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借助于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和生產、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余世存</p> <p class="ql-block">“乾坤平分晝夜,卻是燕子來時”</p> <p class="ql-block">春分前后,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p> <p class="ql-block">“陌上清清柳色,心中念念故人”</p> <p class="ql-block">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氣可由天氣變化預支未來的天氣,如“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也可由天氣預知農事收成,如“清明雨星星,一顆高粱打一升”“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清明冷,好年景”等等。</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歷史上,清明節氣具有特殊性。中國人悠遠的風俗習慣,如寒食節,上巳節,都在清明節后。到了宋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官府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盛世清明圖景。</p> <p class="ql-block">“聽雨林下毛舍,插秧村外水田”</p> <p class="ql-block">谷雨節氣,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民諺有“谷雨過三天,園里看牡丹”“芍藥打頭,牡丹修腳”等說法。</p> <p class="ql-block">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極利于農作物谷類作物的生長。“谷雨前,好種棉”“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棉農把谷雨節氣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p> <p class="ql-block">“魚兒游在池塘,有蝶風中飄蕩”</p> <p class="ql-block">立夏時節我國南北方的氣溫差異較大。北方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不足,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立夏后的江南正式進入雨季,“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p> <p class="ql-block">先民在立夏來臨時也有惜春之感,故會在立夏日備酒食為歡,名為餞春。吳藕汀《立夏》詩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p> <p class="ql-block">“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小滿不滿,芒種不管”</p> <p class="ql-block">“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在中國內地的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p> <p class="ql-block">傳統農諺說:“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三車指水車、油車和絲車。此時,農田里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要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也等待著農人們去春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農活不能耽誤,家里的桑蠶業也到了緊要關頭,小滿前后,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絲。《清嘉錄》中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p> <p class="ql-block">小滿節氣是反映生物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出現生長發育現象的節氣。大自然如此,人也如此。人體的生理活動在此節氣處于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在二十四節氣中最多,故人體應及時補充營養,才能使身體五臟六腑不受損傷。</p> <p class="ql-block">“村野風日晴妍,農人刈麥山前”</p> <p class="ql-block">《芒種謠》唱道:“芒種忙,麥上場,起五更來打老晌。搶收搶運搶脫粒,曬干揚凈快入倉。芒種忙,種秋糧,玉米高粱都傋上,高地芝麻洼地豆,雨插紅薯栽稻秧”</p> <p class="ql-block">芒種時節炎熱,消耗體力多,人們在此要注意養生。這個時候容易犯懶昏睡,頭腦難得清爽。夏日晝長夜短,午休可助人消除疲勞,有利健康。</p> <p class="ql-block">芒種物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我們現代人對這三種物候已經失去感覺,但在古人眼里,螳螂、伯勞鳥、反舌鳥都有極為豐富的意義。在中國,螳螂是勇士,又是無知無畏的象征。螳臂當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成語千百年來為中國人熟知。在古希臘,人們不僅將螳螂視為先知,還稱其為禱告蟲,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故如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梅子黃時雨,細細落山前”</p> <p class="ql-block">夏至這天正午,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將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景象,人們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中最短的影子。夏至在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災年豐之俗。</p> <p class="ql-block">“過了夏至節,鋤頭不能歇”,農民要加強夏季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害,適時適量施肥,及時播種晚稻,培育好晚稻秧苗,由此可知,在炎熱的夏天農忙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小暑大暑,上蒸下煮”</p> <p class="ql-block">夏至之后的幾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稱為“暑”。暑字,從日者聲。日者,此時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為太陽照耀的人。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諺語。小暑是炎熱的開始,大暑到達一年中炎熱的頂點。在小暑節氣,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濕度大,露天里的樹木,座椅,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只要人坐上去,以體溫接受樹木散發的潮氣,就會誘發風濕和關節炎的疾病。</p> <p class="ql-block">高溫會使人得病,這就是暑病。民間稱之為“中暑”。暑氣盛極,人就不免邪了,所以中國人以藿香正氣來解之。</p> <p class="ql-block">“纖身立葦葉,嬌姿舞婆娑”</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說,“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就是現代人說的“桑拿天”。“伏”有避匿之意,從犬,狗在炎熱中只能老老實實地伸舌消暑,人們在夏天也要避開炎熱之毒殺。</p> <p class="ql-block">關于大暑的農諺極多,如“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等等。三伏中以大暑期間的中伏最熱,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先民以為炎帝讓太陽發出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p> <p class="ql-block">立秋是一個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秋”字由禾與火組成,立秋也就意味著禾谷開始成熟,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的季節到了。</p> <p class="ql-block">有關立秋的農諺也很多,如:“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頭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種到立秋后”“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悠閑坐等豐收。</p> <p class="ql-block">“晚來有月升起,初覺夜風微涼”</p> <p class="ql-block">“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處暑節氣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不處暑,七月十五吃稻黍”等,都說明處暑節氣后,作物很快就要收獲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北方人稱處暑之際的小蜻蜓為“處暑”。晚明謝肇潪曾點評此類民俗說:“今俗指麥間小蟲為麥秋,可笑也,亦猶北人指七月間小蜻蜓為處暑耳”。</p> <p class="ql-block">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之際有中國農歷的“乞巧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牛郎織女的傳說幾乎跟中國文明相始終。此外,還有“中元節”即“鬼節”,民間為此有祭祖、布施等重大活動。</p> <p class="ql-block">“江山清明疏凈,田疇農人正忙”</p> <p class="ql-block">“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可見白露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白露本身也有氣象預報功能。中國人說,“露水見晴天”“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草上露水大,當日準不下”等。民諺說,“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即是提醒人們此時晝夜溫差大,要防止著涼。中國人還觀察到,如果白露節下雨就對農業不利,農諺說,“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下了雨,市上缺少米”。</p> <p class="ql-block">白露對中國人來說是詩意的,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名篇《蒹葭》即提到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可見古典中國人對物候觀察的細膩,他們對天地與人情的關系即隨時起興,又明心見性。</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節氣自成時間坐標,在幾千年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生產、生活有時,人生社會有節,人身人性有氣……孔子像農民那樣觀察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為此引申:“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后記 <p class="ql-block">本篇文字節選編輯自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之《時間之書》。</p><p class="ql-block">圖片:手機微距攝影練習(快樂攝影讀書會微距訓練營)在此特別感謝快樂攝影讀書會溫馨學習家園,感謝三位專業老師:凌渡宇老師、天道酬勤.蜀老師、劉浪漢2老師的指導傳授,以及班長、班委同學們的陪伴學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關注瀏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昌图县|
思南县|
公安县|
抚州市|
仪陇县|
株洲市|
宁河县|
莱州市|
南阳市|
固原市|
永泰县|
张掖市|
乌海市|
富顺县|
奈曼旗|
将乐县|
白银市|
烟台市|
盐亭县|
宁河县|
乌苏市|
墨玉县|
洮南市|
宁武县|
杭州市|
体育|
大余县|
南康市|
江山市|
天台县|
太白县|
东海县|
卓资县|
保山市|
饶平县|
广昌县|
汽车|
靖远县|
泸西县|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