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戎扣洪原創(chuàng)編輯整理于黃海之濱鹽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敦煌地處古絲綢之路咽喉,其東南25公里處就是著名的莫高窟。據(jù)史料記載,公元366年,僧人樂僔行至此地,見此地金光閃耀,如現(xiàn)萬佛,故而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隋唐時期,莫高窟的興建達到鼎盛。宋元時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陸上絲綢之路逐漸廢棄,莫高窟才逐漸停止了營建,進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直到清末,隨著西方探險隊的到來,這里才重新被人注意,其中就包括著名畫家張大千,他在抗戰(zhàn)期間來到敦煌,耗盡家財,只為臨摹壁畫。通過他,國人才認識到敦煌藝術(shù)之美;然而,關(guān)于他"破壞敦煌壁畫"的傳聞卻一直不絕于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促成他此次敦煌之行的有兩件事:他有一位叫嚴敬齋的朋友,曾在西北任職,期間多次去過敦煌,在得知張大千移居青城山后,特意前來探訪,他建議張大千一定要去敦煌看看。還有一位叫李丁隴的畫家,他專門帶著一批從莫高窟臨摹來的壁畫,打算在成都辦畫展,張大千知道后,趕到裝裱店,見畫大贊妙不可言,在得知李丁隴孑然一身前往西北敦煌,臨摹壁畫達8個月之久后,更是感嘆:"你吃了太多的苦,不過這苦吃得值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0年4月,張大千決心西去敦煌,不料行至半途,驚聞二哥已在重慶去世的消息,他心中悲痛,只好回到陪都奔喪。第二年春,張大千再次踏上西行之路。考慮到一路上匪患猖獗,敦煌又是軍閥馬步青的地盤,他就找到了蔣介石的親信張群,請他給予幫助。經(jīng)過一番交涉,張大千一行人平安到達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到達敦煌后,張大千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臨摹工作中。因為年代久遠,自然的風(fēng)化侵蝕加上人為的破壞,莫高窟壁畫損壞嚴重。為了讓所臨壁畫更加完備,張大千不惜重金,買了沙青、沙綠、赭紅等顏料。在參考同時代壁畫色彩樣式的基礎(chǔ)上,反復(fù)觀摩分析,才敢下筆。每幅均手續(xù)繁復(fù),大幅需要兩個多月才能完成,小幅也要十數(shù)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早年的張大千,雖然也有過名山大川中登高涉險的寫生經(jīng)歷,但在洞窟中臨摹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有一些很小的洞窟,他只好臥著進去,臨摹壁畫底部時,要鋪著羊毛氈趴在地上勾線著色,不到一小時,脖子和手背就酸的抬不起來,只好休息片刻,再繼續(xù)臨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位于大西北的敦煌,夏天炎熱,冬季則寒風(fēng)刺骨,滴水成冰。來敦煌的第二年,張大千已經(jīng)熟悉了當?shù)氐臍夂驐l件,決定在夏秋兩季集中時間臨摹一些大中型壁畫,進入冬天后,就臨摹小幅壁畫。兩年多過去了,張大千一行共臨摹276幅畫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3年7月,張大千在蘭州舉辦畫展。同年11月,又相繼在成都、重慶接連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畫展" ,全國為之轟動,"前往參觀人士,異常踴躍,莫不嘆為觀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張大千此次敦煌之行,不但成為自己個人藝術(shù)生涯上的新突破,還極大喚醒了人們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視,引發(fā)了一波"敦煌熱",一些人就是因為看到張大千臨摹的壁畫,才萌生了去敦煌的念頭。比如,陳寅恪先生就曾評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敦煌學(xué),今日文化學(xué)術(shù)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于世人,使得以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圍。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chuàng)造之功,實能在吾民族藝術(shù)上,另辟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xué)領(lǐng)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過,盛譽之下,也有負面聲音,那就是張大千被指責(zé)損壞敦煌文物。這是怎么一回事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期間,傅斯年、李濟聽說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就給于右任寫過信,要他阻止張大千對壁畫的破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張大千先生欲遍摹各朝代人之手跡,故先繪最上一層,繪后將其剝?nèi)?,然后又繪再下一層,漸繪漸剝,冀得各代之畫法。馮、鄭二君認為張先生此舉,對于古物之保存方法,未能計及。蓋壁畫剝?nèi)ヒ粚?,即毀壞一層,對于張先生個人在藝術(shù)上之進展甚大,而對于整個之文化,則為一種無法補償之損失,盼教育部及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從速去電制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歷史學(xué)家向達赴敦煌考察,在給友人的書信中,他描述道:"臨畫本是佳事,無可非議,而此輩對于壁畫,任意勾勒,以便描摹,梯桌畫架,即擱壁上,是否損及畫面,毫不憐惜。并即以洞窟作為家人臥室,鎮(zhèn)日上鎖,觀者裹足。而最令人憤恨者,為任意剝離壁畫一舉。千佛洞各窟,往往有為北魏隋唐原開、經(jīng)五代宋元人重修者。畫面偶爾剝落破損,原來面目,暴露一二。張氏酷嗜北魏隋唐,遂大刀闊斧,將上層砍去,而后人重修時,十九將原畫劃破,以使灰泥易于粘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故上層砍去后,所得者仍不過殘山剩水,有時并此殘山剩水而亦無之者。如張氏所編三0二號窟,窟外經(jīng)宋人重修,張氏將宋畫剝?nèi)?,現(xiàn)唐人所畫二天王像,遂續(xù)將此窟門洞宋人所畫一層毀去,下乃一無所有,而宋人畫已破碎支離,不可收拾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夫千佛洞乃先民精神所聚,為中國藝術(shù)上之瑰寶,是國家所有,非地方個人所得而私。張氏何人,彼有何權(quán),竟視千佛洞若私產(chǎn),任意破壞,至于此極?此而可忍孰不可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向達更是大聲疾呼,保護敦煌壁畫,可官方只是給張大千打去一封電報:"對于壁畫,勿稍污損,免滋誤會",以示"嚴重警告"。后來,這件事鬧到了最高法院,因為證據(jù)不足,法院宣判張大千無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張大千在物質(zhì)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臨摹敦煌壁畫,對弘揚敦煌藝術(shù)做了突出貢獻;也是為了臨摹壁畫,而任意損壞之。其中是非,還請您評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早年即張大千1941年43歲赴敦煌以前,山水主要學(xué)習(xí)石濤和八大山人,且大量摹仿他們的作品。其用筆利落,靈秀,畫風(fēng)俊俏,爽利。雖然山水中的人物畫得筆簡神足,很似石濤,但無石濤古樸厚重的風(fēng)骨。而這一時期的張大千偽畫,容易在山水畫中的小人物和水邊的細草上出現(xiàn)破綻。張大千的作品風(fēng)格雄健靈秀,人物面相圓潤,衣紋線條嚴謹流暢,與畫面整體協(xié)調(diào);而偽張大千的作品筆力軟弱,呆板無神,極少有整體感。張大千的人物仕女畫主要學(xué)習(xí)清代畫家改琦,所畫仕女瘦削、柔弱,具有一種“病態(tài)美”。其所畫花卉、蔬果畫,主要學(xué)習(xí)明清小寫意的畫風(fēng),如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等,尤喜畫荷花、芭蕉,技法以寫意為主,但工筆兼而有之。其畫風(fēng)清新活潑、俊爽,設(shè)色明凈秀潤。所畫梅花老干如鐵,有一種耐寒喜潔的筆意。所畫蘭花,幽香清遠,處處體現(xiàn)一個“清”字。所畫菊花,其葉尖是圓形的,其花態(tài)有一種凌寒傲霜之姿,絕無俯首隨人之態(tài)。其畫墨竹,竹枝吸收篆書的筆法;畫竹葉,下筆勁利,多為個字或介字形態(tài),幾乎沒有川字形狀;而所畫竹桿,下下粗細差不多,無兩頭大,間小,蜂腰鶴膝的弊端。張大千的荷花(潑墨除外),多用大筆蘸淡花青色掃出大體,再用汁綠層層渲染,然后用線條勾出花瓣的輪廓和斑紋,以表現(xiàn)花瓣正側(cè)向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何辨別張大千書畫作品的真?zhèn)?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張大千(1899-1983)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shù)大師,其山水,花鳥,人物,仕女畫以及詩文無一不能,無一不精,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在當前藝術(shù)品市場中,他的作品成為搶手貨,潤格頗高,隨之而來的贗品也很多。本文就如何辨別張大千書畫作品的真?zhèn)螁栴},談一點個人的研究體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要牢牢掌握張大千書畫的用筆之法,或者說是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個藝術(shù)家在幾十年的藝術(shù)實踐中形成的用筆之法和習(xí)慣,一個偽手要在短期內(nèi)全部學(xué)會是不可能的,即使臨摹,也只能是表面的形似,要做到氣韻生動,神似是不可能的,偽張大千的畫也是如此。按張大千的山水,人物和花鳥畫,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中期是指張大千赴敦煌后到1957年59歲患病前藝術(shù)的成熟期。此時,張大千由于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畫風(fē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山水畫除在所畫細草,皴法,設(shè)色上仍有石濤的影子外,主要取法王蒙茂密繁復(fù)的畫風(fēng),畫面由俊俏爽利變?yōu)楣妍愋燮妫ασ脖仍缒晟詈瘛4藭r所畫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人物面相圓潤,體態(tài)豐盈,色彩濃麗,線描嚴謹,衣裙圖案精致。此時,他的人物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即變小巧為精密,變小乘為雄偉,變病態(tài)美為健康美,寓革新于復(fù)古的創(chuàng)作之中。其所畫仕女,飄逸嫵媚,衣紋細勁圓潤,多重渲染,并留有水線以加強衣紋的凹凸效果。而襯景中的修竹、芭蕉,多濃施石綠,以襯托人物雅潔的衣冠,從而形成古艷精麗的格調(diào)。此時的花鳥,走獸畫,除仍保留早期陳淳、徐謂、八大山人的余韻外,又學(xué)習(xí)了敦煌壁畫工筆重彩畫法,如明代陳洪綬,宋代趙佶等的畫風(fēng),形成造型飽滿,色彩華美,神韻俱足,工意兼?zhèn)涞娘L(fēng)格。而偽作的仕女畫,幾乎無傳統(tǒng)功力可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晚期從1958年60歲以后直到逝世,張大千的繪畫品逐漸變工意兼?zhèn)錇榇髮懸狻4藭r,他苦心探索革新,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吸收西洋抽象主義畫派的長處,創(chuàng)山水畫破墨,潑墨,潑彩的新畫風(fēng),使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達到最高峰。他的潑墨,潑彩畫,把色與墨相融相間,將半抽象與寫意的具象畫法融為一體,是一種巧妙的中西合璧。而作偽之人容易把破墨,潑墨畫成漆黑一團,無層次,靈秀之感。此時,張大千的人物畫,多為寫意之作,人物衣紋更趨于簡練,點景多為意筆,筆墨酣暢,頗有“老大竟轉(zhuǎn)拙”之意。此時他的花鳥,走獸畫,主要以破墨,潑墨,潑彩為主,在繼續(xù)保持陳淳,徐謂,石濤的影響外,又含英咀華,將水墨花鳥推向嶄新的領(lǐng)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二,張大千的署款書畫作品上的署款和題跋,是書畫鑒定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偽者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張大千的書法,早年學(xué)習(xí)曾熙和李瑞清,書風(fēng)稚嫩瀟灑,但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學(xué)習(xí)石濤,八大山人以后,其書法有兩種面貌,一種是老師曾熙,李瑞清細秀,方平,略帶隸書味的書風(fēng);另一種是學(xué)石濤筆法勁健,豪放,不拘一格的書風(fēng)。張大千此時的楷書,橫筆上挑,捺筆外撇,有很濃的隸書味。以后,他又學(xué)習(xí)魏碑,《瘞鶴銘》和寧代的黃庭堅,從而形成利落,平中求奇,隸楷相參的書風(fēng)。張在千的署款很有特色,他初名季,季爰,早年的“爰”字有蟲字旁,因為古寫的“猨”,“蝯”,“猿”相通,故又名“濟蝯”。他拜曾熙為師后,改名“爰”,21歲出家時,才有“大千”這個法號。而作偽之人,由于缺少這些知識,往往把款寫錯,或者時間上出現(xiàn)錯位。關(guān)于“爰”字的寫法,從傳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期三種不同的寫法。張大千早年,約34歲以前,“爰”字字形頭小,底大,“爰”字頭上所謂三橫(實為撇點橫筆)最后一筆短,“爰”字下半部大,形態(tài)像一只猿猴,如《江村漁歸圖》和《黃山松澗圖》上的署款。大約34歲以后,“爰”字用行草書,字形上頭變大,三橫最后一筆比早年長,用筆方勁流暢,字形較寬扁,已無頭小尾大的形態(tài)。中晚年,約四十五六歲以后,“爰”字用草寫,字頭三橫最后一筆最長,筆法圓潤流暢,有時出現(xiàn)飛白,字形寬圓。關(guān)于如何署款,張大千有一套講究。他說:“題字最忌高高矮矮,前后必須平頭,若有高低參錯,便走入江湖一路,如揚州八怪的李復(fù)堂,鄭板橋,千萬不可以學(xué)。”(引自《張大千畫》臺灣華正書局出版)筆者查看了張大千數(shù)百幅傳世之作,畫中的題款,均為平頭款,幾乎無高低不平的抬頭或低頭款。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鑒定的佐證。</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印章張大千的印章,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50余方,有:張爰,張蝯,張大千,大千居士,蜀客,三千大千,蜀郡張爰,大風(fēng)堂,昵燕樓,摩頡山園,摩登戒體,三到黃山絕頂人,老棄敦煌,長須張郎三十八,苦瓜滋味等印。張大千的這些印章,不僅是幫助我們搞好鑒定的憑證,而且也是我們了解作者生平和藝術(shù)風(fēng)格的重要史料。如張蝯印,一般在他的早期畫中用。張大千,大千居士印是張大千1919年21歲時在天門寺出家后才有的。三到黃山絕頂人印是他在1936年第三次登黃山后才有的,記載了他以大自然為師的藝術(shù)追求。老棄敦煌印是張大千1943年臨摹敦煌壁畫才有的。摩登戒體印只在他的仕女畫中才用??喙献涛队≈辉谒挠惺瘽L(fēng)味的畫中才有用。張大千不僅印多,而且鈐印很講究。他說:“印章是方形的最好,圓印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工筆宜用周秦古璽,元朱布白。寫意可用兩漢宮私印信的體制,以及皖浙兩派……”筆者他細觀察了他傳世作品中的印章,實踐與他所說基本相符。印章還有真?zhèn)?,此處就不多談了。關(guān)于張大千書畫的作偽人,主要是他的后學(xué)或親朋,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作偽小作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總之,書畫鑒定是一門學(xué)問,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知識外,還要多看實物,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力,紙上談兵是搞不好鑒定工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圖片作品由中戎典藏藝術(shù)館提供,部分為館藏,歡迎學(xué)習(xí)交流!</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富民县|
五原县|
修水县|
井冈山市|
安国市|
康保县|
瑞安市|
茂名市|
偏关县|
芜湖市|
延长县|
尚志市|
龙门县|
纳雍县|
浪卡子县|
延边|
西林县|
东方市|
新津县|
崇阳县|
沁阳市|
社旗县|
成都市|
广水市|
林西县|
塘沽区|
庆阳市|
独山县|
揭阳市|
鄢陵县|
宁海县|
泾川县|
汉寿县|
绥芬河市|
隆德县|
梓潼县|
九江县|
南安市|
正镶白旗|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