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br> 李 白<br>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br>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 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br>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先世在隋末因罪遷徙到中亞,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李白與杜甫齊名,并稱“李杜”。其詩風豪放俊逸,極富浪漫色彩,被后世譽為“詩仙”。有《李太白集》傳世。<br> 此詩作于公元745年。“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歌行體,是七言古詩中的一種,用韻靈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即將由東魯(今山東一帶)南游吳越,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mǔ)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東。傳說登山的人能聽到仙人天姥唱歌的聲音,山因此而得名。<br> 先看第一自然段。“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瀛洲”是傳說中的三座仙山之一。“信”是“實在”的意思,“或”是“有時”。這是對偶句,瀛洲與天姥山對比而出,表現出李白對天姥山的態度。一個虛無縹緲,一個隱約可見,于是詩人對天姥山有了一絲期待。其實就是李白在出世與入世的選擇中,表達了傾向于入世的態度。接下來,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天姥山進行了一番生動的描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橫”是“遮斷”,“拔”和“掩”分別是“超過”和“遮掩”的意思;“向天橫”“四萬八千丈”是夸張手法,在于形容天姥山的高大。天姥山不但與天相接,而且橫跨天宇,其山勢之雄偉超過五岳,其境界之神妙壓過赤城山;就連最有名的道教勝地、傳說中高達四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只能面對天姥山而拜倒在它的腳下了。“橫”、“拔”、“掩”、“傾”四個動詞用得好。<br> 接著往下看。“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這兩句承上啟下。“因之”是依據越人之語;“鏡湖月”是“月下鏡湖”的倒裝。心生向往進而夢中神往,下面詩人開始入夢了。那么,夢中的情景是怎樣的呢? 在一天夜里,詩人飛到了千里之外的越中,飛過了鏡湖,在湖光月色的伴送下又來到了剡溪,這里的一切果然優美。“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當年謝靈運在這一帶尋幽探勝,他住過的地方還在呢。溪中的清水泛著微波,山中猿猴發出凄清的啼鳴。詩人面對優美景色十分高興,于是“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著”通“著”。“謝公屐”是一種特制的登山鞋,是謝靈運的專利產品。“青云梯”指登山路高入云天,猶如天梯。詩人學著謝靈運登山的樣子,換上特制登山鞋,毫不費力地就登上了“青云梯”似的山路。到了半山腰就望見了海上日出,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啼叫。傳說桃都山上有一棵大樹,覆蓋三千里,樹上有一只天雞,它一叫,天下所有的雞便都叫起來。李白登上天姥山,心曠神怡,這天姥山真是妙不可言哪!<br> 接下來寫夢中游天姥山。天姥山的景色太美了。“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路彎彎曲曲,正倚著山石欣賞山花呢,忽然天色暗下來。剛才不是還聽到天雞報曉么,怎么轉眼之間天就黑了呢?“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詩人聽到熊的咆哮聲,龍的呻吟聲,在山巖和泉水之間轟鳴,聲音之大,使樹木戰栗了,使山峰發抖了。這里的“栗”和“驚”是使動用法。“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澹澹”是水波蕩漾的樣子,一說是煙霧迷漫的意思。“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四句寫雷電交加,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巒崩裂。只見一座神仙洞府巨大的石門“訇”地一聲打開了。那么,打開之后詩人又看到了什么呢?“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太陽和月亮的光芒照耀著仙人居住的金銀臺。仙人穿著彩虹做成的衣服,騎著風一樣的駿馬,從天上紛紛揚揚飄然而下。你看吧,老虎彈瑟,鸞鳥駕車,仙人之多,多如麻。多么美妙的仙境啊!然而,詩人并沒有沉浸在仙境之中,相反,當夢境達到如此美妙之時,他突然驚醒了。“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詩人內心仿佛受到空前的驚嚇,猛然醒來,發出長長的嘆息。眼前只有枕席,剛才夢中之景煙消云散,由夢境回到現實。<br> 詩人醒后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說:“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明白了什么呢?原本想要登上天姥山,以至于夢中游天姥山,結果夢游天姥之后令他大為失望,覺得這一場夢就像東流水一去不回。最后,詩人出人意料地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吶喊,驚天動地,以火山爆發式的感情結束全文。 那么,這首詩究竟想表達什么呢?<br> 有人說詩中天姥山是光明的象征,表現了李白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主題思想。有人說這是一首送別詩,有人說這是一首山水詩。以上觀點固然有些道理,但沒有抓住最關鍵的問題。如果說追求光明,那么天姥山是不是一片光明呢?不是,其中有龍咆虎嘯。如果說是山水詩,那應該是山美水美,處處美,為什么會有“列缺霹靂”?為什么“丘巒崩摧”?如果是送別詩,那應該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應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應是“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為何“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呢?這究竟是一首什么詩?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br> 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詔命李白進京。李白長于大唐盛世,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他說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與韓荊州書》)他想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說白了,李白想當宰相。他接到詔書后,便“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多么自信,多么得意,多么躊躇滿志!進京后,玄宗對他施以特殊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書,人無知者。”(《李太白全集·李陽冰序》)<br> 李白滿以為自己的宏偉抱負得以實現,豈知官場風云變幻莫測。內有楊貴妃讒言,外有高力士誹謗,使玄宗對李白日漸疏遠,他只能寫寫詩,填填詞,充當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這哪里是李白的心愿呢!他失望了,便借酒澆愁,以至于“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玄宗開始嫌棄他了,“賜金放還”,把這位大詩人客客氣氣地從京城打發出去。三年長安生活,就像一場夢似的結束了。李白痛苦、憤懣,一度消沉,但最終覺醒。從長安出來,他到了山東。齊魯大地的山山水水使他耳目一新,加上結交了幾個好友,使他重新煥發了蓬勃的朝氣。他將要離別東魯好友南下之際,認真總結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對長安三年的政治生涯作了深刻反省,《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就是他總結與反省的結晶。 <br> 李白本不愿追尋“煙濤微茫”的神仙境界,而是對天姥山寄予厚望。現實中的天姥山很小,方苞說它“一小丘耳,無可觀者”,根本無法與五岳相提并論。然而,作為象征朝廷的天姥山,對尚未涉足其中的李白來說是充滿想象的。“勢拔五岳掩赤城”,即便“四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只能“對此欲倒東南傾”。只有寄予無限期望,才能反襯失望之痛切!李白奉詔入京之經過,比起那些熬白頭仍未一睹皇帝龍顏的凡夫俗子來說的確是“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大有青云直上之勢。然而,宮門九重,官場如履薄冰。對于不諳官場的詩人來說,李白確實太天真了。“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奸佞當道,小人亂權,皇帝日漸昏庸;既有“熊咆龍吟”,又有“列缺霹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何等壯闊的場景!人間何處有此景?只有皇宮才如此。這種豪華奢侈的場景,不正是皇帝生活的真實寫照嗎?李白在長安三年,耳聞目睹皇宮內幕,使他對最高統治者產生了懷疑:究竟是勤政還是享樂?究竟是治國還是禍國?思考之后,詩人猛醒過來,原來自己如此天真!“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大夢初醒,李白長嘆一聲:“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天姥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雄偉壯麗。夢破滅了,李白感慨萬千,激蕩的情懷如翻江倒海,最后,他把自己的感情濃縮成一句驚天動地的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人傲岸不馴的性格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昂首挺胸化作一尊巨像巍然屹立于群峰之巔!因此,我認為此詩既不是山水詩,也不是送別詩,而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詩。<div> 中國古代有一部分士人,以政治家的愿望開始,以文學家的成就結束。當他們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也就是他們產生偉大作品的時刻。中國文學中的詩歌創作,尤其注重比興手法的運用,此詩將天姥山比作朝廷,詩人對天姥山由向往而轉為失望,即是詩人遭際的寫照,因此,比興寄托是本詩的顯著特點。清代學者陳沆在《詩比興箋》中寫道:“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div> 如何看待李白這種思想感情呢?唐異明先生在《李白的失敗與成功》一文中寫道,中國封建社會基本上是一個泯滅人的個性的社會。你想要爬上高位,首先要泯滅個性,將自己變成封建政治機器中毫無特色的零件,然后才可能爬上去。李白想在堅持個性的前提下爬上去,這就好比緣木求魚。李白與權貴本沒有利害沖突,只是人生的價值觀不同罷了。在李白看來,人價值的有無及其大小取決于德才的高下,我李白完全可以與任何人平起平坐。在權貴看來,人價值的有無及其大小取決于金錢的多少和權力的大小,你李白充其量是個舞文弄墨的書生而已,沒什么了不起。這兩種價值觀方枘圓鑿,格格不入。觀念不同就是最大的沖突。長安三年,李白并非沒有獲得高官厚祿的可能,只要他向權貴稍一低頭,哪怕只有一句阿諛逢迎的話,他便高官任做、駿馬任騎了。然而,李白的偉大就在于他不愿為了高官厚祿而低下高貴的頭,不愿為了榮華富貴就出賣靈魂和人格。李白在政治上失敗了,但是李白的失敗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敗了,卻在文學上成功了;他暫時地失敗了,卻永遠地成功了。這就是李白。 【參考文獻】<br>1.《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br>2.陳沆《詩比興箋》,中華書局1959年版。<br>3.唐異明《李白的失敗與成功》,《文學遺產》1981年第2期。 2023年8月13日于六心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台江县|
全椒县|
吴川市|
长海县|
富蕴县|
贞丰县|
博爱县|
奎屯市|
松滋市|
木里|
东山县|
贵定县|
临江市|
永丰县|
聂拉木县|
灵宝市|
南充市|
巴楚县|
大庆市|
大邑县|
区。|
务川|
彭水|
中阳县|
砀山县|
龙游县|
阜南县|
青浦区|
沛县|
台州市|
集安市|
临城县|
车致|
乐都县|
旬邑县|
西畴县|
绿春县|
南乐县|
克什克腾旗|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