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撰寫~喧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圖片~網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省通衢,大武漢,僅觀光了一次漢陽老火車站花街,給我留下的時光記憶猶深。漢陽老武漢的一個最早工業重鎮,并乃至在全國其名望都是可圈可點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從小到現在,漢陽是武漢三鎮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地方,為什么?去漢口路過長江大橋或漢水鐵橋,遠遠就能看到漢陽城區中央高高的煙囪林立,騰起漫漫的黑煙,岀于我職業的敏感,哇……那不就是冶煉高爐嗎。不理解,若大個武漢怎么把這等高污染企業建在城市中央呢?這想法還是我剛參加工作的70年代,身處華中最大的鋼鐵企業,我是太知曉冶金行業的污染度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直到2千年前后漢鋼陸續遷出漢陽中心城區,才漸漸明白一些原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漢陽火車站是一個武鐵集團下屬的一個二級貨運小站,剛開始總認為與漢陽鋼鐵廠有著相互的關聯,要不最早的冶煉原料煤,礦石是怎么進來的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年漢,冶,萍公司,即漢陽鋼鐵廠,大冶鐵礦,江西萍鄉煤,大冶的礦石可通過長江水路直抵漢陽起運至基地,熟悉地理知識的一看就知道,那么萍鄉的煤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91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興建漢陽鐵廠;1893年,在湖北大冶又興建了大冶鐵礦。為解決漢陽鐵廠冶煉鋼鐵的焦炭需要,1898年,張之洞與時仼鐵路總公司督辦大臣盛宣懷向清廷合奏在煤儲量豐富的江西萍鄉安源開辦煤礦,以采煤煉焦。但是,萍鄉距漢陽有近千里之遙,必須解決萍產煤礦的運輸問題。所以,又需修筑一條專運煤炭的鐵路,為漢陽鐵廠提供所需的煤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條鐵路規劃從萍鄉修到湖南醴陵,叫萍醴鐵路,在醴陵轉水路走淥水繞洞庭進長江把萍煤運往漢陽。想想。都寒心呀,假設時年粵漢鐵路打通,那早年的漢陽鐵廠又是一個格局,當然,那只是假設,萍煤運到后又怎么過江,那才是“豆腐盤成肉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帶著這個“好奇”的問題,我一直迷惑不解好多年,是后來工作單位有相關類式關于冶金史料書籍,才解開心結,深知起步的民族工業之路是何等堅難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鐵路就必須有火車站,建成的萍醴鐵路設5個車站,其中有4個在江西段,湖南境內僅一個醴陵站。當時,根據運輸需要,在距醴陵城中心3公里,靠近淥水的陽三石修建了火車站。稱之為陽三石火車站,車站于1903年竣工,同年開行第一列運煤火車。就這樣,湖南的第一座火車站隨著湖南的第一條鐵路誕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時陽三石站是萍醴鐵路的終點站,承擔了所有萍礦煤炭,石門煤炭的外運中轉任務,是華南地區較有影響的水陸中轉站之一。醴陵很快成為鐵路線上的重要一環,陽三石也成了醴陵的繁華區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可是醴陵的淥水灘多水淺,難以承載大量的煤炭運輸。于是這條鐵后又延伸至處于湘江邊上的株洲,繞過淥水,直接借助湘江轉運萍煤。此后,該鐵路改名為株萍鐵路,盡管萍醴鐵路延長到了株洲,但仍然動搖不了陽三石站作為湖南第一座火車站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個大冶鐵礦,成就了武漢這座城市文明,乃至漢陽的“路人皆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冶鐵礦坐落于湖北黃石市鐵山區,緊鄰三楚第一山的一一東方山,及大冶古八景之一“雉山煙雨”的一一白雉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冶鐵礦開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開采迄今已有1700余年。吳大帝孫權在這里造過刀劍,隋煬帝楊廣在這里鑄過錢。后來1890年(光緒十六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興辦鋼鐵,引進西方先進設備,技術和人才,開創中國第一家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露天鐵礦,成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漢冶萍公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矚目。經歷古代開采,近代開采,日本掠采,重建開采和深部開采5個歷史階段;先后采用官辦,官督商辦,商辦,公私兩礦并存以及國有開采5種經營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在陜西發現的1903年漢陽鐵廠軋制的鋼軌,100多年還不見那么銹跡斑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這些永留于江城民族工業的見證讓后人銘記,它是一個時代的豐碑,一度被西方列強視為“中國覺醒的標志”。漢陽鐵廠它震驚了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武漢,除了省博物館,還有這樣一座博物館,讓我對“漢陽制造”和武漢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那就是張之洞和武漢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然而,這座博物館的核心實力并不是設計結構,而是武漢這座城市民族工業的底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江城武漢日新月異,金碧輝煌,氣象萬新,到底是張之洞創造了武漢,還是武漢少不了張之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談到晚清近代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張之洞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也是近代武漢史上的一位佼佼者!是他“哺育”了武漢這個民族工業“搖籃的幼童”從弱小到茁壯成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94年漢陽鐵廠創建第四年,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冶煉出中國第一爐鋼水,震驚了世界。可能你不信,漢陽鐵廠的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的漢陽鐵廠于2018年被列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雖然已經退岀歷史舞臺,但這個記錄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光輝歷史的鐵廠依然以旺盛的熱情展現著自已的風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今走近這里,看不見往日林立高聳的煙囪和拔地而起的爐群了,取代它們的是清新湛藍的天空,水網立交交錯,綠化成蔭嶄新的漢陽城區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謝謝關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日土县|
迁安市|
玉溪市|
三明市|
乐平市|
进贤县|
洱源县|
达尔|
海南省|
张掖市|
宁阳县|
陇川县|
衡山县|
区。|
南澳县|
闽侯县|
黄龙县|
吕梁市|
新和县|
固镇县|
赤壁市|
紫阳县|
奉节县|
游戏|
杭锦后旗|
五常市|
陇川县|
岳阳市|
天柱县|
潜山县|
怀安县|
长寿区|
尉犁县|
射洪县|
上犹县|
来宾市|
元氏县|
得荣县|
两当县|
镇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