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團陂五中的那些事兒

中國人壽王秋明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團陂五中的那些事兒…</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如生</span></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至1966年7月,學校基本處于正常狀態。1966年9月至1968年10月,處于文化大革命動蕩時期。這三年,在我的記憶里有幾件事,難以忘懷,揮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后勤保障</b></p><p class="ql-block"> 學校后勤總務處,設在進校門第二棟房子的西頭,東頭是餐廳。(也作會堂用)總務處由高式老師負責。他是從我的母校松山寺小學調來的。矮個子,大眼睛,聲音響亮。學生周日下午返校,到總務處交米,他很忙碌,沒空隙。先把米一稱,然后發餐證。那時是定量的,每餐四兩。高式老師很負責任,對學生又親和。李春應,三十多歲,瘦高個兒,很精靈,是后勤總管,是“滿場”跑的人。學校有農場,專門種菜,保障師生有青菜,腌菜食用。農場由李春應劃分到各班,指導施肥,拔草,澆水…學校維修大小工安排,材料供給也是他,還要幫大食堂做些事。</p><p class="ql-block"> 陳工友,矮個兒,四十多歲,臉上起了皺紋。他是學生食堂的主廚。每日上罐,出罐,收罐,洗菜,炒菜…循環而作,夠累的。</p><p class="ql-block"> 姚老頭,矮個子,背有點駝,話語少,他是“火頭軍”,主要職責伏在爐口。那時是燒煤,姚老頭辦足柴煤,拌好煙煤。(封爐火用)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炎天暑月要站在火爐口,所以他肩上總搭著一條舊毛巾,濕漉漉的。</p><p class="ql-block"> 洪老頭,五十多歲。好高的個子,光著頭,也叫“洪光頭。” 他是正式工,是老師食堂(也叫小食堂)的廚師。小食堂在進校門的左邊。伙食花樣多,做工精致些,洪老頭技藝也略勝一籌。</p><p class="ql-block"> 學生用餐是罐飯,主要用木簣子蒸。木簣子是圓形的,下口大,上口小,半人高,一個簣子要裝兩百多個飯罐。其流程:先把米洗干凈,淘盡砂,撈起來盛在米筐里。上米上簣時需三個人。一個用竹筒臼米倒在罐里,一個加水后轉給第三個放入簣內,一層一層地碼好。整個流程花一兩個小時,累得腰酸背痛。每餐開飯前,廚師們的準備工作都到了位,各班飯罐抬到固定位置,桌上放好了木盆盛的菜。出簣時,霧氣噴發,熱氣散發。一位廚師冒著熱浪,從簣里一個一個地拿出灼燙的飯罐,另一個接過來放在木柵欄里,按班人數裝好后再抬到餐廳。每一次出簣,廚師們的臉像紅蝦子。</p><p class="ql-block"> 菜,是學校農場自己種的,什么季節出什么菜,基本自足。</p><p class="ql-block"> 食堂還有熱水供應,男女澡堂。澡堂里放十幾個大木腳盆。打完籃球,拿著毛巾,走進澡堂抹抺洗洗。</p><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年代,鄉村的初級中學,后勤設施雖然簡陋土氣,還是算不錯的。</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夜奔浠水</b></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季,校園仍舊沉浸在“按部就班”的常態,只是偶爾出現批判鄧拓,吳唅,廖沫沙《燕山夜話》,《海瑞罷官》等一些大字報,我們還是糊涂蟲,對此淡然漠之。</p><p class="ql-block"> 1966年秋季開學后不久,常常有一股風悄悄吹進校園:“毛主席已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好幾次,你們怎么還不上北京?” 同學們議論紛紛,不知怎樣出去。如何上北京?又有風吹來:“到縣委去,討批文。</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飯后,不知誰喊了聲:“走,到縣委去。” 不說不打緊,一說就有同學出發了。我莫名其妙地和南仲林,姜生明…幾位同學糊里糊涂地上路了,緊接著“大部隊”陸續跨出校門。</p><p class="ql-block"> 團陂到浠水33公里,開通了初級公路,我們一路說說笑笑。走過蔡井,楊祠,三店…累了歇一會,誰也不知“先遣部隊”哪些人,幾多人;“后續部隊”來了多少?只看見前有去者,后有來人。經過一路急行軍,大約十一點多到達縣委大院,那里早聚滿了人群。</p><p class="ql-block"> 夜深沉,大院內梧桐樹下,隱約有微弱的燈光。過了一會兒,有十幾位學生代表進入縣委會議室,負責接見的是縣委負責人夏龍翔,黃鳳姣,經過協商,最后,下了批文:每批30人,分批分期上北京。不知誰拿著批文走出會議室,“批了,可以上北京。” 同學們歡聲雀躍,有的鼓掌,有的跳起來…拿著批文的同學又帶頭往回跑。“批文在哪里?” 有人問。“在王可那兒,” 有人回話。其實,所有的同學又饑又渴,腳上起泡,不知什么力量催喚著一路飛奔,最遲返校是第二天早上七點左右。一通宵,一百多里路程,往返徒步,創造了人生第一紀錄。</p> <p class="ql-block">得到批文后,學校革委會將30名名額分到各班投票,擇優錄取。不過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紅五類”。(即個人及家庭社會關系沒有一點污點)我是班上最高票數,政審時因有污點(伯父是國民黨炮兵團長)而取消資格。蔡國文是30名中的一個,不久隨團上京,參加了毛主席第五次檢閱紅衛兵壯闊場景,下面摘錄他的回憶:“我們是10月18日被接受檢閱的,那天很早到達現場整理隊伍。秋季天氣晴朗,有一種暖洋洋的感覺,中午時分兩列隊伍綿延在50里長安街道兩側,前面的席地而坐,后面的伸長脖子等待領袖乘車檢閱。解放軍警戒,摩托車來回巡視,大喇叭反復播放毛主席語錄歌。時不時傳來車聲,引起一陣陣的騷動,大家翹首等待。車隊真的來了,頓時沸騰起來,只見毛主席揮動著手中的軍帽駛過沸騰的人群,等待許久的時刻一掃而過。何望初去了,其它不記得。”</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團陂五中:三十名農村的孩子上北京見到了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參觀水校</b></p><p class="ql-block"> 三十名參加接受毛主席檢閱的同學返校后,不僅介紹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還傳遞了外地學生上北京,去北大,清華取經;北大,清華學生到各省市大中院校,煽動學生走出校園鬧革命的消息,大家蠢蠢欲動。學校已覺察到這個苗頭,想出“參觀水校”的高招,安撫人心,穩定秩序。十一月下旬,全校師生出動,浩浩蕩蕩向白蓮河進發。我們這兒到白蓮河有六七十里,全是小路。白蓮河水庫是黃岡地區最大的水庫,由地區管理,還有大型鋁廠,機械廠。白蓮河水庫下還建起黃岡地區水利中等學校(簡稱水校),是大家早已慕名的地方,所以大家興趣很高,不畏艱難跋涉,一路前行,下午三點多鐘就到達了水校。</p><p class="ql-block"> 一到水校,我們傻眼了,偌大的學校一個學生影子也沒有,在校的老師告訴我們,全都出外串聯去了。既來之則安之,住宿一切都安排好了。第二天,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白蓮河水庫,大壩,電廠,溢洪道,鋁廠,也算見了大廣。</p><p class="ql-block"> 參觀白蓮河水校大大逆反了學校“安撫穩定”的原定目標,受水校影響,外出串聯的動機更加迫切,步伐更加加快,不幾天,學校全面失控,學生自動出門,走向武漢。我們班大部分學生出動了。記得一天晚上,一部分同學到達水果湖,我們在漢口解放公園那兒。從沒出過門,在水果湖的同學連夜去看武漢長江大橋,我們在江漢關一帶。第二天,我們會合水果湖,直進省委大院,接待的同志很客氣。我們提出要見中南局書記王任重,湖北省省長張體學的要求。他說:“很抱歉,王任重被廣州的紅衛兵揪去了,張體學被湖南的紅衛兵揪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在武漢碰見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得到一個重要信息:凡是串聯的學生須有學校開具的介紹信,每人國家發15元雨具費,買雨衣和膠鞋。第二天,大家推薦我回校,辦好上述兩件事。我回到學校,在高式老師那兒按在漢人數領取了雨具費,又開出了多份介紹信。至今,我還記得介紹信的內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介紹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茲有我校二(3)班王如生等五名同學外出串聯,望貴地接待為盼。 浠水縣第五中學革命委員會。</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自此正式拉開了我校全國大串聯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串聯</b></p><p class="ql-block"> 有了介紹信和雨具費,大串聯就有底氣了。十二月中旬,學校只有老師,沒有學生,空蕩蕩的。全校學生基本上自愿組合,或多或少,奔向全國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我的介紹信是五個名額,結果只有我,姜生明,姚升安一同前往上海。當時選擇去上海,是受了地理課的影響,上海是大都市,有外灘,國際飯店。南京路,大世界,蘇州河,龍華…最繁華,心里庠庠的。12月27日,我們背著被褥,戴上紅衛兵袖章,在黃石乘上去上海的大輪。31日上午,船行入吳淞口,江海匯合,波濤洶涌,無邊無際。我們巨大的輪船像一片樹葉在水面飄蕩,心里寒怯怯的。船慢慢駛入黃浦江,已是黃昏時分,離上海市區越來越近。夜幕降臨,江岸西邊的天空全是紅彤彤的,霞光萬道。船舷上站滿了嘹望的人群,有人說:那光輝是上海市區的燈光。十點多鐘,幾聲長笛,船上的人們涌動起來,拎起行李,看樣子是船靠岸了。我們心里犯嘀咕:“這么晚了,去哪兒住宿呢?” 隨著人潮,踏著臺階,忽聽喇叭聲在喊:“來自湖北的紅衛兵到這里集中。” 原來這是上海市總接待站安排的,對各省市來滬的派專人接待。我們驚喜萬分,來到那位接待的女子面前,放下行李,等待全部到齊。這位女士四十多歲,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我們跟著她沿著外灘轉入市內,大約一個鐘頭到了一家普通小旅館。我們登記完畢,住進一間三人房間。女士給我們一張上海市區交通圖,一周的餐票,并囑咐我們,出門往左200米就是食堂。由于第一次來到大上海,如此順利,格外興奮,難以入眠,鋪開地圖,細細察看:我們住在中華路,是環形的,是上海的重要地段。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也是1967年的元旦。我們吃完早餐,乘上有軌電車,第一站到了人民廣場,我們急匆匆地來到國際飯店。一睹它的雄姿。在當時它是全國最高層(24層),最豪華建筑,專門接待外賓的,我們站在那里覺得好風光。隨后,我們來到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進入上海市最大的百貨商場。是那么大,是那么稀奇的,我們轉了好幾層,層層都是川流不息的顧客。在第八樓,我們每人買個望遠鏡,準備春天串聯上北京見毛主席。出了商場,漫步南京路上“大世界”躍入眼簾,不禁想起《南京路上好八連》那篇課文,才真正領略到南京路的繁華與壯觀!</p> <p class="ql-block">  出南京路就是上海灘,全是各式洋樓。黃浦江面,從北到南,全是碼頭和船只。對面是浦東,除了江堤上搖拽的楊柳外,就是天空。后來幾天,還游了蘇州河兩岸,旖旎的風光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第七天的下午,我們趕到火車站,晚上乘去杭州的火車,由于司機鬧革命耽誤了時間,第二下午才到達杭州,住在西湖附近。呆了三天,游了寶淑山,西湖封閉,無緣入內。還去了錢塘江邊的六和塔,受“破四舊,立四新”的沖擊,六和古塔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我們乘上去廣州的火車,原本是南下。此時已到了臘月十六,晚上做一夢,母親問我,年來了怎么還沒回?所以車到株洲換乘,沒去廣州,轉到湘潭。停宿一天,學紅軍長征,途步往韶山。一百多里路,每隔十里就有接待站,走到哪里,吃住哪里。第二天下午趕到韶山。天啦,從展覽館,韶山中學到毛主席故居,全是來自全國各地紅衛兵,人山人海。想買點餅干充饑,站隊一公里多路,撐不住,只好忍饑挨餓,吐著口水,心里發慌。第二天中午,好不容易領到五罐飯(介紹信上是五人),我們三人狼吞虎咽,吃完就扛起行李,又長途跋涉直奔長沙,住在林業廳。次日:游了五一大道,愛晚亭,第三天,啟程返鄉,已是臘月廿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什么串聯取經,與外地學校交流?我們是鄉下孩子,到了城里根本不知道學校在哪里。所謂串聯,實際上享受著國家的洪福,吃飯,住宿,乘車全免費。走到哪兒,成了太上皇。誰也不敢怠慢!父親見人就炫耀,吹我跑了好多省,到過好多大城市,見過大世面。</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派性斗爭</b></p><p class="ql-block"> 1967年春,中央突發文件,停止全國大串聯,原準備過了春節繼續大串聯,上北京見毛主席的計劃嘎然淹滅了,我們怏怏地回到了校園。</p><p class="ql-block"> 大串聯給我們觀光旅游的機會,也間接地看到了大城市文化大革命的形勢,為后來回校鬧革命提供了借鑒。學生們再也不進課堂上課,自發成立紅衛兵組織,什么“鋼造總部”,“東風蕩”,“追窮寇”,“云水怒”…應運而生。我成立的是“九人連”。(只有九位同學)什么自我任命的“司令,”“部長,” 堂而皇之的“官銜”呼嘯而出。成立什么組織沒限制,但要上報區革委會批復,再制作大紅旗,上面印上組織名稱,還刻公章。各個組織大旗揚,佩戴紅衛兵袖章,耀武揚威,神氣十足。組織成立后,有的開始沖擊區委會,揪斗區委書記張文亞,區長汪鳳元,學校領導也不例外。當時主要是揪斗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簡稱走資派。而另一部分組織認為某某領導是好干部,不是走資派,奮起保護,不準揪斗。一個要斗,一個要保,造反派,保皇派就這樣誕生了。一山不藏二虎,一個雞籠容不下兩個公雞,派性斗爭就這樣形成了。</p> <p class="ql-block">  派性斗爭的對象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最初是黨政一二把手,發展到各企事業單位,廠礦,醫院,學校的頭頭,隨著局勢縱深,對象延伸到地富反壞右,臭老九,甚至擴大到普通人群。</p><p class="ql-block"> 派性斗爭的方式不斷更換。開始是大字報,大鳴大放。毛主席在中南海“炮打司令部”第一張大字報,點燃了文化大革命熊熊烈火。從食堂到教室,到宿舍的墻壁,都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紙張,墨汁和筆任你所用。繼而開展大辯論,各派持有不同的觀點。面對面辯理爭論,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爭得臉紅耳赤,甚至怒發沖冠,不可開交。當時造成人際關系大撕裂,一個班,一家人分幾派,互相怒懟。老師,同學,同事,戰友,朋友,父子,兄弟,夫妻…爭來吵去,反目成仇。在派性斗爭中,學校釀出兩件慘案。</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徐鈺慘案</b></p><p class="ql-block">徐鈺慘案 徐鈺老師高高個子,身體瘦弱,兩眼凹陷。他是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板書的粉筆字別拘一格,且一向膽小怕事。他當時住在操場西頭一棟小瓦房,很簡陋。大字報貼滿了內外,連門也封了,要鉆著出進。一天,校園鬧轟轟的,說是徐老師用剪刀刺喉嚨,鮮血淋淋,送到醫院搶救去了。原來有人揭發他有歷史問題,曾在國民黨當過文書,他很害怕,起了自尋短見之念。幸虧搶救及時,撿回一條性命。是誰發現的,誰送他到醫院不得而知。不過,事件發生后,校園空氣更加緊張和恐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勝和慘案</b></p><p class="ql-block">? 王勝和慘案因我而起。當時王仁舟成立的“巴河一司“,聲勢浩大,轟動黃岡,震動武漢,形成與“浠水革聯”對峙的最大勢力,在團陂成立了以袁瑞應,丁大麻子為首的分部~“團二司”。聽說王仁舟在巴河搞“共產主義,” 我懷著好奇的心,邀約姜生明,王勝和一同到巴河考察。我記得是夏天,我們到達巴河是下午三點多鐘,被安排在巴河三中住宿。第二天上午,我們三人來到巴一司總部,副司令張新民和秘書長嚴啟智(松山人,同學高文光的舅舅,原任巴河區教育干事)接待。第三天,我回到學校,卻掀起軒然大波,說我們是巴一司的,參加了“敢死隊”,發了手槍。總務處門口還貼了“逐令”:“王如生及其死黨滾出學校”。傍晚,我和高文光,南仲林上街散步,走到蘇醫官上坡處,夏仕之氣喘吁吁地跑來告訴我:革聯派正在開會,要將你們三人游行。獲此消息,當晚我就離開學校,過幾天跑到東西湖搞付業去了。(現在叫打工)一直到年底沒有歸校,躲過一劫。后來聽說,姜生明感冒了,沒有來校,兔遭一劫。王勝和,縣城人,似猴相,故同學叫他“王猴子”。他一來到學校就遭“飛機式“游行,脊椎打斷了,手胳膊架成骨折,花很長時間治療才痊愈,以后也一直沒來學校。畢業后幾十年,我總感愧疚,打聽他的下落。直到2017年冬,在黃石新下陸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相會,舊事重提,傷感揪心。</p> <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5日,江青在安徽視察時提出“文攻武衛”的口號,派性斗爭由文攻轉入武斗,且逐步升級。全國很多地方“打砸搶”烏煙瘴氣。據王月言回憶:一天深夜,區武裝部長陳曙環通知我到區公所領槍,用以防衛,我不同意。而陳部長再三強必須來,而且要來早些。第二天清早,到區武裝部,發給我們二十一支步槍,二挺輕機槍,一千發子彈,都是最好的。正當武斗一發不可收拾之際,中央發布命令,回收所有武器,我們第一個原封不動上交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當時武斗的狀況,是觸目驚心,處于最嚴峻的白色恐怖之中。值得慶幸的是,團陂五中基本平穩,沒有出現械斗和流血事件。</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復課鬧革命</b></p><p class="ql-block">復課鬧革命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合發出巜全國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復課鬧革命的通知》,1968年春重回校園。按常規學制,我們應是初三,可仍然坐在二(3)班的教室。因文革發生,升級,畢業停擺。至于誰的班主任,哪些科任老師,上什么課,回班哪些同學,一直回憶不起來,大腦一塊空白。不過,有與以往不同的三點感覺:一是返校的學生接近半數。自文革開始后,有的一直沒有參與,自動棄學。有的應征入伍,步入軍營。 二是學校景況清冷,蕭條,大不如先前火熱。領導不敢大膽抓,老師不敢大膽教,都是提心吊膽,謹小慎微。</p> <p class="ql-block">  三是人際關系淡然,老師互相之間少有交往,情緒低落;師生關系疏遠,默默無言;同學見面淡定,似是面和意不和。</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怎么挨到10月份,學校統一宣布在校學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學校發了畢業證書,沒有畢業集體照,沒舉行儀式,學生卷起行李自動離校。</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們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 有的大隊干部親自到校門口迎接,幫著扛行李。回到村里。</p><p class="ql-block"> 回憶到這里,我的心情依然是十分的沉重。團陂五中三年的學生生活,百感交集。一個甲子的光陰,完全準確地回現當年的那些事兒…不現實,人,地點,時間,經過,只有模糊提及。三年中團陂五中那些事兒…很多很多,本文只限一己之見,不可強牽附和。三年中團陂五中那些事兒…包含著激情和酸楚。在我的審世觀中,“激情”是我人生的浪花,永遠感恩和懷念!“酸楚”無非是有些疤痕,并非學校所為那是大勢所趨,“不應有恨”,更要看到那股浪潮。 這是團陂五中的歷史重大轉折,晉級團陂高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东莞市| 栾川县| 镇雄县| 教育| 江达县| 清涧县| 胶州市| 肇源县| 砚山县| 阳曲县| 宜章县| 台东县| 新巴尔虎左旗| 连平县| 台北市| 突泉县| 闸北区| 洛宁县| 辉县市| 新乡市| 龙口市| 仙桃市| 大埔县| 镇巴县| 江达县| 邛崃市| 壤塘县| 八宿县| 平江县| 富裕县| 珲春市| 永修县| 昌图县| 丰台区| 阿克陶县| 武山县| 乡城县| 太湖县| 右玉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