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說苦空,蔭之千尺丘山,挺不老身,當無量劫;<br>云蒸智慧,合以五方菩薩,演大乘相,度有緣人。<br>青峰:化竹林南, 今名大螺頂。釋法本詩:“蹋遍塵區念已休, 歸來結社碧峰頭。無窮松韻清雙耳, 不盡云山豁兩眸。一個蒲團消白日, 半肩破衲度寒秋。人間八萬四千夢, 盡向無生一念收。” 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佛頂庵,始建于時代成化年間(1465--1487),明萬歷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br>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后現存明萬歷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于此。"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1080級臺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圣。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其二是空中索道,坐纜車上去需要付費。其三是騎馬,現在很少見了。 穿過寫有"大螺頂"的木牌樓,可見山門外西南角有一漢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瓏剔透,招人喜悅。 黛螺頂坐東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間。殿建構筑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彌陀菩薩,后面是韋馱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br>該寺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該寺的山門,故也稱山門殿。該殿坐東向西,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有鐘鼓。<br>天王殿正門:<br>半山蔥籠半山云,云遮黛螺擎梵宇<br>五方文殊五方靈,靈蘊青峰渡群生<br>天王殿前門有聯云:<br>登螺頂仰觀天空眼界自闊,<br>臨寶地俯覽臺懷胸襟更寬。<br>后門聯云:<br>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br>現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 進入寺門,一座六角臺基上為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建筑映入眼簾,匾額上寫著旃檀殿,此殿外觀兩層,二層匾額"調御大夫",內為一室,周邊有回廊,殿內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結說法印,這就是此寺別具一格的建筑。殿內供有佛祖,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結跏趺坐的式樣,而是站立于佛壇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br>乾隆皇帝詩云:"至今旃檀像,曰就水中繪。"<br>旃檀殿外圍四周依次有16幅立體國畫,16個佛經故事,釋迦如來應化事跡; 殿內四周有16幅上黨堆錦,形象栩栩如生,再現了國寶藝術。佛經故事依次為: 上托兜率,家選飯王,乘象入胎,樹下誕生,九龍灌浴,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發貿衣,魔軍害佛,菩薩降魔,成等正覺,初轉法輪,佛陀說法,雙林入滅,三昧火焚,舍利寶塔。<br>旃檀殿正門:<br>靈山有道,雖歷千難萬險等閑視<br>大翿(dao)無言,但聞法雨希聲側耳聽<br>旃檀殿前門有聯云:<br>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br>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極樂天宮。<br>后門聯云:<br>旃座擁祥云寶像莊嚴來凈域,<br>檀林施法雨慈悲普度出迷津。 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黛螺頂旃檀殿,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刻在天王殿右側的康熙年間立的石碑上: 說的是在康熙年間,一位德高望眾的立禪和尚,在此修習,13年身不就床,在空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柱,并以這根木柱為意念中的佛,每天虔誠繞拜,一刻不怠,終于練就入定禪功,成為得道高僧,名"立禪和尚"。 旃檀殿后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頂的主殿。此殿面寬16.5米,進深11米,單檐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大門兩邊有聯云:<br>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螺頂,<br>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坐青峰。<br>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br>愿爾賢哲五臺圣境唯至誠。<br>殿內供奉著集五座臺頂五種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銅像,高約2米,從南到北依次為:東臺聰明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br>五方文殊殿后有聯云:<br>現智慧法身多方濟度,<br>作廣大教主隨處津梁。<br>清涼寶山時時文殊真身示現,<br>震旦靈峰處處諸佛云集說法。<br><br>五方文殊殿正門外側廊柱:<br>有佛無佛拜佛求佛可曾欺佛<br>有心無心捫心問心是否真心<br>非心寬,才明了大智容兼收并蓄<br>任海闊,乃頓然殊能樂允異求同<br><br>五方文殊殿后門內側廊柱:<br>廟堂有后殿,觀檀香氤氳繞廊柱<br>菩薩無偏心,顧信眾各樂出側門<br><br>五方文殊殿后門外側廊柱:<br>百歲難修,五金身共渡求舟客<br>三生有幸,一圣力同襄向善人<br><br> 黛螺頂的后殿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殿堂。此殿面闊5間,19.2米,進深9.6米,歇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這脫紗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臺山用脫紗塑像是少有的。<br>寺內山門后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br><br>大殿門外有聯云:<br>山青云白隨處可通覺路,<br>松風花語此地盡是禪機。<br>凈土清幽一塵不到菩提地,<br>禪關寂靜萬善同歸般若門。<br>殿階臺下長有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br><br>五蘊皆空何處無真身示現<br>一塵不染此中有妙相莊嚴 五方文殊殿前左側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寫的黛螺頂碑記,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頂御筆題詩:<br>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br>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br>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br>供養五臺曼殊像,阇黎疑未識真宗。<br><br>乾隆五十一年( 1786)《跋馬至黛螺頂》:<br>螺頂不為高,積雪路頗滑。<br>策我云錦錐,遂至金輪剎。<br>獅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br>莫作顛倒會,十六本二八。<br><br>乾隆五十七年( 1792) ,乾隆皇帝再次作詩《登黛螺頂》:<br>黛螺不比葉斗高,東頂峰之降岡也。<br>北望東可復罷乎,筍輿乘暇言登者。<br>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許乘輕馬。<br>更東望海峰實近,廓然真足小天下。<br>五臺文殊智與號,殿中真察肖非假。<br>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剛六如寫。 嘉慶十六年( 1811) 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頂領略了五座臺頂風光,從而寫下了東、西、南、北、中五頂的《五臺贊碑文》。<br>東臺<br>曼殊師利,住錫東來。頂若鼇背,傑峙雲中。<br>峰標望海,元氣龐洪。日輪耀采,霞取升空。<br>淪瀛一碧,天外溟瀠。華嚴勝境,心印圓通。<br>得大自在,濟度愚蒙。佛法王道,原無異同。<br>西臺<br>栲栳名山,高淩具閩。寺額法雷,峰標掛月。<br>圓鏡光明,慧風清越。八功德水,不盈不竭。<br>文殊西來,迷津寶筏。初地清涼,那羅延窟。<br>常轉法輪,原無休歇。靈鷲遙天,仰瞻翠兀。<br>南臺<br>入山初見,臺頂雲浮。佛法普濟,南瞻部洲。<br>大方廣室,萬聖同修。覆盂峻極,物外邀遊。<br>燕豫秦晉,一目全收。眾生六道,接引蓮舟。<br>須彌納芬,形影周流。身有三寶,精進自求。<br>北臺<br>巍峨北臺,淩虛北斗。仰山九霄,俯臨眾阜。<br>峛另嶺崎,萬神護守。積雪夏停,罡風夜路。<br>嵩岱氣連,華恒脈原。飛錫曼殊,超離塵垢。<br>絕頂雷音,震盪蓓蔞。居所高高,與天地久。<br>中臺<br>四極四和,環拱演教。卓立中峰,雲崖霞嶠。<br>現大吉祥,佛光普照,慈願甚深,靜覺圓妙。<br>頂禮真容,心欽目眺。錫福兆民,隨緣感召。<br>慧日高懸,智珠朗耀。勉紹前修,未窺奧窶。 仙露明珠方朗潤<br>松風水月比清華<br><br>祥云凝翠黛,<br>佛日煦青螺。<br><br>信徒朝山,登黛螺頂,是小朝臺拜佛;<br>貧僧迎臨,念彌陀佛,乃大禮節送賓。<br><br>路入西天,黛翠分來靈鷲色;<br>山連北岳,清涼吹徹法螺音。<br><br>青峰不記紅塵色<br>智路猶存化外音<br><br>大螺遠望三峰頂;<br>青峰近視五文殊。 黛螺頂山門題壁詩四首<br>五朵芙蓉聳碧虛,云中臺殿梵王居。<br>法門靈跡觀來異,人世囂塵到山疏。<br>菡萏華敷濃復淡,兜羅界現卷還舒。<br>怪來空翠生衣上,山谷嶙峋夜雨余。<br>——清和道人 雪菴<br><br>踏遍塵區念已休,歸來結社碧峰頭。<br>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云山豁兩眸。<br>一個蒲團消白日,半肩破衲度寒秋。<br>人間八萬四千夢,盡向無生一念收。<br>——法本和尚《青峰》<br><br>因僧問我西來意,我話居山七八年。 <br>草履只栽三個耳,麻衣曾補兩番肩。 <br>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長流上澗泉。 <br>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床前。<br>——釋靈澄《西來意頌》<br><br>五點青螺印碧虛,翠微深處有僧居。<br>花開曉嶂幽禽集,雪擁衡門過客疏。<br>偶爾夢隨明月去,悠然心共白云舒。<br>歸來無限清涼興,盡付欠伸一枕馀。<br>——友松道人《夢游五臺次前韻 其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万源市|
惠安县|
茶陵县|
贵港市|
五家渠市|
河间市|
阿巴嘎旗|
游戏|
南陵县|
九龙坡区|
罗江县|
彰化市|
兴安盟|
淮阳县|
晴隆县|
兰州市|
额敏县|
永和县|
唐海县|
张家口市|
开鲁县|
宣化县|
正定县|
城市|
无极县|
成都市|
兴安县|
安泽县|
盐亭县|
衢州市|
阿城市|
屯留县|
安仁县|
长垣县|
海阳市|
珲春市|
庆安县|
和顺县|
仁化县|
湘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