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原株冶鋅浸出廠生產現場 攝影:胡百聞</h5> <h3>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第一批從全國各地匯集而來建設清水塘的人眼中,此時的株洲還是一個百業待興的小城。</h3> 1953年,負責株洲冶煉廠(以下簡稱“株冶”)籌建的中南鉛鋅廠礦建設指揮部,就設在湘江邊的茅棚里。直至蘇聯專家選址甑皮嶺,株冶才進入人們的視線。 <h5>?1957年,株冶在進行大型土石方工程時,工人在打眼。</h5> 難忘建設初期,株冶的拓荒者“挎一壺水,揣一點糧,一干就是一整天”。 本期擷取第一代株冶集團工人中的3名不同工種的代表,感受一下他們的家國情懷,通過他們的“故事”,洞見株冶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變遷。 <h1><b>肩挑手扛的印跡</b></h1><div><br>在株冶鉛系統建廠招收的第一批鉛冶煉工人中,有一大批勤勤懇懇為鉛系統的投產默默付出的“老黃?!保S火旺就是其中的代表。自從他踏進鉛廠大門起,工作30多年,從來沒有“挪個窩”。</div> <h5>?黃火旺</h5> 1958年,株冶來寧遠招工,身高不足1米6,體重不到70斤的看牛娃黃火旺,憑著在私塾做過兩年旁聽生的底子,順利招進了株洲冶煉廠。幾天后,生平第一次坐上綠皮火車來到了株洲。 到株洲的第一晚,睡在株洲市大禮堂的地鋪上,第二天就被派去修董家鍛附近的魚池。 一周后,他終于來到了株冶的工地現場。當時的甑皮嶺,四處還是土堆堆,全廠有三千多名職工奮戰在工地上,大煉鋼鐵的標語口號隨處可見。從未見過如此氣壯山河大場面的黃火旺在心底發誓,一定要珍惜機會,爭分奪秒的干。 當時,株冶鉛系統處于建設中,黃火旺和同事們每天在工地上,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一擔擔土,再堆到不遠的土墻處。一座座廠房,在他們的手中拔地而起。 中蘇關系惡化后,倔強的中國人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設。憨直的黃火旺,憋著一股勁,別人挑一擔土,他硬要挑兩擔,勞作一天下來,經常累得蹲都蹲不下,有一天,竟然累出尿血來了。 當年唯一可以與黃火旺比干勁的,是年齡相當的周漢武。那年頭,沒有吊車,大家都是憑著一股蠻勁,將各種泵、管道抬著上樓梯,在電解槽內安裝。銅分廠、鉛電解的南頭和北頭,隨著建設者的勞動號子、肩挑手扛、日夜趕工中,陸陸續續地建成,開始投入試生產。 <h5>?黃火旺(后排:中)家人10多年前的全家福照片</h5> <h3>黃火旺被分配的第一個崗位,是三車間離心機酸泵崗位,晚上安排住在株冶生活區的三區八棟。由于踏實肯干,黃火旺獲得了一張張“先進”的獎狀。從1959年上半年電鉛試生產到下半年投產,株冶電鉛產量經歷了從1萬噸、兩萬噸直至突破5萬噸的遞進過程。30多年的堅守,黃火旺見證了鉛系統從建設到試生產、從小規模生產到達產演變的全過程。歲月的印痕爬上額頭,漂白了鬢發。但變的只是歲月,不變的是情懷。</h3> <h1><b>焊花飛濺的時光</b></h1><div><br>在株冶建廠初期從平江招進的第一批工人中,黃裳吉無怨無悔地選擇做“累死人的鉚焊工”。幾十年過去了,他那一顆甘愿在電弧火花間揮灑熱血,做一個默默無聞的“鐵裁縫”的人生信條,仍被株冶人廣為傳頌。</div> <h5>?黃裳吉</h5> <h3> 1956年6月,籌建中的株洲冶煉廠,到平江招收第一批70多名員工,上過初中的黃裳吉喜出望外,憑借著這張“文憑”,幸運“入圍”,成了株冶的第一批員工。</h3> 新員工到株洲后,安排在市工人文化宮聚集,辦了為期一個月學習班。學習班結業后,組織上精心挑選了24名新員工去沈陽礦山機械廠,進行為期一年半的學習。涉及到翻砂工、模具工、水焊工、電焊工、鉚焊工等5個技術工種,黃裳吉再次“入圍”。年輕、對生活充滿幻想,追求“流光溢彩”生活的黃裳吉,懷著爛漫情懷,選擇了學鉚焊。 在沈陽,從住處到礦山機械廠,有10多公里的路程,需乘坐有軌電車4個站,再步行2公里。那時,黃裳吉等年輕的工友們,懷著建設偉大祖國的宏偉目標,一直都是安步當車,苦中求樂。每天早晨5點多,當野外的蛙聲和其他蟲鳴暫時沉寂時,在夜色蒼茫的靜謐氣氛中,黃裳吉就和工友們一起從宿舍出發,8點前準時趕到課堂參加培訓。培訓班首先學習了一個月的理論知識,包括速成看圖,機械制圖。然后在工房跟師傅學下料等手上工夫。 1958年,端午節后,黃裳吉回到了株洲,被分配到株冶五車間鉚焊工段工作。從此,他與“鉚焊”結下了不解之緣。工房里燃燒的不是焊絲,而是黃裳吉的青春和人生。從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黃裳吉先后在株冶五車間、二車間工作,他憑借高超的鉚焊技術,為工廠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 <h5>?六十年代末黃裳吉懷抱女兒的照片</h5> <h3>一次,為了擴大燒結機產能,他與焊工班的工友們一起鉚焊合作,連續兩天兩夜堅守在燒結機旁,采用多種技術參數的調整比對,通過增加吸風箱的辦法,增產了燒結塊。 </h3> <h1><b>車輪輾過的履歷</b></h1><div><br>蘇遂良是株冶第一批汽車駕駛員。從普通駕駛員,到升任班長,再到分隊長,他見證了株冶班車從無到有的發展史。</div> <h5>▲蘇遂良</h5> 1958年6月,蘇遂良招工進廠,成了廠里第一批汽車駕駛員,不久,就和其他一些人被廠里派到衡陽學習行車駕駛。在學習過程中,對方了解到他在部隊當過汽車駕駛教練,有意要挖他的墻角。廠里得知后,馬上派人去衡陽,把他接了回來,并安排他去進一批解放牌貨車。 1958年年底,30余輛解放牌貨車陸陸續續地進了廠,蘇遂良與其他司機一起,很快就投入到運輸工作中。 那時的公路都是泥漿路,路面坑坑洼洼。<div><br></div><div>記得有一次,蘇遂良去長沙運鋼材,去時天氣很好,返回途中下起了大雨,偏偏此時天色已晚,他們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開車,但還是因為天黑看不太清楚,車子陷進了泥坑。蘇遂良只好冒著大雨下了車,打著手電筒,找來幾塊大石頭,鉆進車底,把石頭墊在車輪下,這才把車發動起來繼續趕路。當蘇遂良回到家后,全身都是濕泥巴。</div> 那年月,跑運輸遇到這類麻煩事是家常便飯,但蘇遂良不在乎這些。 <h5>?六十年代蘇遂良(后排左一)家人與親戚們的合照</h5> <h3>1962年,蘇遂良在客車班擔任了首任班長,后又擔任分隊長。當時廠里只有兩臺客車,一臺是從市交通公司退來的依克洛斯舊車,還有一臺是依仕時客車。</h3> 后來,運輸科又自己動手改裝了兩臺被職工們戲稱為“翹屁股”的客車。運輸科從原七車間請來木工,用土辦法,利用解放牌底盤車架,裝上個大車箱,這就變成了當時的客車。 盡管這兩部改裝的客車外觀土里土氣,但在當時還是蠻頂用的。因當時車少人多,廠里規定只在中午和下午開兩趟“喂奶車”,照顧那些需要回家喂奶的女職工,后來由于客車陸續增加,逐步擴大到老、弱、病、殘可乘坐,職工們上下班乘車問題,一直到1964年才全部得以解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铜梁县|
北海市|
九龙城区|
澳门|
怀安县|
和田县|
惠东县|
绥江县|
建宁县|
孟村|
通山县|
静海县|
光泽县|
清水县|
武宣县|
平顺县|
临沂市|
中卫市|
泽库县|
舒兰市|
辰溪县|
托里县|
乐都县|
盐城市|
汝州市|
得荣县|
淳化县|
凌源市|
龙游县|
禹城市|
乾安县|
夏津县|
东丰县|
台北县|
社会|
博野县|
方山县|
翼城县|
大连市|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