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居然去了一趟成都,而且是我們仨。</p><p class="ql-block"> 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座成都,或許是那耳熟能詳的旋律,或許是舌尖上的艷遇,或許是美麗的邂逅……總之,每個人都有一個想去成都的理由,都渴望能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看看杜甫的草堂,聽聽武侯的叮囑,體驗人生的寬窄,領略天府之國的瑰魅,欣賞春熙路的榮光……品一品蓋碗茶,嘗一嘗成都火鍋,看一看大熊貓,觀一觀川劇……總之,我們仨也去了“成就夢想”的成都。</p><p class="ql-block">? 渭南北的高鐵直達成都東站,僅僅四個小時而已,要是李白再世,恐怕也不會“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大概會來一句:呀呀嘛呀,真快!四個小時就可以實現涼皮肉夾饃和火鍋的自由切換。</p><p class="ql-block"> 去之前所列的寬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錦里、金沙遺址、成都博物館、太古里、春熙路、IFS的爬樓熊貓、九眼橋、都江堰、青城山,奎星樓街小吃街、建設路小吃街也都去了,想去的基本上都去了,這些就構成了我對成都的認識與體驗。</p> 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馮至《杜甫傳》</span></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詩歌是唐詩中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度,同樣杜甫的精神與情懷也是一個后世無法企及的高度,在這個無數閃光點堆積起來的高度中,草堂匯聚起了燦爛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底,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的百花潭北、萬里橋邊修建茅屋居住(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他在草堂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他離開之后,草堂損毀,現草堂為后世為紀念杜甫歷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從正門進入,穿過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瞻仰茅屋故居;漫步花徑、喜雨亭、水榭、影壁,靜觀詩圣著千秋。既有“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欣慰,又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浸染;既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懷,又有“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傷感;既有“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無奈,又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欣喜……</p> <p class="ql-block">? ? ? ?穿過柴門,一座白壁鑲實木結構的草屋便赫然在目,院外道旁有兩座石刻,一石刻杜甫像,一石刻茅屋故居,走進院落,中間一扇大門敞開著,依然是門庭若市人來人往。草堂原跡不在,仍是游人如織,陌生因草堂而親近。這大概就是宋人葛立方所說的:“草堂之名,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詩以為不朽之傳。蓋公之不幸,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lt;/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書房擺著一桌一椅,堆放著幾卷書卷,廚房里擱著一個2002年杜甫草堂出土的石磨盤,圓石靜置于石巢中,簡樸草堂的生活可見一斑?!氨P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馀杯。”</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這茅屋,給了詩人暫時的“安居”,正如詩人所道:“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痹诖蟀肷鷰缀醵荚谄戳麟x、饑饉艱難度日的奔波中,能在此茅屋遠離塵囂、妻兒縈繞、聽雨觀竹對杜甫來說,應該也算是簡樸的幸福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堂成》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span></p> <p class="ql-block"> 整個草堂,林木豐茂,溪水潺潺,鳥語花香、草綠樹蔭,亭臺軒榭繞茅屋而點綴,文人墨客瞻仰遺詩隨處可見,而在這些景致中,最引以為感的當屬翠竹。一叢叢茂密、高大、筆直的青竹直插云霄,竹葉婆娑,濃蔭蓋地,此起彼伏,高低錯落,挺拔蒼翠,如一支支如椽巨筆,用詩文把精神情懷書寫在山河大地,真可謂:筆落驚風雨,文章泣鬼神。</p> <p class="ql-block">? ? ? ?竹的精神就是文人的氣節。未出土時先有節,待到凌云尚虛心;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p> <p class="ql-block"> 草堂、柴門、茅屋、亭軒、翠竹……少陵、子美、拾遺、工部……一點一滴,一生一世,一成一就。</p> <p class="ql-block">? ? ? ?杜甫在草堂居住不滿四年的日子里,以他豐饒的詩歌作品著稱于世,草堂也因此成為后代文人眷念的精神家園,成為享譽中國文學史的文學圣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span></p> <p class="ql-block">? ? ? ?765年,杜甫離開草堂,攜家乘舟東下,經過渝州、忠州,他早歲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頭來什么事都沒有做成,只落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p> <p class="ql-block">于旅于夜,旅夜書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span></p> 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蜀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span></p> <p class="ql-block">? ? ? ?蜀相者,諸葛孔明也。</p><p class="ql-block">? ? ? ?丞相祠堂者,成都武侯祠也。</p><p class="ql-block">? ? ? ?成都武侯祠是我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墓(漢惠陵)和武侯祠組成。</p> <p class="ql-block">? ? ? ?大門匾額“漢昭烈廟”,劉成勛書。漢即蜀漢,劉備死后謚號“昭烈皇帝”,這里是祭祀劉備的廟宇,而人們都稱它為“武侯祠”,說明了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以及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 ? ?漢惠陵,史稱“惠陵”,史載,劉備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運回成都安葬,陵前有清乾隆五十三年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碑,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一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p><p class="ql-block">? ? ? ?諸葛亮剛死的時候,蜀漢各地紛紛上書要求為其立廟,甚至要求立廟于成都,而劉禪因此行為于禮制不合而未許(漢朝并沒有給一個大臣立廟的先例),有功績的大臣可以配享太廟,但是不能單獨立廟。但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的局面也不行,于是立廟于漢中勉縣,在武侯墓附近。勉縣武侯祠與武侯墓,隔著漢江,遙相呼應。公元263年,諸葛亮死后的第二十九年,劉禪下詔為諸葛亮建立祠堂。</p><p class="ql-block">? ? ? ?蜀漢滅亡后,劉備墓就算不上宗廟了,于是在勉縣武侯祠建立后大約50年,兩晉之交割據蜀中的李雄就在成都建立武侯祠,歷代留存,所以才有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 ? ? ? 到明初,朱元璋的兒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到成都見武侯祠香火旺盛,而劉備的昭烈廟人煙稀少,覺得不合君臣之禮,于是將武侯祠撤去,把諸葛亮的香火搬進昭烈廟里,但從此民間就將昭烈廟稱為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 ? ?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筑是 1672 年清朝康熙年間原址重建的。清人敬愛武侯更甚,所以將劉備殿設計為前殿而地勢稍高,諸葛殿設計為主殿而地勢稍低。盡管門上牌匾還是漢昭烈廟,但廟主成了武侯,只以地勢高低來區分君臣。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三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發展形成,也是影響中華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重要文化之一。成都武侯祠作為三國文化展示的重要物化地,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著各自的理解與認知,牌額、楹聯、石刻、文臣、武將等等就是重要的體現,這些已然內化為武侯祠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著后世的三國文化。</p> <p class="ql-block">? ? ? ?煮酒論英雄,曹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p> <p class="ql-block">? ? ? ?三國,不只是烽火連天、爾虞我詐,還有更多的忠義良舉。</p><p class="ql-block">? ? ? ?紅墻夾道可以說是肅穆的武侯祠中最柔情的部分,這大概是因為墓中還葬有先后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吧。紅墻青石路的夾道,通向沉睡了1700多年的一代君王。夾道上,可以看到兩旁是紅色的院墻,外面生長著茂密的修竹。整條紅墻夾道就這樣掩映在蒼翠的竹林之中。</p> <p class="ql-block">? ? ? ?武侯祠千百年來祭奠不斷,推崇備至,大概人們看重的是諸葛亮的人生氣節與忠貞不二的精神,所以立廟供饗,或許這才是大浪淘沙后的“世道人心”?或許這才是武侯祠要告訴我們的千古不變的真諦!</p> <p class="ql-block">? ? ? ?當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旋律響起,腦海里的故事就浮現在眼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火燒新野、博望坡火攻、三氣周瑜、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p><p class="ql-block">? ? ?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 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決敵之資,惟仰錦耳</b></p> <p class="ql-block">? ? ? ?“錦里”秦漢三國時期成都以織錦、售錦為主的一條古街。在成都,諸葛亮扶持國營織錦業,將織錦工匠集中起來,筑城駐兵管理,并于城內設置管理織錦業的錦官。(繆鉞《成都設錦官始于蜀漢》)左思《蜀都賦》云:"封域之內","桑梓相連","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擢色江波。"這些"伎巧之家",就是錦官管理的錦工,他們分散在各自家中,用自己的織機為官府織錦,然后將成品上交。這些蜀錦在經驗收合格后,便作為季漢的戰略物資,以維持軍國之用。</p><p class="ql-block">? ? ? ? "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其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p><p class="ql-block">? ? ? ?蜀錦在三國蜀漢時期是及其重要的經濟來源,諸葛亮在《言錦教》中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可見蜀錦在當時經濟戰略地位。</p> <p class="ql-block">? ? ? ?現如今的錦里,則是一條集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為一體的休閑娛樂街區,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也充分展現了三國文化和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有錦里序,現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百年木板門,千載石板路。漫游錦官故里,爭仰蜀相遺徽。射弩、織錦、客棧,銅鑼聲聲,追尋逝水年華;刺繡、竹編、當鋪,花轎悠悠,勾起塵封記憶。結義園中,兩碗綠茶嘗川??;諸葛井里,一眼碧水映風云。蘭布幌子,遠搖百種錦圖;紅紙燈籠,近照三國食陣。大浪淘沙,歷史品味 。老街耶?網絡空調,盡領時代風騷;新景耶?窗花石刻,昭示傳統淵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人無衣不暖,衣無錦不麗。 蠶叢教養蠶,嫘祖創繅絲。錦江岸邊,浪戲排排濯錦妹,歌如潮;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曬絹姑,彩似霞。府河微瀾,不彰而流;錦里絲織,不脛而走。錦為兩漢益州貢品,三國蜀漢戰資。錦為身份象征,地位標簽。成都機杼聲響遏云,蜀郡女工衣覆天下。秦漢賤商賈,商賈縱然金如土,律禁穿錦衫;唐宋貴士子,士子寧可食無肉,習欲服紋繡。錦書一本,繡畫千幅。南絲綢路上,牛拉馬馱;東海濤中,船載帆推。西亞女用它扮美,波斯男以其示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百米古道詩與畫,兩千年桑海雷和電。環武侯以同體,面世界而共輝。聚川西舊俗,匯蜀漢遺風。歷史精品,復得更需珍惜;人類遺產,參與即是關愛。游武侯,計從心來;逛錦里,幻若夢臨。休閑成都,來了不想走;人文錦里,走了欲再來。古祠新寵,碑碣匾聯園苑,絕佳影視基地;老樹嫩枝,吃住行游購娛,臻善旅游名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名彰漢唐,街納古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功著三國,客聚五洲。</span></p><p class="ql-block"> </p> 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李白《蜀道難》</span></p> <p class="ql-block"> 對古蜀國的認識,應該有兩個維度,一是文獻和傳說,二是實地考古。據西漢揚雄所著的《蜀王本紀》和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記載,古蜀國共經歷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五個王朝。 這便是古蜀國“三王二帝”中最初的三位蜀王。</p> <p class="ql-block">? ? ? ?相傳第一代蜀王蠶叢善于養蠶,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帶。聽說成都平原地勢開闊,沃野千里,更適于養蠶,蠶叢便率領他的部族從岷山走向了成都平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蜀國的“蜀”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由一棵彎曲的桑樹和樹下一只蟲構成的。這也說明蜀國最初就與蠶有著極深的淵源。</p><p class="ql-block">? ? ? ? 蠶叢氏部族人的長相和穿著十分奇特?!度A陽國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意思就是說,蠶叢王的眼睛向前凸出。</p><p class="ql-block">? ? ? ?第二代蜀王柏灌的故事較少。柏灌之后便是第一個真正建立古蜀王國的人——魚鳧氏。魚鳧一詞,多數學者認為是四川地區常見的魚鷹,又叫鸕鶿。</p><p class="ql-block">? ? ? ?讓魚鳧退出歷史舞臺的是來自云南的杜宇。在戰勝魚鳧稱帝后,號望帝。他給蜀人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古蜀人從漁獵的生產方式進入了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的社會。</p><p class="ql-block">? ? ? ?望帝杜宇后來把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鱉靈,號稱開明帝,也就是叢帝。開明王朝時期,發生了幾件對成都意義頗大的事情,一是遷都。開明王朝最初定都于郫,后來遷至成都,結束了蜀人自岷山進入平原以來的不斷遷徙。尤其是2000年成都商業街發現大型船棺墓群,證明這是戰國早期開明王族墓地,也是古蜀都城已進入今天成都市區腹地的明證。第二是不斷擴大疆域,至戰國時代疆域“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皤”,成為中國西南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三是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四是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手工業,這一時期的漆器精美絕倫。還出現了官方市場“成都市”。</p><p class="ql-block">? ? ? ?不過后來,蜀國終不抵秦國兵力,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攻滅了巴蜀。</p><p class="ql-block">? ? ? ? 這便是文獻里古蜀國“三王二帝”更迭的故事,現在讓我們再從考古的角度審視古蜀人由遠及近,最后定居成都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 ? ?古蜀文明是一個和中原華夏(夏商周)并列存在的文明,有自己的傳承系統,也有自己獨立發展的空間。直到戰國時期,古蜀國才被秦國所滅,從此消失于歷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 ? ?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是古蜀大地上兩顆耀眼的明珠,其考古文物證明,當時已經擁有了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和成熟的黃金加工技術,這些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共同構成了中華古文明。</p> <p class="ql-block">? ? ? ?走進金沙遺址和成都博物館,徜徉在各種精美的史前青銅器物、黃金器物之間,深深感慨古蜀文明發展的高度,在這些精美的器物中,幾乎沒有兵器,維系文明高度發展的不是武力統治,卻是宗教神靈的祭祀。在這一時期,宗教祭祀在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把祭祀看得比天還大,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們只在乎祀,整個遺址幾乎沒有看到兵器,不靠武力來維系政權,靠宗教、思想來進行統治,像神權國家。</p> <p class="ql-block">? ? ? ?寶墩文化、三星堆、金沙遺址、十二橋文化等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而神秘的青銅器,如跪坐頂尊人像、青銅神壇、龜背形網格狀器、大型青銅立人、青銅神樹、縱目面具、青銅神像、黃金面罩、太陽神鳥、金杖、大量玉器和象牙,都令人驚嘆叫絕,這樣重要的文物,勾勒出來了古蜀文明的發展高度和豐富的地域特色,極大地豐富了古蜀文明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 ? ? 文物不言,威儀自語。三千多年前,古蜀金沙人披沙揀金,鑄造出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等圣物,托起對日月神靈的崇拜。三千年后,消失在歷史中的古蜀人,正透過金面具,注視著世間的斗轉星移。</p> 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個響當當的稱謂</b></p> <p class="ql-block">? ? ? ? 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秦入蜀結束了燦爛輝煌的古蜀文明,那么近代的川軍出川抗日則是一個偉大而悲壯的壯舉。</p><p class="ql-block">???????到了四川,到了成都,無法不去探尋一支英雄的隊伍——川軍的足跡。我覺得應該有一座川軍抗日紀念館,來紀念那些英勇無畏的人們?;蛟S有,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不過,在人民公園、成都博物館,我都看到了川軍的足跡,更看到了川軍魂。</p> <p class="ql-block"> 去過人民公園的人可能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體驗了成都的慢生活,記住了鶴鳴茶社,蓋碗茶、采耳、棋牌是慢的組成部分,但我要說卻是近現代的可歌可泣英雄壯舉,出川之后,再也未歸,在一聲聲“川娃子,我帶你回四川”的悲壯呼喚中,定格了自己的生命,命名了一個響當當的稱謂——川軍。</p> <p class="ql-block">? ? ? ?成都市人民公園原名成都市少城公園,始建于1911年,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公園之一,也是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園。</p><p class="ql-block">???????少城公園與中國近、現代的兩個重大史事密切相連,一是辛亥革命,一是抗日戰爭。今天當我們站在祠堂街東、西任何一端,都能看到兩個標志性的建筑,一個是“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另一個是被成都人親切稱呼為“無名英雄”的“川軍陣亡將士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 ?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成都市人民公園東門廣場,這也是當年川軍出川誓師大會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 ?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川軍七個集團軍共40余萬人即赴前線殺敵??箲鹌陂g,四川籍將士350余萬人加入國民革命軍等部隊出川抗日,傷亡達64萬之眾(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傷亡人數居當時之冠。</p><p class="ql-block">? ?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紀念川軍將士血染疆場,各界呼吁和發起了募捐運動,修建一座“無名英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雕塑大師劉開渠設計并取名為“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最終選中川軍一位班長張朗軒,成為“無名英雄紀念碑”雕塑的原型模特。</p><p class="ql-block">? ? ? ?紀念碑坐西南朝東北,由基座、碑體、塑像三部分組成,整體高約8米。紀念碑塑像造型是國民革命軍人,身背大刀、斗笠、背包,身著短褲,扎綁腿,穿草鞋,手握步槍,跨步向前,即刻準備沖鋒。</p><p class="ql-block">? ? ?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是川軍浴血抗戰的真實形象,是中國抗戰歷史的光輝象征。這是一個戰士的雕塑,這是一支抗日軍隊的雕塑,這也是一個民族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劉湘</span></p> <p class="ql-block">? ? ? ?當人們習慣把漢昭烈廟叫著武侯祠,在人民公園建起川軍紀念碑的時候,足以說明,只要是對人民對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銘記傳頌,正如鄧小平在劉少奇的追悼會上所說:好在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p> <p class="ql-block">? ? ? ?川軍,川軍魂!</p> 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b></p> <p class="ql-block">? ? ? ?都江堰是這次行程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就是沖著都江堰的名聲去的,課文里學過、老師講過、朋友說過,人們津津樂道無限感慨的是都江堰充分利用自然規律的精妙設計,課本插圖、老師畫圖、朋友照片看了多次,但卻一直未曾目睹她的容貌,都江堰三個字就這樣縈繞心頭,這次終于有機會看看這千年古堰的真實容貌,目睹它的芳容來了解學過的治水原理,這恐怕就是所謂的理論聯系實際。</p> <p class="ql-block">? ? ? ?據《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p> <p class="ql-block">? ? ? ?現代人介紹都江堰都稱之為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分水堤壩,名為“金剛堤”,它將岷江分為近西一側的外江和靠近玉壘山一側的內江,堤壩的頂端名為“魚嘴”,魚嘴可以根據水流的流量,按固有比例實現分流,在豐水期,岷江徑流量大,流經魚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進入外江,四成進入內江,而枯水期則恰恰相反,這便是“四六分水”,可謂精巧絕妙。</p><p class="ql-block">????????魚嘴還具有排沙的功能,以洪水期為例,大量的水流進入外江,同時也帶走了大部分沙石,而進入內江的沙石,則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來處理,在金剛堤的末端,有一段名曰“飛沙堰”的低矮堰體,僅比河,高出約2米,一般情況下,它屬于內江堤岸的一部分,當洪水來臨時,內江水位迅速抬升,高過堰體的水流,便會溢出至外江,與此同時,內江中的沙石,也會在河流彎道環流作用下,沿著堰體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飛沙堰“。</p><p class="ql-block">? ? ? ?第三部分,則是一道位于玉壘山山脊上的缺口,內江水經此缺口,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而且其細長如瓶頸,可像水龍頭般控制進水量,人們贊其為“寶瓶口”。就這樣,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外加其他輔助設施,便組成了這座宏偉的超級工程都江堰。</p><p class="ql-block">????????整個?工程遵循因時制宜,自流灌溉原則,采用“無壩引水”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岷江出水口的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律,三位一體,有效地解決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問題,構成了一套科學完整的自動排灌系統,孕育了“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食無荒年”的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 ? ? ? 穿行在這三部分之間,大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只有攀上高高的玉壘山,登上直插云霄的玉壘閣,整個都江堰盡收眼底?!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那是外江,那是內江,那是魚嘴、那是飛沙堰、那是寶瓶口、那是離堆,好像一個個零部件在玉壘閣的指導下才組裝完成,得以運行千年而不朽。以此看來,玉壘山的海拔外加上玉壘閣高度,就是李冰的治水思想和精神情懷,樹立起一個后人無法企及的精神思想標桿。</p> <p class="ql-block">? ? ? ?遺憾的是沒有走完都江堰的角角落落,沒有去秦堰樓,沒有穿行松茂古道,沒有看到南橋的藍眼淚……這些遺憾就如你的生活,每天都充滿著收獲,同時也伴隨著遺憾。生活從來不相信眼淚,無論它是南橋還是北橋,無論他是綠色還是藍色。</p> <p class="ql-block">? ? ? ?從玉壘閣下來,回頭再看一眼都江堰和登山的臺階古道,慕名而來的人群依然擁擠不堪。不知道李冰看到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不知道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初衷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還剩多少,是四還是六?但岷江水流不息,都江堰固守天府之源,成就了天府沃土,旱澇從人,不知饑饉,食無荒歲盛世景象。后世站在了前人的肩上,伴隨著時間與江水,接續奮斗,就像第三十一屆大運會那樣——成都成就夢想。</p> 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千巖迤邐藏幽勝,萬樹凝煙罩峰奇</b></p> <p class="ql-block">? ? ? ?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并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p> <p class="ql-block">? ? ?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胺Q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圣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后,在上清宮附近的圣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圣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 ? ?穿行在山林之間,聽著講解器里邊的介紹,回觀亭臺道觀,愈見山之清幽,道之莫深,正所謂“青城天下幽”“問道青城山”。沿著臺階石路拾級而上,一路都是高大蒼翠的樹木,一心向上,筆直參天,環抱之粗,棟梁之才,不時留步抬頭仰觀,感慨無限。久居關中,見慣樹木的婆娑,以筆直參天而驚嘆的樹木很少見,看到古建上的合抱之木、通天之柱很不理解,哪里有這樣的樹木呢?到了青城山,這樣的樹木可謂比比皆是,枚不勝舉,不僅山上眾多,街頭公園也隨處可見,甚或杜甫草堂里的樹木因為過于高大還裝上避雷設施,這大概也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 ? ? ?走一遭青城山,道沒問多少,卻幽盡抒懷,感慨萬千,青城天下幽,山不欺我。</p> 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b></p> <p class="ql-block">? ? ? ?錦里和寬窄巷子是古色古香的街巷,無奈濃郁的商業氣息壓抑得喘不過氣,很難和成都的安逸慢生活畫上等號,可能是因為慕名而來的外客打破了那里的祥和安逸,才讓那里邊的嘈雜擁擠,但這種嘈雜擁擠卻是繁榮的外在表現,是多少經歷過疫情沉寂的人們心目中期盼。</p> <p class="ql-block">? ? ? ?春熙路和太古里卻是現代商業的代表,高檔的鋪面,高端的產品,不菲的價格,讓許多像我這樣的外鄉人只能是慕名走走轉轉看看,但這里的裸眼3D大屏、IFS的爬樓熊貓卻是網紅打卡之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現代化的成都,應該也算是二十一世紀的三星堆吧。</p> <p class="ql-block">? ? ? 奎星樓街、建設路小吃街都是小吃一條街,專營各種地方特色美食,要是你是一個標準的吃貨,也愿意做吃螃蟹的第一人,那么你可以從早上走到晚上,從白天吃到黑夜,酸甜苦辣咸,盡情讓你品嘗。</p> <p class="ql-block">? ? ? 錦城,穿越了古今,充滿了生活樂與趣,只要你的錢包夠鼓,只要你的胃夠大,只要你的時間夠充足,這里是你體驗生活的不二之選。</p> <p class="ql-block">? ? ? ?火鍋、小吃是生活調節劑,但支撐生命的卻是饃饃、小菜、稀飯。比起火鍋小吃,我還是更喜歡稀飯菜饃,畢竟充實生命大部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日常,轟轟烈烈大紅大紫只是轉眼一瞬,就像這次行程一樣,雖然美好,但我還是渴望家的舒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b></p> <p class="ql-block">? ? ? ?行程結束了,想去的也都去了,去之前充滿了期待,臨走時回望,也遍布著一些遺憾,比如有的點位沒有走到,有的看得還不夠仔細,有的還沒有留下可供回憶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 ? ?回來之后,像老牛反芻一樣,把走過的看過的反復咀嚼,以致囫圇吞棗般地消化,這時才發現自己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旅程,走過了一段怎樣的路。</p> <p class="ql-block">? ? ? ?城都,帶不走的成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庆安县|
安西县|
尉犁县|
宜兴市|
东乡族自治县|
城市|
谷城县|
习水县|
青阳县|
新田县|
孟村|
龙岩市|
桃源县|
南川市|
六盘水市|
承德市|
邯郸县|
肃宁县|
高平市|
红桥区|
都安|
临夏市|
镇雄县|
东方市|
秭归县|
莲花县|
德化县|
鄂尔多斯市|
临城县|
新源县|
南江县|
沈丘县|
龙江县|
前郭尔|
佛冈县|
溧阳市|
蓝田县|
广东省|
西畴县|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