br>五臺山難以數計的石雕獅子,當然都有舌頭;唯有在“靈峰勝境”牌樓右側蹲臥的石獅卻沒有舌頭。原來這里還有一段傳說哩!<br>公元1694年,在立這座“靈峰勝境”牌樓時,出現了個怪現象,每天三頓飯,吃飯的人數不變,下鍋的米數也不變,唯有早晨這頓飯總不夠吃,不是差一點,而是差得很多,逼著做飯的伙夫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飯都是如此,誰也說不出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飯的伙夫發現鍋臺上有獸蹄的爪印,他這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飯不夠吃,是你們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飯的伙夫把飯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看。工夫不大,只見兩只獅子一前一后走進來,走在前面的那只獅子扒拉開蓋,大口大日地吃起來,走在后面的那只獅子向四下塑一眼,也就跟著吃起來,一吃就是半鍋。事后,做飯的伙夫將見到的情況告訴了管家。翌日,管家將一把特制的銳利刀片藏在飯鍋里,當獅子將頭伸進鍋里時,就聽見“嗷"地一聲叫,那獅子轉身就跑,另一只也跟著奪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獅子的舌頭已被刀片割了下來。當天下午管家來到“靈峰勝境”牌樓下,右側蹲臥的石獅的舌頭沒有了,就笑哈哈地對它說:“原來偷吃飯的獅子就是你呀!"那只獅子羞答答地點點頭,承認了偷吃的錯誤。可是沒有多久,這兩只獅子還是照樣下來偷吃。后來,在一百零八級石階前面修建了一座影壁,才擋住它們下來偷吃,而那只沒有舌頭的石獅子,也就一直“餓著肚子”守候到如今。 <p class="ql-block">菩薩頂“跳布扎”</p><p class="ql-block">“跳布扎”是蒙古語,漢語名叫“送崇”,俗名“打鬼”。舊時每年六月十四、十五日在菩薩頂和羅睺寺舉行,這是喇嘛教的習俗。這一天,喇嘛們頭戴各種鬼怪面具,身穿各種奇異服裝,手拿各種各樣的道具和法器,扮成神佛魔鬼等,誦經跳舞。據說是為了驅除邪氣,為人祈求吉祥,也叫打鬼(或叫斬鬼),或叫跳神(也叫跳鬼)。</p><p class="ql-block">六月十四日先在菩薩頂大雄寶殿內舉行。菩薩頂的大喇嘛,在京相當于一品官的地位,在五臺山是黃教中最高的掌權人物。因此,去羅睺寺“打鬼”時,大喇嘛和掌印喇嘛坐八抬大轎,鳴鑼開道,四五百人前呼后擁,觀者云集,熱鬧非凡。987年農歷六月十四日,此寺停了多年的“打鬼”又開始了。不過這次"打鬼"只限于在本寺。同時,在五臺山又可聽關于“打鬼"的由來,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打“唐時某王”,就是打西藏歷史上有名的毀滅佛法的惡王“朗達瑪”。他本是吐蕃(藏地古稱)著名的“宗教賢王”可黎可足的弟弟。唐開成三年(838),“朗達瑪”將其哥哥可黎可足殺死,自立為贊普(藏語意為國王)。他即位后,一反兄長所為,肆意排斥佛教,眾僧紛紛外逃,吐蕃佛教頓衰。“朗達瑪”雖大力好殺,但有一癖:喜愛舞蹈。當時吐蕃有個僧人,名字叫“拉隆巴勒多爾吉”,立志要殺死惡王“郎達瑪”。他將一匹白馬用炭涂為黑色,身穿白里黑面舞衣,暗藏袖箭來到拉薩。他頭戴假面具,身著黑舞衣,以能歌善舞“舞蹈家”的身份在“郎達瑪”面前跳舞。跳到“朗達瑪”跟前時,一抬手,用袖箭射死“朗達瑪”,然后逃之夭夭。“朗達瑪”的武士們聞訊急忙追趕兇手。“拉隆巴勒多爾吉”乘馬渡河,馬上炭色脫落,恢復原來的白色,同時又把黑舞衣反穿,黑人黑馬一時不見,追趕的武士被迷,任其逃去。</p><p class="ql-block">據載“朗達瑪”死于會昌二年(842),從此后吐蕃佛教大興。僧人“拉隆巴勒多爾吉”所跳的舞蹈,被藏地僧侶稱曰:“黑衣舞”。據藏文經所記,跳布扎成為喇嘛教(藏傳佛教)佛事儀式的來歷,是為紀念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服“邪道”及僧人“拉隆巴勒多爾吉”刺惡王“朗達瑪”。西藏、青海、蒙古等地的喇嘛廟,每年都要舉行“善愿日”佛事,同時跳黑衣舞慶祝,以保護眾生平安。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流傳到北京。隨后雍和宮每年也舉行“善愿日"法事,跳布扎活動。第二年,即康熙六十年(1721),流傳到五臺山的喇嘛寺院,這就是菩薩頂“打鬼”的由來。</p> 帶箭文殊<br>帶箭文殊菩薩在前院的西配殿。原先騎著獅子的這位文殊菩薩右肩上插一箭,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達賴喇嘛朝臺時,不忍目睹文殊菩薩右肩所帶之箭,而拔置于供桌上的一個特制的木筒內,后來被班禪大師取走了。<br>據這里的民間傳說,有一次,康熙皇帝從北臺進香回來,經過澡浴池,看見婦女們在池邊洗衣裳,同又瞧見一個裸體和尚在池內洗澡,康熙怒不可遏,拔箭射之,箭中其右肩,和尚帶箭逃之夭夭,康熙依血跡跟蹤來到這里,發現他射出去的箭在文殊菩薩的右肩上,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文殊菩薩討封啊!”于是封此塑像為帶箭文殊。關于這段傳說,查遍所有文獻和寺志,不見經傳,唯《清涼山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唐雁門太守李靖,其在京時,先亦尚釋,后見僧犯非法,即怒,志滅其教。及任代,大廢佛寺。因獵縱馬中臺之野,見僧與婦共浴于池,靖大怒,拔弓射之,望之祖一肩東南而去,追之數步不及。追至真容院見文殊帶其箭,靖乃悔泣,禮謝而去。“自古風物傳聞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無疑,這段傳說是張冠李戴。<br> 神獸<br>菩薩頂文殊殿頂的垂脊上,塑有幾個造型精美的禽獸形象那就是神獸。它們的順序(由下而上)是:仙人、龍、風、獅子、天馬、海馬、蠻吻。其中的龍、鳳、獅子、天馬、海馬五個是神獸,其中的龍,是傳說中的一種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鳳,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舊時比喻有圣德之人;獅子代表勇猛威嚴,群獸懾伏;天馬、海馬在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把這些神獸依次排列在垂脊上象征言祥安定,消災滅禍,還含有主持正義,剪除邪惡之意。<br>這排獸除象征吉祥、除惡外,也是古建筑上的一種裝飾品。在五個神獸前邊的是仙人。傳說此仙人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湣王,他敗北后被追兵緊逼,逃至江岸,為水所阻。正在危急之中,忽見一只鳳飛至面前,潛王騎上鳳渡江而去,于是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仙人放在這里,除表示鵬程萬里外,還有祈求吉祥之意。<br>在五個神獸后邊的蠻吻,是龍的九子之一,由于它好高騖遠,所以把它放在這里。正脊兩端雕塑的獸頭,叫鴟吻。傳說,龍生九子,即龍與別的九樣靈獸交配后繁衍出九個混血兒,而每子都不是龍,它們的名稱分別是:赑員、霸下、狻貌、椒圖、睚眥、嘲風、鴟吻、螭道、蠻吻。它們不僅外貌不同,性格也不同。據說,龍的九子之一的鴟吻,住于南海,它能噴水成雨。漢武帝時,因宮殿經常發生火災,依據"術士“們的說法,在宮殿的正脊兩端裝飾鴟吻即可鎮火。由此看來,文殊殿正脊兩端雕塑的兩個鴟吻,目的是為了防止火災。<br>人們還會發現鴟吻的背上插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239一374)的,宋代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許旌陽。鴟吻背上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是防鴟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另外,傳說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看見這把劍就會嚇得望劍而逃,這里取避邪的用意。<br>“神獸”最多的10個,它們的順序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貌、押魚、牙、斗牛(吼)、行什(猴)。由于在佛教里,奇數表示清白,所以在脊上裝飾的神獸也可以少于10個,一般是奇數。到了明清兩代,更有明確規定,神獸要用單數,一般最多9個。在全國除故宮太和殿(因此殿在全國、在故宮中極為高大突出,象征“天”的崇高偉大,為區別一般)用10個外,其余都是奇數。北京白塔寺和雍和宮的大殿垂脊上裝飾的神獸,不是7個就是5個。這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吉祥的象征,但在今天看來,卻為這些古建筑增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br> 乾隆皇帝的菩提畫<br>乾隆皇帝畫的菩提畫,過去就懸在文殊殿文殊菩薩的對面。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有時宿行宮,有時住菩薩頂,書匾題詞,撰寫碑文。菩薩頂這幅菩提畫是乾隆皇帝繪畫的復制品。此畫是乾隆在北京雍和宮(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戒臺樓畫的,是送給班禪的。<br>戒臺樓位于雍和宮法輪殿西側,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80),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班禪進京,為自己七十壽辰祝壽和受戒而修建的。班禪祝壽畢,乾隆皇帝為了表示謝意,為了表示對西藏的黃教和班禪本人的尊敬,乾隆皇帝沒有穿朝服,也未戴皇冠而是身穿黃色戒衣,頭戴椎形僧帽,披著紅色哈達,為班禪繪這幅菩提畫。畫的是銀灰色菩提樹,葉子卵圓形,前端細長,花托略作球形,花隱藏在花托內,果實扁圓形呈黑紫色,鑲在黑底帶有黃花紋的緞子上,顯得格外鮮艷。畫長1.5丈,寬3尺,結構嚴謹清晰,雅致大方;筆墨技巧精湛,細膩真實;色彩明朗調和,透視準確。乾隆在五臺山到處寫詩書匾,作文章寫碑文,自稱是一個風雅的皇帝。可是繪畫僅此一例,而且畫得又是如此絕妙,因此也有人說這菩提畫不是乾隆御筆。根據是:在雍和宮戒臺樓內的蓮花臺上有幾行藏文,是乾隆讓南書房翰林為他寫的贊詩,那么這幅菩提畫是否也是讓南書房翰林替他繪的呢?<br>懷疑、推理,當然不能代替事實,何況畫上的落款是清高宗弘歷,只好默認此畫是乾隆御筆。清朝皇帝和皇室賜給此寺各式各樣的珍寶,過去一直在文殊殿保存。其中最珍貴的有三種,一是用30斤重的黃金鑄成的金佛爺,二是蠶豆大的珍珠串成的旱傘,三是鑲滿金剛鉆石的算盤。可是后來都不見了,而且至今下落不明。<br> 菩薩頂雪月 允礽〔清代〕<br>山川皎潔一時勻,始信空王道力真。蓬海三千皆種玉,絳樓十二不飛塵。<br>侵衣夜色渾疑晝,繞座寒光未覺春。總為圣神徵瑞應,萬年有道福駢臻。 蓮花頂上放金輪,福神祿位庇眉宇。<div>玉佩腰間掛寶珠,喜氣洋洋迎春來。<br><br>玉律金徽振群英,菩薩領銜治亂世。<br>珠簾瑪瑙珥掛軸,香煙繚繞瑤臺上。<br><br>蓮花盤中千仞雪,金睛善賈照三界。<br>寶劍天衣躍虛空,義無反顧度迷津。<br><br>幢拱月掛藍靛,蓮座扶搖侍高踞。<br>盤膝坐禪辨真假,慈悲為懷引眾渡。<br><br>舉世尊前灑慧光,弘揚真道慈藻榮。<br>關山岳頂皆搖曳,菩提花開應有鐘。</div><div><br>喜相之中閃金光,法界禪心顯大慈。</div><div>福德瑞氣滿門庭,佛光普照度萬方。<br><br>玉環金縷耀天宮,圣者威嚴護眾生。<br>蓮花盤中寬度海,菩提路上歸真宗。<br><br>玉夾金鉤映天香,菩薩開口讀真言。<br>睹佛度眾人生渴,菩提路上工鬼神。<br><br>長眉卷發化萬鈞,靈觀察世廣大慈。<br>生死輪回無有滅,菩提路上清明志。<br><br>杏花迎春冰肌玉骨,蓮池疊影細語。<br>普賢之道護世間,觀世音心行真苦。<br><br>佛門菩薩離塵囂,金剛菩提隨我步。<br>凈土安門百度生,西方極樂心無憂。</div><div><br>緣起緣滅定心流,凈土奔向涅槃輿。</div><div>慈眉善目映帶拂,菩提路上舒錦貼。</div><div><br>如來淚下慟波濤,菩薩舒緩化荒士。<br>思量領袖世界和,三皈五戒樂融融。<br><br>善緣聚會雨漫漫,無關污染青山間。<br>三寶會香離塵囂,菩提日月光中見。<br><br>菩薩常在水湄間,丈八金龍掩紅燭。<br>莫言菩薩無內心,含笑傳福吉祥長。<br><br>慈烏夜想臥蓮枕,金剛花間步細跑。<br>慈心悲語護眾生,無門無機又稱道。</div><div><br>靈山護法翠幕飛,禪房古佛半開扉。</div><div>冰肌玉骨凈寂中,珠箔瑪瑙雕菩提。</div><div><br>龍眼山前開佛堂,瓊樓玉砌伴花香。<br>錦屏掛卷殊異國,玉磬新聲曉露涼。<br><br>毗盧寶塔顯高潔,莫言佛道生疑慮。<br>善緣氤氳喜臨門,無垢圣洲群眾樂。<br><br>彌勒金身化水陸,觀世音身涂露珠。<br>蓮座坐禪千山直,正覺之路朝陽舒。<br><br>金蛇吐信閃電鋒,菩薩隨行面帶功。<br>凈水洗凈塵蒙愁,清明遠離人間憂。<br><br>奇山異石凈洗心,清越蓮花陪畢生。<br>禪境玲瓏極樂國,善修佛道包羅人。</div><div><br>高岳挺枝躡神仙,紫原瓊樓掛瑤簾。</div><div>拱立琉璃可攀臨,菩提路上彰大道。<br><br>菩提之路半開花,莫言萬法在吾家。<br>吉祥喜氣豐收果,靈境圣地如西天。</div><div><br>眾生癡迷舍不開,幾經波折化神回。<br>莫看菩薩無奇跡,真盼菩提入法海。<br><br>樓臺亭閣曬陽光,泉石奇花過眼忙。<br>菩提衣帶佛珠掛,平蕪禪境拋塵紅。<br><br>慈悲觀音遍法界,莫言靈韻起飛九。<br>佛法緣起無生事,善緣散發照真心。<br><br>淺唱佛號數鐘聲,踏步歸期步清雷。<br>佛光閃爍遍羅城,無私無念輕身駕。</div><div><br>弘法公顯眾魔退,頻聞鑼鼓小鬼狂。</div><div>莫言菩提艱難看,高坐慈航方便王。<br><br>十方萬像凈寂無,涅槃奔向菩薩廬。<br>佛花露總清明色,蓮華香處任你游。<br><br>菩薩威嚴化亂世,莫言福德感天賜。<br>法力照耀烏鴉色,浮屠駿馬引神仙。<br><br>空靈悟趣千手印,莫言自在華嚴侶。<br>阿彌陀佛化萬生,開遍諸教莫論誰。<br><br>佛法無邊花開放,莫言義愁晦障霞。<br>心中色經讀不盡,香煙繚繞玉佛車。<br><br>南華靖邊千盞燭,江山百岳卷金羅。</div><div>莫言神樹懸空界,寶典通達往來路。</div><div><br>時空轉輪百誕波,西方世界聚靈恩。</div><div>朗榮瓊史卷軸藏,藏金玉鑿丹極熟。<br><br>拋棄塵俗追真理,荻芥未凈斗稱師。<br>玉輪金剛一搖動,菩提路上自方知。<br><br>手持法杖慈眉善目,心中無異莫談誰。<br>佛光普照眾生喜,心如繭居清風吹。<br><br>觀世音化九回,春華秋實皆世外。<br>莫言大悲頓起舟,十方一境隨手摸。<br><br>心靈異境半朦朧,光明襲眼莫定空。<br>慈悲無私如江海,觀世音前走數莖。</div><div><br>華山一路遇洛陽,觀音大士會幾行。</div><div>莫言生死緣路繞,菩提境地早悟玄。<br><br>蓮華雕塑眩今古,九霄半坡遇觀音。<br>云山掛紫步度門,悲音無弦紫袖飛。<br><br>善根不滅三藏經,莫言云深道本深。<br>菩薩仙霞盡千里,百年延壽萬年新。</div> 香煙繚繞五臺頂,天風拂面菩薩座。<br>朝拜山門禮佛祖,晚禮金剛贊菩薩。<br>祈愿心誠柔軟,道心清白智慧光。<br>天高云淡凈洗心,人道真善美修行。<br>荷花香滿佛蔭下,松柏挺立菩提旁。<br>正念相伴五臺頂,金身坐臥菩薩座。<br>慈悲護持十方眾,智慧拯救無量生。<br>去穢返本六根清涼,出谷歸田萬象安寧。<br>佛力慈悲福廣厚,心誠人信道正常。<br>萬物蓮花無染心,五臺金剛護道場。<br>諸菩薩法尊貴,三尋五道靜心修。<br>塵緣虛妄悲智全,佛性清凈眼界通。<br>念阿彌陀皈依正,禪定寂靜般若常。<br>萬法皆為菩薩教,如海深邃智慧高。<br>殊流轉佛愿功德,化難題迷修行果。<br>明慧千燈照破愚,玄真一葉舟過渡。<br>轉山凈土不是遠,護法菩薩最慈悲。<br>地藏救苦展虛空,觀音普度濟眾生。<br>四法王統領群魔,金剛力士降妖邪。<br>大慈大悲如來像,日行一善菩薩身。<br>五百羅漢莊嚴世,千手千目回光頂。<br>釋加牟尼道不空,文殊智慧認真宗。<br>薄荷香四萬八千歲,紫檀香不醉菩提心。<br>一念菩提說難言,義利圓通眼若電。<br>入定神奇出品性,接引往生共同根。<br>萬緣法界如夢幻,一念菩提真如來。<br>空三往返地沉浮,好了的事扔掉不管。<br>五臺山頂云徘徊,萬圣菩薩智慧開。<br>法理玄妙祖師教,修行之路比登臺。<br>菩提在心不在外,頂禮蓮花八寶臺。<br>心則清亮如五臺,佛陀指路顯真諦。<br>萬象皆生實虛假,一生求道終成佛。<br>無邊佛力廣施為,凈土業因身得成。<br>四禪八定心明澈,伏魔護法從容度。<br>一念定成成阿羅,晝夜佛法智慧曉。<br>心靈凈處神自寧,邁步祝愿天長地久。<br>因果相生佛道成,稻草人迷誤一生。<br>道不離根因果循,種下福因收獲美。<br>嘿山嘿水嘿佛塔,修道茫茫在其中。<br>龜山有水菩提在,蓮花往往深永在。<br>登山頂處披法袍,往生凈土聚神寶。<br>金龍飛舞盼彩霞,五臺菩薩普法華。<br>往生凈土慈悲心,化腐朽為神奇。<br>寺廟蒼老山如新,拜佛敬香心不滅。<br>枯木再現綠色顯,摩梭頌聲滿山聽。<br>高原草原新綠色,菩薩祥光蕩漾開。<br>內慧祥光普照處,光明圓滿法相如。<br>一拜五臺望萬千,祖師遵循在上面。<br>金色大佛摩梭沐,絮語佛法化人心。<br>靈山圣香護菩提,無甚障礙心愿成。 陳毅元帥都曾用“本不游五臺,遷道時日緊。至今有余歡,曾踏菩薩頂。”的詩句來描寫當年登上菩薩頂后、俯瞰臺懷鎮時的喜悅心情。 據《水滸全傳》描寫當時這座寺院的盛況:山門侵翠嶺,佛殿接青云。鐘樓與月門相連,經閣共峰巒對立。香積廚通一泓泉水,眾僧寮納四面煙霞。老僧方丈斗牛邊,禪客經堂云霧里。白面猿時時獻果,將怪石敲響木魚;黃斑鹿日日銜花,向寶殿供養金佛。七層寶塔接丹霄,千古圣僧來大剎。如今的菩薩頂,昔日的景象仿佛還依稀可辨。 琉璃瓦是一種帶有顏色的陶器,通常有黃、綠、藍、白、赤等色,在我國東周時代就已出現。據文字記載,在元代建筑大都(今北京)宮殿的琉璃瓦,就是山西姓趙的琉璃工人制作的。 菩薩頂 康熙<br>四十余年禮世伽,本來面目是天家。<br>清涼無物何所有,葉斗峰橫問法華。 無我無人觀自在,<br>非空非色見如來。<br><br>百道泉飛,澗流功德水<br>五峰云涌,天雨曼陀花<br><br><br>山色皈真境<br>禽聲出慧林<br><br>印菩提心,且聽梵唱;<br>開清涼境,如是靈山。<br><br>三界衡量依法眼<br>五行大度悟禪心<br><br>貪嗔癡也,我佛閑觀黑白增千念<br>人天地哉,風云俯仰春秋勝一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湖南省| 昭觉县| 镇雄县| 区。| 交口县| 蕲春县| 库车县| 连云港市| 新源县| 团风县| 云浮市| 遵义市| 温泉县| 高雄市| 闽侯县| 德兴市| 安吉县| 吉安县| 邯郸市| 磐石市| 巴彦县| 安远县| 龙南县| 阳高县| 迁安市| 汽车| 麦盖提县| 普兰县| 自贡市| 光山县| 建阳市| 庆安县| 宝坻区| 九龙城区| 富蕴县| 武宣县| 长垣县| 永泰县| 中宁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