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我在北京107中學初中畢業后,正趕上上山下鄉。9月,我踏上北去的列車從北京來到剛組建的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師27團(后改為6師27團),被分配到3連在農工班干農活。那時,我剛過15歲生日二個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說是初中畢業,實際上在中學只讀了一年半,連課本也沒見過。整天搞政治運動,到農村搞"教育革命"3個月。北京的1969年初中畢業生基本上就是小學畢業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27團位于中國版圖最東北角的黑龍江省同江市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說是兵團,實際上就是農場,所不同的是由當時的沈陽軍區管轄,團(農場)一級干部基本都是軍區派的現役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我雖然離開父母遠走他鄉,但還是好玩的心里,看到哪兒都是新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記得非常清晰,到農場的第一天干活就是"脫谷"。就是把人工割的麥子用叉子送進"收割機"里。那時,人小但也不知累,擔心別人說自己干活不賣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荒的冬天來的特別早,國慶節剛過就下了一場雪,大雪給秋天大豆收割帶來一定難度。為了加快收割進度,全連老少拿起鐮刀,人工、機車齊上陣,要搶在下一場雪到來之前收割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些剛下鄉不久的孩子,還沒有經受過人工割大豆的考驗,每天累的腰都直不起來,好在有老同志和早下鄉的哥哥姐姐們的幫助和照顧,我們也適應了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很快就融入到連隊的生產建設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3連工作還不到半年,又迎來我一生中最為艱苦的考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底,上級為改變邊疆的落后面貌,加快開發北大荒,擴大耕地面積,為國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糧,決定從老連隊抽調人員和機車向荒原腹地延伸建新連隊,團黨委交給1營的任務是:1連負責籌建16連,2連負責籌建17連,3連負責籌建18連。要求年底組建完畢,1970年初進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3連是1958年轉業官兵創建的老連隊,底子好,執行命令堅決,接到任務后立即著手挑選人員和準備物資。元旦前夕,連黨支部就宣布了新建連隊的人選,上級任命傅貴勝為18連連長,張吉順任指導員。我所在的男工班和兩個女工班被編入18連,全連男女共48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7月下鄉前,攝于北京/作者15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69年9月2日,離開北京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27團上山下鄉,途經佳木斯時在劉英俊紀念館前與哥哥留影。1969/9攝于佳木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北京知青乘坐當年的綠皮火車離開北京奔赴兵團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圖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27團所處位置(紅圈)。27團18連距黑龍江10公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1年10月攝于27團18連/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當時,知青坐上爬犁,由拖拉機開道進駐新建連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當時真實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3月初,我們48人準備出發了。那天我們起的很早,先把行李和生活用品裝在膠輪拖拉機的拖斗里,三臺履帶拖拉機的爬犁裝著帳篷、工具、面粉等物資,吃完早飯后,我們就告別了老連隊,坐大爬犁向荒原深處前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車隊穿過3連的農田后便進入茫茫荒原,四臺車轟鳴著在雪地、塔頭地上艱難地前行,從3連到新建點不到10公里路程,拖拉機走走停停的開了近2個小時才到。連長叫拖拉機在一口枯井旁停下,說道:“這就是18連的營地。” 我們立即下車把爬犁上的物資卸下,接著連長就開始布置任務,選址搭帳篷。3月初北大荒夜晚的氣溫仍在零下20度左右,所以必須先解決住宿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連長把我們分成搭帳篷的、割草的、伐木的和后勤炊事人員幾個組,大家同心協力在太陽落山前把3頂帳篷全搭好了。接著我們用圓木搭成60公分高的通鋪,再鋪上厚厚的草和炕席,帳篷中間搭上用汽油桶改裝的爐子取暖,一直干到晚上8點多才算完活,等安排好床鋪就十點多了,大家累得躺下就睡著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4月,攝于18連/知青住的帳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3月,18連就是這個樣子,就是三頂帳篷。(圖片網上下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春天,兵團連隊主要的農活就是播種。廣袤的三江平原,一個連隊有上萬畝土地不靠播種機是不行的。知青站在播種機的踏板上,一到地頭需要加種子和化肥,春播農忙季節,天一亮就下地,看不見才收工,在地里要吃上3頓飯,季節不等人吶,再苦再累也要堅持。圖為:播種機在播種</b></p> <p class="ql-block"><b>夏天,18連的知青們大多是蓋房子。圖為:蓋"拉禾辨"土房。就是用草和很稠的泥漿擰在一起當作磚,把墻剁起來。</b></p> <p class="ql-block"><b>后來,好一些了。知青們可以制作"土磚"-土坯。圖為:知青們在制作土坯</b></p> <p class="ql-block"><b>8月份,如果雨水多,大型收割機不能下田地(一進去陷得很深不能開動),知青們就下地收割麥子。圖為:知青們在收割小麥。</b></p> <p class="ql-block"><b>那時一到冬天,18連知青們主要的工作就是進原始森林的無人區進行伐木。伐來的圓木用于連隊蓋房子使用。圖為:兩位知青在鋸一顆大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大樹伐倒之后,先把樹杈用斧子砍掉,樹干部分截成6米、8米或10米的圓木。截好以后,知青用"掐鉤",4人或8人把幾百斤或上千斤的圓木抬到一塊兒,這叫"歸楞"。下一步就是等待裝爬犁,拖拉機給拉回連隊。圖為:知青們在"歸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零下30幾度的冬季,知青們在"歸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時的冬季,除伐木外就是興修水利。知青們用鎬頭刨開30多公分的凍層后,用"桶鍬"把黏土層甩到水渠的岸邊。記得當時的任務一天每人要挖幾方土。圖為:知青們在挖水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連建點的位置,聽說是58年轉業官兵當年開荒的位置,58年轉業官兵人員不足,當年拖拉機都是進口的,農機不配套,沼澤上無法修路,糧食物資運輸困難,生活無保障,撤點以后只留下這口水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口老井在荒原上廢棄了十多年,打上來的水是鐵銹紅的顏色,燒開后水面漂浮著一層紅銹,散發著腐朽的腥味,別說喝了,連臉都沒法洗,好在冬天荒原上的積雪還沒化,我們就收集積雪或到水泡子刨冰化水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天到了,荒原上白天暖和了,大地的積雪也開始融化了。連長趕緊安排人淘井,幾個人不停的搖著轆轆,把井里多年的污水提上來倒掉,再下到井底清除污泥。功夫不負有心人,淘過后的水井果然變清了,顏色也不紅了,大家挺高興,可燒開了以后水上又出現一層紅沬,還是有咸腥的味道。怎么會是這樣?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喝了,女同志到有辦法,她們找來一跟軟管,找些棉花用紗布把一頭包上梱住,過濾一下水就清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我上大學畢業后分到煤炭部工作,在參與一些地質鉆探項目時才找出答案。原來我們連所處的位置是沼澤低洼地區,地表下層是厚厚的腐爛草根,(俗稱草炭)大量的地表水通過草炭層流入地下水井,使井水的顏色變紅。我想起在3連曾經挖草炭喂豬,挖了幾米深還沒挖到底,也不知草炭有多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冬天主要任務就是伐木,為連隊基建蓋房準備木料。機務的同志開始檢修機車,為開春開荒作好準備。全連上下起早貪黑拼命干,也沒有休息這一說,就是讓你休息你也沒處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時,條件雖然十分艱苦,但知青們還是很樂觀的,從女知青的臉上可以看出當年的"革命熱情"。圖為:知青在吃午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12月,攝于18連。當時,整好團部分配給一臺聯合收割機,知青們跑到收割機上留下了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10月,攝于18連。圖為:一女工班在新建的土坯草房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每年7-8月份,都是收獲小麥的季節。上萬畝金黃的麥穗,波浪起伏又是一個豐收年。圖為:收割機在收割小麥,知青在收割機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進點以后,連領導就接到上級通知,說5月下旬,有一批天津知青到達27團,預計分給18連50多人,讓我們做好歡迎和安置工作。又來新戰友了, 18連的人員壯大了一倍多,大家都非常高興!可天津知青來了后的住房成了問題,蓋新磚房不可能,木料準備了不少,可是沒有磚,27團只有一個磚廠,生產的紅磚供應全團三十多個連隊和機關,全團有一半都是我們這樣的新建連,根本就不夠用,即便能給也運不進來,再說4月還沒開化,地基也沒法挖;脫土坯、拉合辮、都不行,夜里上凍,一凍一化就散了。連隊連一個多余的帳篷都找不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些小青年遇到這種困難也真沒了主意,可是在老轉業官兵和老墾荒人面前這都不是困難,他們在這里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具有豐富的經驗,連長在會上說:“咱們就地取材,用地上的草筏子蓋房,保證天津知青來了能住上新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是草筏子?沒有到過北大荒的人也許不知道‘草筏子’為何物,還能用它蓋房子?其實我們連腳下踩的都是草筏子,亙古荒原上雜草叢生,根系相互糾纏在一起,荒原下幾乎是聯在一起的大草筏子,厚度最少也有20多公分,冬天像鐵板一樣硬,開化后腳一踩像海綿一樣有彈性。用草筏子蓋房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具體怎么操做還一無所知,但有老墾荒同志指導,任務肯定能完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說干就干,連長讓木工先把房架子做好,我們男工班負責把房架子和柱腳抬到選好的位置,把柱腳一根根對稱立直,接著用兩根揚木桿在兩側穩住人字房架,1、2、3,眾人齊心將房架抬起來放在馬凳上,再齊心抬上住腳頭安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9年10月攝于27團5連/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1年冬季攝于18連/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1年冬季攝于18連/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3年冬季攝于18連曬場/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僅用一天的功夫,一棟長20多米、寬近8米的房架子就搭建起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我們用冬天拉來的一些碎石塊墊在地上當地基,木工用水平尺簡單的找一下平,然后在留門的地方打個門框立好就可以了。晚飯后,連支部召集各班開動員會,這是我們兵團的規矩,也叫戰前動員,我們統稱叫‘大會戰’,從連領導到后勤都要表決心下戰書,激發全連斗志,迎接明天的挑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月下旬,荒原上的積雪已經融化了,一望無際的野草早已被融化的雪水浸透,踩上去直冒水。我們早早就來到工地,拖拉機拉著大犁早就把房架子北邊不遠處的草地翻了一遍,被犁開的荒草一條條翻扣在地上,這些翻扣過來的草筏子就是我們蓋房要用的‘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蓋房的工具:幾把拍平了打磨的像刀一樣鋒利的筒鍬,四角系著麻繩的麻袋片和抬扛,筒鍬用來切斷翻扣的草筏子,然后放在麻袋片上抬到工地,就這么簡單。連長先講了一下工作要領和安全事項,叫男工班跟老同志學砌墻(準確講應叫碼墻),女工班負責運草筏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會戰開始了,女工班的戰士先用筒鍬把35公分寬,20多公分厚的一條條草筏子切成70公分左右的段,再搬起來放在麻袋片上,被雪水浸透了的草筏子又涼又沉,每塊足有四、五十斤,一搬起來鐵銹色的泥漿就住外流,女工班的戰士們也顧不了這些,搬起來就往麻袋片上放,有放二塊的,力氣大的放三塊,倆人用木杠抬起來就走,抬到工地后由老師傅指揮我們一層層碼放成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說實在的,這是個又臟又累的活,四、五十斤重的草筏子要一塊塊抱起來碼放,搭上架子后就要倆人舉上去,弄的從頭到腳都是泥水。在大開荒的年代,我們兵團戰士表現的非常頑強,在我們兵團戰士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5年10月,攝于黑龍江畔/作者與盛宏源</b></p><p class="ql-block"><b>1970年5月20日,盛宏源從天津下鄉到18連。后來,我和他分配到瓦工班,他從此學起了木匠,我做起了瓦工。從那以后我們成了好友,他1979年返城以后分到國家電網公司,后通過自學考到了大專文憑并被單位聘任為人事科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3年春,攝于北京/作者與好友盛宏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草筏子砌墻看似簡單,其實也是有講究的,不但要碼放平直,還要壓茬,每層都不用泥粘合,而是用幾根一米多長的木棍釘在草筏子中,從地基開始往上碼放4、5層釘一次,這樣即擠出草筏子中的水份又夯實了之間的縫隙,木棍子如同鋼筋一樣把濕漉漉的草筏子連接在一起,風干以后非常結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只用三天時間整棟房的草筏子墻就砌好了,然后用筒鍬改的鏟刀把里外的墻兩面削平后風干幾天,再用大泥里外一抹就算完活。剩下的就是安門窗、搭炕和苫草了。我真佩服老墾荒人發明用草筏子蓋房,真是解決了大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一前后是耙地和播種的最忙時節。全連主要任務是開荒種地,機車、人員都要以農業生產為中心,機械和人員明顯的不夠用了,連支部一手抓農業、一手抓基建,在援兵到來之前把房子建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18連通往17連的公路還沒修好,水泡子都開化了,我們在3連訂做的窗扇也沒法運進來,這時,女工班的知青班長向支部請纓,我們班去把窗扇扛回來。女工班的鐵姑娘們步行近10公里回到老連隊,顧不上休息和看望同學朋友,每個人扛著幾扇木窗就往回返。荒原到處都是泥水,開化的水泡子冰冷剌骨,可她們毫不畏懼,扛著沉重的木窗扇艱難地前行,有的鞋陷在泥里,有的腳被扎破了,但沒有一個叫苦的喊累的,往返20公里硬是把窗扇扛回了18連。安好門窗后,裝上玻璃,就等著天津新戰友的到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3年春,攝于上海/陸秀芳</b></p><p class="ql-block"><b>1969年春,陸秀芳從上海下鄉到兵團27團3連,同樣與我一起來到新建連隊-18連。我們在18連的同時也結識了我的終生伴侶。在那艱苦的歲月,我們相互鼓勵,相互攙扶,從那時起我們憧憬著美好的生活,相信著美好的未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10月,攝于18連/右一陸秀芳、左一楊美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10月,攝于18連/陸秀芳 圖為:知青在房頂上綁枝條。當時的女知青與男知青干同樣的工作,幾米高的房頂上也是毫不畏懼,且滿臉笑容可見當時知青的精神面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4年夏天,攝于兵團18連/作者與未婚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5月20日,52名豪情壯志的天津知識青年來到18連,住進了為他們新建的草筏子房。天津戰友到來后給18連帶來新的活力,他們很快就融入連隊的各項工作中。之后又有佳木斯等地的知識青年加入屯墾戍邊的行列,18連開始發展壯大起來。當時我們6師最流行的一首歌(也是6師黨委的決心):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迎著困難上,踏著苦字走,不向上級來伸手,苦干實干加巧干,誓叫撫遠山河變……這首歌唱出了我們兵團戰士屯墾戍邊、艱苦奮斗的意志和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連黨支部的帶領下,全連官兵團結奮戰,每天從早工作到晚,除了遇到雨雪天不能工作外,平時好天很少休息,夏天忍著蚊蟲的叮咬,冬天忍受著煙炮嚴寒,工作再苦再難也沒人喊累叫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短短的幾年時間,我們硬是在這荒原沼澤地帶開墾出近12,000畝耕地,讓昔日的荒原變成麥浪滾滾、大豆搖鈴的沃土良田,每年向國家貢獻幾百噸商品糧。幾年間,我們從住帳篷、住草伐子房、住土坯房到住磚房,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時,兵團連隊里知青宿舍都是大通炕,10多人或20幾人一個房間,一個人就是70公分的寬度。圖為:連隊宿舍的內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圖為:連隊家屬房的外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北大荒的冬天非常冷,夜間零下40多度。有時雪大都封了門,第二天門推不開才知道下大雪了。圖為:大雪封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北大荒兵團工作了近6年,其中:一年半的時間做連部的文書,半年多的瓦工,近四年的農工。6年收獲不小,但也是邁向社會開始的6年,也是人生最艱苦的6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年艱苦的工作和生活錘煉了我的工作意志和思想情感,對農村的基層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這些對我后來的工作生活影響很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工作得到連黨支部和戰友們的認可,1975年10月,經過各班排的提名 和選舉,連隊黨支部推薦我到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我在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期間,擔任班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7月畢業,分配到牡丹江北方工具廠子弟中學任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9月,我又考入吉林大學外語系,在大學期間,先后擔任班長和校學生會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3月,在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7月,吉林大學畢業,分配到煤炭工業部的中國煤炭進出口集團公司(后改為: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北大荒還收獲了愛情,我和上海知青陸秀芳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在開荒創業中并肩奮斗,經過近10年的戀愛,幾經坎坷,不離不棄,終于在1983年大學畢業的前夕結為夫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0多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三江平原(建三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大農場群,昔日的北大荒,今日中華大糧倉。如今呈獻在我們面前的是高樓林立,公路、鐵路、機場四通八達,百里稻花飄香的壯麗畫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曾用青春熱血為中華大糧倉今日的輝煌添過磚加過瓦而感到無比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0多年前的艱苦經歷,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48名的開荒戰友,我仍記在心中,每當我翻看保存的幾張當年的留影時,我眼中都會含著淚水,照片上的知識青年在最艱苦的年代,他們的臉上仍然充滿青春的笑容!記住他們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連 長:傅貴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指導員:張吉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司務長:楊慧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排 長: 孫長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會 計: 李玉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衛生員:王淑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統計員: 鐘士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木 工: 楊振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男工班:楊安平 劉曉忠 王樹義 史西奇 石慶林 董炳坤 戴美發 付以官 鮑慶國 尹林根 李志杰 徐英琪 盛壽昌 金占江 劉新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一班:楊美芳 姜 暉 陸秀芳 鄧泉娣 郭燕虹 王幗英 楊子榮 張福珍 盧秀英 劉玉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二班:陳玉杰 朱漢芳 李秀琴 許秀玲 樂 斌 李素華 王東紅 李淑琴 王 旭 黃銀鳳 孟云田 崔秀華 何秀秋 陳逸珍 商立芬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 ~ ~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劉新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7月生于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從北京107中學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6師27團3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3月調新建18連開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10月選送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在牡丹江北方工具廠子弟學校任英語教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考入吉林大學外語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7月畢業,分配到煤炭部中國煤炭進出口總公司(中煤能源)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5月任中國煤炭開發公司部門副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4年10月任中國煤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5年10月任中國煤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10月任中國煤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并兼任中國煤炭國際咨詢公司總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3月退居二線(享受原待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7月辦理退休手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8月受內蒙古滿世礦業集團聘請擔任該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海外開發部總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5月任滿世集團印尼泰姆礦業公司副總經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0年4月由于疫情辭去印尼工作回國(第二次退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 ~ ~ ~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時,知青開始也不能回家,直到2年多以后才公布一年一次探親假。圖為:第一次回京探親弟弟和妹妹送我到車站,1972年2月,攝于北京/右一作者,右二作者妹妹,右三作者弟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個年代回一趟家真不容易,從團部乘卡車(代客車)到建三江(師部),住一晚第二天再乘長途車到佳木斯,如果趕上當晚的火車還好,不行就在佳木斯住一宿,趕第二天上午的火車。乘火車需要30多小時,還沒有直達到北京的列車,需要在天津換車才能到北京。那時回一次家需要三天兩宿。圖為:知青乘火車回京車廂內場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5年8月,團部下達各連隊選送工農兵學員去學習的名額,18連選送推薦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經連隊各班排的提名選舉,最后由連隊黨支部研究決定,推薦我到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由于知青都想去上學,競爭非常激烈,有幾人的票數不相上下,所以在支部研究過程中,發生了爭執,但馬河副指導員堅持選送我去上學。這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是馬河副指導員幫助了我,我一輩子沒有忘記,從此我走向了新的征途。</b></p><p class="ql-block"><b>圖為:18連副指導員馬河同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5年10月,陸秀芳為我上學送行到勤得利。圖為:作者與未婚妻陸秀芳/攝于勤得利黑龍江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5年10月初,我踏上南去的列車,來到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分在政文科二班,主要課程是政治和英語。1976年10月,中央粉碎"四人幫",擁護華國鋒擔任主席。牡丹江市各界召開大會擁護中央的決定。我參加了大會并代表牡丹江工農兵學員在大會進行了發言。當天的牡丹江日報還報道了我的發言。圖為:作者/攝于牡丹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在牡丹江師范學校學習的兩年期間一直擔任班長,我所在的班級兩年都被評為優秀班級。圖為:師范學校的畢業班級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7年7月,我在牡丹江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牡丹江北方工具廠(原五機部121廠)子弟中學任英語教員。圖為:軍訓課/給學生們講話 1978年春季/攝于牡丹江郊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8年下半年,由于云南農場的條件惡劣,云南知青們開始醞釀返城的途徑,開始罷工,逐漸發展到攔截火車,最后發展到去北京上訪。由于當時大的國內政治形勢的需要,最后中央決定知青有條件地返城。實際上,后來絕大部分知青都返城了。延續多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結束了。圖為:云南知青進行集體上訪(網上下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由于中央政策的放開,黑龍江的知青從1979年春季也開始大批返城。我的未婚妻陸秀芳在1979年9月幾經波折也順利地返回上海。圖為:云南知青在進行絕食罷工要求返城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開始萌動參加高考的想法。按當時的政策,中專畢業生必須工作兩年后才能參加高考。1979年初,我決定參加當年的高考,經過半年的復習,考試成績比較理想。 5科339分,被吉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錄取。圖為:1979年高考準考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9年9月,我邁進了大學的校門,那年我25歲已經步入社會10年了。圖為:1982年6月攝于吉林大學/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吉林大學四年的學習期間,前兩年擔任班長;后兩年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圖為:作者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的獎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圖為:學生會領導成員合影</b></p><p class="ql-block"><b>?1981年秋季,攝于吉林大學/左一作者、左二學生會主席喬世波(2008年擔任香港華潤公司總經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圖為:學生會全體干部與校長唐敖慶及校領導合影</b></p><p class="ql-block"><b>1983年5月攝于吉林大學/前排左三唐敖慶校長、后排左三作者、后排左五喬世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經過近十年的戀愛,在大學畢業前夕,作者和陸秀芳結為夫妻。圖為:1983年攝于北京/作者與妻子陸秀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83年7月,我吉林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的煤炭工業部中國煤炭進出口總公司工作。</b></p><p class="ql-block"><b>我15歲離開北京到29歲分配回北京,離開時還是個童孩,回來時已是成人。當時,思緒萬千,感慨萬分。回到北京……一切從頭再來……</b></p><p class="ql-block"><b>我工作不久,正趕上全國的"嚴打",由于公檢法人手不足,國家機關對口支援,煤炭部負責支援東城區,我當時借調到東城區法院刑庭擔任陪審員。在短短的幾個月中,我參與了10多個刑事案件的審理與定性、量刑、宣判等工作。</b></p><p class="ql-block"><b>我記憶最深的是參與了一個過失殺人的案件,案情當時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轟動。東四婦產醫院一名護士由于工作上不負責致使2名剛出生幾天的嬰兒死亡。</b></p><p class="ql-block"><b>圖為:庭審場景 1983年12月攝于北京東城法院/左一審判員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84年初,當時胡耀邦總書記到前南斯拉夫訪問,南斯拉夫方面提出合資建一煉焦煤的煤礦,總書記同意此事。后來,原煤炭部部長高揚文為落實總書記的指示到南斯拉夫與當時南斯拉夫能源部洽談了合作的具體內容。當年6月,南斯拉夫派出六人煤炭代表團,對山西省霍州市擬合作的交子里煤礦進行了考察,并將煤礦的地質資料和一噸煤樣帶回國進行研究。7月,中國煤炭部派出7人考察團,對前南斯拉夫可以提供的煤礦設備進行考察。由于代表團是具體落實總書記和部長的指示精神,故得到了南斯拉夫政府的高度重視。南斯拉夫負責能源的副總理接見了代表團。當地報紙進行了詳細報道。</b></p><p class="ql-block"><b>圖為:1984年8月,攝于貝爾格萊德多瑙河畔/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84年是我第一次出國,當時用出國補助的30美元購買了一臺前s蘇聯相機。為了能順利帶回國內,使館的商務參贊處還給北京海關出具了證明。圖為:使館參贊處出具的證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財力不足,世界銀行貸款給中國建設能源項目,解決長期電力短缺的問題。當時,世界銀行與中國財政部簽署山西潞安礦務局的常村煤礦貸款文件,要求中方必須聘請一家咨詢公司為項目建設提供"項目管理咨詢"。通過有限招標,最終選擇了一家美國的MK工程咨詢公司。1985年9月,我陪同集團公司陳榮壽副總經理到美國考察該公司并進行最終商務談判。</b></p><p class="ql-block"><b>在美國期間,我與大學同學鄭德榮和曾麗萍在里諾見面。圖為:1985年9月攝于美國里諾/右一作者、右二鄭德榮、右三曾麗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86年夏季,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參加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的管理培訓。圖為:1986年8月攝于香港會展中心/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91年10月,陪同世界銀行代表團拜訪山西省副省長吳俊州。當時,世界銀行擬給予山西省的治理環境污染(太原大氣環境治理)項目無息貸款。圖為:1991年10月,攝于山西省政府/前排右四吳俊州副省長、后排右二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92年9月,陪同煤炭部副部長范文堂等出席澳大利亞使館的招待會。圖為:右二范部長,左一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95年10月,作者主持中美合作項目進口設備簽約儀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8年,主持煤炭系統引進硬巖掘進機的技術進口談判并獲得圓滿成功。圖為:簽字儀式后的合影。煤炭部領導出席了簽字儀式,后排左三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99年,為平朔煤炭集團安家嶺露天煤礦進口破碎機舉行簽字儀式。圖中握手右側人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1年夏,在深圳參加集團工作會議后,參觀深圳幾個先進企業時與經天亮總經理合影。圖中左一為經天亮總經理(經總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工商聯主席經叔平之子,后擔任中煤能源董事長直至退休)。圖中左二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2年,為平朔煤炭集團安家嶺露天煤礦進口大型采礦設備。圖為:簽字儀式現場 /前臺簽字人右一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2年,為中國礦業大學進口設備,與校方領導合影留念/圖種前排左四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3年,陪同原煤炭部部長王顯政參觀煤炭設備展覽會/圖中左二為王部長,左一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4年,陪同中煤集團黨委書記兼副副董事長宋勤訪問歐洲(宋總是中顧委副主任、八大元老之一宋任窮長女)。圖中右二為宋勤書記,右一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5年,訪問瑞典的ABB公司總部。圖為:與ABB集團董事會執行總裁合影。圖中右一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6年,到南美巴西、智利訪問。圖為與皇宮警衛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7年,陪同中煤集團副總經理曹祖民訪問加拿大。圖中右一為曹總,右二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7年,陪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張梅穎參觀全國采礦設備展覽會。圖中右二為張梅穎,右一為王顯政部長,右三為濮洪九部長,右四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8年,與美國P&H公司總裁在進口大型礦用電鏟合同簽字儀式上。左二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8年,與太原海關關長高志凱在進口礦用設備合同簽字儀式上,左一為作者,右一為太原海關關長高志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08年,作者代表中煤能源與美國P&H公司、小松公司簽署礦用大型電鏟和300噸載重卡車進口合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0年,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參加儀式。</b></p> <p class="ql-block"><b>2009年,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班上的合影。圖為:第二排右四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2011年,陪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參觀煤礦設備展覽會。圖:右一為作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1年,作者與著名藝術家、煤炭文工團團長瞿弦和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2年,作者與自己中學老師孫文燕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7年,作者與內蒙古滿世投資集團總裁劉強、印尼華僑領袖黃先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6年,作者與妻子在雅加達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9年春節,作者與父母和哥哥、弟弟、妹妹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2年10月,作者與妻子和兒子、兒媳合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0年4月,雅加達疫情日趨嚴重,作者乘包機返回中國。(作者在飛機上)</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和硕县|
兴文县|
宁夏|
密山市|
榆林市|
佛教|
三门县|
汝城县|
台东市|
沾化县|
龙门县|
南充市|
邹城市|
花莲县|
察雅县|
嘉峪关市|
故城县|
固安县|
河间市|
威宁|
古交市|
那曲县|
荔波县|
保靖县|
吉安市|
扬中市|
额济纳旗|
石棉县|
桂平市|
宁陵县|
克山县|
桃江县|
蒙阴县|
岳西县|
新津县|
如东县|
保亭|
呼伦贝尔市|
长阳|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