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水盡西江道無窮

鳳巘旁人

<p class="ql-block">一一一探訪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陳三立廬山故居松門別墅</p><p class="ql-block"> 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劉勇</p> <p class="ql-block"> 受朋友邀約,上月底周未上廬山盤桓二日。自1974年小學時第一次上廬山,我已記不清楚上了多少回廬山,廬山的主要景點基本都到過。由于之前上山或是開會、或是陪客,每次都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大都沒有留下太多印象,真正是未識廬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此次上山漫無目的,隨心所欲,故決心徒步丈量廬山地理名勝,好好欣賞廬山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  廬山屬幕阜山余脈,位九江市南36公里處,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撥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1474米,據說在晴好的秋夜,在峰頂隱約可見漢陽的燈火。</p><p class="ql-block"> 廬山以雄、奇、險、秀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古人云: “ 廬山奇秀甲天下 ”。同時又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留下丹青墨跡和錦繡篇章。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浙江余姚著名學者黃宗羲認為廬山自然景觀有三奇 : “ 生平見雨,自上而下,此雨自下而上,一奇也; 聞者,雨聲、風聲、云之有聲,今始聞之,二奇也; 云之在下,真如浪海,小山之現其中者,無異蘊藻,三奇也 ”。</p><p class="ql-block"> 廬山的峰石草木飛瀑流泉均具審美價值,一石一水恍惚都有生命,能化入腦中、融入心中,使人愜意暢懷、陶然忘羈。難怪朱元璋感概"廬山美景看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p> <p class="ql-block">  廬山人文底蘊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始,歷代名人紛至沓來,在廬山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詩詞歌賦、摩崖石刻、故事傳說……</p><p class="ql-block"> 從 匡氏結廬,方輔得道,陶公采菊,董奉植杏,慧遠傳缽,李白望瀑,樂天覓春,半山登塔,東坡題壁,山谷清風,陸游記夢,濂溪說蓮,朱子講學,岳飛游松,孟頫書碑,朱皇封岳,唐寅洗耳,霞客記游,南海辨碑,散原卜居…不可勝數。</p> <p class="ql-block">  近現代廬山更是風詭云譎,名賢備集,人物事跡更是多了去了!著名學者胡適在其《廬山游記》中將廬山歷史文化概括為三大趨勢 : 1,東林寺(慧遠)代表佛教禪宗大趨勢 ; 2,白鹿洞代表宋學大趨勢 ; 3,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大趨勢。</p><p class="ql-block"> 故廬山旅游只欣賞山景風光,不看別墅歷史文化,猶樵夫砍柴,山重水復,熟視無睹,不亦憾乎?</p> <p class="ql-block">  我此次上山最想拜訪的卻是陳三立故居一一廬山松門別墅。這不僅是因為陳先生是修水義寧同鄉,是一位才兼文史、智澈人天的學者,更是一位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詩人。</p><p class="ql-block"> 陳氏一門四代出了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稱之“陳氏五杰”,其中四人入選《辭海》。</p> <p class="ql-block">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同光體”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詩派總稱 。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是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國畫大師陳衡恪之父。他是維新四公子之一,又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p><p class="ql-block"> 他于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早年襄助其父陳寶箴在湖南維新變法,提倡新學。在整頓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羅致維新人才等方面,陳三立多所贊劃,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1898年戊戌政變后,因父子推薦康有為、楊銳、劉光第等,以"招引奸邪"獲罪,"革職返鄉,永不敘用"。陳寶箴父子遭革職返鄉,退居南昌西山,隨后有傳陳父被慈禧太后賜死,三立乃移居南京、上海避禍,已無意仕途官場,留連徘徊在寧、滬、杭一帶,以售字為業。家國之痛,使陳三立更無心于仕途,自號“散原老人”,一心致力于詩,常與友人以詩、古文辭相遣,寫出《渡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等很多優秀作品,成為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p><p class="ql-block">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p><p class="ql-block"> 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p> <p class="ql-block">  陳三立不但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參與者。</p><p class="ql-block"> 1929年舊歷10月,陳三立定居廬山牯嶺,開啟4年之久的山居生涯。頭年三立次子隆恪時任漢口電報局主任,因獨生女小從患百日咳,久治不愈,遂步三舅父俞壽臣后塵,挈妻女上山賃居養病,翌年始迎老父上山,約半年后購得此墅,遂移居養。</p><p class="ql-block"> 因早年三次游歷廬山的經歷,久有隱居廬山的夙愿,其贈梁啟超詩有云: “ 憑欄一片風云氣,來做神洲袖手人。”</p> <p class="ql-block">  陳三立定居廬山,為當時士林所矚目,由于廬山還是國民政府夏都,一時官紳名流、文人學士多往拜訪,從留下的詩作可以看出其在漢、寧、滬、贛地區的重大影響。退居廬山后陳三立由仕復儒,完成了從“翩翩公子“向“散原名士”的角色轉換,寄情山水,以詩怡情!但他并未真正“袖手”,參與了許多文化政經活動,對廬山乃至江西文化發展貢獻良多。</p> <p class="ql-block"> 陳三立提倡學宋詩,以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藝術上講究以學問為詩,求硬求奇求生 ; 政治上體認變法維新,厭陳厭錮厭俗。老人晚年詩文,彌自珍重,不輕易下筆。但定居廬山第一年即創作103首詩,刻印成《匡廬山居詩》一卷。大多為唱和傷悼、尋幽記游、山居感興之作。</p><p class="ql-block"> 三寶樹近代傳名即與陳詩有很大關系。他寫有四首記游黃龍寺的詩作,其中有“誰移赤水三珠樹?只伴殘僧百衲衣。直干瑰姿保今古,斧斤所赦與歔欷。”、“重尋古寺樓欄加,寶樹高高佛紫霞。”等句,為三寶樹傳名之證。</p><p class="ql-block"> 廬山詠月詩很少,僅清人舒天香一首,而《匡廬山居詩》竟有七題八首之多。他的《中秋夕山居月》: “ 籠湖搖海中秋月,移向匡君臥處看。洗露峰巒迎皎潔,帶星樓觀出高寒。一生閱世丹心破,萬里傳輝白骨殘。猶有酒懷邀對影,石根蟲語落欄干。”有人說是老人晚年最好的律詩,曾在當時廣為傳誦。</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夏在廬山的近百名社會名流齊集萬松林李氏山館,作詩酒盟會,以慧遠《游廬山詩》為韻目,分韻作詩,集成《癸酉廬山雅集詩草》。三立老人欣然與會并為詩稿作序,這是廬山有史以來一次規模盛大的文化活動,社會影響深遠。詩人羅惇(敷庵)稱: “散原品節匡山峻,老主詩盟一世雄。” 陳三立作為那一代詩宗巨擘,無疑起到了軸心和凝集作用。</p> <p class="ql-block">  唐代白居易因觸怒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元和十二年,白游廬山大林寺,寫下《游大林寺序》并題絕句: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大林寺與西林寺、東林寺并稱廬山“三大名寺”,但因屢毀屢建,至明末清初原址已無人知曉,花經題詩處遂湮沒,康熙年間毛德琦《廬山志》即無花徑記載。</p><p class="ql-block"> 1929年,學者李鳳高偶于石工鑿石采料處發現刻有“花徑”二字的石巖,經查閱資料確定此處即白居易當年詠桃花之處,于是請求該地業主慷慨捐地。約陳三立、吳宗慈發起捐款筑亭紀念,取名“景白亭”,繼建花徑牌坊,題刻柱聯。大林寺僧竺庵補栽桃樹數百顆,以應白居易賞花吟詩之景。三立老人欣然寫下《花徑景白亭記》立碑紀勝。湮沒了數百年的“白司馬花徑”得以再次聞名于世,成為今天的“花徑公園”。</p> <p class="ql-block">  廬山飛瀑流泉自古有名,東有三疊泉,南有黃巖瀑、青玉峽、玉簾泉,西有石門澗最為著名。而王家坡瀑布隱藏在北麓深澗高壑榛莽叢林之中不為人們知曉。對于這一“山北絕勝”景觀,三立老人競四次探尋,留下“憩石挹飛泉”、“洗龍碧海”二條石刻題記,孕育了“碧龍譚”的名號。有感于山北道路蹇塞難行,遂發起募捐修路建亭,并作記題《聽瀑亭記》,沉睡千萬年的王家坡瀑布碧龍潭景點便聲名鵲起,廬山奇秀秀在山北成為一時美談。</p><p class="ql-block"> 1932年夏廬山志主編吳宗慈與廬山慈濟會商議捐資修通鐵船峰路徑,路通筑靜觀亭,吳撰《靜觀亭記》,石門澗瀑布得以聞世。世傳陳三立老人亦參與了鐵船峰開發。</p> <p class="ql-block">  廬山近代三座著名亭榭鼎足而立,三亭三記,而陳三立老人三據其二,題記夾敘夾議,寫景抒懷,生動細致,詩人的山水情懷躍然紙上。瀑布默默流瀉,晦而不顯,不為世人所識,一經名賢品題,聞風選勝者躡跡紛至,石泉為之展顏。</p> <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參與的社會活動最值得一提的是,發起倡議續修《廬山志》、鼓勵和支持吳宗慈完成修志宏業。他“提綱挈領、總成其事 ”。使山志自康熙時毛德琦編纂后200余年歷史文化得以綿延不絕,亦使西人租占開發牯嶺原委始未文獻資料得以記載留存,可供后人研究。志稿完成,三立老人親為閱審定稿并作序。吳亦因此山志成就一生事業,成為民國著名方志學家。1959年夏,毛澤東主席上廬山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第一件事便是索看《廬山志》。</p> <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居廬山其間有大量的人事社會交往,留下大量的事跡軼事。這時期來廬山的名人,多與老人有聯系,如梁煥奎、陳仁先、張元濟、徐悲鴻、袁伯夔、曹經沅、李一平等人。陳仁先為之作《幽棲圖》、《廬山云海圖》。徐悲鴻與陳家淵源頗深,二度為老人畫像 。組織萬松林詩會的曹經沅搬到牯嶺,作《新居距散原翁甚近喜賦》詩,繪《移居圖》。而促成云南起義的李一平更是對老人推崇至極,成為松門別墅的常客,其在廬山創“交蘆精舍”學堂,陳亦送親友子弟入學。解放后李絕力促成位于杭州的陳三立與俞夫人合墓及長子陳衡恪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1933年,愛國將領馬占山上廬山,將一首詩呈三立老人請教,老人贊賞并薦羅鏡仁書寫,請石工刻于松樹林巨石之上,迄今可見:“百戰賦歸來,言游匡廬麓。…國難今方殷,國仇猶未復。…何當奮爪牙,萬里飛食肉。” 而蔣介石多次在廬山開會,在三立老人八十壽誕,蔣送壽禮千元,老人峻拒不納,蔣欲見面,老人婉言謝絕。張元濟有詩贊言:“銜杯一笑卻千金,未許深山俗客臨。介壽張筵前日事,松門高躅已難尋。” 體現了陳三立既親和可近又孤傲壁立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陳三立老先生還是南潯鐵路修筑的首倡者。</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攻占沈陽,三立老人終夜不眠 ;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日軍侵占閘北,老人憂心忡忡,當他看到《淞滬停戰協議》時,將報紙怒擲于地。一夜夢中大呼: “殺日本人!”。鄭孝胥是陳好友,同為同光體重要人物,但鄭出任偽滿洲國總理大臣成為漢奸,陳憤而刪除自已詩集《鄭序》與之絕交。1933年9月陳三立離開廬山就養于三子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家。1937年“七七事變”,人們四處逃亡,老人卻言: “我決不逃難!” 有議論中國必亡,老人怒斥之。北平淪陷,日冠欲招致出任偽職,老人閉門謝客,堅拒不許,敵探日伺其門,百般游說,乃呼傭逐出,憂憤不食,以八五高齡殉難。老人曾有詩云: “老夫所殉與終古,當世猶稱善屬文”(《園居漫興》),竟如夫子自道般一語成讖。</p><p class="ql-block"> 陳三立的殉國受到世人的高度贊美。1944年7月,為褒獎忠烈,激勵民族氣節,以紀念愛國詩人陳三立(號散原),國民政府將位于修水的“省立贛西北臨時中學”改為“省立散原中學,翌年遷入縣城紫花墩,即修水中學前身。</p><p class="ql-block"> 1995年1月《光明日報》等報導:“廬山風景名勝管理局日前決定,對松門別墅進行修復改造,建立陳三立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 陳三立老人一生起伏跌宕、命途多舛,但他始終操行方正、傲骨錚錚、氣節凌云。我對他的敬重和景仰基于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1,是他維新變法的勇氣。他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薦并稱“維新四公子”,還有“清末四公子”、“海內三陳”之名。他鑲理父親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成為清末唯一支持變法的封疆大吏,立學校、開礦山、建工廠、修鐵路,開中國現代化風氣之先。</p><p class="ql-block"> 2,是他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的名氣,他是同光體詩派的領袖,是清未民初中國詩壇的盟主。他習古不泥古,貼近現實民生,充滿了對于晚清時局及背后政治文化的深刻反思,而對文化啟蒙推重,悲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因而開創一代詩壇新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特意拜會陳三立,稱他為中國詩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3,是他晚年的民族氣節。陳三立是中國傳統士大夫,信守“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原則,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以死殉道。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重義輕生,寧折不彎的品格值得后人尊崇。</p> <p class="ql-block">  作為“文章奧府”的修水人,打小即耳聞目染陳門五杰的事跡,近年學詩,對陳氏三代詩作略有習讀,對三立老人次子國學大師陳寅恪的道德文章尤為欽服。第一次知曉“松門別墅”即來自陳寅恪先生的詩,1945年他客居成都作《憶故居》“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斜陽。破碎山河迎勝利,殘余歲月送凄涼。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充滿了對故居故鄉的深情縈念!</p><p class="ql-block"> 據吳宗慈《廬山志》載: 松門別墅位于牯嶺河南路1129號。因甲午戰爭失敗,1895年江西巡府九江分巡道簽訂《牯牛嶺案十二條》協議,將英人李德立在長沖一帶采取不正當手段盜買的土地永久出租,租期999年。李采取現代房產開發方式,將租借地劃分為250塊地皮出售,一時間西人紛紛在牯嶺購地建房。</p><p class="ql-block"> 1927年中國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運動興起,在廬山的外國人又紛紛拋售房產回國避禍。陳隆恪在此時從挪威人手中購得位于萬松林一幢別墅,占地170平米為德式大坡屋面,二樓“同照閣”客廳三面均可眺望風景,門前一組怪石如虎蹲伏,經三立題刻后,遂以“松門別墅"命名,熊式輝詩云“新詩傳讀云侵屋,怪石爭談虎守門 ”,松門別墅成為廬山名人別墅。</p><p class="ql-block"> 此地海撥1184.7米,松林虬勁,云霞似海,視野開闊,風景優美。三立老人從山中移來俗稱“土枇杷”的杜鵑花,并取名“云錦花”,老人去逝后,其子隆恪一日見云錦花開放,爛漫如霞,曾賦詩 : “ 幽谷移根托我家,香山夸艷野枇杷。婆娑寵荷嘉名后,今日重開濺淚花 ”。</p><p class="ql-block"> 三立老人對新家十今滿意,為此寫下《首夏移居松樹林新宅》詩: “…仍存幼安榻,別據華胥世。…白曳月東出,紅斂日西墜。孤襟媚光景,悠悠送年歲。…” 表達了陶令棲隱、名山游臥喜悅心情。</p> <p class="ql-block">  此次有緣上山,當夜即迫不及待前往探訪三立老人故居,同時希望一睹"月照松林"的美景 。豈料年淹歲久,行商路人無人知曉,繞行一周,竟無功而返 。翌日下午再往,終于找到小樓,銘牌標注現為河南路93號,雖列為省級文物保護,但殘門繡鎖戶未開,樓內空無一物,未見有事跡陳列 。樓周雜草叢生,亦不曾看到散原老人移栽的云錦杜鵑,甚是遺憾!</p> <p class="ql-block">  萬松林在夕照下怪石嶙峋、蒼松滴翠,散原老人手書摩崖 “虎守松門” 遒勁滄桑。但詩人已逝詩如祭,幾縷梵音渺渺來。令人悵然有感!詩以紀之 :</p><p class="ql-block"> 訪松門別墅</p><p class="ql-block">深壑高巖墅重重,卜居云上第幾峰?</p><p class="ql-block">買屋匡嶺安年景,守餓京畿驚世容。</p><p class="ql-block">涕淚芳痕遺史跡,囅然奇說傳詩宗。</p><p class="ql-block">天移南斗星如隱,空賸殘陽照碧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陳三立一家與廬山》劉經富著</p><p class="ql-block">2,人文圣山——歷代名人與廬山 《網易新聞》發布</p><p class="ql-block">3,抗戰時期絕食殉國的愛國詩人陳三立《文史天地》發布</p><p class="ql-block">4,《人倚松門》—陳三立和他的松門別墅 作者 方方 九江修水發布</p><p class="ql-block">5,《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余英時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建平县| 武宣县| 榆树市| 长泰县| 安仁县| 新疆| 来宾市| 隆化县| 南京市| 弥渡县| 葫芦岛市| 常山县| 崇仁县| 南召县| 昌宁县| 灵台县| 焉耆| 射阳县| 肇东市| 通州市| 盐山县| 天峻县| 石河子市| 哈巴河县| 策勒县| 海晏县| 秦皇岛市| 玉龙| 泽库县| 龙川县| 十堰市| 德安县| 阿荣旗| 怀来县| 泸西县| 突泉县| 洪泽县| 澄迈县| 宁安市|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