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戴著頭巾游伊朗(上)

葛村人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于我而言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她有以波斯文明為代名詞的悠久文明歷史,又有幾十年如一日與美國硬杠的不凡今天。感覺中,她的宗教文化、生活習俗等等都有特殊之處。出發前,旅行社所發旅游須知中關于女性游客必須從頭到腳包裹嚴實的要求,更增加了這種神秘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7月22日,終于來到伊朗。盡管天熱難耐,我們仍按要求身著長衣長褲,頭裹圍巾,確實有點難受。但伊朗天氣干燥,不似兩廣那么濕熱,不那么容易出汗,所以又比想像的好受一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讓人興奮的是,來到伊朗,剛到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機場,我就迅速地獲得了800多萬巨款而成為富婆。1元人民幣可兌換5800多伊朗貨幣里亞爾。想享受坐擁千萬、億萬的感覺,就來伊朗吧 </span></h1> <h3><b>德黑蘭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外觀</b></h3> <h5><b>在機場用20美金換得820萬比亞爾,頓時豪橫</b></h5>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戴著頭巾游伊朗(一)</b></p></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從德黑蘭到卡尚</b></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達伊朗首都德黑蘭,稍事休息之后,就去參觀了自由紀念塔和伊朗國家博物館。<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由紀念塔位于德黑蘭城市布局的中軸線,建于1971年。初建時稱為國王紀念塔,1979年伊斯蘭革命后更名為自由紀念塔。自由紀念塔塔高45米,綜合了伊朗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氣派雄偉,別具一格。這么一個伊朗國家的代表性建筑,其設計者居然是德黑蘭大學的一名學生。當年,為了建出一座新穎獨特的紀念塔,伊朗專門組織了一個大規模的設計大賽,這位大學生意外地拔得頭籌。后來,這位學生成了伊朗著名的建筑師。</span></h1> <h3><b>伊朗自由紀念塔</b></h3> <h3><b style="font-size:15px;">伊朗自由紀念塔</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朗國家博物館是一個心神向往之處。我的同伴是個博物館迷,早早就念叨要看這個博物館。旅行社一度想取消這一景點,同伴馬上打電話抗議,生生把博物館給吵了回來。真看到這個博物館,有點失望。怎么說呢,就是有點簡陋,從建筑到展出手段都是如此。不過,伊朗到底是一個文明古國。這個博物館真的有料。收藏的文物多達30萬件,最早的文物可追溯到四萬年前。讓我更興趣的是那些從波斯波利斯古城等遺址發掘的雕像浮雕等,很有氣勢,讓我對后面還要參觀的這些遺址充滿期待。總之,伊朗博物館的館藏豐富,正可與伊朗悠久的歷史相品配。</span></h1> <h3><b>伊朗國家博物館外觀</b></h3> <h3><b>記載重要史實的純金匾</b></h3> <h3><b>來自波斯波利斯的臺階與雕塑</b></h3> <h3><b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15px;">來自波斯波利斯的浮雕</b></h3> <h3><b>來自波斯波利斯的牛首柱頭</b></h3> <h3><b>大流士一世的純金號角型酒杯</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參觀完這兩個景點,坐3個小時車來到卡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卡尚位于多沙漠的伊朗中部,卻有世界玫瑰城之稱。沙漠與玫瑰,反差美呀。玫瑰是伊朗的國花,而卡尚就盛產玫瑰。卡尚市有2580公頃玫瑰種植園,每年可采摘1.3萬噸玫瑰花。卡尚盛產上好的玫瑰水、玫瑰純露和玫瑰精油。卡尚用傳統方法蒸餾的玫瑰水出口歐洲,是制作巴黎香水的重要原料之一。除石油和地毯外,玫瑰水是又一個讓伊朗人自豪的產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許是季節不對,除了在路上看到遠處有玫瑰花田,在卡尚市區我們并未見到玫瑰玫瑰處處開的景象。但聽說每年的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玫瑰花綻放的季節,卡尚家家戶戶都忙著采摘玫瑰花,忙著制作玫瑰花水。那時在卡尚舉辦的玫瑰節總能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玫瑰,卡尚還盛產陶瓷、地毯等等。 </span></h1> <h3><b>卡尚盛產這種粉色的大馬士革玫瑰</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 &nbsp; &nbsp; 卡尚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人類定居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它曾作為重要的驛站,因古絲綢之路而興起。</span>卡尚離伊斯法罕很近,<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薩非王朝阿巴斯一世定都伊斯法罕時期,鄰近伊斯法罕的卡尚,城市發展達到歷史的頂點,此后逐步被邊緣化。<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卡尚的重要景點費恩庭園就源自于卡尚的鼎盛時期。它是伊朗現存最古老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傳統波斯園林。建造于1590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薩非王朝阿巴斯一世時期專為國王建造的休閑花園,后成為王室成員休養娛樂之處。作為波斯花園的7個代表作之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span></h1> <h3><b>費恩庭園</b></h3> <b>費恩庭園</b>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費恩庭園以水見長。通過坎爾井把山上的水源通過地下暗渠引入庭院,在庭院中設立了由水渠、水池、噴泉組成的完整的水流體系。待皇親貴族享用之后,這些水又流到庭院外用于農田果園灌溉。這樣的水流體系在地處沙漠邊緣的卡尚顯得尤為珍貴。伊朗多沙漠,到處土黃色。伊朗人非常聰明地打色彩差,凡水池水渠等均以藍色瓷磚鋪底砌邊,更顯水流清沏,也讓珍貴的水設施能一片土黃色中突顯出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之后,在伊朗還多次見到坎兒井,伊朗水資源缺乏,所以很早就借助坎兒井,使寶貴的水資源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在中國,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但伊朗人說坎兒井起源于伊朗,不知這說法確切否?</span></h1> <h3><b>費恩庭園有由水渠、水池、噴泉組成的完整的水流體系</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費恩庭園水流體系甚至進入了室內<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室內建水池,水池邊可納涼休閑。再在水池的上方建造一些亭臺樓閣,池水散發出來的清涼可以傳到閣樓上。很聰明,會享受。伊朗的夏天漫長而炎熱,如何降溫納涼應該是伊朗人建筑住宅時的一個重要課題。</span></h1> <h3><b>把水流引入室內,就多了一個納涼休閑場所</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費恩庭園內還有一個的很大的地下浴室。小浴室一間連一間,結構復雜。那</span>浴室估計還兼顧休閑娛樂功能。<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52年,愷加王朝主張改革的總理大臣米爾.卡比爾因觸動皇權貴族利益在這里被刺殺,成了與這個庭院相關的最重要的故事。現在</span>浴室還立有還原當初情景的人物塑像。&nbsp; &nbsp;&nbsp;</h1> <h3><b>地下浴室一角</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費恩庭園是我們此行接觸到的第一個建筑類景點。其特點在伊朗建筑中很有代表性,算是伊朗古建筑的一個典范,給我們之后要看到的許多的伊朗古建筑先打了一個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首先是費恩庭園建筑的<span style="font-size:20px;">穹頂。</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穹頂在伊斯蘭教里面象征著天空。所以伊朗傳統建筑屋頂造型多采用“穹窿頂。去伊朗,可看的自然景觀不多,主要看的就是人文景觀,用大白話說就是看完清真寺看王宮。那么,一進這類景點先抬頭看屋頂就對了。借助穹頂開孔引進日光,或借助燈光而形成各種奇幻的光效,極精美、極細致的穹頂圖案,伊朗人對穹頂的癡迷讓人不得不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就是</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費恩庭園建筑內外墻的裝飾。伊朗傳統建筑的內處墻裝飾,尤其是內墻通常或借助精美的花瓷磚,或借助精細的雕刻描繪,形成華麗繁復、精細漂亮,讓人眼花繚亂的紋飾,從而收到一種奢華美麗的視覺效果,這也是伊朗傳統建筑的一個共性。伊朗傳統建筑對裝飾上的精雕細琢,對精美繁復、奢華美麗的癡迷也讓人嘖嘖稱奇。</span></h1> <h3><b>漂亮的穹頂是伊朗人的摯愛</b></h3> <b>高高的穹頂、雕花及花瓷磚裝飾是波斯古建筑的標配</b> <b>高高的穹頂、雕花及花瓷磚裝飾是波斯古建筑的標配</b> <h3><b>我的頭巾與墻上瓷磚異曲同工,都是藍花花</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看到的另一豪宅是布魯杰爾迪古宅。<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個古宅建于1857年,這年份在伊朗的古宅院中算不上年長,但布魯杰爾迪古宅勝在以大氣奢華充分印證了什么叫有錢就任性。布魯杰爾迪是當年的一位超級富豪。據說他看上了另一位富豪的女兒,未來岳父刁難他,非要他為女兒建一所舉世無雙的宅子。布魯杰爾迪于是一擲千金,花了18年時間建成這一豪宅。又有一說法,說這宅子是布魯杰爾迪為女兒建的。總之是為一個女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布魯杰爾迪古宅有一個很小很不起眼的宅門,但進得門去,便是另一番天地。我在國內也見過類似的低調奢華。大門矮矮小小,里面極其豪華。<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宅目前開放的只是前庭及會客廳部分。前庭寬闊就不說了,那會客廳真是華麗氣派。它如費恩花園中的建筑一般,也有高高的穹頂,也有漂亮的裝飾,只是更加講究華麗。<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會客廳的穹頂是圓形空心結構,起到拔風作用,在炎熱的夏天可以降低高溫。透過這穹頂,白天可觀云朵,夜晚可數星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令人贊嘆的是古宅的室內裝飾。屋頂呈幾何形排列的凹凸,加上繁簡相宜的花紋,顯得美麗而雅致。墻壁邊角同外墻一樣,使用漂亮的雕花。墻上還有色彩斑斕的壁畫,講述著古老的神話故事。<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朗古庭院宅子如此奢華美麗,真讓人大飽眼福。但這只是個開頭,在伊朗的旅程中,還有一串的大漂亮小漂亮接踵而至。</span></h1> <p class="ql-block"><b>布魯杰爾迪古宅的宅門很小,但進得門去,便是另一番天地</b></p> <h3><b>帶有穹頂的會客廳真是漂亮</b></h3> <p class="ql-block"><b>穹頂開孔便于通風</b></p> <p class="ql-block"><b>如此美麗的穹頂賞心悅目</b></p> <h3><b>戴著藍花花拍藍花花和紅花花</b></h3> <h3><b>外墻也滿是精美的浮雕紋飾</b></h3> <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戴著頭巾游伊朗(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從卡尚到伊斯法罕</b></p></h1> <h1></h1><h1>  伊朗之行第二天,7月23日,我們驅車前往伊斯法罕,途中游覽了一個有4000年歷史,被認為是波斯文化活化石的古村奧比楊奈村。<br><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奧比楊奈位于山谷,周圍的高山荒無人煙。</span>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且自然條件惡劣,居民們曾長期與世隔絕。現在,村民仍在使用古老的古波斯土語,這在伊朗其他地區非常罕見。上點年紀的村民還身穿傳統服飾,男性穿黑色的類似裙褲的闊腿褲。女性穿白底紅花衣服或披白底紅花大披巾,阿巴楊奈村因此又被稱為花婆婆村。<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nbsp; &nbsp;如今</span>奧比楊奈<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已成為一個交通便利的旅游景點,但年輕人大多已經離開,只剩下一些老人與孩子留守。狹小巷子,紅色的泥土房,屋前屋后的葡萄架、白楊樹,周遭一派靜謐。</span></h1> <h3><b>就地取材用土壘成的房子</b></h3> <h3><b>周邊一片蒼涼,奧比楊奈村的綠色尤顯珍貴</b></h3> <h3><b>幾千年歷史的古村也有濃郁的波斯風格</b></h3> <h3><b>穿闊腿褲的奧比楊奈村大叔</b></h3> 穿花衣的奧比楊奈村大媽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漫步村中,正想著要找“花婆婆”合影,就有幾位來游覽的伊朗青年來邀請我們這些“老外”合影了。伊朗人都很友好,在景點在路上遇到的伊朗人許多都會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搞得我這個時常呈“面癱”狀的人,也馬上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一旦有人迎面而來,就趕緊堆出一臉微笑。</span></h1> <h3><b>在奧比楊奈村,作為老外,受到合影邀請</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古村,繼續驅車前往伊斯法罕。<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斯法罕也是一座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在伊朗,有“伊斯法罕,天下一半”之說,因為曾經有六個王朝建都伊斯法罕。16世紀,這里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當時南來北往的客人云集伊斯法罕,城市十分繁榮。<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597年,薩非王朝的君主阿巴斯一世決定遷都伊斯法罕。他下令重修此城,將伊斯法罕建設成一座很能彰顯帝國的強盛與威嚴的名城。<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興衰更迭,伊斯法罕如今是伊朗第三大城市。至今有大量文物古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span></h1> <h3><b>伊斯法罕街景</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于伊斯法罕,需要先說說1587年——1629年在位的薩非王朝的帝王阿巴斯一世。在伊朗歷史上有過三個最輝煌的朝代,分別是古波斯王朝、薩珊王朝和薩非王朝時代。距離現在最近的是薩非王朝,其全盛之君阿巴斯一世是一個建樹很多,且眼界開闊的帝王。他積極改革,建立常備軍,開疆拓土,收復大量失地,使波斯國勢達于全盛;他鼓勵發展手工業業和商業,使波斯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他在一個大航海時代,積極開展與東西方交流;他在宗教上以溫和的方式扶植什葉派,使伊朗終于成為一個徹底的什葉派穆斯林國家,并一直延續至今。在他的眾多功績之中還有不容忽略的一項,就是重建了伊斯法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阿巴斯一世上位不久,就決定把國都遷移到位于伊朗腹地的伊斯法罕。并對當時處于衰落時期,城市破敗伊斯法罕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營建。經過數代經營,伊斯法罕才獲得了“天下一半”的美譽。今天,在伊斯法罕的重要古跡,大多都是阿巴斯一世及其繼任者的重建結果。如我們參觀到的三十三孔橋、哈鳩大橋、凡克天主教堂、伊瑪目清真寺、謝郝洛夫特清真寺、四十柱宮等等莫不如此。</span></h1> <h3><b>今日伊斯法罕</b></h3> <b>今日伊斯法罕</b>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凡克天主教堂就與阿巴斯一世重建伊斯法罕有關。<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凡克天主教堂規模很大,外表比較樸素,內里很不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繁復精致而絢麗。之前去過一些歐美國家,看過一些教堂。印象中還沒見過如此華麗的。教堂的墻上屋頂,滿是漂亮的紋飾、還有由優秀藝術家繪就的精美生動的宗教人物畫像及經典圣經故事圖畫。圖畫中的宗教故事包括諾亞方舟,最終的審判、建造巴比倫、最后的晚餐、耶穌受難等等。</span></h1> <b>凡克天主教堂比較樸素的外表</b> <h3><b>凡克天主教堂比較樸素的外表</b></h3> <h3><b>凡克天主教堂比較樸素的外表</b></h3> <h3><b>凡克天主教堂中華麗的禮拜堂</b></h3> <b>凡克天主教堂中華麗的禮拜堂</b> <b>凡克天主教堂中華麗的禮拜堂</b> <h3><b>凡克天主教堂中精美的壁畫</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問題是,在一個伊斯蘭教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地方,為何會有這么一個天主教堂?聽介紹才知道阿巴斯一世重建伊斯法罕時,急需建筑人才。而16世紀中期,正值亞美尼亞被伊朗和奧斯曼帝國瓜分。阿巴斯一世看上了亞美尼亞人的建筑藝術特長,就將亞美尼亞一個叫Jolfa的小鎮中的人全部搬遷到伊斯法罕,為此不惜放火燒屋。阿巴斯在宗教方面比較寬容,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阿巴斯大帝就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宗教。所以,伊斯法罕就有了這么一個氣派的天主教堂。同時又是一個在建筑風格上兼顧亞美尼亞風、基督風和清真風的很特別的天主教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查了一下,發現亞美尼亞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周圍被伊斯蘭教國家所包圍,卻主要信仰基督教。公元301年,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亞美尼亞王梯里達底三世定基督教為國教,亞美尼亞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公元680年阿拉伯滅了波斯,同時入侵亞美尼亞。強迫被侵略國家改信伊斯蘭教。曾經最能打的波斯都被迫放棄原來的國教拜火教,改信了伊斯蘭教,亞美尼亞人卻扛住了,沒改。1804至1828年,兩次俄伊戰爭后,原伊朗占領的東亞美尼亞并入俄羅斯帝國,后來亞美尼亞又加入了蘇聯。1991年9月21日,亞美尼亞正式宣布獨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沒想到,世界上的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是在亞洲的亞美尼亞。</span></h1> <b>凡克天主教堂的參觀者</b> <b>凡克天主教堂的參觀者</b> <h1></h1><h1>  在伊斯法罕,我們還參觀了兩座橋。伊斯法罕是伊朗最美麗的城市,因為在伊朗這個少有河流的國度,伊斯法罕卻擁有一條札因達魯河。有了河水,就有了綠洲,也就有了橋。札因達魯河有12條古橋。其中最著名的兩座就是哈鳩大橋和三十三孔雙面拱橋。</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鳩大橋建于1660年,阿拔斯二世時期,長105米,共有24個橋孔。曾經是皇家花園的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同時兼顧通道、攔河壩及休閑場所。其中最為特別的是供皇親國戚納涼、設宴、把酒作樂。所以橋面中間有路供行人與馬車通行,兩側則設廊,長廊中間是國王專用的觀景臺,兩邊是讓貴族休閑的若干小隔間。遙想當年,國王及權貴們在橋上看著清清河水,各種享受娛樂,如今卻已然物是人非。</span></h1> <h3><b>哈鳩大橋全景</b></h3> <h3><b>哈鳩大橋橋面</b></h3> <b>哈鳩大橋的橋洞都這么有藝術感</b>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三孔橋,顧名思義,就是有33個橋孔的橋。三十三孔橋建于1602年,阿回斯一世時期。我們是晚飯后去看橋,只見在燈光裝扮下,三十三孔橋金碧輝煌,甚是漂亮。</span></h1> <h3><b>三十三孔橋全景</b></h3> <b>三十三孔橋橋面</b> <b>在橋上納涼的一對母子</b>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24日的游覽還是在伊斯法罕。<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斯法罕有一個著名的伊瑪目廣場。起初沒怎么把這廣場當回事,到了才知道這個伊瑪目廣場居然是僅次于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阿巴斯一世重建伊斯法罕時,其中的一個大動作就是修建伊瑪目廣場,同時在伊瑪目廣場周邊建設了王宮、清真寺等重要項目。形成了以伊瑪目廣場為中心的一個華麗的建筑群。伊瑪目廣場建成后,曾經用作阿巴斯大帝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的場所。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伊瑪目廣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瑪目是伊朗伊斯蘭教領袖的稱謂,應該類似于西方的教皇。</span></h1> <h3><b>伊瑪目廣場</b></h3> <h3><b>伊瑪目廣場懸掛著領袖畫像和兩伊戰爭的烈士像</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伊瑪目廣場附近有伊朗最古老最大的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因為最古老,這個不斷擴建不斷改進的清真寺相當于全球清真寺的一個樣板和標桿,后來的清真寺基本上都是有樣學樣。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可以看作是自公元841年以來1200多年間清真寺建筑發展史的直觀展示。<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比如,早期的清真寺并無穹頂。1100年前,這個清真寺建起了第一個穹頂,于是以后的清真寺都有穹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比如,原來清真寺的裝飾不允許使用色彩,700多年前,這個清真寺開始使用藍色花瓷片裝飾墻體,從此,清真寺都開始有了色彩,而且都以藍色為主色調。<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如清真寺通常都有一個高高的宣禮塔,其作用就是便于人們遠遠就能看到,尋到。宣禮塔也是由這里開始的。<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之前在國內及其他一些國家也參觀過一些清真寺,現在居然來到了清真寺的源頭,感覺有點不真實。這就是旅游的意義吧。借助旅游,走近遙遠,靠近久遠。</span></h1> <h3><b>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外觀,右側建筑頂部建有最早的宣禮塔</b></h3> <b>約1100年前,這個清真寺率先使用穹頂</b> <h3><b>約1100年前,這個清真寺率先使用穹頂</b><br></h3> <h3><b>早期的禮拜堂樸素大氣</b></h3> <b>早期的禮拜堂樸素大氣</b> <b>早期的清真寺樸素大氣</b> <h3><b>約700多年前,這個清真寺開始使用藍色花瓷片裝飾寺院墻體</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伊瑪目廣場周圍還有著名的伊瑪目清真寺。伊瑪目清真寺建于1612年阿巴斯一世時期,1638年完成。<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整座清真寺弘大壯觀,建造華美,工藝考究,被譽為世界上最精美最令人稱奇最具代表性的伊斯蘭建筑之一。尤其是清真寺的禮拜大殿更有諸多奇妙。站在大殿中心的一塊方磚上,對準穹形屋頂拍手或講話,立刻會有很強的回音。其原理應該與北京的回音壁類似。正殿西面墻壁下有一塊三角形淺綠色大理石,每到正午就 有倒影,實際起了日晷作用。該寺曾是什葉派教育和學術文化中心,設有宗教大學和圖書館,館藏有珍貴的伊斯蘭經籍和文物。</span></h1> <h3><b>伊瑪目清真寺外觀</b></h3> <h3><b>伊瑪目清真寺禮拜大殿</b></h3> <h3><b>伊瑪目清真寺禮拜大殿</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伊瑪目廣場,還有一個謝郝洛夫特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阿巴:斯一世期間,建造工程長達17年之久,為國王專用。這個清真寺規模不大,但精美。其中一個大廳的穹頂設計精巧。太陽光從穹頂的天窗射入,能形成美麗如孔雀長翎的光束,這個清真寺因此被稱為孔雀清真寺。我們到達孔雀清真寺時,陽光正好,于是有幸看到了美麗的金孔雀,可惜沒拍出那美麗。據說清真寺穹頂外部的顏色會隨著太陽光線變化,傍晚時會逐漸變成粉紅色。</span></h1> <h3><b>謝郝洛夫特清真寺外觀</b></h3> <h3><b>陽光穿過穹頂天窗,形成了美麗如孔雀長翎的光束</b></h3> <b>伊朗的清真寺走廊兩側多有這樣可供人休息靜思的設置</b> <h1></h1><h1>  伊瑪目廣場周圍還有一個著名建筑四十柱宮。這座宮殿由阿巴斯大帝的繼任者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專為國王消遣和接待外國使節之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十柱宮其實只有20柱,宮殿前門廊由20根柏木巨柱支撐。門廊前面有一個長型水池。池水清澈見底,木柱倒映在水中,又有了20根柱子。一實一虛,二十柱就成了四十柱。在伊朗“40”是一個好數字,意味著“眾多“。</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宮內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鑲嵌有鏡子、彩色玻璃和壁畫,滿墻的精美壁畫尤其吸人眼球。這些壁畫有的展現波斯人同烏茲別克人、莫臥兒人、土耳其人交戰的歷史場景,有的反映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隆重場面,有的描繪男伴女舞的社會圖景,還有的是動物和植物的裝飾圖案。由此可見當年歌舞升平景象,由此折射當時國家的繁華與強盛。</h1> <h3><b>四十柱宮外觀</b></h3> <b>華麗的大廳</b> <h3><b>宮內四壁滿是精美壁畫</b></h3> <b>這幅壁畫描繪了一個交戰場面</b> <h3><b>四十柱宮的精美壁畫讓人著迷</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伊斯法罕一口氣看了三個清真寺,最古老的,最漂亮的,最精致的……很是享受,很長見識。<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朋友問在清真寺看到有人做禮拜嗎?我回想了一下,還真沒有。請教導游雅音,才知道在伊朗,政府要求每一個國民都要有宗教信仰,身份證上有一欄專用于填寫宗教信仰,孩子們也是從小接受相關教育,但對教徒行為并沒有太多要求禁錮。如除了一些特殊日子,平時做不做禮拜,多久做一次禮拜全隨你意。也許這就是重在心而不重在形吧。</span></h1>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戴著頭巾游伊朗(三)</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從伊斯法罕到亞茲德</b></p></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 &nbsp; &nbsp; 7月25日,離開伊斯法罕前往亞茲德。<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途經梅博特小城,參觀了鴿子塔、冰屋和納林城堡。<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當初在行程表上看到“鴿子塔”時,納悶了一下。專為鴿子建塔?鴿子塔何以成為文物?看了梅博德鴿子塔才算是開了眼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伊朗,特別是伊朗的農村地區到處有鴿子塔。伊朗人不吃鴿子,養鴿子全為了收集鴿子糞便用作肥料。所以一座鴿子塔就相當于一個肥料廠。塔的內部設有排列整齊的格子,供鴿子做巢歇息。難得的是,活得很藝術的伊朗人把鴿子塔也做成了藝術品。據說在伊朗沒有完全相同的鴿子塔。鴿子塔的外部,特別是頂部通常有花紋裝飾,內部也制作講究。以我的理解,伊朗人已經賦予鴿子塔更廣泛的意義,比如必須有顏,有觀賞價值。比如可成為地標,讓人遠遠看見,就知道自己到了哪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梅德德鴿子塔很具代表性。據說建于公元12世紀,經歷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但仍然堅固如初。最讓人感嘆的是塔內結構繁復,制作精良,甚至精致。繁復的幾何圖案、交錯的線條,以及漂亮的紋飾,讓人無法相信這是鴿子巢穴。讓人有點不明白,一個只供鴿子歇息的地方,有什么必要做成這樣?同時也不得不感嘆那個久遠年代的匠人們的用心。</span></h1> <h3><b>梅德德鴿子塔外觀</b></h3> <h3><b>梅德德鴿子塔內部</b></h3> <h3><b>梅德德鴿子塔內部</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梅博德冰屋己有500多年歷史,建在一個古驛站附近。所謂冰屋實際上就是一個儲冰的地方。冰屋外面設有水池,天冷的時候,把水倒進水池,待水結冰,就把冰塊放至冰屋,留待夏天使用。設在驛站的冰屋</span>多用于<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儲存冰塊,以出售給驛站的過客。<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前一日在國王專用的謝赫洛芙特清真寺已經見識過古伊朗人儲冰納涼的本事。進入清真寺,就見旁邊有一階梯向下通往地下冰屋。設有休息座的長廊的地面有幾個由柵欄覆蓋的空格,想必是供地下冰屋的冷氣上升之用。</span></h1> <h3><b>古驛站,后面的圓頂建筑即為冰屋</b></h3> <b>冰屋內的大冰池</b> <b>冰屋頂部很高,還開了個孔,不知其建筑原理是什么</b>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納林城堡,那真是古之又古的城堡。她建于公元前4000年,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6000多年啊,比我們的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殷商時期還要早2000多年。由此可見波斯文明之久遠。<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納林城堡是一座重要的防御工事。歷經幾千年風雨,基本架構、基本規模還在,城堡雄風氣度還在,原汁原味的古城味道和質樸的波斯遺風還在。穿行于有6000多年歷史的城堡,可以沒有任何阻隔地觸摸那些經歷千古的土墻磚石,相像6000多年間這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感慨。 </span></h1> <h3><b>經歷6000多年風霜,納林城堡基本框架仍在</b></h3> <h3><b>經歷6000多年風霜,納林城堡雄風氣度仍在</b></h3> <h3><br></h3> <b>穿行于有6000多年歷史的城堡,感慨</b> <h3><b>我坐著留影的地方,曾經有什么人也坐過?</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上城堡高處,可俯瞰梅博德全貌,由于周邊留存的古建筑多,俯瞰所見,也是一派滄桑。真想像不出城堡內外在6000年間都經歷了怎樣的風云變幻。</span></h1> <h3><b>在納林城堡上俯瞰周邊</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到達古城亞茲德。<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亞茲德地處伊朗中部和沙漠中心。天氣干燥炎熱,每遇戰爭,入侵者也不大往這沙漠腹地走,所以亞茲德得以保留大量古跡。<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同時,亞茲德是拜火教發源地。 拜火教,在伊朗的正式名稱是瑣羅亞斯德教,導游說“拜火教”是中國人給瑣羅亞斯德教起的名字。好吧,既然是中國人起的,我就繼續用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拜火教是基督教誕生之前在中東最有影響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一度流傳到中亞許多地方而成為重要宗教。公元7世紀,阿拉伯曾統治波斯,推行伊斯蘭教,打擊拜火教,拜火教于是逐漸淪落,逐漸被</span>伊斯蘭教所取代。在這過程中,<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部分拜火教信徒從西域(今新疆)進入中國,使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一度盛行于中國西域。</span>拜火教認為火是圣潔的,并如陽光一般是萬物之源,于是奉火為神圣。所以中國人稱之為拜火教,又稱之為祆(xiān)教、火祆教。據說在金庸小說中曾出現祆教人物。<br> <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說起來,拜火教對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曾有深遠影響。史學家因為拜火教在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月25日上午的景點多與拜火教有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是瑣羅亞茲德火廟。拜火廟是拜火教供奉圣火的地方,據說現在伊朗只剩下5座拜火教神廟了。瑣羅亞茲德火廟由伊朗最后一位國王建成,歷史不長,但廟中燃燒的圣火是廟建成時從別處引來,源自于薩珊王朝,說是已經1700年未曾息滅。<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到達亞茲德神廟時,正趕上工作人員給圣火添加木柴,戴著口罩。這是規矩,為了避免人的濁氣污了圣火。在這里,神秘而深邃的歷史氣息伴隨著信仰的火焰,不斷燃燒,不斷吸引著人們前來尋找那遙遠古老的文化痕跡。</span></h1> <b>瑣羅亞茲德火廟外觀</b> <h3><b>有關人員正在給圣火添加木柴</b></h3> <b>瑣羅亞茲德火廟中燃燒了一千多年的圣火</b> <h1></h1><h1>  另一拜火教遺址是寂靜塔。它是拜火教舉行天葬的地方。&nbsp;&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拜火教崇尚自然,他們認為,人生而純凈,但在濁世間不免被污染。而大地是萬物之母,不應該被污染。所以他們采取一種很自然的方式,完成生命的輪回,那就是天葬。拜火教的天葬臺是以石塊砌成的環形無頂建筑,通常建造在山頂。<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寂靜塔,這名字真好。生命輪回,從無形到有形,再由有形到無形,最后唯有一派寂靜。<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來到了巴列維王朝,不再主張天葬,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后則絕對禁止。<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亞茲德,了解了一個古老的宗教,雖然粗淺粗略,但也很好。</h1> <b>寂靜塔遠景</b> <h3><b>寂靜塔頂部</b></h3> <h3><b>身后的建筑不知是干什么用的</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踏上伊朗土地,就期盼能到亞茲德老城走一走。在一個保存完好的有一千多歷史的古城里漫步,這種機會不會很多。<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亞茲德是一個有1800年歷史的城市。其實有歷史的城市很多,但并不是每個都能讓你放眼一望就看到歷史,舉步一走就走進歷史。曾經滿懷憧憬游覽2700年歷史、曾為8個王朝都城的開封,結果幾乎每到一處,就有人告訴你這個古建筑是仿制品。還有一些著名古城,其歷史遺存也大多是分散地零星地存在。亞茲德的可貴就在于她至今保留有一個有1800多年歷史的老城區,而且這老城區至今有人居住。亞茲德因此成為迄今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19年,亞茲德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nbsp;&nbsp;&nbsp;&nbsp;</span></h1> <h3><b>亞茲德老城俯瞰圖</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茲德老城有成片的土坯建筑,有縱橫交錯的小巷。整個老城宛如迷宮。我們的領隊老擔心有人迷路,一再盯囑要跟上隊伍跟上隊伍。誰知后來,就是他因為接一個電話掉了隊,并且迷路了。他迷途返回時,全體大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老城當中真的很有歷史感。但經歷千年的小巷又時常有汽車進進出出,更有摩托車呼嘯而過,又讓人很有穿越感。</span></h1> <p class="ql-block"><b>為了遮陽,伊朗的許多通道都蓋有這樣的頂,類似我們南方的騎樓</b></p> <h3><b>老城古巷中時常有汽車、摩托車呼嘯而過</b></h3>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茲德地理環境惡劣,夏季常年高溫可達40-50度,由于沙漠性氣候,水資源也十分珍貴。因此亞茲德老城的建筑在如何降溫隔熱,如何保護水資源方面最顯生存智慧。<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里的房子的墻壁都由利于隔熱散熱的泥土與麥草混合壘成,不少屋子的屋頂為拱頂。許多房子都向下拓展,挖有地下室。<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里有完整的坎兒井體系,將山上的水源,主要是積雪融水通過地下暗渠引到千家萬戶。</span></h1> <b>這道路中用于遮陽的拱頂多是由市民捐贈搭建</b> <b>這小男孩瞪著大眼睛看老外</b>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讓人拍案稱絕的是亞茲德老城的風塔。<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進亞茲德老城,你會看到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方形的塔,這就是不用電的天然空調——風塔。風塔構成了亞茲德獨特的古建筑奇觀,亞茲德因此被稱為風塔之城。<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風塔也叫捕風器,風塔上部分高出房屋,四面鏤空。室外空氣由此流入,并通過室內外溫差產生的壓力將氣流循環到室內。風塔的底部并不落地,而是懸空于頂,下面建有一個通常與坎兒井水系相連的小水池。熱風從鏤空的頂部進入塔身,通過塔身降溫(塔身越長,降溫效果越好),再吹到風塔下方的水池,再次降溫,然后飄散到各個房間,讓主人得以享受清涼。一些公共場所,還會有由多座風塔構成的中央空調系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古伊朗人是何等聰明,這個充滿生活智慧的風塔放到近現代,絕對是可以申請專利,并獲大獎。風塔是亞茲德人為適應沙漠氣候環境所做創造發明,幫助人們在沙漠邊緣數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下來,如今已成了這個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和名片。</span></h1> <b>亞茲德老城的風塔</b> <b>4個風塔,這是裝的中央空調嗎</b> <b>亞茲德老城的風塔</b>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亞茲德風塔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多萊特阿巴德花園里的多萊特風塔。多萊特阿巴德花園作為亞茲德省長的官邸,始建于18世紀中期,2011年作為波斯花園的一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花園由風塔和內外花園兩部分組成。花園很大,其中有足足100多米長的噴水池,有許多草木,還有一些精美的藝術雕刻。但是,對于這兩天在伊朗見到過的花園實在不敢恭維,感覺都比較粗糙簡陋,遠不如伊朗傳統建筑有光彩。所以,這個花園最大的亮點還是他的風塔,世界上最高的高達33米的風塔。</span></h1> <h3><b>這就是世界上最高的風塔</b></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室內,站在大風塔底下仰頭望,可見風塔內部切割成8個銳角三角形,不知這是否更有利于熱風降溫或氣流循環?置身風塔口周圍,確實如同站在空調前,明顯感覺有涼風撲身。</span></h1> <b>室內,風塔口與水池相對</b> <b>風塔口</b> <h1>  這座風塔所服務的建筑也很漂亮,美麗的彩色玻璃更增加其魅力。在亞茲德,風塔除了其實際功效,還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征,誰家有權有勢有錢,看看風塔就知道。所以,當年的行政長官要把自家花園的風塔建成世界之最也不難理解。</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天臨近黃昏時,進亞茲德老城的聚禮清真寺一游。一進門就被用一件長袍,其實就是一條超大披巾從頭到腳蒙了個嚴嚴實實。這等獨特裝扮,必須留影存照。</span></h1> <b>亞茲德老城的聚禮清真寺</b> <b>亞茲德老城的聚禮清真寺</b> <b>女性進聚禮清真寺必須穿上長袍</b> <h1><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入夜,眼前的亞茲德又是另一番景象,車流、燈光、現代氣息。</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戴著頭巾游伊朗,從“上”到“下”,還會繼續 。</p></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南通市| 屏山县| 莱州市| 三台县| 象州县| 当涂县| 正镶白旗| 宁乡县| 潜江市| 通辽市| 荣成市| 西林县| 土默特左旗| 苍梧县| 诸城市| 穆棱市| 琼中| 临清市| 平果县| 胶州市| 滨州市| 宁乡县| 方正县| 五常市| 青铜峡市| 西城区| 维西| 西盟| 南宁市| 清远市| 灌阳县| 瓦房店市| 克东县| 壶关县| 通化县| 阿巴嘎旗| 澄江县| 开平市| 宜章县|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