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里許;心經(jīng)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啟揚根本大教;三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法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乃佛法經(jīng)典之核心,故得“心經(jīng)”之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叁 《心經(jīng)》的五重玄義</p><p class="ql-block">用五重玄義來解釋大乘經(jīng)典,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發(fā)明的方法。所謂玄義,并非深奧玄妙不可測,而是將經(jīng)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個層次挖掘疏解出來,使大家容易明白。后來的解經(jīng)者皆以此為典范。這五重玄義是:釋名、顯體、明宗、辨用、判教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釋名:就是解釋經(jīng)的題名。每一部經(jīng)都象人一樣,有一個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義。將經(jīng)題字面的意思與深蓄的內(nèi)涵解釋清楚,就是釋名。佛經(jīng)的名字有七個種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以人為名。即以該經(jīng)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譬如《佛說阿彌陀經(jīng)》、《維摩詰所說經(jīng)》等。佛、阿彌陀佛、維摩詰居士,均是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以法為名。即以佛所說的法相為名。如:《涅槃經(jīng)》、《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等。涅槃、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均是佛所說的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以喻為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經(jīng)中意義的比喻來命名。如:《梵網(wǎng)經(jīng)》。大梵天王宮殿里掛著的因陀羅網(wǎng)似圓筒狀,象我們現(xiàn)在佛殿里掛的幢一樣,且每個網(wǎng)眼里都嵌了一顆摩尼寶珠,顆顆寶珠明亮如鏡,互相輝映,重重交參,不相障閡,莊嚴尊貴,無以復(fù)加。這里用梵網(wǎng)作喻,以顯諸佛之教門重重?zé)o盡,法法無窮,莊嚴法身,光明遍徹,無所障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以人法為名。如《佛說仁王般若經(jīng)》,是佛對十六個國王,即人王而說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以法喻為名。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比喻。為什么說心是比喻呢?我們下面還要詳加解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以人喻為名。如《菩薩瓔珞經(jīng)》。菩薩是人,瓔珞比喻莊嚴之意,所以是人喻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以人法喻為名。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比喻證得大方廣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萬行,莊嚴果上功德。這里大方廣的“大”字,意思是體大,即體性包含一切,無有一物在這個體性之外。“方”、“廣”意思是相大與用大,即從體性所顯示的妙用周遍圓滿,無所不具,無所不遍。因為佛性量等虛空,足以含盡恒沙佛土。也就是說,所有恒河沙數(shù)的佛土,無一不在佛性之內(nèi)。我們知道,每一個佛土都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謂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須彌山,有一個日月、四大洲,即一個小世界。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次以千積(即千的三次方),故稱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佛土都是三千大千世界。而我們所修證的性量包含十方諸佛,恒河沙數(shù)佛土都在內(nèi),你們說這大不大?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這就是大而無外。我們有些人只知道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了。這只能說明我們的心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見,猶如井底之蛙。而我們學(xué)佛,就要證到廣大無邊、盡虛空、遍法界的心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佛經(jīng)的七類命名。前三種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為名,均是單數(shù),是單名。后四種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為名,均是復(fù)數(shù),是復(fù)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顯體:顯示本經(jīng)的體,就是顯示法要。有名必有實,猶如一個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態(tài),說明這個人是個什么樣子。即為顯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明宗:就是顯明本經(jīng)的宗旨。每一部經(jīng)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將它辨明弄清楚即為明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辨用:就是辨別本經(jīng)的作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判教相: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智者大師分判佛陀說法為五時。那么判別本經(jīng)是什么時候說的,說的哪種法,即為判教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述即為五重玄義的內(nèi)涵所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长兴县|
农安县|
乌审旗|
清苑县|
连平县|
奉贤区|
叙永县|
于都县|
庆阳市|
商南县|
清水河县|
囊谦县|
义乌市|
通城县|
成安县|
驻马店市|
甘德县|
石家庄市|
随州市|
远安县|
会宁县|
九台市|
武穴市|
眉山市|
卓尼县|
辛集市|
大化|
庄河市|
平原县|
城口县|
富民县|
徐州市|
象山县|
灵宝市|
衡阳市|
海口市|
屯昌县|
龙口市|
烟台市|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