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年八一建軍節,這一天,我都會想到戰爭、軍隊、軍人。這時,耳畔會縈繞著父親說過的那句話:“我曾經也是一名軍人”。說真的,那時候我還小,不懂事,總是不屑一顧地調侃道:不就是“土八路”、游擊隊嗎?又不是正規軍。其實,共和國的成立,中國革命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土八路”、游擊隊,不可缺少,功不可沒。“農村包圍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我黨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法寶。</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父親所在的部隊正式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父親確確實實,曾經是一名革命軍人。翻開父親的干部履歷表,從一九三七年三月參加革命起,直至解放,十二年間,他大多是以教師的身份做掩護,在白色恐怖深重的廣東粵中、香港等地區,做黨的地下工作。其間,根據對敵斗爭的需要,奉上級的命令,在地方、部隊之間不停地轉換著自己的身份,時而是講堂上的教書先生,時而又是戰場上與敵人廝殺的游擊隊戰士,他先后在部隊上大約有五年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親 1949年于廣東臺山</p> <p class="ql-block"> 父親于一九一七年出生在廣東省臺山縣斗山鎮浮石村的一個僑工家庭,家中兄弟四人,父親排行老大,在他的影響和引導下,三個弟弟,在抗日戰爭時期就參革命到了部隊。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他的二弟,在恩平“朗底”戰斗中,奉命帶領全連掩護主力部隊撤離,最后彈盡糧絕,光榮犧牲。老家的祖宅的門上至今還掛著“光榮烈屬”的紅色牌子。父親的一家,可謂是”軍人之家”。</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二月,中共華南分局根據斗爭形勢的發展,指示武裝斗爭“普遍發展,大膽進攻”。主力部隊不斷在斗爭中壯大,游擊區在逐步擴大。需要地方黨組織調一批干部去部隊,加強武裝斗爭的領導力量。潛伏在香港,做黨的地下工作近兩年的父親(公開身份香港嶺東中學教師,黨內香港教師及青年工作組組長)奉命調回內地,擔任廣東人民解放軍臺開赤總隊政治處主任。</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召開干部會議,經過充分討論,認為局勢空前有利,應開展更大規模的斗爭,配合全國形勢的發展,爭取更大勝利。決定成立粵中人民解放軍濱海總隊,下轄四個獨立大隊。父親調到恩平臺獨立大隊,任政委(兼中共恩平臺縣工委書記)馬德里任大隊長。</p> <p class="ql-block">夜襲大溝鄉公所戰斗戰場遺址(位于廣東陽江市陽東區大溝鎮大溝圩)源自《廣東省革命遺址通覽》2014年版</p> <p class="ql-block"> 父親在家里,一般是不和我們談單位工作上的事,包括戰爭年代的往事,我幾乎沒有聽他說過。(當然他和我母親例外,他們在戰爭年代是同志、戰友)</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轉,渾然不覺,我已到了回憶往事的年紀,但我的記憶的“內存”中,父親的往事,卻是嚴重缺失。還好,現在是網絡時代,都說網絡是個超大內存,是會留下記憶的。于是,我在網絡上采取“地毯式的搜索”,略有收獲,最終聯系到父親家鄉——廣東臺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在他們的幫助下,在他們的“內存”中,查到了一些父親的資料,其中有一篇,是父親在四十年前寫的《濱海總隊恩陽臺獨立大隊的一些活動和戰斗》回憶文章,下面父親講述的故事,就是源于此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1949年恩陽臺獨立大隊在游擊區的一個連隊。</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二月,濱海總隊和幾個獨立大隊成立之后,基本上形成這樣的形勢:我們的部隊背靠南海,面向東、西、北三個方向展開斗爭,打擊敵人。這樣,從臺山東面的崖門口,沿都斛,赤溪、廣海、海宴、深井、寨門到陽江東平圩以東的濱海地區,我們可以縱橫馳騁,往來活動了。恩陽臺獨立大隊是位于濱海總隊的西翼。在紫蘿山、葵田山區活動。這個山區后來一直是恩陽臺獨立大隊活動的基地。這里南臨浩翰的海洋,北倚重疊的崇山峻嶺,形勢險要。老百姓說它是“鐵桶江山”,但卻是邊陲之地,所處地位偏僻,交通梗塞。這里有些地名也是很有意思的,叫什么涯,什么際,什么角,大概是“天涯海角”的意思吧。由于地處一隅,國民黨政府鞭長莫及,因此,地主、惡霸勾結土匪,割據一方,無法無天,對老百姓殘酷地壓迫敲詐。人民群眾蘊藏著強烈的斗爭要求。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對這個地區的統治,與地主、惡霸、土匪互相利用,狼狽為奸,串同欺壓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我們研究了整個形勢,認為困守這個“天涯海角”的山區,師老無功,難有作為。只有密切配合陽江、恩平方向的武裝斗爭的發展,大膽地把隊伍開出山區,展開更大規模的斗爭,作更廣泛的號召,才能迅速打開局面。而開辟陽東地區,是推動形勢發展的關鍵,陽東地區局面打開了,整個臺山、陽江、恩平邊區的群眾,就比較容易發動起來了。后來局勢的發展,正如我們所預料那樣,隨著陽東地區局面的打開,恩平南面很快就在我們力量控制之下。這樣,我們向東可以同東面臺山、開平的斗爭互相呼應,向西向北又可以同陽江西部和恩平北部山區的武裝斗爭互相支援,造成國民黨地方武裝部隊顧此失彼,疲于奔命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恩陽臺獨立大隊,是由南坑出龍潭洞進入陽江東部地區的。真正打開陽東地區的局面,是在群眾發動起來反“三征”,和獨立大隊在陽東地區三戰三捷之后。 所謂“三征”,就是國民黨政府加緊征兵、征糧、征稅,以滿足其發動全面內戰的需要。他們橫征暴斂,搜刮民財,大抓壯丁,群眾苦不堪言。經過八年抗戰,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重整家園。反對三征、反對內戰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因此,反內戰、反饑餓運動在國民黨統治區蓬勃發展。我們主力進入陽東之后,進一步鮮明地提出支持反“三征”,反對打內戰,進一步調動了群眾情緒。群眾奔走相告,四出串連。他們殺生雞,飲血酒,秘密集合宣誓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到底。經過陽東武工組逐村地進行細致的發動工作后,整個陽江二區以貧雇農為骨干,紛紛組織起半公開的“抗征會”,反“三征”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p> <p class="ql-block">1949年在廣東臺山父親與警衛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獨立大隊一進入陽江,就先聲奪人,一連打了幾場打勝仗。</p><p class="ql-block"> 國民黨政府為了維持其反動統治,鎮壓反“三征”活動,由陽江偽縣府派自衛大隊長敖敏超帶領他的兩個中隊二百多人進駐大溝圩。這兩個中隊武器精良,比我們獨立大隊裝備強多了。一個中隊配有日本九二式重機槍一挺,輕機槍一挺,駐防圩外學校旁的祠堂(偽鄉公所),另外一個中隊由敖敏超親自帶領,配有輕機槍一挺,據守圩內。他們自恃武器裝備好,人多力強,以為我們不敢碰他,妄圖在大溝圩站穩腳跟后。 采取“重點駐扎,穿梭掃蕩”的戰術,對陽東地區實行“督剿”。每天派出小分隊到附近各村進行搜索,四處追捕武工人員,并派出便衣特務偵探恩陽臺獨立大隊主力部隊的行蹤,妄圖包圍殲滅獨立大隊主力部隊。在強敵面前,我們能不能克敵制勝,拔除大溝敵據點,是關系到恩陽臺獨立大隊在陽東地區武裝斗爭的鞏固與發展的關鍵。我們絕不應被動挨打。我們充分估計,敵分住圩內圩外,雖然可以互相呼應,但既然分住兩地,就是說它是可以分割開來的,他們裝備好,人多是優勢,但這一優勢不是絕對的,如果把它分割開來,攻其一部分,那末它的優勢就可能變為劣勢了。</p><p class="ql-block"> 經過周密的偵察和反復的研究,我們決定還是用我們擅長的夜襲戰術,夜襲大溝圩。我們于夜晚把隊伍運動到敵人兩個住地中間,把敵人分割為兩個部分,分隔切斷其聯系,然后以少量兵力攢制圩內之敵,使其不能出援。以大部兵力包圍圩外之敵,造成敵人之劣勢,攻其弱點,吃掉它。圩內圩外之敵,其間只有一條道路可通,用火力把通道控制住了,敵人就無法來援,這是容易做到的。圩外之敵住在鄉公所里,如何吃掉它,則不是那么容易的。經過偵察,我們發現敵人只在大門前放兩個游動哨,一挺輕機槍放在大門側,一挺重機槍放在后廳堂,槍口對準大門口,這是防我們從大門口打進來。但后面卻沒有戒備,敵人大概以為屋后無路可進,有兩個窗戶早已用磚封死了,我們是不能從后面進去的,這正是敵人的弱點,是由敵人判斷的錯誤所造成的。我們決定利用敵人的錯誤,避實就虛,從鄉公所后面秘密運動接近敵人,用長梯攀登屋頂,由天井用火力突襲,同時用機槍封鎖大門,不讓敵人跑掉。這樣就有可能把這部分敵人全部殲滅。我們就是這樣部署這次戰斗的。</p> <p class="ql-block">廣東省陽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基地——恩陽臺獨立大隊事跡展覽館(既恩陽臺獨立大隊活動舊址)</p> <p class="ql-block"> 五月五日,是我們出擊的日子,部隊由龍潭洞出發,在表竹村稍事休息之后,就精神抖擻地向大溝圩前進。由于偵察情報可靠,戰斗部署正確,行動神速秘密,我戰斗部隊全部進入戰斗崗位,敵人尚一無所覺。只等攀登屋頂成功,向天井開火,戰斗就打晌了。可惜登屋頂不很順利,我登頂部隊未完全布置就緒。就被敵人游動哨發覺,開了第一槍。但我們仍以堅強的決心,在敵已警覺的情況下,按已定部署強攻。一時間,手榴彈、炸藥包,機槍、步槍,手槍齊鳴,把敵人打得上天無路人地無門,僅二十分鐘就解決了戰斗。敵死傷二十余人,中隊長以下十余人投降。繳獲嶄新的日本九二式重機一挺,嶄新的白朗寧輪機槍預備管一支,三八式步槍二十余支,子彈數千發。敵輕機槍手未被殺傷,頑抗了一下,就扛起機槍拚命從正門逃跑。我們的火力未能把正門封鎖住,讓他跑掉了。這一仗把陽江縣地方武裝的“王牌”打掉了。敖敏超和他圩內的一個中隊躲在圩內不敢出援,第二天就夾著尾巴逃回陽江城去了。</p> <p class="ql-block"> 恩陽臺獨立大隊 老搭檔 左→右 趙向明(大隊政委)馬德里(大隊長)林良榮(副大隊長)相聚一堂。1983年夏于臺山。</p> <p class="ql-block">后記 </p><p class="ql-block"> 粵中人民解放軍濱海總隊恩陽臺獨立大隊成立以來,全體指戰員和當地人民共經歷了大小戰斗近40場,主力部隊發展到三個連,武工隊、武工組26個,區中隊1個,總兵力達到700余人的游擊大隊,成為恩平、陽江、臺山三地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裝力量。共計殲滅敵人500余人,配合南下解放軍解放陽江城,俘敵3萬余人,為廣東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20年10月份,廣東陽江市政府共投入1500萬元,對恩陽臺獨立大隊活動舊址進行全方位修繕和事跡展館建設,并于2021年6月,在陽江市陽東區新洲鎮表竹村揭牌落成,成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父親奉命再一次脫下軍裝,回到地方,任中共臺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后又調任中共陽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共青團書記。一九五二年三月,組織上調他到鞍鋼,從事設計工作,后來又調到某部的一個設計研究院擔任總工程師、副院長、院長,直至離休。</p><p class="ql-block"> 三十六年時光薄如蟬翼,父親離開我們的時間越是久遠,思念越是深重,父親一生信念堅定,樸實無華,腳踏實地去做好他應做的事,他是我們人生的榜樣,是我們心中永恒的豐碑,懷念曾經是一名軍人的父親。</p><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閱讀!</p><p class="ql-block">感謝臺山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的資料。</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1.趙向明 馬德里 1983年撰寫的回憶文章:《濱海總隊恩陽臺獨立大隊的一些活動和戰斗》</p><p class="ql-block">2.文中照片第二、五張源于網絡,鳴謝!其余來自家相冊。</p><p class="ql-block">(寫于2023年8月1日,修改于8月14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正蓝旗|
芜湖县|
彭水|
昂仁县|
得荣县|
托克逊县|
宜兴市|
云阳县|
庆阳市|
松原市|
江源县|
集贤县|
隆安县|
临夏县|
永宁县|
玉田县|
科技|
朝阳市|
修武县|
石阡县|
资中县|
平远县|
沙洋县|
利津县|
芜湖市|
五峰|
桃江县|
武胜县|
中方县|
梁山县|
杭州市|
阜平县|
榆林市|
罗江县|
紫金县|
乐平市|
南靖县|
南和县|
玉溪市|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