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從校院中看到原博物館院內辰光閣的綠瓦帽頂,古色古香。</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上新街小學的教學樓空場,通過校門隔街看到對面綠瓦帽頂,古色古香的建筑,這就是原博物館院內辰光閣建筑物,也就是萬字會舊址中最北最高最宏偉的建筑,上新街小學與萬字會有很大的密切關系。</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都是塵封的歷史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原化育小學大門</font></h3> <h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據《世界紅萬字會及其慈善事業研究》(李光偉 著 )一書中記載:</b></h1><h1><br></h1><h1>●世界紅萬字會成立之前,濟南道院于1921-1922年開辦第一小學。校址位于南關徐家花園。</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小學原名“濟南道院初級小學?!?,1928年濟南“五三慘案”后更名為“濟南市紅十字會第一小學?!保蠓钌鐣至钣指臑椤皾鲜兴搅⒒W”,校址遷往上新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濟南女道德社于1929年開辦女子小學,校址在女道德社內(上新街),只有初級生一班40名。1928年添設高級一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濟南市社會局教育科1929年8月調查時曾有“紅十字會私立女子小學?!钡挠涗洠何挥谀详P上新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女子小學更名為“養正女子小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1932年起,女子小學并入濟南道院開辦的化育小學,更名為“化育小學第二部”,男女仍然分班。</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1935年濟南道院總結報告載:第一部為男生部,招收六個班,共計264人,校址位于徐家花園;第二部為女生部,招收三個班,共計152人,校址在上新街。全年經費需大洋4740元,以校產利息支付,不足之處由濟南紅十字會撥付。</h1><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化育小學1948年的花名冊(珍貴資料)</b><b style="text-align: right; color: rgb(22, 126, 251);">感謝雍堅記者提供!</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b>時間1937.10.13,不知是民國與共和?表中13人,校長鞠樹標,男,48歲,上新街10號。年齡最大58歲,最小19歲。在上新街、南新街、徐家花園居住的都屬于本區,多達7人,占54%,基本都是就近上班。</p><p class="ql-block"><br></p><h1>●1938年,化育小學因戰事影響,學生數大幅減少。</h1><p class="ql-block"><br></p><h1>●1939年,校名改為“私立濟南紅十字會小學”,分男女兩部。男生部有高級兩班,初級四班,共275人。女生部有一、二年級一班,三、四年級一班,共101人 。男女共計376人。學校有男教職員10人、女6人,全年開辦經費3700.37元。至1950年,該校有教職員10人,學生320名。</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3年12月,為濟南市文教局接管。</b></h1><p class="ql-block"><br></p>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化育小學舊景 張國華 畫</b></h5><p class="ql-block"><br></p> <h1>從這段塵封的歷史資料看,上新街小學在解放前是由紅萬會(道院)創辦經營,名為化育小學,其校址在徐家花園男生部和上新街女生部兩處辦學。</h1><br><h1>八十歲以上的街坊鄰居都有回憶,對這個九級高臺大門,對這里上學放學出出進進的學生,記憶猶新。張國華的這幅畫再現了當年的情景,很溫馨的畫面。</h1><div><br></div><div><br></div>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小學由私立的化育小學轉為公立的上新街小學,校址一直沿用至今,有七十年的歷史。</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濟南市上新街小學1954年下半年教職員工登記名冊》列表中,看到當年學校的校印真是氣派,還有手工填寫的鋼筆字,真是漂亮、雋秀。</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時任校長徐國沛,24歲,解放后曾任正覺寺小學、麟趾巷小學任教員,后任山水溝小學校長,1954年上新街小學任校長。</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2頁再看女教師馬崇娟,24歲,回族,解放后在化育小學教員,后改為上新街小學。從這里證明上新街小學的前身就是化育小學。地址是麟趾巷23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真乃謂詳實的歷史資料。</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小插曲】</b><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看到1954年全部教職員16位時,感慨萬千!昨天將此篇放入1960年畢業的同學群中,引起熱烈的回憶,巧的是,金承厚先生認出馬崇娟老師竟是他的親戚,填的地址是他姥爺家,如今老院仍在,現在金先生與馬老師堂弟是同事,還是很好的朋友,經常聚在一起小酌品酒。馬老師后來調到十四中任教。群里的陳彬先生立即認出,馬老師就是他們一年級的班主任。無巧不成書呀!祝福馬老師健康長壽!祝群內的奔八的老同學們天天快樂!滿滿的都是回憶!2023.3.18</span></h1> <font color="#167efb">72年畢業的上新街小學的同學們來到大門前留影(2020.5.27)</font>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瞧,這些60后美女在高臺階大門前拍照留影,她們是上新街小學1972年5年級3班畢業的,左起:梁文新、李盈、張寶琴、潘偉偉、王昭霞。她們時常走在上新街,邊走邊回憶,在變老的路上,優雅如昨,漂亮依舊。她們曾經都住在附近,上學時天天經過這里。但我們不知道原來是小學,與我們的小學緊密相關,只看到大門一直關閉著,當年知道是省博物館后門,從來未開過。</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現在是上新街49號近代建筑,屬于政府保護,建于民國,原為紅萬會小學(化育小學)門樓,磚石結構,系傳統宗教文化建筑。</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現在的上新街49號。曾經的化育小學舊址。</b></font></h5> <h1><b style="font-size:22px;">據70多歲的秦玉海先生</b><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任館長秦亢青之子)回憶:我住在省博物館后門這個高門臺的博物館宿舍里,原先一直走這個大門,高高的臺階進出實在不方便,上下班搬自行車,冬天往里搬蜂窩煤,下雪結冰更是難行,1978年院里蓋了博物館第一座宿舍樓,順便把大門改到此門西邊,修了個漫坡道,這才方便了大家進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省博物館原先分為東院(廣智院)和西院(濟南萬字會舊址)這個高門臺院子是萬字會辦的小學,進門即是一面高大的影壁牆,院內四周都是平房(原先的教室),影壁牆后是個葡萄架,夏天掛滿串串葡萄。往南是自來水池,因為建校很早沒有通街上的下水道,只是在院內挖了一個滲水坑,一到周日因洗衣服的較多滲水來不及,溢出來的水到處淌。院西是建國后省博建的文物庫房樓,院子東邊有個門通博物館,有時買整車的蜂窩煤就從前大門通過博物館院內拉到宿舍院內。1976年唐山地震,院里很多人晚上舉家到舘內文光閣大殿下休息,因為萬字會建筑都是鋼筋水泥很堅固。這個高門臺院子解放后是省文物管理會,后與省自然研究所合并為省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個省級博物館。</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年高臺階門牌是上新街17號后門(博物館正門是上新街17號),后來省博物館搬走了,大院給了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院原是省博的考古隊),以后重新編門牌就是現在的上新街49號。后來院里拆去了省博文物庫房樓,省文化廳在原趾蓋了新宿舍樓,門牌是上新街39號,2個大門緊挨著東邊是49號西邊是39號這弄得送快遞的送外賣的到了這里就暈頭轉向搞不清這2個門號之間的門牌號在哪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看了秦先生的介紹,人們走到這兒就知道,39號是文化廳宿舍,緊挨著的東鄰49號是省博物館宿舍,49號東鄰就是高臺階門樓,不通行。</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新街49號就是省博物館宿舍,與高臺階門洞是一個大院,原化育小學舊址。</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在熟悉的小路上,知道了那么多故事,是不是特別有意義........</span></h1> <h1><b>以下是手抄校史:</b></h1> <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精彩點評】</b></h1> <b>@與思想同行:</b>從中知道了那么多的故事,當然有意義了,當然很開心了。<div><br></div><div><b>@太湖水深藏blue:</b>這些教職員家庭概況住址調查表、教職工登記名冊都是從圖書館找到的還是個人收藏品?</div><div><b>@回復:</b>哈哈,感謝雍堅先生提供資料!很珍貴!也是證明!謝謝每篇惠評都是妙語連珠!<br></div><div><br></div><div><b>@zhanggongjiashi:</b>拜讀《上新街小學-回望(5)老師》時,從那張1975年學校老師的集體照里,有三位熟悉慈祥的面孔即可在我的記憶里清晰的浮現,照片中第一排最右側兩位師尊,薛正坤和柴丕珍老師。很慚愧當時沒有記起她們的姓名,她們當時應該是在三四十歲的樣子,薛正坤應該是我上初小的班主任。柴丕珍在我的記憶中年齡稍大一些。再就是在照片里最后一排的張松林老師,更是一眼就認了出來,記得當年他應該在二十多歲,尤其是上高小的時候我和張老師走的很近乎。我是五五年至六一年在上新街小學讀小學。謝謝@薩漠給大家的分享。</div><div><br></div><div><b>@自在寧靜淡泊:</b>打開塵封的歷史記憶,回望親愛的童蒙母校。師恩難忘!<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安国市|
马尔康县|
吴桥县|
昌平区|
平安县|
大渡口区|
克东县|
瑞安市|
泊头市|
巴东县|
玉环县|
会东县|
司法|
古田县|
平塘县|
永济市|
全州县|
通渭县|
秦皇岛市|
铜鼓县|
五华县|
蓝田县|
女性|
定襄县|
永昌县|
喀什市|
甘孜|
栾城县|
大同县|
柞水县|
赫章县|
贡觉县|
中山市|
松滋市|
成武县|
锦州市|
安塞县|
邵阳县|
通辽市|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