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h1><h1><b>戴著頭巾游伊朗(4)<br></b><b> ——從亞茲德到設拉子</b></h1> <h1></h1><h1> 7月27日,坐了6小時車,到達設拉子。設拉子地處伊朗西南部,是伊朗笫二大旅游城市。<br> 因為第二天,也就是7月28日就是穆斯林國家的重要宗教節日阿舒拉節,所以7月27日晚在設拉子會有相關節日活動。導游好心地增加了一個項目,帶我們去參加阿舒拉節活動。<br> 7月22日到達伊朗,導游就提醒我們,過幾天是阿舒拉節。伊朗人一般提前10天開始進入節日狀態,開始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所以作為游客要特別注意守規矩,別出錯。</h1><div><h1> 然后自然要了解這個“阿舒拉節”是怎么回事。<br> “阿舒拉”是阿拉伯文“第十日”的譯音。在伊斯蘭教歷中,阿舒拉就是1月10日。<br> “阿舒拉”原為猶太教的贖罪日,公元62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仿效猶太人的習慣,定這一日為齋戒日。后來因另設立了齋戒月,就把“阿舒拉”改為自愿齋戒日。而阿舒拉演變為節日,則是因為公元680年發生的一件事。</h1><h1> 公元680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候賽因對當時繼任的哈里發(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的領袖)不滿,攜家人離開麥加。在行抵伊拉克境內的卡爾巴拉時遭敵人追擊,全部戰死。這天正是伊斯蘭教歷的1月10日(阿舒拉日)。</h1><h1> 伊斯蘭教什葉派認為侯賽因是殉教圣徒,便把這一日定為什葉派的蒙難日和哀悼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什葉派穆斯林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阿舒拉日便發展成為伊斯蘭教圣日。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主要教派,伊朗的穆斯林基本屬于這一教派。<br> 在一些穆斯林國家,如阿富汗,伊朗,土耳其,阿塞拜疆,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和巴基斯坦,都將阿舒拉日作為公眾假期,我國寧夏等地的穆斯林也過這個節。由于伊斯蘭教歷比公歷每年約少10天左右,因此,阿舒拉節的日期在公歷中是不固定的。</h1><h1> 這么巧,我們的伊朗之行正趕上了阿舒拉節。這可以說是此次伊朗之行的重要收獲了。 </h1></div> <b>德黑蘭街頭為阿舒拉節升起的黑色旗幟</b> <h1> 留意一下,確實不難發現我們在伊朗期間,阿舒拉節的節日氛圍越來越來濃。<br> 首先街頭巷尾越來越多地出現黑色旗幟和一些印有經文教義的大小不等的黑色布幡。還有越來越多的伊朗人或穿上黑色長袍,或穿上其他款式的黑色衣服。因為阿舒拉節是蒙難日和哀悼日嘛,所以要掛黑旗著黑衣。<br> 導游雅音在那兩天因為總是需要帶隊前往人頭攢動的地方,為了方便我們在人群中隨時找到她,特別戴了紅頭巾。她半無奈半開玩笑地說,這兩天,只有我們的敵人才會戴紅頭巾,我是沒有辦法了。可惜,我們旅行團的某些團友,也不知怎么想的,在那兩天偏偏要身穿紅衣服。中國大媽愛紅裝,本不是問題,但如果更尊重他國習俗是否更好?</h1> <b>卡尚市某廣場的黑色旗幟</b> <b>某清真寺建筑頂上的的黑色旗幟</b> <b>在街頭看到的身著黑衣的人越來越多</b>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這兩天在晚上的街頭都看到一些小型聚會,并看到一些免費提供飲料的攤點。據說當年候賽因在被殺害前曾經饑渴交加,所以過阿舒拉節,講究派發飲料食物,以免再有人受饑渴之苦。說起來,我們也曾接受過這種饋贈。在游覽奧比楊納古村時,我與同伴路過一間掛著有黑色標語,擺有茶水的小棚。兩位老人打著手勢讓我們喝茶。我們以為這茶水是出售的,便掏出錢,他們趕緊搖手表示不收。我們很是不解,但還是喝了這茶水。后來導游說這應該就是節日贈送了。</span></h1> <h3><b>設在街邊的派發免費飲料和快餐的攤點</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了,回到7月27日的行程。這天下午五點半鐘,我們出發來到一個叫燈王之墓的地方。參加,不,應該說是圍觀阿舒拉節前夜的祈禱活動。為表示對穆斯林習俗的尊重,我戴上了黑頭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開始時也沒細究這“燈王之墓”是什么意思,一問導游,這地方真的就是一個墓室,是伊朗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第七伊瑪目卡迪姆的兩個兒子的墓室。建于公元835年,距今已有1188年。該墓室得此名,是因有人發現有一地方總是有光透出,于是尋光發掘,才發現了這個墓室。墓室很大,其中有一具身著盔甲的遺體,所戴戒指上刻有文字"驕傲屬于真主,穆薩的兒子艾哈邁德"。后來在旁邊又發現了第七伊瑪目另一兒子的墓室。該陵墓后來不斷擴建,又在附近修建了清真寺和神學院。到了14世紀,這里已經兼具清真寺功能,成為伊斯蘭教的朝圣中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2022年的10月26日,我們到伊朗的幾個月之前,“燈王之墓”發生槍擊事件。恐怖分子使用自動步槍向朝拜者開槍,造成十余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因為此事,我們進入燈王之墓不能帶相機,不能背大包,小包也要開包檢查,并有工作人員大致搜身。</span></h1> <p class="ql-block"><b>燈王之墓外觀</b></p> <b>燈王之墓的庭院</b> <b>燈王之墓內部</b> <h1> 進入“燈王之墓”,頓時驚住,簡直有被亮瞎雙眼的感覺。那大廳從墻壁到穹頂,貼了大量玻璃馬賽克。經白日的日光,晚上的燈光映照,不同角度不同切面的紛繁細致的玻璃讓光線沿不同角度反射,光在光滑的玻璃上游走,一片細細碎碎的晶瑩營造出璀璨閃爍、流光溢彩、如夢似幻的效果。</h1><h1> 那是一個僅用玻璃與光的折射便塑造出來的奢華幻境。置身其中,好像走進了一個水晶宮。</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的能用上“嘆為觀止”這個詞。我想,無論什么人來到這里都會被這種極致的美所打動。讓人無奈的是,我們用手機拍的照片完全無法復原燈王之墓的美。</span></h1> <h1> 在這個美麗奢華之所在,有信徒在安靜的禱告。我們則安靜地旁觀,感受著一種空靈與寧靜,仿佛靈魂都被輕柔的凈化。直到信徒們要在墓室開始正式集體禱告了,我們才按要求退出。一路上還在回味燈王之墓的美麗奢華與寧靜肅穆。</h1> <h1> 7月28日,伊斯蘭教歷的1月10日,穆斯林的重要宗教節日阿舒拉節。從7月27日起,伊朗全國放假兩天。街上所有商店關門,許多旅游景點也關閉。我們能做的就是繼續圍觀阿舒拉節盛況,然后再逛逛一些仍然開放的景點。<br> 阿舒拉節游行在燈王之墓附近的街區舉行。游行者一律男性,一律黑衣。他們簇擁著音響車,在音樂聲中和吟唱者的歌聲中,邊走邊有節奏的用一把金屬網刷象征性地拍打自己的肩背,應該是以此表示對當年的遇難者的感同身受。我聽不懂他們所吟唱歌曲的歌詞,卻被那旋律中的悲涼所打動,差點有淚滑落。<br> 據說在某些穆斯林國家,人們過阿舒拉節,一些穆斯林會鞭打自己,甚至用刀割自己,直至鮮血淋淋,以示紀念與哀悼。但導游雅音說,伊朗不允許這樣。<br></h1> <b>阿舒拉節的游行隊伍</b> <h3><b>阿舒拉節的游行隊伍</b></h3> <p class="ql-block"><b>游行者用一把金屬網刷象征性地拍打自己的肩背</b></p> <b>游行者踩著音樂節拍,有節奏地行走</b> <b>幾位少年也來參加游行</b> <h1> 不少市民攜家帶口地參加活動,也有時尚青年結伴而行,更有信徒虔誠而至。據導游雅音說,參加阿舒拉節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而伊朗的阿舒拉節也不如其他一些穆斯林國家來得隆重。<br> 街上到處設有派送免費飲料食物的攤子,還有人用托盤將飲料送到人們面前。我們一路喝著各式冰飲,甚是享受。像我們這樣來圍觀阿舒拉活動的外國人似乎不多。所以,我們看風景,熱情的伊朗人也把我們當風景。一路上不斷有人與我們打招呼,不斷有人邀請我們合影。 </h1> <h1> 按規矩,信徒們于中午12點在燈王之墓舉行集體祈禱。而且這祈禱必須在室外舉行,因為候賽因一行遇害前做的最后一次祈禱是在被追殺路上,是在室外。集體祈禱結束后,將把所有懸掛的旗幟、宣傳布幡及其他宣傳品都一把火燒掉,因為當年候賽因一行被殺害后,他們的物品也被燒掉了。<br></h1><h1> 阿舒拉節應該是一個痛苦的節日,一個能夠提醒人們不忘過去,不忘信仰的節日。當然,現在對一部分的伊朗人來說,阿舒拉節就只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好好休息或外出度假的節日了。但不論如何,仍然慶幸,一個普通的旅游,趕上了一個特別的節日。</h1> <h3><b>不少市民攜家帶口地參加活動</b></h3> <h3><b>這是參加活動的伊朗女子的標準著裝</b></h3> <h3><b>人們進入燈王之墓參加集體祈禱</b></h3> <h1><p></p></h1><h1> 結束對阿舒拉活動的圍觀,我們來到綠鏡清真寺。這也是一個美到極致的清真寺,讓我對伊朗建筑師及工匠的敬佩又上一個臺階。</h1><h1> 綠鏡清真寺原名圣祠清真寺,建于1200年前。與燈王之墓一樣,這也是一個墓室。葬身此墓的是燈王之墓墓主、什葉派第七伊瑪目的侄子。看來這個第七伊瑪目真的是有錢,也真的重視人的往生世界。</h1><p></p><h1> 與燈王之墓類似,清真寺內部四壁和穹頂鑲滿了璀璨奪目的綠色和白色鏡片。大小不同,切割面各異的鏡片在燈光的作用下相互映照,互相折射,使整個廳堂變得瑩光閃閃,璀璨無比,像一座綠色水晶宮,又像一個夢幻世界。同樣無奈的是,由于過多的光線折射干擾,也因為拍攝對象美到極致,相機手機反而拍不出它的五彩繽紛、璀璨晶瑩。</h1> <h1></h1><h1> 設拉子的旅程注定多彩。先是黑色的阿舒拉節,然后是綠色的清真寺,再然后是一個粉色鹽湖。<br></h1><h1> 我們此行主要在伊朗中部,大多是沙漠地區。前幾日,所到之處,主色調是黃色。相形之下,設拉子的色彩確實豐富得多。有了大片綠色農田,有了色彩更豐富的景點,尤其是馬哈爾盧粉色鹽湖,它在伊朗之旅中可算是一個另類。</h1><h1> 在離設拉子市區一小時車程處有600多畝鹽湖,所產的鹽主要用于工業。鹽湖其實大部分是干涸的鹽堿地,小部分有水的區域就會粉色蕩漾。鹽湖水之所以呈粉紅色,是因湖水中嗜鹽微生物在鹽分濃度高的環境中旺盛繁殖而產生紅色素,從而形成了粉紅色的浪漫鹽湖。</h1><h1> 據說,看鹽湖的最佳時間是正午一點左右。這時候陽光強烈,湖水顏色也粉得漂亮。我們去得太晚,6點多了,已經接近夕陽西下,湖水就紅得有點發暗。回來還要給照片提亮度。而且,還沒等我們看過癮,拍過癮,就沒有陽光了。另外,提醒一下,去看粉色鹽湖,最好穿白色衣服。我那天抓了兩位身著白衣的團友做模特,幫她們拍照。白色與粉色交融,很漂亮,還有點夢幻感。</h1><p></p> <h1> 設拉子還有一個網紅打卡點,就是粉紅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建于1876年。正經名字叫莫克清真寺。清真寺中的冬宮采用有粉紅色玫瑰圖案的瓷磚裝飾外墻,這個清真寺因此被稱為“粉紅清真寺”。<br></h1> <h1></h1><h1> 粉紅清真寺最熱門的拍照點是一個祈禱廳。大廳裝著落地的彩色玻璃窗。清晨,陽光透過五彩玻璃,在墻上,在美麗的地毯上形成美麗的光斑,讓人宛如置身萬花筒之中。在那五彩光中拍照留影,成為游客的心頭好。當然,游粉紅清真寺必須在上午,否則就看不到這景象。<br> 這個清真寺也要求女士身著長袍入內。在那樣的環境中,身披長袍拍照,正好。</h1> <h1></h1><h1> 接下來的的行程均與波斯帝國相關。<br> 波斯帝國,伊朗的一個歷史政權。嚴格意義上的波斯帝國是指從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先后存續了22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個時期大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波斯王朝在200來年間,開疆拓土,一度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br> 此后,伊朗經歷了幾個王朝,但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于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據說是到了1925年,伊朗的最后一個王朝巴列維王朝,才將國家正式命名為伊朗。</h1><h1> 朝代更迭,但只有220年的波斯帝國在伊朗歷史上留下的影響不可磨滅。就象今天,我們到了伊朗,沒有人問我們是否來自 China,而是問我們是否來自“秦”,應該也是那個統一了中國的“秦”在伊朗人的認知中足夠偉大。<br> 同時,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給伊朗留下了很是壯觀的遺址。據說波斯王國時期崇尚巨型,所以我們看到的波斯遺址都足夠巨型。</h1> <h3><b>波斯波利斯王宮遺址遠景</b></h3> <h3><b>波斯波利斯王宮遺址全景</b></h3> <h1></h1><h1> 波斯王朝最重要的遺址當推古波斯帝國的宮城遺址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也是伊朗最重要的考古遺址。可以說去伊朗,必看波斯波利斯。<br> 波斯波利斯宮城始建于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時期,經歷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塔薛西斯一世三代國王,用了60多年才得以完成。<br> 宮殿群主要建筑物包括大會廳、覲見廳、宮殿、寶庫、儲藏室等。全部建筑用灰色大石塊建成,外表常飾以大理石。 </h1><h1> 對波斯波利斯遺址用壯觀來形容就對了。四處遼闊,巨型大石柱直指青天,還有各種巨型的石柱基石及其他建筑構件矗立。讓人不難想象這個宮殿群當年的壯觀魏峨。從遺址現場的遺存許多大石柱、大石墩看,當年的建設者就是求高求大求壯觀。再從那許多精美的雕塑和浮雕看,波斯波利斯又并不是傻大個。</h1> <h5><br></h5> <h1> 王宮入口處,左右各設有寬7米的111級臺階,很有氣勢。雖然為了保護古跡,在石階上鋪設了木板,但仍然可以說我們與2000多年前的波斯人走在了同一階梯上。</h1> <h1> 薛西斯一世時期建造的 萬國門,高18米,門上的巨型人首牛身鷹翼的守護神,顯示著帝王的君威,還有“萬國門”這稱謂,頗有“雄霸天下”的氣勢。</h1> <h5><br></h5> <h1> 覲見大殿是波斯帝王接見朝貢團的地方。殿內大廳估計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支撐屋頂的石柱高18米,柱頭有公牛雕飾。在覲見大殿旁邊還設有等候廳,求見帝王者要在這里等候。</h1> <h1> 下圖為哈迪什宮殿,薛西斯一世的私人寢宮。當年四周有36根石柱。</h1> <h5><br></h5> <h1> 在覲見大殿的東面有兩段巨大的儀式用階梯,階梯側面雕有大量浮雕。下圖這一幅展示的是來自不同屬國和民族的朝貢者或手捧金銀珠寶,或是牽著獅子、麒麟、駱駝等列隊,進入覲見大殿的場面。四方來朝,可見當時的波斯帝國是何等威風。</h1> <h1> 再看看下面這幅名為《薛西斯接受朝拜》的浮雕,它收藏于伊朗國家博物館,并成為鎮館之寶。這一浮雕展示的是薛西斯接受到訪者朝拜的場景。很喜慶的畫面,其中卻藏著一個后來發生的悲情故事。圖中手執權杖坐在寶座上的是薛西斯一世,其后站立者是他的長子,也即太子;太子身后兩位面帶微笑的是薛西斯一世的寵臣。后來就是這兩名畢恭畢敬的寵臣殺死了薛西斯一世,又栽臟于太子,攛掇薛西斯的幼子殺死兄長自立為王。這其實是一個在不同國度不同時期都經常發生的很濫的故事,但也還是故事。</h1> <h1> 公元前330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攻占了波斯波利斯。據說希臘人在王宮發現了驚人的寶藏,光是銀子等財寶,就用了10000頭騾子加5000匹駱駝才運走。本來亞歷山大大帝經他人勸說已經決定不毀壞波斯波利斯。不料,在慶賀勝利的宴會上,在眾人皆醉之時,隨軍而至的一位與波斯有國恨家仇的雅典高級妓女泰依斯言辭激烈地慫恿亞歷山大燒了這個宮殿,在場眾人也紛紛應和。亞歷山大激情上頭,便帶領將士放火燒毀了波斯波利斯一切可以燒毀的東西,只留下一堆巨石和諸多遺憾。</h1><h1> 但就是這殘破的遺址仍然提供了許多關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貴資料。波斯波利斯于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1><h1> 曾經的輝煌己逝,留下壯觀的王宮遺址震撼后人。</h1> <h1> 距離波斯波利斯不遠處的波斯帝陵也是壯觀。它是處于一座高聳的山崖,是在陡峭的巖壁上鑿出來的。陵寢整體保存完好。在帝陵最右邊巖壁上,有多幅薩珊王朝時期的浮雕,生動記錄了波斯王朝的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四位波斯帝國國王的亡靈就在崖壁上高高地俯視他們曾經統治的土地。</h1> <b>波斯帝陵全景</b> <b>四座陵寢中的一個</b> <b>著名的薩珊浮雕</b> <b>按生生不息原理,這些戈壁小草是否一直在陪伴4位大帝</b> <b>這些是否也是</b> <h1> 因為與波斯王朝的淵源,也因為特定的經濟文化地位,設拉子又成為“文化、玫瑰、愛情和花園之城。</h1><h1> 伊爾姆花園,又稱天堂花園,是伊朗園藝景觀中最美麗的花園。花園已有1500年歷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1><h1> 花園內有大片綠草、花卉、樹木,設拉子農業大學就設在花園內,里面的植物都是學生的作業。天堂花園唯一的建筑是一座三層的樓房,外墻用波斯瓷磚拼接出伊斯蘭特有的圖案,圖案中大量使用玫瑰花,與粉紅清真寺異曲同工。一問,原來這建筑就出自粉紅清真寺的設計建筑師之手。</h1><h1> 怎么說呢?還是那個感覺,伊朗的花園偏于簡陋,與國內花園與歐洲花園有差距。</h1> <b>天堂花園中唯一的建筑</b> <b>許多當地民眾帶孩子來此游玩</b> <h1> 我們看的另一個與文化、玫瑰、愛情和花園相關的是哈菲茲之墓。</h1><h1> 哈菲茲是十四世紀波斯偉大的抒情詩人,他一生創作詩歌約500多首,他的詩作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充滿浪漫情懷。在伊朗影響廣泛而深遠。據說伊朗人的家里都肯定有兩本書,一本是《古蘭經》,另一本就是哈菲茲的詩集。哈菲茲同時極具國際影響,他的作品曾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歐洲廣為傳播,得到很高評價。很多大詩人諸如歌德、普希金、萊蒙托夫、葉賽寧、愛默生以及哲學家尼采、丹納、黑格爾、恩格斯等,都給過哈菲茲以極高贊譽。導游雅音說,伊朗人愛戴哈菲茲,除了他的詩歌成就,還因為哈菲茲等杰出文學家以自己的作品使波斯文化、波斯語言得以傳承。哈菲茲所在的時代十分動蕩,波斯開始被蒙古人統治。之后的歲月,這個國家也經歷了無數風云變幻,但經典文學助推傳統文化一路綿延。</h1><h1> 哈菲茲之墓,幾乎是我們此次伊朗之行看到有當地游客最多的一個景點。由此可見哈菲茲在伊朗人心中的地位。</h1> <b>哈菲茲之墓,也叫哈菲茲天堂</b> <h1> 伊朗人喜歡把哈菲茲之墓稱為哈菲茲天堂。墓園中四季長青的植物圍繞著一個八角形的亭子,哈菲茲就長眠在八角亭中央的大理石石棺中。<br></h1><h1> 對于墓園,不少國家與我們有不同的理解。我們通常只有在祭掃時才去墓園,而一些國家會把墓園等同于一個可以憑吊先人逝者,又可以休閑游覽的花園庭院,哈菲茲墓園就是這樣。伊朗人喜歡漫步園中,或找一個角落坐一坐,讀讀詩,賞賞花。前兩日,我們參觀過的燈王之墓、綠鏡清真寺其實也是藝術化的殿堂。這就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h1> <b>八角亭中,眾人圍著的就是哈菲茲長眠的大理石石棺</b> <b>墓園中的書店,擺滿了各種版本的哈菲茲詩作</b> <h1><b><br></b></h1><h1><b>戴著頭巾游伊朗(五)</b><div><b> ——從設拉子到德黑蘭</b></div></h1> <h1></h1><h1> 7月30日,是伊朗之行的最后一天。頭天晚上,我們從設拉子飛回德黑蘭。<br> 德黑蘭是從1796年,伊朗倒數第二個王朝愷加王朝(又譯作卡扎爾王朝)起才被定為首都,伊朗最后一個王朝巴列維王朝及現存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繼續設都于此。所以與伊斯法罕、設拉子等古老都城比,德黑蘭被認為是小弟弟。<br> 在德黑蘭分別參觀了愷加王朝的格雷斯坦宮和巴列維王朝的薩德阿巴德王宮。</h1><h1> 格雷斯坦宮是愷加王朝的王宮,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拱形建筑造型,外墻采用了大量彩釉瓷磚,上有幾何與花卉圖案,色彩艷麗;內部裝飾則在不少地方采用伊朗傳統玻璃片鑲嵌工藝,豪華精致,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筑特點。我們只看了其中兩座宮殿,一座因玻璃鑲嵌而富麗堂皇,一座因裝有風塔而涼風習習。</h1><h1> 格雷斯坦宮的外墻裝飾與粉紅清真寺類似,也是滿墻粉紅玫瑰花。格雷斯坦宮因此又被稱為玫瑰宮。一問才知道,愷加王朝的當權者就喜歡這個。修建于1876年的粉紅清真寺,其設計者是照著格雷其坦宮的風格做設計的。這有點“君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意思。</h1><h1> 在伊朗的各王朝中,愷加王朝的口碑最不好。愷加王朝經歷了三代君王。首位君王阿加穆罕默德雖然統一了波斯,但卻是波斯歷代君主中最殘暴的一位,后來被他的兩個仆人殺死。另外,不知是三位君王中的哪一位,以妻妾達到上千位而著名。這格雷斯坦宮始建于薩非王朝,卻是在愷加王朝定都德黑蘭后又再擴建。不知這玫瑰花上墻是薩非王朝的事情,還是愷加王朝的事情。但一個如此熱愛玫瑰花的君王,想必不會是有宏圖大略,能發奮圖強的人。</h1> <h1> 薩德阿巴德王宮則是伊朗未代王朝巴列維王朝國王的辦公室和夏天居住的地方。它建在山上,有大片的森林、花園、草坪。主建筑被稱為白宮,始建于1931年。巴列維王朝是一個崇尚西方的朝代,薩德阿巴德王宮也因此有明顯的西化傾向。如建筑外表不再使用彩色瓷磚,而使用純色大理石。內飾也更多使用西方元素。伊斯蘭革命后,這里改為博物館,向人們展示國王曾經的生活,也展示王宮收藏的世界各國贈送的大量藝術品。我們在其中發現有中國的牙雕和雙面繡。</h1> <h3><b>薩德阿巴德宮的外觀已經相當西化</b></h3> <b>內部裝修也更多使用西方元素</b> <b>薩德阿巴德宮中展示的中國雙面繡</b> <h1></h1><h1> 另外,我們還在伊朗地毯博物館一睹波斯地毯的精美珍貴。</h1><h1> 根據考證,波斯地毯編織和生產的歷史至少已經有2500年,自古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以優良的質地、古樸雅致的圖案和精美的工藝受到世人的喜愛。地毯博物館展廳陳列著幾百幅各個時期所編的地毯,應該都是純手工地毯。一些地毯需要數位藝人花費幾年,甚至十來年才能織成。傳統的波斯地毯多用純羊毛、棉絲或棉線織成,圖案優美、工藝精湛。地毯染料從天然植物和礦石中提取,染色經久不褪不變。不少地毯都已有一、二百年歷史,至今仍色澤鮮艷,光彩灼灼。好的地毯年份越久越值錢,所以有人收藏地毯猶如收藏玉石珠寶。</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伊朗,多次聽到導游提及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去伊朗一定要了解這一革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實行了2500年的君主制,最后一個君主制王朝就是巴列維王朝(1925-1979)。這個王朝推行“西方化”,親美。并于1963年進行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限制宗教勢力等。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并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伊朗。伊朗的經濟、軍事一度走在中東前列。但過于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使經濟面臨瓶頸、物資短缺并出現通貨膨脹;過于西化,守引起了宗教人士不滿,也引出一些社會問題;貧富差距變大,激化了社會矛盾。同時也許君主制也已經無法再適應社會發展……終于導致社會劇變。1979年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就此終止。伊朗建立了除梵蒂岡之外的另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教合一是指政權和教權合二為一的政治制度。國家法律以宗教教義為依據,宗教教義是處理一切民間事務的準則。同時,伊朗也開啟了幾十年如一日與美國斷交、被美國制裁,卻頑強生存發展的歷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女性著裝必須遮蔽全身的規矩有宗教基礎和傳統依據。到了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1979),曾進行世俗化改革,曾禁止女性戴頭巾。但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后,女性帶頭巾又作為法規要求嚴格遵守。伊朗有一個《著裝法》,其中對女性著裝做出具體規定。我們因此才有了戴著頭巾游伊朗的特殊經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有朋友從伊朗對女性著裝的保守要求,推導出伊朗女性地位低下的結論,這好像太絕對了。據導游雅音介紹,伊朗女性日子過得還可以。伊朗習慣于男性養家。伊朗女性,在家父親養,出嫁丈夫養。如果離婚,男性必須按法律規定付給女性贍養費,那數額還不低。雅音還說了一般贍養費的數額,但我忘了。在伊朗,女性同樣享有受教育權利,讀到碩士博士的還以女性居多,因為沒有生話壓力,可以慢慢讀書。而且,參加工作的女性是沒有男性多,但似乎也不少。一路上,我們在旅游景點、酒店看到的導游和工作人員,有不少就是女性。雅音所在的旅行社,老板也是一位女性。</span></h1> <p class="ql-block"><b>位于德黑蘭的有一千多年歷史的</b><b style="color:inherit;">古蘭經門</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德黑蘭的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蘭經門</b></p> <h3><b>位于德黑蘭的古城墻</b></h3> <h1> 再說回頭巾。女性出門戴頭巾,那在伊朗是必須的。我們去伊朗,正趕上阿舒拉節,屬于嚴管時期。街上會有宗教警察巡查,碰到沒包頭巾的就會予以指出。所以導游每日都免不了強調女性要長衣長褲或長裙,不緊不透,包好頭巾。但我們畢竟菜鳥,時常被那條頭巾搞得手忙腳亂。天氣太熱,導游特許在車上可以不戴,結果經常下車時也忘了戴。另外,由于技術不到位,裝備不合適,又容易一不留意就頭巾滑落。每當這時,大家就互相提醒。一次有位團友頭巾沒戴好,甚至招來了宗教警察。</h1><h1> 不過,戴著戴著,幾天下來也習慣了,甚至有人戴出了感情。有團友說,以后會考慮多戴頭巾,夏天遮陽冬天擋風,還能增加女性嫵媚。再說了,入鄉隨俗嘛,去別人家做客就應該遵守別人家的規矩。</h1> <b>標準的伊朗頭巾女郎。后面只露一腦袋的紅頭巾就是導游雅音</b> <b>我的團友把頭巾戴出了五花八門的中國風</b> <p class="ql-block"><b>我這個只能說是接近規范,頭發及脖子沒有完全遮住</b></p> <h1> 伊朗之行讓我見識了異域風情,粗淺地了解了那個比中華文明更悠久的波斯文明。去伊朗,看的主要是人文景觀,而非自然景觀。所以去伊朗之前最好能對伊朗歷史有一個大致了解,到了后最好能有一顆愿意學習樂于了解的心。我們此行的伊朗導游雅音是一位美麗大方,開朗溫和,知識豐富,又樂于分享的優秀導游。每到一處景點,都能將相關的歷史人文娓娓道來。帶隊的廣之旅的楊導也是博學,說到伊朗歷史,哪年哪月對應的是中國的哪朝哪代,他可以張嘴就來,對許多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一路上我也不怕他們煩,有不明白的就問,結果收益非淺。另外,在伊朗10來天,我天天在朋友圈寫一段,既是想與朋友分享,也是逼著自己多聽多問多學,多動腦筋,多記東西。</h1><h1> 在伊朗的另一感觸是伊朗人的熱情友好。人種的關系,伊朗人普遍長得好看。首先一個個都長著一張好看的臉,臉部輪廓立體,五官清晰,高眉深目。更難得的是他們除了部分歲數偏大的,大多數人都身姿挺拔,儀態得體。很少看到有人背腰駝背、臃腫邋遢。伊朗女性按要求包裹嚴實,穿著樸素,仍然美麗。身著一身黑的伊朗女性,簡直魅力十足。我們開玩笑說,來伊朗,光是看伊朗人就已經是一種享受。這好看養眼的伊朗人再熱情親切,那就更讓人喜歡。</h1><h1> 在伊朗所到之處,總有人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而且不少人是用中文“你好”來與我們打招呼,也不知是如何判斷出我們是中國人的?當有人不能確認我們的國籍時,他們會問你們是來自“秦”嗎?我們習慣了“China”,有時對這個“秦”還真有點反應不過來。經此伊朗一游,算是強化了一個概念——我們來自“秦”,一個雖然短暫,卻是首次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錢同幣”,中華大一統的偉大朝代。 </h1> <p class="ql-block"><b>導游雅音和司機侯賽因在旅途中請我們吃西瓜</b></p> <h1> 再有,在伊朗大快朵頤也是很爽的。去之前聽人說伊朗的飯菜不好吃,就帶了6包榨菜。后來感覺很多余,勉強吃了3包,剩下的就留在酒店了。在伊朗,雖然沒有中餐,飯菜更接近西餐,但感覺還不錯。主食通常是米飯和一種薄餅,都好吃。米飯粒粒分明卻特別軟和,尤其好吃。蔬菜通常就是生的西紅柿、黃瓜、生菜、紫椰菜等拌沙拉醬,這吃法我能接受。倒是偶爾有煮熟了的蔬菜,往往都煮得發黃,就很難吃。肉類幾乎頓頓牛羊肉加雞肉,份量很大,味道也還行,其中有幾頓牛羊肉十分美味。</h1> <b>7月24日,在一個驛站寬闊的庭院里就餐</b> <h1> 伊朗的工藝品、藏紅花也很捧。工藝品以銅銀器皿和地毯為主。銅銀質地的花瓶,果盤等等很漂亮。如果是鑲綠松石的就更漂亮,也更金貴。那藏紅花應該便宜吧,5美金能買到一克品質不錯的了。那種伊朗人說是用來做菜的藏紅花就更便宜。</h1><h1> 當然,在伊朗,動不動就幾十萬,幾百萬的花錢,感覺也很爽。如每離開一家酒店,給服務生留的小費起碼50萬;上個廁所,偶爾碰上需要給小費的,小費標準是10萬。在伊朗的最后一頓飯,美味烤羊排,人均消費1000萬……我們一個個因此天天豪橫。</h1><h1> 7月31日,乘機返回。臨行前,與同伴搜搜錢包,兩人還剩400多萬伊朗幣。于是花300萬買了兩斤巴旦木,花100萬買了一小包玫瑰花干。最后20萬,實在不知道能買什么了。正好有一團友還剩有30萬,也不知能干什么用,就給了我們。我們集資50萬,買了一小包開心果,很小的一包。我們動輒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花錢的歷史就此告一段落。</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順便說一下,去伊朗要帶美金。人民幣無法使用。而刷維薩卡要多收10%的手續費,還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刷。</span></h1> <b>伊斯法罕大巴扎里的工藝品店</b> <b>這不是陶瓷,而是銅銀質地,以銅居多的器皿</b> <b>這是鑲了綠松石的</b> <h1></h1><h1> 戴著頭巾游伊朗,確實是一段很特別很美好的經歷。<br> 告別伊朗,把頭巾帶回來放進抽屜,把記憶帶回來與朋友分享,或許可以讓這種美好延續得長一點久一點。</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八宿县|
宁夏|
昌图县|
缙云县|
安义县|
江川县|
射洪县|
建瓯市|
长海县|
铜山县|
襄城县|
手游|
交城县|
平潭县|
临邑县|
汉中市|
和硕县|
泰安市|
长沙县|
光山县|
南江县|
浦北县|
吴川市|
洛阳市|
确山县|
龙口市|
通州市|
洛浦县|
麦盖提县|
博客|
博乐市|
咸宁市|
樟树市|
交城县|
碌曲县|
会东县|
栾川县|
馆陶县|
札达县|
汝州市|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