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7年,由前蘇聯援助修建的水利工程,安徽陳村水庫即現在的太平湖。浙江的新安江水庫,即千島湖。</p><p class="ql-block">太平湖每年都要來到這個地方幾次,但是年年都不一樣,一路過來環湖有許多的商鋪、酒店都關著門,景區游人稀少,設施陳舊壞損嚴重,游玩的項目比較單調。景區由于過渡房地產開發許多樓盤,或是無人或是停工狀態,今年2月來過太平湖一次,是個雨天,有些寒冷,景區門可羅雀,此趟比上次人多了比較多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徽州的村路上,你會發現這里的橋面和溪邊石板路都沒有扶手和欄桿,問導游才知道,徽州人認為欄桿會擋了他們的財運,為此每年有許多徽州的小孩大人(飲酒)都因此落水撒手人寰。但是從沒有人為此找政府、找單位去索賠。</p> <p class="ql-block">文革時為了保護祠堂,免遭撤毀,在祠堂的門頭上用五角星裝飾。</p> <p class="ql-block">徽州民居有“凹”字形,“回”字形,“H”形,“日〞字形一般都是進門為前廳,中設天井,后設廳堂及廂房,整體上形態方正,規整有序。民居還體現出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馬頭墻、飛檐、黑瓦白墻紅門、石雕木雕磚雕。房屋高低錯落、庭院深邃。總體來看,徽州民居是以天井為核心,按規模、地形、功能靈活布局。徽州民居墻高,外側無窗戶。因徽州男人長期在外,經商一年或幾年才能回來,主要是為了防盜。但還有一說是為了防止媳婦紅杏出墻—一自宋潘金蓮關窗簾手里的叉竿沒拿穩,掉下去打在西門慶的頭上事件后,自此以后中國的建筑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居都高筑墻,外側不在建窗戶。</p> <p class="ql-block">靈山村屬于呈坎鎮。</p> <p class="ql-block">牌坊:明朝的叫牌樓,清朝以后的叫坊,特色即牌坊四柱沖天。</p> <p class="ql-block">老街</p><p class="ql-block">在老街鄰水的旁邊新修了河街。</p><p class="ql-block">原來新安江上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鎮海橋”,己被新橋替代。</p> <p class="ql-block">老街由新安江、橫江、率水河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的。建筑仍保持著傳統的徽州古建筑風格,由一條直街三條橫街大約十幾個小巷組成。商鋪大約有300家,這里游人較多,出售山貨、特產,徽菜館較多。上次來時,嘗了汪一挑的餛飩,特別是店鋪里餛飩挑子宣傳畫,讓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初下夜班在掃把溝興隆街上吃餛飩情形,賣餛飩的老人挑子是精心設計的,挑子大約50長50寬高80,用木材打制,可用扁擔挑著走街串巷,一頭挑子中間有個爐子,上面一口鍋,下部放置木柴或煤塊。另一頭上面是一個四周有木柵欄平臺,放置油鹽等佐料,中間是幾個抽屜,主要放餡、皮、榨菜、碗筷等,最下層放盆等雜物。還有一塊長板,挑子放下,這塊長即搭在兩個挑子之間,成了操作板,現做現煮,餛飩皮薄透明餡嫩味美,榨菜脆蔥花香,湯鮮讓人至今難忘。</p> <p class="ql-block">體驗了一把做黃山燒餅過程。</p> <p class="ql-block">新安江畫廊。</p><p class="ql-block">順江而下,這也是徽商出外經商的必經之路。一路兩岸風光峰回水轉,古村,古樟、牌樓、民居隱于山水中。九砂村的青石板路,小涼亭,滄桑古橋依存于碧水藍天之間。</p> <p class="ql-block">這已經是第3次上黃山了。黃山的美景依始未變,許是年齡大了,感覺到爬山很累。對“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詩意有了新認識。徐霞客游黃山時寫下的《漫游黃山仙境》,意思是游五岳回來后,不用再去黃山了,因為五岳這五座山已經包括了黃山的風景;而去過黃山之后也不用再去五岳,因為黃山的風景包含了五岳的風景。我認為還應包含爬過黃山以后很累了,不再看其他五岳之山了。</p> <p class="ql-block">再游許村</p> <p class="ql-block">西溪南</p> <p class="ql-block">網紅打卡點。</p> <p class="ql-block">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從遠處拍攝的桃花源景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边县|
贵州省|
连平县|
紫金县|
元江|
响水县|
台东县|
醴陵市|
聂拉木县|
如东县|
枣阳市|
安图县|
崇义县|
册亨县|
星座|
昆山市|
舞钢市|
桐梓县|
丁青县|
西贡区|
关岭|
阿城市|
东宁县|
城口县|
阜宁县|
和林格尔县|
龙口市|
定安县|
桦南县|
新竹市|
赫章县|
冀州市|
葵青区|
耒阳市|
宜丰县|
信阳市|
鄢陵县|
裕民县|
清水河县|
太谷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