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所有慢性病、久病、重病、痛苦、磨難中的人,都值得反復細讀領悟</p><p class="ql-block">心是本源,萬物皆系于心,所有的病都是心先病了,心主神明,心病則神病,神病則不能統精馭氣,則精氣逆亂,精氣會過度的消耗 ,人有三寶精氣神,這個時候神亂了,精氣又亂又虛,人焉能不病 ?所以會進一步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吃西藥怎么可能好,故治萬病先治心,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未病乃病之因,病之本,已病乃病之相,病之表。相由心生,所以還得從心論治。</p><p class="ql-block">許多人患有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潛在疾病,直到最終發作才開始關注治療。然而,我只患病兩三年,為什么我無法找到一位好的中醫,中西醫都無法治愈我的病癥呢?期望通過十副、二十副藥來治愈已經存在的疾病,這是不現實的。如果這樣做可以治愈疾病,那么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的代價將會變得太低,人們會肆無忌憚地犯錯。</p><p class="ql-block">這個世界既不公平又公平。不公平的是表面現象,如果只看現象,就會抱怨,心態消極,無法接納治療,無法與身心靈相融合。若陷入這種怪圈,病就永遠無法痊愈。公平的是因果,一切皆由起心動念所決定,當下所受皆是果。你現在所面對的結果,是之前十年、二十年的想法和行為所造成的。承認問題存在是覺醒的開始,也是走出陰霾的開端。遇事不順,反思自己。</p><p class="ql-block">中醫學上的“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它不僅僅是解剖學上的心臟器官,更是一個涵蓋思維、觀念、認知、情緒等方面的綜合體。在中醫學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器官,它還包括了心氣、心血、心陰、心陽四個方面。心氣是指心臟的功能,它主宰著人體的血液循環和氣血運行,同時也掌管著人體的思維和情緒。心氣的暢通與否,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狀況。心血則是指心臟所主宰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對于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如果心血不足,就會導致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受損,甚至引發一系列疾病。心陰和心陽則是中醫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它們是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心陰主要指心臟的陰性能量,它能夠調節人體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狀態。而心陽則是指心臟的陽性能量,它能夠提供人體的能量和熱量,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和生命活動。總之,中醫學中的“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僅僅涵蓋了人體的器官,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人體的思維、情緒、氣血、陰陽等多個方面,對于人體的健康和生命活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三維空間內,最耗費能量的是與心靈有關的情緒和思維等情志因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物質和能量的結合體,人也不例外。人的肉體、血液和水分是物質,而人的精神、思維、動力、溫度和善心則是能量。當一個人生病時,其能量水平就會降低,因此病人會感到乏力、頭暈、反應遲鈍、失眠多夢、臟腑功能減弱、不孕不育等等。減少精神內耗、降低欲望、積德行善是積累能量最好的方法。能量相當于陽氣,當能量充足時,陽氣也就充足了。陽氣足夠強壯,就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和祛病能力。陽氣強壯固密,營衛調和,可以防御外邪;脾陽健壯,可以運化精微,營養身體;腎陽充足,可以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運行,強壯身體,延長壽命。這正是中醫所講的“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的養生境界。</p><p class="ql-block">過度思考、瞎想亂想、妄想執著,這些都是我們常常會犯的錯誤。當我們的思維過度活躍時,我們的心靈也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情緒會變得不穩定,我們的心態也會變得消極。這種負面情緒會消耗我們的生命能量,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感到疲憊不堪。如果我們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下,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會受到影響。我們的心臟、大腦、神經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導致氣機紊亂,氣結,甚至影響我們的消化系統。這時,所有的藥物和理療都只是暫時的緩解,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放松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的心態和情緒。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不要讓它們過度活躍。</p><p class="ql-block">人生了病都是身體出現了偏差,為什么身體會出現偏差呢?是因為你的思維,觀念,認知出現了偏差,而這些出現了偏差,你的行為和習慣就會出現偏差,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偏差。這個時候喝中藥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差,那為什么有很多人長期喝中藥就效果不好呢?舉個例子,藥物進入人體是要帶著人體向左轉的,而你非要向右轉,藥物它是扭不過人的,它只能跟著你轉,不能到達病所,所以這個時候喝中藥不僅沒有用 反而還會加重。為什么你非要向右轉呢?因為你的執念重,你放不下,你太糾結,你怨天尤人,你總是你以為你認為。人最大的無知不是你不知道什么,而是你自以為知道什么。人最大的無知,是對自己無知的無知。</p><p class="ql-block">現代醫學認為大腦只占人體重量的2%~3%,消耗的能量卻占人體的20%~30%。</p><p class="ql-block">而能量來源于脾胃,所以過度思考,欲望太強,會傷脾胃,脾胃一虛,百病叢生,對所有的藥物吸收率都下降,就會療效很低。</p><p class="ql-block">脾胃一虛會導致肝郁,肝氣不升,胃氣不降,人體所有的營養來源都會匱乏,同時糟粕垃圾也排不出去,堵在體內時間長了,腫瘤,結節,硬化不就出現了。</p><p class="ql-block">而欲望和情緒最消耗能量,欲望大于能力而又極度缺乏耐心的時候,就更消耗能量了。慢慢的你就會焦慮了,進入精神內耗,慢性自殺的怪圈了。</p><p class="ql-block">人生,無論你怎么精心策劃,都逃不過宿命的安排。命中有時終須有 命中無時莫強求,你強求的結果只有一個讓自己受傷,受傷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畢竟痛苦是讓人領悟的最好的方式,但你要及時止損,先迷后得才行。</p><p class="ql-block">黃帝內經云:思則心氣上通于囟,腦髓實則思易得,過思則心火爍腦,頭暈,眼花,耳鳴之象立見,而髓傷也,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門溫養,則髓易充也。</p><p class="ql-block">多記損心,多言耗氣;心氣內損,形神外散;初雖不覺,久則為弊;</p><p class="ql-block">所以佛家講禪定,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靜能生慧,積德行善可以改變命運。</p><p class="ql-block">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清凈無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之處,無所不為。</p><p class="ql-block">儒家講養心莫過于寡欲。治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靜,靜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p><p class="ql-block">中醫講開口神氣散,止語修行。靜則神藏,躁則消亡。</p><p class="ql-block">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思想上要清靜淡泊,沒有欲求,這樣,體內的正氣就會和順不亂。精神能夠安守于內而不散失,那么病邪又會從哪里侵害人身呢?)</p><p class="ql-block">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p><p class="ql-block">所謂靜能生百慧。道家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煩亂、浮躁、自以為是,就算遇到了好的中醫,適合的藥方也總是擦肩而過,錯失良機,悔之晚矣。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p><p class="ql-block">圣人和經典說的都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都是值得現代人,尤其是一身多病,慢性病久治不愈的人,長期重病的人,多學習思考踐行的。</p><p class="ql-block">在當今紛繁與競爭的世界中,大家都虛火過旺的生活,我們要吸取中華文化的營養,在競爭中求快樂,學習做個樂天的人,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佛家的放下人生,黃帝內經也在教化我們,這里都可以有滋潤的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p> <p class="ql-block">人為什么要吃東西?探究更深層原因!</p><p class="ql-block">科學揭示:所有疾病的發生都可以歸結為細胞的故障:細胞故障——組織故障——器官故障——系統故障——人體故障!猶如機器中的每個零部件都正常,整個機器才能正常運行;只有健康的細胞,才能組成健康的組織,進而構建健康的人體。</p><p class="ql-block">人為什么要吃東西呢?其實就是細胞在索求營養。《探索》節目曾談到,以78歲為例,人的一生總共要吃掉550噸食品,這些食品旨在為細胞提供充足全面的營養!</p><p class="ql-block">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座宏偉的城堡,那么細胞就是構筑其輝煌的磚石。只有那些健康、活力的細胞,如同結實磚石,才能構建起城墻。倘若細胞受到損傷,或缺乏營養,那就如同使用空心的、殘缺的、偷工減料的磚石來建造房屋,這樣的房屋,你敢居住嗎?當然不敢!</p><p class="ql-block">然而,你是否知道,我們當前有大約70%的人處于不健康的狀態,就像居住在這種房屋中的人一樣,換句話說,有70%左右的人的細胞無法獲得充分的營養。我們需要時刻注意像保護孩子一樣,保障細胞的營養。只有細胞健康了,人體才會健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肥乡县|
河北区|
济阳县|
章丘市|
合阳县|
宜宾市|
吴忠市|
彰武县|
金川县|
额尔古纳市|
望奎县|
绍兴县|
彝良县|
姜堰市|
达州市|
容城县|
鄂州市|
洛扎县|
侯马市|
县级市|
林西县|
桦川县|
营山县|
贺兰县|
灵石县|
徐州市|
左云县|
玉环县|
奉新县|
揭东县|
洛川县|
开阳县|
阿克苏市|
普兰店市|
文成县|
南昌市|
滨州市|
邹城市|
乐昌市|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