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曾經,我的滇池故事(二)“七.一六”與海埂

叮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從西山俯瞰滇池(60年代 杜天榮)</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說到滇池,絕大多數與我年齡相仿的昆明人,記憶最深的,除了大觀樓,應該是海埂。如果把大觀樓比作近覽滇池的窗,那就可以把海埂喻為遠行而入的“滇池之門”。在這里,那些年的昆明人,尤其是少年,包括我,有過好多與滇池有關的重要參與與耳聞目見。是的,離開大觀樓(見我的美篇《曾經,我的滇池記憶(一)從篆塘至大觀樓》),接下來我要說的是海埂。</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82年我在海埂(顏曉明 攝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走,明天去海埂玩”</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埂浴場(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年代后期,每到夏天,常聽見院子里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相互邀約:“走,明天去海埂玩!”。這確實是個特別誘人的主意。經常看見,約好了準備去的,一個個興高采烈,過節一樣。年齡小一點的,則大睜著眼睛,一臉憋屈地看著哥哥們。別的先不說,只說那么遙遠的距離,真是對不起,這暫時與低齡孩子,特別是女孩子無關。哦,海埂海埂,這個對孩子來說有點遙遠而又向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公園的少先隊活動 (60年代 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路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記得那時男孩把游泳稱洗澡,去八大河洗澡,去大觀樓航海俱樂部洗澡,是他們的家常便飯。相比之下,去海埂洗澡則是個大舉動,提前幾天就看到他們風急火燎四處借單車。小哥與院子里比我大點的那些男孩,第一次騎單車去海埂,大約是文革期間。記得他們回來后,背著大人,很是興奮地大講去海埂的路如何遙遠、滇池水下的雜草如何絆人,他們還講路過一個叫紅廟的地方。我有點著迷,反復想像紅色的廟會是什么樣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金河農村》水粉 1975 陳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住在翠湖邊的小溫同學也在那段日子第一次去了海埂。第二天她興奮地告訴我說,她爸爸用他的來令單車帶著她去海埂老公路旁邊一個叫“太家(jie)河的地方釣魚,然后說“帶你去看海”,于是就去了海埂。后來的某天她又說:自那次以后,星期天,我爸爸常會騎著來令單車,我叔叔騎著永久單車,帶我們姐弟到太家河那里的小河溝里釣魚。這是離滇池不遠的一個小村落,老海埂公路穿村而過(在六七公里處),路旁的稻田中,有小河溝縱橫流過,小娃娃穿的塑料涼鞋下去捉小魚,太好玩了。她繪聲繪色地講,再次讓我心動,有機會一定要去玩玩那個什么“太家(jie)河” ,然后也去看看“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0年代末與同齡伙伴騎車到海埂(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60年代后期,我終于得坐在小哥的單車背后去海埂了。進入老海埂路,只見一路上都是單車,一張單車至少帶著一個人,甚至是一前一后各帶一個,坐后面衣架的人負責拽著救生圈。還有特別神氣的,會抱一個黑色的橡膠救生圈。那是用換下不用的汽車內膽經修補當作救生圈,稱“膽”。膽很大,憑口吹難成,一般要在修單車的攤攤上,用單車打氣筒打好氣。出門時置于單車衣架上,或讓坐那里的人抱著,這種膽在當時是最高級的救生圈,一般人難以弄到,有“膽”的人在海埂很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救生膽是海埂游泳人的驕傲(照片選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還看見,一個坐在單車前桿上的男孩子一高興把紅色的游泳褲舉過頭頂,讓它像旗子一樣飛舞,引得其他男孩紛紛效仿。一時間,一條路上飄滿了紅褲子。他們一個個興奮得嗚嗚吼叫。突然,警察叔叔從路邊沖出來,逮了個正著。“單車,不準兒帶人!”一個個面面相覷,趕緊下來接受批評教育。躲過警察后,返本還原,重新跳上單車,一路上又聽得他們紛紛模仿警察的官渡腔:“單車(chao),站著(zhao),今兒日(jieri)我望的你再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在海埂路四道壩(右一我 高經華攝影 198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海埂路全長10公里,寬約6米。云紡那里標為0公里,海埂標為10公里,一路都是大片田野,穿過一個接一個的村莊-紅廟、官莊、四道壩、徐家院、太家河、周家地.......記得好像在4公里處有一個向西的轉彎,路兩邊的村莊特別好看;中間3公里,更是綠楊夾道、平坦悠然,農民公然把豆子啊麥子稻子啊放在路上晾哂;7公里向南轉,左邊是一條兩岸垂柳的河,田野和村莊,右面是波光閃動的草海,剩余這3公里,幾乎不知不覺就到了。海埂那時不是公園,不用買門票,走過10公里,便可見1966年后修建的一個巨大的照壁,上面是一幅青年男女身穿泳裝,手挎紅白條紋救生圈站在滇池邊的宣傳畫,畫上寫著“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去鍛煉!”(毛語)看到這幅畫,聽著前方傳來的拍岸濤聲,一切是那么激動人心,讓人想一下投入滇池的懷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的夏天(1959 杜天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濱浴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夏,海埂沙灘上游人遍布,人頭攢動,柳樹叢中,楊草果樹下,擠滿了一群群,一伙伙來玩的人。沙灘上盡是撿花石頭的姑娘,以及穿著濕泳裝躺下曬太陽的人。淺水區,有一些小孩子套個塑料吹氣小鴨子救生圈玩水,還有卷起褲腳下去沾點水氣的人和清洗小物品的當家人.....人聲濤聲交響,不亦樂乎。而游泳者,只要你不越過深水區警示標桿,就基本是安全的。而東西兩個長長的水泥預制板平臺,好像是供水性好的人跳水用的,后來修起欄干,又被稱為棧橋,跳水者走到盡頭便相當于到了跳水臺。兩個棧橋間,是長達500米的沙灘浴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浴場及更衣室(8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象中,60年代中后期的海埂,確實已很有點海濱浴場的樣子……想起來,真是大自然對昆明人的厚愛,臨不了海,就讓孩子們在高原湖泊邊感受另一種“海的魅力”。對了,沙灘外還有四座平房,分別是男女換衣間和男女廁所。換衣間是人字梁的房頂,很高,兩邊的百葉窗也很高,應該是為了杜絕偷窺吧?那時候,聽說有這種癖好的人一不留神就會從地里突然鉆出來,女生特別要當心。那時,在海埂特別還要注意的是,男左女右在這里行不通,因為無論更衣間還是廁所,一座房子左右入口都是男,另一座則都是女。記得圍海造田結束時,全班同學在海埂浴場玩,我想著什么事不專心,習慣性地順右入口走進入廁所,抬頭一看,徹底呆了,一個見所未見的奇異景象:一排男人背對我、面對便槽沖尿,嚇得我趕緊跑出來。第一反應是,四下里看看有無同學看到,特別是男生…… 唔,幸好沒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撿不完的花石頭(1985 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揀花石頭的女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有撿不完的花石頭,這是我最直接也最強烈的印象。我一直記得,自己瘋狂地忘我地在沙灘上撿花石頭的情景和感覺,那應該是十歲以前的事情。一排排清澈的浪花反復卷上新的沙礫,里面有永遠有撿不完的各色花石頭。我撿到過橙色、淡綠色鵝卵形、方形透明小石頭,大不過指甲蓋,小如一粒黃豆。有時也會撿到琥珀色、暗紅色的,當對著陽光看時,那種高級的色彩,會讓我的心一陣狂跳。撿到特別的花石頭時,會炫耀一番,也順帶欣賞一下對方所獲。我姐說小學去海埂旅行,是老師帶著走著去的。在那,男生洗澡,我們女生把裙子下擺系到腰間(小短褲已露出),手拉手地下去踩水,撈海菜花,那時不知海菜可以吃,只覺得很奇怪,水里也有花。幾十年后在百邑的清水塘里又看到它們,才知道海菜只生長在水質極好的地方,可見那時海埂的水幾乎沒有污染。更多時候就是在水邊撿花石頭,直到現在我還愛撿好看的小石頭,但再也撿不到那時海埂水邊那種彩色的透明的花石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飲馬(杜天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水中的老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0年代的海埂,常有九甲的農民吆著馬或牛來洗澡飲水。女伴曉潔講過一件有驚無險的趣事:“那天 (六六年)哥哥要與小伙伴騎單車去海埂,我悠著哥哥帶我去。坐在單車后衣架上,我第一次去了海埂。他們游出很遠了,我才下水。在游泳池已游得很熟練的我,非常自信,那天還穿著父親從北京買的、像電影《女跳水隊員》一樣的背心式新游泳衣,心情好極了。當我睜著眼睛把頭插進水里,用手使勁向后劃水時,突然看見水下有個大眼睛瞪著我,我以為遇上了水怪,哇地一聲掙出水面。那大家伙也跟著我露出水面,與我近距離面對面,原來是一頭大水牛!它依然瞪著我,彎彎的牛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我嚇得掉頭就往岸上游,一連嗆了好幾口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棧橋(劉建華 1982)</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悲劇事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我曾試圖學游泳,下水橫游過,深水區不敢去,淺水區扒兩下又站起來了,因為水僅及小腹以下,況且浪又大,總是不行,這里不是適宜學游泳的地方。記得有天還把裝滿一鋁飯盒的腌蘿卜掉水里,幸得多妹哥哥一伙男孩幫我們撈起,嘗嘗湖水冰鎮過的腌蘿卜,似乎味道更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浴場(昆明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記憶中,去海埂有個比較共同的特點,較少一家人(區別于大觀樓、翠湖)去,更多是一群同齡同性別的結伴前往,或者老師帶著小學高年級學生或中學生去旅行,畢竟是年青一代的玩法,而且太遙遠,要步行或騎單車。好多男孩子都把可以去海埂游泳視為某種象征性的成年活動,并以此為榮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標桿附近(標桿外表示水深 照片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游泳,多數人都循規守紀,只在標桿以內,標桿外,水深浪大,確實充滿危險。但少數水性好的,卻不愿受這個限制。我親眼見過幾個從標桿外游回來的男孩,被同行稍年長的一頓臭罵。我的伙伴多妹水性不錯,她告訴我,有時有魚從腿間穿過,很神奇.....她總是要游到標桿一帶甚至以外,直到看不見她的頭,讓我們另外幾個在沙灘上為她干著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海埂游泳(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游泳的危險,是真實存在的。有一天,我家鄰居馬弟,昆八中游泳隊長,就在這里游泳溺水,不幸身亡。那段時間,海埂成了我們的傷心之地。院里小孩特別傷心的是,小時候玩擺咕嘟,馬弟總是搶著扮爸爸,然后一本正經地說,爸爸去北京出差,回來帶小熊照相、小雞啄米玩具給你們,大家便急切地說“爸爸早點回來!”哪不知,他這一去,竟跑去為母親做飯了。還好他沒忘記,隔一陣,他果然拿來他大哥從北京帶來的小熊照相、雞啄米玩具,給我們欣賞一陣玩一陣,然后又拿走,因為爸爸又要去北京出差了。馬弟是乖乖男,又是游泳高手,居然溺斃于海埂,全院孩子咋個都想不明白。后來,好像院子里男孩就很少再來海埂游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海埂棧橋上(轉自美友古井無波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還記得一件事,我一個同學,他玩的特別好的一個小伙伴,在海埂游泳,喜歡跳水,姿勢滿好,前前后后跳過不知多少次,但有一次,從棧橋上跳下去就沒再上來。后來每次到海埂游滇池,他都會記起那個小伙伴的樣子。弄得他每次去海埂游泳竟會有點心理障礙。正因為有這類悲劇事件,好像孩子去海埂游泳,學校和家庭都比較緊張,自己也會覺得有點冒險,所以哥哥們好像都有默契,常常打埋伏,假裝去大觀樓而實際上是去了海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埂至西山的通道(1985 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乘渡船的遭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海埂玩還有一種玩法,那就是乘渡船去對岸,然后爬西山。我姐姐上高中時,全班同學去海埂游玩。回來后激動地講:今天太危險了!下午準備從海埂乘渡船去對面的西山玩,當時船老大為多收錢就超載,剛開始因為湖面上很多盛開的水菜花太漂亮了,大家都一陣一陣陣的歡呼,可是不一會兒不幸就來,由于超載船不斷的搖晃,不斷的進水,船老大也大驚失色,就在這危急的吋候,還是男同學挺身而出,一個個跳下水扶船而行,船上人少了,才轉危為安了。姐姐回來講這件事時,我們對她們班的男生,真的充滿了敬意和感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1年海埂,一只從昆明渡游來的西門船攏岸(段臣昇 供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時,除了從老海埂路步行或騎單車,不少人是從篆塘坐農民劃的大木船去海埂的,更有年輕一代喜歡自己劃小船去海埂。美友老快繪聲繪色地講過這樣一個故事:1968年的一個夏日的清晨,我們兄妹、親友、同學一行10人在大觀河邊登船,向海埂進發。那是一條無頂無篷的舊木船,比農民載客去海埂的船小,是朋友水產養殖基地平日的生產工具。船艙坐得滿滿的,那位朋友站在船尾探漿。起先一段,水面不寬,四處都有沙洲和蘆葦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從大觀河劃船到海埂,船上人神色緊張(照片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安抵海埂,開心歡笑的女生(照片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入外海,風急浪高,又遇疾雨,險些翻船。大家嚇得神色緊張、不敢言語。船上有五位女生,三位是云大外語系的。直到安抵海埂,在農民的火堆上烘干衣服,大家才破渧為笑,畢竟也算一場不大的劫后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用自行車帶著懷孕的妻子到海埂玩(轉自老快的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遇見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75年11月的一天,我們在從海埂回來的路上遇上了小雪。那本來是個風和日麗的溫暖日子,多妹、溫小麗我們三人騎兩張單車去海埂游泳。一路上有說有笑,因為不愿意去氣味總是不佳的更衣室,我們都穿著腰裙,以便能夠在露天里變戲法一樣換上泳衣。去時秋陽高照、開心得意、短裙飛揚。不想下午三點回來的路上,卻天色大變,下完小冰雹又下起小雪,穿著小短裙騎車的我們,非常狼狽。還算那天早上去約小溫時,她媽正好煮了一鍋羊肉,并反復告訴我們是羔羊肉,硬要我們一人吃一碗才讓出門。我們第一次聽說羔羊肉,有些于心不忍,但被大人強鼓著,只有閉著氣喝了湯。大概就是那羔羊肉湯起了作用,頂著雪沫回到家,我們并不覺得有多冷。我一直記得,三個冒失的姑娘在小雪中穿著短裙騎車,引來路人嘖嘖不已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埂(今大壩所在地 50年代 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七.一六的海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一位60年代的中學生說:大規模的橫渡滇池,最早是1965年9月底那次,昆明市組織橫渡滇池活動,從西苑出發,游到海埂。慶祝毛老人家1966年7月16日暢游長江,則是在海埂的逢周年慶。1971年與1976年的7.16,是5周年、10周年慶,規模最大。1971年是真正的橫渡滇池;1976年,昆明地區10萬軍民在海埂舉行滇池500米游集會,似乎也是最后一次慶祝7.16的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6年7月16日海埂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楊長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七.一六在海埂游泳慶祝,這個方陣是工人隊伍,橫標上寫著“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71年的橫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位朋友說:71年7.16橫渡地點設在剛圍成爛泥田 (圍海造田) 附近的一處,距離對岸西山那邊約一公里的楊家村。據我們學校選拔參加橫渡的選手說,集訓整整折騰了兩個來月。我那天是在學校統一組織的觀摩隊伍中。那是個大陰天,烏云密布,不時有陣陣雨點落下。參加慶祝活動的,真可謂人山人海,岸上站的比下水的多太多。預定路線兩邊,停泊著很多插滿紅旗的木船,這些木船在橫渡中擔任保駕護航。下水前每個人發給一個橡皮救生圈(訓練時并未講有此物)。他們脫下的衣服寫上各自的名字裝進袋子,有船只專門負責送去對岸等候。經過幾小時鑼鼓聲中的張羅和等待,發令槍響,泅渡者依次下水。風大浪急水渾人冷,遠遠看去,他們游得不快,原先演練的隊形也根本擺不出來,折騰了很長時間才七前八后地到達對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0年代的海埂沙灘,遠處可見近西山的棧道(楊長福)</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網友陳建偉說:1971年的橫渡,我那時在云南內燃機廠,是工人階級武裝泅渡方陣的一員,記得那天陰雨綿綿,水下比水上暖和。上岸后,組委會熬了一大鍋姜湯,用大土碗端到每個上岸人的面前,人直打哆嗦,碗口都對不上。橫渡地點是在海埂正面(文中說的地點有誤,或者那是分場),從外海繞過兩個棧道接受檢閱,全長大約1600米。(請往下參閱1976年那次,才是在兩個棧橋間,距離僅500米)</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1年參加7.16活動的華山小學游泳隊&nbsp;</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特別記得,統一活動結束后,是群眾自由游泳活動時間,但那天冷,還下了雨,加上幾小時活動的疲勞轟炸,眾人紛紛倉惶奪路離去,無心再游泳。有單位的忙著趕車,學生忙著步行或找機會攔車。各種招牌標語掉在泥濘的地上......人們把平日里心心念念的諾大個海埂拋在了身后。一位同學走到太家河,見到幾位農村大嫫站在路旁,邊看行人邊喃喃:莫呀,今兒咋烏央央來弄多人?另一位大嫫說,咹,聽說是紀念毛主席洗澡噻(那時昆明民間把游泳稱洗澡)!后來這位同學的大學同學找了個對象,同學問他,你對象有喃特長?答:會洗澡噻(游泳),大家一陣哈哈。自此,兩個笑談被合為一個關聯段子而講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3年7.16七周年,紅衛兵在游泳池武裝泅渡(彭磊《昆明六十年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6年的水中游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因難度、危險系數還是太大,1976年7.16的慶祝活動,與71年那次橫渡有所不同。那時候我當知青下鄉在呈貢,據參與人多妹講述:這次就安排在海埂沙灘外東西兩道棧橋間500米長度進行,相當于組織了一次水中游行,接受領導檢閱。發給每位下水的一個救生圈,來觀摩的同單位人則接過游泳者脫下的衣服抱著走去東棧橋等候,一路還要不斷扯響嗓子吶喊助威。一條大船立在滇池中充當威風凜凜的檢閱臺,上面掛著巨幅橫標:隆重慶祝毛主席暢游長江10周年,當然最醒目是毛主席暢游長江的巨幅照片。被選定下水的選手,一個個精神抖擻,左右看齊,前后對正,到達檢閱臺的時候,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大家的頭唰的一下,整齊地擺向檢閱臺,向毛主席像行注目禮.....觀眾掌聲連連,歡呼不停。這種行進,比橫渡滇池容易,隊伍整齊又看得見,便于岸上群眾助威與隨進,也不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悅都說:我參加了單位的這次泅渡,救生圈沒那么多,必須自制,即用軍用塑料布包裹住稻草做成,外形似部隊的背包-三橫兩豎,塑料布要包好多層,以防止漏水。這大概是最后一次在海埂舉行7.16大型游泳活動了(后來也有滇池7.16賽龍舟等活動,但性質、主題已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滇池之濱(80年代 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b>“青春泳裝照”事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還聽到一個與7.16有關的青春泳裝照故事。朋友在的某某廠,1976年送了十多個女隊員參加7.16活動。結束時,一位區里的宣傳干事為這些女隊員拍了一組泳裝照(因為隊服就是泳衣啊),既有集體的,也有個人的,都很漂亮。沒過多久,有人反映,說那是在拍裸照,還把照片發到廠里,要求對這件事嚴加追查。幾個當事人被嚇得夠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這種事當然特別敏感。還好是,不知為什么,最終這事沒引發太大的風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閨蜜在海埂的泳裝照(叮叮 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謝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70年代末我(二排左一)帶民院同學到海埂玩(叮叮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的空氣透明度很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去過好幾次海埂。依然曾經的好印象。80年前后,在民院上學時,曾以主人的身份,把滇池、西山及海埂作為昆明的靚麗名片推薦給同學。我們班去過海埂兩次,其中一次玩了海埂又過浮橋,沿龍門村石級登山比賽至西山龍門。記得當時自己的視力不錯,能在海埂看出三清閣對聯有幾個字,大家一聲“喔”地贊嘆道:這個視力可以考空軍了。想一想,其實這與當時滇池上方空氣透明度高有很大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1985 大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80年代初,這里的風景依然優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大學畢業留校后的1983年,云南省神話研討會在海埂體育訓練基地舉行。記得午休時,大家舍不得在房間里睡覺,都結伴散步至滇池邊,甚或在沙灘上鈄倚那些粗壯的老楊柳.....云南大學李子賢老師戲曰“諸神睡了”,引發大家一陣會心的笑,那真是美妙的田園牧歌式的“牧神午后”。的確如此,我記得,那時候,海埂的風景特別好,幾乎是它最黃金的時候。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公園天然浴場(1988 范希勝 )</span></p> <p class="ql-block"><b>無可奈何謝幕的海濱浴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海埂浴場在水污染后被拆除了,那里被按新的綠化標準建成單一的公園。其至作為重要道路。棧橋消失,沙灘不再,古老的柳樹也不見了,僅余幾棵百年按樹。新植的一排棕櫚樹因不耐寒風而樹葉凋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的柳樹在40~50厘米之間,大家就在柳樹下乘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個昆明人都知道,進入90年代,隨著污染日益加深,往昔間充滿各種樂趣的海埂,與我們依依不舍、卻漸行漸遠。好多人無比痛心,卻又無可奈何地把滇池稱為“臭水塘”。90年代以后,我已很少再去海埂,就是不愿意靠近這片滿目的混濁不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海埂美麗的沙灘浴場的消失,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與很多人的感覺一樣,海埂的遠去,海埂在昆明人眼睛面前的這番謝幕,仿佛就是發生在短短的一夜之間。畢竟,這是滇池距離昆明城區最近的門戶,是一個曾經與我們有過那么多、那么多美好交集和記憶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4年,水葫蘆堵塞了大觀河道(彭磊《昆明六十年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3年11月,一批全國高等院校選調的專家蒞臨我校參與評估工作。一天下午,我應曾在云南河口當知青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助理張澍的提議,陪他來到海埂。一下車,他徑自奔向滇池邊,在夕陽下昂首叉腰,面對西山方向一直走啊走,一任滇池風吹拂......突然,他站住了,轉過身對跟隨其后不遠的我們大聲說:我終于見到昆明了!是的,當時的他完全忽略渾濁的湖水,面山觀景,沉浸往昔。是的,盡管滇池遭此苦難,但很多人,還是會忍不住要來海埂,來海埂吹風,觀西山、看滇池。傷痛也好,難堪也好,還是忍不住要來。昆明人,每當心緒不順或有外地不俗客人造訪時,偶爾還是會來到海埂吹風散心。畢竟,一大片滇池水還在,千百年矢志不渝的西山睡美人還在,滇池邊日日夜夜不會停歇的爽風依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年7月我在海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附錄一:美友補充的海埂回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8年,留法歸來博士趙崇漢與夫人在草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楊虹</b><b style="font-size: 15px;">:</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是我們小時候和年輕時的一個夢。循著這些文字又回到夢里。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老師從小要吃苦耐勞才能做合格接班人的鼓勵下(實則是必須),十多個孩子由老師帶著走路去海埂。到海埂時這群11歲左右的娃娃已經散架了。從此10公里的長度刻進心里。前面走到太河以為就要到了,其實才是一小半。記不得是怎么回來的,老師肯定是弄來車把我們拉回來的。但卻挺自豪的,以為是合格的接班人啦!純真的傻氣直冒……海埂沙灘上的花石頭,一直用來種水仙……七月大雨中大壩搶險留下的傷病,終生痛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滇池海埂》彩墨 1961 宗其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燕語春曉:</b><span style="font-size:15px;">閱讀此文喚起了久遠的記憶,有的故事就像是自己的經歷:我小時候也喜歡去海埂,在淺水灘邊玩水和撿花石頭,那些帶花紋半透明的石頭是我的珍愛。正如叮叮老師所寫去海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單車,有一次大表哥帶領我們表兄妹們去海埂游玩,我坐大表哥的單車后架,路面是碎石塵土飛揚,但一行人有說有笑,遇到一個大坑時已來不及避讓,單車過去了我卻顛掉到坑里,還好是我人小輕巧,沒摔壞骨頭,只是以后再坐單車都有些心虛。圍海造田時我還上小學,同樣加入了造田大軍,十公里路到海埂,每次勞動都是步行走來回,中午吃的是自己帶的冷飯冷水,不像工廠和機關單位有汽車送熱飯熱水。十萬大軍造的三萬畝良田多年以后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寶地。海埂承載了昆明人太多的回憶和故事,不管它現在怎樣變化,在我心底最溫馨和懷念的還是它舊時的模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風景(之二)》油畫 1977 裴文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綠云胡志剛:</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講個“鏈條蹬呢冒火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革前夕就到位于書林街東寺塔下市委機關機要印刷所工作的一位哥哥款:他曾利用機關里有公用自行車(簡稱“公車”)之便,很快就學會了騎行。學會騎自行車且又有公車可騎的我們幾個師兄弟(最大的師兄19歲,最小的我14歲)就不滿足于在距機關不遠處的盤龍江里游泳了,感覺要到海埂克游才過癮了。一天中午下班后,大師兄神秘兮兮地對正在機關食堂排隊打飯的我們說“你們打了飯就趕緊吃,吃完飯我們騎單車克海埂洗澡……剛才我過收發室后面看見有好幾張單車冇鎖”!大師兄的這句話瞬間點燃了大家心中積攢多日的激情。于是,我們稀里嘩啦趕著把飯菜倒進肚里,跑回宿舍抓出游泳褲就跟著大師兄來到了機關大門旁收發室后面的停車處。不一會,我們每個人都找了一輛沒上鎖的公車(那些車清一色是永久28大杠)。說時遲那時快,我們一個個不由分說跨上車就沖出了機關大門。等正在吃飯的門房大爹老普師發現喊我們:“小鬼,你們是要克哪點兒”時,我們已經順盤龍路沖到盤龍江邊,奔雙龍橋方向而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為了保證下午上班不遲到,大師兄要求我們能騎多快騎多快。我們幾個緊緊跟在大師兄后面,一邊把車鈴打得巨響,一邊把車騎得越來越快。當我們的“車隊”穿過市區,經過昆明軍區文工團大門駛入老海埂公路后,我們的車速快得更是可以用風馳電掣來形容了。在我們一個個騎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到達海埂浴場水邊,架起單車準備脫衣服下水時,有手表的大師兄看了一下手表欣喜地說:“我們只用了24分鐘”!我一聽我們從盤龍路騎到海埂只用了24分鐘,那就相當于1公里只用了兩分鐘嘍!驚嘆我們騎得真是太快了!有了騎來海埂的經驗,心里有了底的我們,安安心心地在滇池里痛痛快快地游玩了半個多小時后,上岸穿好衣服從容不迫地騎回機關,趕上了下午兩點的上班時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這段經歷雖然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是,只要說起去海埂游泳的事,我就會想起當年我們的“飛車隊”穿過村莊時,閃到路邊避讓我們的那位農民大哥,沖著我們“車隊”驚呼的那句話:“哦喲……這幾個小東帽,鏈條蹬(音:de)呢要著冒火星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之夏》油畫 1974 沙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劉妮:</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最高興的事莫過于署假去海埂游玩,可謂娃娃總動員,大大小小的孩子傾巢出動,徒歩行走十公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田野里泛著豆花香,放聲唱著趙冀榮大哥,用蘇聯歌曲填詞改編的“海埂之歌”:“我親愛的的海埂呀海埂,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你那碧波蕩漾的海水,和那綠色可愛的農莊……。”歌聲回蕩在海埂長堤的柳林中,翻滾在海花中,因此院里的人都有好水性,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游泳鍛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風景(之一)》油畫 1974 裴文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高</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無可救藥地愚笨。上大學了,還不會騎自行車。看別的同學周末蜂擁著騎車去海埂,恨得咬牙切齒,暗地里發誓,將來有一天,等一個白馬王子飛奔而來,一把將我拽上馬,朝著海埂絕塵而去。終有這么一天,白馬王子出現了,沒有騎著高大的駿馬,而是拖著一輛除了鈴鐺不響,到處都響的單車。只要是去海埂,破單車立即變白馬,坐在車子后的貨架上猶如馬鞍一般安逸,雖沒有絕塵而去,卻也風沙萬里。白馬王子帶著我朝海埂奔去,追趕著快要落下西山睡美人的夕陽,像極了草原上追逐落日的騎手。那時的我,無比幸福。老天眷顧,還有一絲天光,接著天光,撿起花石頭來。海埂的黃昏非常迷人,不知不覺天暗下來。環顧四周,除了我們倆,就是濤聲陣陣,楊草果樹鬼影憧憧,心中頓時虛了。我問白馬王子,萬一碰到歹人怎么辦?他說,他回去搬兵來救我,讓我先與歹徒斡旋一陣子。與故事中的英雄救美,王子單挑歹徒,這個答案雖然有點出入,卻是比較智慧的選擇,我當即欣然接受。好在,沒有歹徒出現,白馬王子用那輛到處都響的單車載我盡興而歸。很多很多年以來,我一直被白馬王子的答案所困惑,忽而被白馬王子的智慧而折服,忽而對自己的愚笨而懊惱。海埂和白馬王子成了我一輩子的心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埂 》水粉 1975 陳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楊多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又看到丁丁寫的分量很重的美篇。海埂一直伴著我們昆明人從小到大到老,我的很多記憶也和海埂聯系在一起。小時候能夠到海埂玩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回憶很久,因為路途遙遠,難得去一次,有一次,我們年級組織我們在篆塘坐木船去海埂旅行,一路上太好玩了!當然女生一到海埂就忙著頭都不抬的撿花石頭了,那時怎么會有那么多漂亮的花石頭!人到中年,撿花石頭的換成我的兩個丫頭,依然是一到海埂,水邊稍微玩一下,就開展“撿花石頭”的業務了!有次太陽曝曬下撿花石頭的時間太長,穿著游泳衣的姐妹倆后背的皮都可以一片片撕下來,老二還說要夾在書里留做笛膜。記憶中,海埂的水質86年都還可以游泳,騎自行車從老海埂路穿村而過,路邊有許多蠶豆地,可以在蠶豆地里找到“馬豆”,馬豆可以吹響,領著娃,兩輛自行車載著兩娃,四人吹著馬豆去海埂的日子永遠難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夏日的海埂》油畫 1975 毛旭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董學君:</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拜讀了,真實,感人,尤其是看到你的小伴淹死了有些難過,海埂真是伴隨了我們的一生。兒童,少年時,我們在這里游泳,圍海造田;青年,我們在這里慶祝毛主席暢游長江,每年參加近一個月集訓,集訓期間的任務就是游泳,可以不上班,得補貼,七.一六哪天游上來可以買到平時買不到的美食,像過節一樣,真是很開心;中年一大家人領著小孩去游泳,后來水污染,不能游,但也經常去海埂附近的渡假區開會或玩耍,我妹妹還干脆在哪里買房子住;退休后,還經常約親朋好友從我們家門口的船房河一直走到大埧濕地;中秋節的海埂公園,更是能找到海上升明月的意景。海埂是我們除了翠湖,圓通山,大觀樓外又一處喜歡去的地方,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丁,我最近也看了你寫的一個美篇,感謝你,為家鄉寫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潤滇池》油畫 包朝陽 2020</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民國逸少</b><b style="font-size: 15px;">:</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想念老海埂,猶記為方便海埂之行,周興省長曾把24路開至海埂的公交車全程票價減為五分錢;我還見過張沖被象牙雕刻廠的一伙小伙子簇擁著在海埂下水,記得他只會仰游,肥胖的他像一只葫蘆飄在滇池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錄二:《曾經,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讀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老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叮叮美篇新作《曾經,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一如她的其他作品,內容豐富,記敘流暢,情感真實,描寫生動。讀這樣的作品,不由得穿越時空,回到逝去的歲月。那少不更事的童少年時代,那物質匱乏而精神亢奮的文革時期,1971年“圍海造田”的情景和感受,那一幕幕往事,陰天冷雨,饑寒疲乏……入木三分,似曾經歷。是的,對于老昆明人(相對于如今的小青年),海埂海埂,是一個夢,一段牧歌,一個童話,我以為這就是美篇《曾經,我的滇池故事(二)海埂海埂》的美學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世紀以來,政府當局投入巨資,采取各種辦法途徑治理滇池,已取得較好成效,海埂面貌大為改觀。惟海埂水質距海濱浴場要求還差之甚遠。目前游覽海埂,最大的樂趣是觀山望景和看海鷗,我輩少小時候的野趣是難得尋回了!這方面作者著筆不多,似應補足,給作品增加一些明朗樂觀的色彩,豈不妙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3年9月2日于美國馬里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附錄三、海埂新玩法小貼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依稀當年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從海埂至西山,不用再坐渡船漂咚隆咚,可以坐纜車,此為纜車附近限高標志,很有日本鐮倉的海濱氣息,成為網紅打卡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非商業用途,未開通打賞,個人敘事,歡迎更正)</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蛟河市| 阿克陶县| 建瓯市| 富锦市| 万源市| 黄平县| 定州市| 丰镇市| 武汉市| 雷州市| 乐亭县| 泗洪县| 桂东县| 辰溪县| 仪陇县| 库车县| 通州区| 和林格尔县| 清徐县| 海伦市| 普陀区| 东至县| 禹州市| 郴州市| 固镇县| 宿州市| 呼玛县| 扶风县| 水城县| 兴仁县| 潼南县| 蒙阴县| 泰和县| 瓦房店市| 吉林市| 锦屏县| 龙海市| 墨玉县| 保山市|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