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野
80年代末期,我離開家鄉董志塬,在省城生活數載,去過許多大城市,也曾遠渡英倫研修。讀過許多現代的書,看過許多經典的影像,結交大江南北友人無數。我想我是與城市達成了默契,霓虹燈閃爍的街市,摩登的高跟鞋走在不帶泥土的大理石或者水泥地面上“蹬蹬”作響。揮手之間,有轎車逶迤而至,送我到達我想去的任何遠方。
少年時代看電影,每看到銀幕上出現滿頭白發的華僑,回到家鄉土地上,捧起泥土,熱淚盈眶。深不以為然,判定編劇故作煽情。乏善可陳的一把黃土,何以夸張至此?!
2016年夏日返鄉,當故鄉一望無際的原野映入眼簾,天空高遠,我倏地淚濕眼眶,腦海一下閃過少年時質疑的熒屏那一幕。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乃知那時年少不識愁滋味,曲解了編劇的良苦用心。那一捧和著熱淚的黃土,蘊含了漂泊異國他鄉的游子多少離愁別緒?多少人世滄桑?
董志塬是家鄉革命老區慶陽市的地盤,遼闊的原野,一望無際。據說是中國黃土高原上以黃土厚度深、面積大、保存完整而著稱的大塬。塬者,黃土高原上頂面平坦,四周陡峭的高地,其頂面面積一般比較廣闊。當時,民間傳言曰:八百里秦川【1】比不上董志塬一個邊。
8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先后五次在董志塬上挖掘出了目前我國史前考古最大的建筑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遺址,比大地灣的殿堂遺址更加恢宏。據稱,該遺址發現的大型殿堂式建筑,對研究仰韶文化晚期涇、渭地區的社會形態及其性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同時發現的大量炭化糧食(稻、粟、稷等),更是我國古代農業考古的重要材料,對研究農業起源、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交流等也意義重大。[2]
此遺址被命名為南佐遺址,距離我的家園不過二里地。我的家族時稱南佐李家。
如今聞看關于家鄉董志塬輝煌的歷史和富饒的土地資源,心懷敬畏。年少時候,只覺得它是落后、貧瘠的象征,我必得拼了命離開才有未來。
機緣成全,在生命最美年華里,帶著新生的喜悅,我如愿與它道別,甚至沒有道別。義無反顧,顛簸兩日,行程千里,絕然離它而去。不想一去數十載,白了少年頭。
盛夏時節,麥子都入了糧庫,打過麥子的空曠原野上,一行行金黃色的麥茬歷歷,其間夾雜著茂綠野草,深褐色的土地做了底版,高天上流云朵朵,有微風拂面而來。旁邊成片的綠油油的玉米地里,玉米棒子已然成形,散發出撲鼻清香。遙想起小時候提著籃子撿麥穗的小姑娘,紅撲撲的小臉上汗珠滴答,間或眺望遠方,憧憬著天那一邊的幸福未來。那時節,玉米桿桿可是甘之如飴的美味,解了孩子們不少饞。
清晨的陽光照耀著大地,透過瓜果的藤架,看見一位長者,他坐在田埂上,默然寂靜。好奇心驅使,慢慢靠近,他面前綠草如茵,有羊群在其間走動,尋找最適合它們自己的那一叢草糧。老人循聲回望,似乎在竭力辨認眼前的不速之客。他應該是村莊里我的哪一位遠方長輩,我認不出他了,他亦默默轉回頭去,想是更認不出如今變了模樣的女子,是當年誰家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了。
三十年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幾十年過去,董志塬上多少物是人非,但這一片遼闊的原野,如今在我這個游子的眼里,則是格外的生機勃勃,散發著兒時熟悉的鄉土氣息,仿佛我從未離開,親切有加,它令我沉醉。田野里如舊的一切,泥土、麥茬、甚至野草,似有魔法,將我所有之前在城市里修煉的種種,儼然是面具,揭了下來。我,此刻,在家鄉的原野上,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如釋重負,如獲重生。
我想全心俯臥在家鄉遼闊美麗的原野上,擁抱大地,感受她母親般的溫暖撫慰,永不分離。
注:
[1] 即陜西關中平原,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 因此又稱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2] 史料來源百度百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修水县|
安丘市|
信宜市|
曲阜市|
宝应县|
长葛市|
鄂托克前旗|
舟山市|
专栏|
黑水县|
团风县|
重庆市|
莱芜市|
乌拉特中旗|
琼结县|
襄城县|
宜川县|
博兴县|
阿拉尔市|
东港市|
康定县|
山阳县|
葫芦岛市|
裕民县|
奉新县|
桂东县|
平定县|
洮南市|
台江县|
嘉荫县|
神农架林区|
林周县|
玉龙|
崇明县|
确山县|
永仁县|
宽城|
和林格尔县|
普宁市|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