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始建于1625年。沈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114座,500多間。沈陽故宮是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今天上午9點多,從南京來的列車剛到沈陽,沒顧上休息,地導就帶著我們匆匆趕到沈陽故宮,這是南京親邁旅游團到東北三省和內蒙旅游的第一個景點。</p><p class="ql-block"> 在故宮大門前,首先看到的就是跨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矗立在宮門兩側</span>的兩座高大牌坊──文德坊和武功坊。沈陽故宮前的牌坊,既是皇宮的明顯標志,也是進入宮廷區域的門戶,古代官員們要進宮上朝,須在牌樓外幾十步的下馬碑前出轎下馬,接受盤查后才能恭敬地走入牌樓以內的“宮闕禁地”,沈陽人稱之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文德坊、武功坊建于清朝入關之前,造型和裝飾都堪稱精美。兩坊均為黃心綠邊琉璃瓦頂,每間檐下內外各四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裝飾,以浮雕為主,彩繪為輔,圖案有翔龍飛鳳,海水流云、瑞樹奇花,貼金敷彩,艷麗祥和等,既有皇家氣派又具地方風格,在中國古代牌坊中獨樹一幟。坊額藍地金字,書滿、漢、蒙三種字體,并有“崇德二年(1637)孟春吉日立”字樣,是沈陽故宮唯一記有落成年代的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建于清太宗天聰初年,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以新國號“大清”命名這座皇宮大門,同時規定,大清門及東、西翼門,要設兵丁稽察出入人員,嚴加把守。當時還規定,自親王以下所有官員,都只能由左右臺階出入,中間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大清門作為皇宮的門面,除黃綠兩色的琉璃瓦屋頂和檐下的雕梁畫棟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墻體四角的琉璃“墀頭”,每組都由上下相聯的四部分組合而成,黃、藍色調為主,間以紅、白、綠等色,浮雕云龍飛鳳、瑞獸奇花,鮮艷多彩,雖然不處于故宮中心部位,卻成為最亮麗斑斕的藝術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 沈陽故宮大政殿俗稱八角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圣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臺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p><p class="ql-block"> 在大政殿前左右兩側,各排列癥著五座方亭。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則相應為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俗稱“十王亭”或“八旗亭”。這些亭子反映了滿族獨特的社會組織──努爾哈赤于1625年創立的“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男丁編成一牛錄,五牛錄編成一甲喇,五甲喇編成一“旗”。當時編成的八個旗以旗幟的不同區分。用黃、白、紅、藍整色旗的分別稱為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另四旗用加鑲邊的旗幟,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沈陽故宮大政殿和十王亭所構成的建筑組合,正是八旗組織在當時國家中重要地位的生動體現。這里舉行大型典禮時,皇帝升坐大殿,八旗各級官員都各自排列在所屬旗伯亭子前。史書記載:努爾哈赤、皇太極率領八旗軍隊外出駐扎時搭設的蒙古包式帳幄,皇帝用大的“黃幄”,而八旗貝勒大臣們則分別用兩側的八座“青幄”,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布、瓦色、造型都與之十分接近,帶有游牧狩獵民族特點的宮殿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也就是通常所說“上朝”的地方,相當于皇帝的“辦公室”。清太宗時期國家的重要典禮,如元旦和萬壽節慶典,明朝重要官員的歸降等儀式,都是在崇政殿舉行。崇政殿也是皇太極接見宴請外邦賓客之處,主要用以款待前來盛京進貢、朝覲、通婚的蒙古諸部貴族。崇政殿殿體高12米,下有一米多高的磚石臺基,前后各有加飾石雕欄板望柱的殿階和檐廊,殿前后紅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蓮式的柱礎石,上部則用藍、白、金等顏色繪“披肩”、蓮花等圖案,外側是與大政殿相同的獸面,柱頂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動的木雕龍頭探出,而且兩兩相對,探爪戲珠;龍身和后爪則在廊內,既起支撐作用,又是別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龍自殿內飛出,高貴而富有生氣。檐下的木雕蓮瓣、蜂窩、如意等屬于藏傳佛教建筑藝術風格,枋內外的二龍戲珠浮雕,金光閃爍,橫貫外檐,增添了華麗精美的效果。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是根據乾隆皇帝的旨意重新設計制做的,堂陛之內的屏風寶座,各以九條龍做為主要裝飾,全部罩以金漆,體現皇帝的無上尊嚴。屏風的四言十二句銘文,是康熙皇帝從古代經書中摘出,做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國家的座右銘鐫刻在御座之旁的。陳設在龍椅前后的鶴式燭臺、熏爐、塔式香亭、 “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間宮中精制的琺瑯禮器,專用于皇帝御座周圍,既為熏香之用,也有驅邪諏吉的寓意,使得“真龍天子”臨朝理政之處更具有莊嚴神圣的氣氛。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慶祝祭陵大禮,</span></p><p class="ql-block">接受群臣的朝賀叩拜。</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前東西兩側,有“飛龍、翔鳳”兩座樓閣。飛龍閣上層,存放清歷朝皇帝所用武備。滿族以善騎馬射箭著稱,清代皇帝們自幼即練就嫻熟的弓馬技藝。飛龍閣內所藏他們生前用過的各種弓箭、鞍轡、甲胄、刀劍等,共四千多件;飛龍閣下層的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奉旨從北京運來的一批古代青銅器。包括商、周、漢、唐歷朝所制鼎、彝、盂、盤、卣、爵、觚、鐘等共八百件,均按編號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并記載于《西清續鑒》。翔鳳閣主要貯存皇帝東巡期間使用和賞賜的物品,其種類之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之高,比飛龍閣內所藏有過之而無不及。分為三大類:一是供各宮殿內陳設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琺瑯器、金銀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寶等共兩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宮中御用珍品;二是皇帝至盛京時穿用和賞賜的服飾、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駐蹕期間查閱和欣賞的古籍、輿圖、書畫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歷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為珍貴。</p><p class="ql-block"> 鳳凰樓是清太宗時期皇帝后妃居往之處,按照滿族人的居住風俗,部落酋長的住宅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衛,又利于觀察了望。所以沈陽故宮帝后寢宮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臺之上,但大政、崇政兩座殿卻建在平地。這種“宮高殿低”的情形,與北京故宮的“殿高宮低”正好相反,人們也將其視為沈陽故宮因滿族風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鳳凰樓是一座進深、面寬均為三間的三層歇山琉璃瓦頂樓閣,其下層明間是進出寢宮區的通道,前有二十幾級臺階通往臺下地面,只要關上大門,帝后寢宮區就成為一座居高臨下的森嚴城堡,因此,鳳凰樓的功能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門樓。在皇太極時期,鳳凰樓是皇帝后妃們夏日觀景納涼之處,據史載,當時清太宗也曾在這里召集諸王貝勒讀書講史。由于鳳凰樓是清代盛京城內最高而且最漂亮的建筑物,所以成為沈陽城的著名景觀。清入關后歷代皇帝東巡來沈陽時,都要登鳳凰樓觀景,賦詩詠懷,現樓內仍然保留著按乾隆題御筆手跡制做的黑漆金字詩匾。乾隆年間,鳳凰樓還被用作存放重要的宮廷文物。其一是乾隆皇帝為尊崇盛京開國宮殿的地位,將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滿漢文國史《實錄》,各繕寫一部送往盛京尊蕆存放于鳳凰樓上;二是歷代清皇帝畫像,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制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緒年間樓內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歷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慶、道光行樂圖共13份,都精心收貯在鳳凰樓特制的大畫箱中;三是清初皇帝玉璽,共有“大清受命之寶”等10顆。乾隆曾親撰《御制寶譜記》述其事原委。這些皇帝畫像和御璽,都屬于清宮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義遠勝于飛龍、翔鳳閣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見鳳凰樓在沈陽故宮地位。而鳳凰樓高臺上的后宮生活區,則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形式。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以及次西宮永福宮,五宮圍合成合院式,構成皇太極時期的后宮建筑,保留著早期滿族民居的建筑及裝飾特色。四大配宮均為明間開門,室內兩側次間和稍間,加上暖閣,都建有“卐”字形炕面。皇帝居住的寢宮名為保極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保極宮內正中暖軒上方,高懸嘉慶帝御筆“高林萬象”匾,意為皇帝居于萬物之上,暖軒中央設龍紋明黃坐具一副。清帝東巡時,就在此召見親近王公。暖軒皇座兩旁各有一個紫檀高柜,象征著皇帝身份的高貴至尊,寢宮柜子里從不裝滿東西,意味富貴有余,寢宮的床又長又窄意味著長壽,而枕頭特別高,意味著高枕無憂。</p><p class="ql-block"> 盛京太廟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觀宇,內供天官、地官、水官,名為三官廟,是努爾哈赤遷都沈陽之前沈陽城的著名廟宇。興建沈陽故宮時,清太極不但沒有拆它,順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還多次賞賜銀兩和御筆匾額,表示對這座與開國宮殿同在一處的廟宇的特殊重視。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盛京時,還特別傳旨重修盛京天壇、地壇、堂子(皇帝按滿族薩滿教禮俗祭天之處)和盛京太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綜而言之,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部分。</span>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筑,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中路為整個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3個院落,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后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后宮建筑。中院和后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增建,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內立乾隆親撰的《御制文溯閣記》,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span>鑾駕庫是皇帝東巡時所用的儀仗和樂器存放處,包括轎、輿、交椅和各種旗、幡、鉞、斧、槍、戟、瓜、傘、蓋、扇等;樂器則是在清宮丹陛大樂、中和韶樂、鹵薄樂等樂部中使用的大銅角、小銅角、畫角、蒙古角、金口角、行鼓、仗鼓、排簫、云鑼、編鐘、編磬、建鼓、箏、琴、瑟、龍笛、笙、方響、拍板等等,供御駕行進和宮內典禮時所用。</p> <p class="ql-block">筆者此次拍攝的彩視短片</p> <p class="ql-block">沈陽故宮外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正門)</p> <p class="ql-block">南京旅游團的老太太們,精力旺盛,從不知疲倦。</p> <p class="ql-block">大清門游客如涌</p> <p class="ql-block">故宮的翼門</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 <p class="ql-block">1975年赴遼寧實習時同學參觀沈陽故宮,47年彈指一揮間。前排左起:張忠銳、金相哲、趙巨中,后排左起孫樹林、黃德占、楊永利、趙一農(亦農)</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會文、王權禮、葛偉勛</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余和勇、唐進軍、王倫</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的前八旗亭(十王亭)</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正面</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內皇帝御座</p> <p class="ql-block">皇帝龍椅</p> <p class="ql-block">休閑榻?</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全貌</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上琉璃雕塑</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后樓的古裝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鳳凰樓</p> <p class="ql-block">游客依次登上鳳凰樓參觀</p> <p class="ql-block">后宮寑舍</p> <p class="ql-block">后宮卐型火坑</p> <p class="ql-block">后宮的灶臺</p> <p class="ql-block">后宮的煙道</p> <p class="ql-block">宮內文物(扇子)</p> <p class="ql-block">皇家玉璽</p> <p class="ql-block">琺瑯玉屏</p> <p class="ql-block">琺瑯玉簪</p> <p class="ql-block">紫金元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申扎县|
武安市|
合江县|
德惠市|
汉沽区|
礼泉县|
穆棱市|
平武县|
疏附县|
平和县|
水城县|
平利县|
康平县|
崇义县|
长顺县|
额敏县|
榆社县|
鄱阳县|
龙口市|
丰顺县|
皋兰县|
锦屏县|
宣威市|
施秉县|
桐梓县|
什邡市|
东阿县|
济宁市|
乐陵市|
胶南市|
浙江省|
永康市|
常山县|
新源县|
昭平县|
枝江市|
昌图县|
博客|
密云县|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