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不盡長江滾滾流——鎮江游記

一蓑煙雨

<p class="ql-block">  鎮江歷史上曾先后稱為朱方、谷陽、丹徒、京口、南徐、潤州。古代的鎮江處在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上,是政治經濟的要沖。2023年4月,首次來到鎮江,游覽了西津渡古街、金山公園、北固山公園。三個景點均緊靠長江,一字排開,景色秀美,故事多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西津渡</b></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位于城西的云臺山麓。<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原先緊臨長江。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隋以前,西津渡與揚州邗江的古揚子津相對渡;唐大歷以后,西津渡與瓜洲渡相對渡。西津渡依山而立,據大江南北之沖,素有“吳楚要津”、“長江鎖鑰”、“漕挽咽喉”之稱。李白、孟浩然、王安石、蘇軾、張祜、米芾、陸游、馬可·波羅等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廣場上的標志性石雕。</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清代小碼頭遺址。透過 “一眼看千年”玻璃罩,可看到西津古渡的千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于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的“文脈”所在。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曾贊嘆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上四道券門上的題刻分別是:“同登覺路”、“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層巒聳翠”。</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坡。<span style="font-size: 18px;">系根據佛典《華嚴經》勸人為善的故事得名。游人</span>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完成了對53位圣賢的膜拜。</p> <p class="ql-block">  老屋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古稱“吳楚要津”。</p> <p class="ql-block">  昭關石塔。為元代建造,石塔高約5米,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依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從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塔旁有個觀音洞,人們在此祈禱江上船只消災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  沿臺階可上云臺閣。</p> <p class="ql-block">  待渡亭。是古人迎來送往或小憩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在亭里歇腳。</p> <p class="ql-block">  鐵柱宮。建于明代崇禎年間,供奉兩晉道教明派祖師許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說的就是這位大仙。</p> <p class="ql-block">  小碼頭街商業街。店鋪剛開門,大隊游人尚未到達。</p> <p class="ql-block">  救生會舊址。救生會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鎮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設,此后代代相承,規模日增,影響日深。</p> <p class="ql-block">  張祜雕像及詩碑。展現的是唐代詩人張祜及其名篇《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首與西津渡有關的名篇是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p class="ql-block">  李公樸故居。李公樸是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抗日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他13歲隨父母遷居鎮江,在這里居住了七年。</p> <p class="ql-block">  二翁亭。位于西津渡西鄰蒜山游園。傳說三國時候諸葛亮與周瑜曾在此謀劃破曹,定計火燒赤壁。</p> <p class="ql-block">  杜秋娘塑像。杜秋娘,唐潤州(今鎮江)人。她雖出身微賤,卻能歌善舞,還會寫詩填詞,曾被唐憲宗封為秋妃。她的詩作《金縷衣》,被收入《唐詩三百首》:“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p><p class="ql-block"> 雕塑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4年落成。</span>雕像后面“京江亭”,名字取自杜牧長詩《杜秋娘》。</p> <p class="ql-block">  鎮江特色小吃“鍋蓋面”,品嘗一碗,味道不錯。</p> <p class="ql-block">  廣肇公所。位于古街旁邊的伯先路,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中英天津條約》簽訂后,鎮江成為通商口岸,廣肇公所為廣州、肇慶商旅來此經商的同商會。孫中山民國初年來鎮江考察時,曾在此居住一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津渡—英國領事館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 英國領事館舊址位于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根據《中英天津條約》,鎮江辟為通商口岸。1865年,云臺山下沿江一帶被劃為英租界并修建了英國領事館。1889年正月,因民事糾紛,領事館被焚,后清政府以賠款于1890年重建。1927年,民國政府收回了英租界。領事館舊址現為鎮江博物館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英國領事館舊址院內有5幢房屋,布局錯落有致。最高的為辦公大樓,西北一幢是職員宿舍及馬房,靠山坡兩幢為領事住房、餐廳及娛樂場所,北面臨江一幢為工部局、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  領事館舊址大門。</p> <p class="ql-block">  領事館舊址院區。</p> <p class="ql-block">  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  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  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  馬廄。</p> <p class="ql-block">  警務樓及監獄。</p> <p class="ql-block">  監獄淋浴間、禁閉室。</p> <p class="ql-block">  領事住房。</p> <p class="ql-block">  工部局,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  水劇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金山公園</b></p><p class="ql-block"> 金山公園位于鎮江市區西北的長江南岸,原名氐無山,又名金鰲嶺,也稱浮玉山,唐代起通稱金山。金山原系屹立于長江中的江心島嶼,現與南岸相連。金山公園主要景點有江天禪寺、玉帶橋、慈壽塔、七峰亭、兩臺、三洞、御碼頭等。</p> <p class="ql-block">  公園大門。中門兩側門柱上懸掛著清兩江總督沈秉成給金山寺大雄寶殿撰寫的題聯,上聯:一峰浮玉,十地布金,憶裴頭陀江岸披緇,蘇內翰山門留帶。光陰瞻逝水,誰續勝緣,愿宏開寶宇琳宮,永鎮蒼崖翠壁;下聯:萬頃煙濤,千林風籟,想焦仙人幽巖瘞鶴,陸處士中冷品泉。卜筑有芳鄰,堪尋陳跡,漫辜負蓮花貝葉,同聽暮鼓晨鐘。旁邊兩個門柱上懸掛著乾隆年間舉人吳錫麟所撰寫的楹聯,上聯: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帶左右;下聯:可詠可觴可絲竹,懷抱古今。</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東晉,</span>唐時賜名“澤心寺”,北宋真宗時期賜名“龍游寺”,清康熙時期賜名“江天禪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寺。寺院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只見有房屋,不見有山,固稱金山“寺裹山”。山門為四柱三門重檐結構的牌坊。牌坊的前端立有一銅鑄香爐,香爐的兩邊臥著一雌一雄兩只威武吉祥的石獅,石獅自明朝時即蹲于此,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自從有了《白蛇傳》的傳說,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曲折跌宕,法海的無情演繹出悲歡離合,人們不僅記住了白娘子和法海,也記住了長江邊的鎮江金山。</p> <p class="ql-block">  寺廟山門。左、中、右三個門分別稱為無相門、空門、無作門,象征著三解脫。中門兩側的門柱上懸掛一副楹聯:江水滔滔,洗凈千秋人物,閱滄桑,因緣聚散,悟空性;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圣教,禪靜止觀,覺有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江天禪寺”的匾額,系</span>清康熙南巡時為金山寺親筆題寫。</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建筑,明正統年間始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東晉古剎”四個大字為趙樸初題寫。進殿中間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原建筑于1948年毀于火災,1985年動工重建,1990年建成并舉行了大殿落成及佛像開光儀式。“大雄寶殿”金字匾額為趙樸初所提,前廊有三對楹聯,中間兩對為乾隆皇帝御題:氣接鴻蒙中流開遠勢,山浮杳靄一柱倚晴空:潮涌西津、不斷天風傳塔語,山蟠北固、遙分晴瀨散爐煙。</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背后寫著“度一切苦厄”五個大字。 “厄”指的是苦中之苦,出自佛家經典《心經》,意思是要你度自己的一切苦厄。</p> <p class="ql-block">  藏經樓。“藏經樓”三個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真跡。自創寺之初,歷朝歷代一直將“經、律、論”三藏經存留在此處,并典藏著自佛教傳入中國近1900年來的各種經卷。原建筑在清咸豐三年被太平軍焚毀,同治十年重建,1948年又遭火災焚毀。現有建筑重建完工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雄鎮江流”匾額和“留玉閣”門額,為慈丹方丈題寫,“寶帶明藍”匾額,為當代書畫家李亞如題寫。“留玉閣”和“寶帶名藍”出自蘇東坡與好友佛印和尚對答無語只得解下玉帶相贈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  登圓通路。取自佛教楹聯:詣菩提場趣寂滅殿;登圓通路入解脫門。</p> <p class="ql-block">  慈壽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1400余年前的齊梁,塔高30米。唐宋有雙塔,分別稱“薦慈塔”、“薦壽塔”,后毀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傳說這里就是《白蛇傳》中許仙被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玉帶橋。傳說是蘇東坡與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如獲至寶,經常給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壞,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帶的式樣建造了一座橋。欲觀玉帶,看橋即可。</p> <p class="ql-block">  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覽亭、吞海亭。清康熙帝于1687年秋登臨金山,觀江水滔滔,空闊無邊,興奮之余,揮筆題寫下了“江天一覽”四個大字,并賜金山寺名“江天禪寺”。同治十年(1871)復建時,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p> <p class="ql-block">  妙高臺。又名曬經臺,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間,“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妙高臺墻上“龍虎鸞鳳”四個草書大字傳說是清末江南提督徐傳隆所書。據傳蘇東坡曾在此與朋友起舞賞月。“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臺親擂戰鼓,鼓氣助陣。<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8年妙高臺與大殿、藏經樓等同毀于火,如今的妙高臺為1991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  “止于至善”的匾額系心澄法師題寫。觀覽時,正看到兩個年輕人攙扶老人小心下臺階,此情形恰與匾額意境高度契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門洞左側墻上鑲嵌著一塊《東坡金山訪佛印圖》磚刻,</span>圖下方是心澄法師題寫的識圖文字:“東坡金山訪佛印圖。佛印禪師北宋高僧,慕般若真空,遂潛心證悟。東坡居士乃一代文宗,詩詞書畫琴藝無不精通,法緣深厚,悟性甚高,頗能領會佛法妙諦。東坡與佛門大德多有交遊,尤與金山佛印過往甚密,傳為禪林佳話,至今教界流行‘有僧皆佛印,世客不東坡’名聯。今重現斯圖,以飱有緣大眾,共參千年勝境。金山心澄謹識。”</p> <p class="ql-block">  古法海洞。法海洞又名裴公洞,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在神話故事《白蛇傳》中,這里是白娘子從法海手里救許仙逃走的通道。歷史上的法海姓裴,人稱裴陀頭,其父裴休是唐宣宗的宰相。裴陀頭出家到江西廬山,取名法海,后來到鎮江金山,住在洞里參禪打坐。洞旁山巖上鐫刻有“頭陀巖”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北固山公園</b></p><p class="ql-block"> 北固山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北固山與金山、焦山三山鼎力,成犄角之勢。北固山因三國故事和文人詞章而名揚千古。</p> <p class="ql-block">  北固山大門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鳳凰亭。位于鳳凰池中,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召見鎮江名流,并頒布“守法、守業、守誠”之諭。</p> <p class="ql-block">  試劍石。相傳當年劉備和孫權同游北固山下的鳳凰池,看見池中有塊巨石,于是二人各懷心思,暗中祝禱,以佩劍劈石為誓,最后孫劉二人皆劍落石裂。</p> <p class="ql-block">  東吳古道。上山必經之路。</p> <p class="ql-block">  甘露寺鐵塔。又名“衛公塔”,是國內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塔始建于唐朝定歷元年(825年),是衛公李德裕為“資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之石塔。宋代重鑄為鐵塔。后屢毀屢建。現塔一二層是宋代制品,三四層系明代所鑄。塔基(蓮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  阿倍仲麻呂詩碑。即《望月望鄉》詩碑。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于717年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華。晁衡在長安進太學讀書,后考中進士,與詩人王維、李白等交誼甚深。753年晁衡受命為唐使,與鑒真大師及日本使臣東渡。途中船泊江畔,晁衡觸景生情,寫下了《望月望鄉》詩:“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此詩在日本廣為流傳,并被收入《全唐詩》。</p><p class="ql-block"> 詩碑于1990年底建成,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書道院院長田中凍云執筆,中文碑文由中國書協代主席沈鵬所書,碑額由趙樸初題寫。該詩碑與西安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東西呼應。</p> <p class="ql-block">  長廊。傳說就是在此處,孫權埋伏了刀斧手準備殺死前來迎親的劉備,但被吳國太后解救。</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江山”石刻。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陪劉備觀賞江景。劉備見北固山雄峙江濱,氣勢雄偉,不禁贊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南北朝時,梁武帝登臨北固山,揮筆寫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至南宋,潤州(鎮江)刺史、書法家吳琚重新書寫。清康熙年間,由鎮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p> <p class="ql-block">  狠石。別名“石羊”,左邊腹腔刻著“狠石”二字。相傳孫權曾騎在狠石背上和劉備共商破曹大計。現在見到的狠石,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鎮江市碌碌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經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無角伏羊。</p> <p class="ql-block">  南徐凈域。東晉設置徐州,州治在京口(今鎮江),至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此后“南徐”一直為鎮江的別名。拱門兩側對聯:“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 ”。</p> <p class="ql-block">  古甘露禪寺。始建于東吳甘露年間(265—266年),原址在山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代時由潤州刺史李德裕搬到山上。</span>古甘露寺規模宏大,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宮。甘露寺建筑采用“以寺鎮山”的手法,故有飛閣凌空之勢。《三國演義》第54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游人至此,多有聯想。</p> <p class="ql-block">  多景樓。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稱“春秋樓”、“相婿樓”、 “梳妝樓”,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的“黃鶴樓”并稱古代“萬里長江三大名樓”。</span>題額選用米芾《多景樓詩帖》書跡。<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傳</span>三國時期,諸葛亮巧妙運作,在這里導演了一出“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喜劇。</p><p class="ql-block"> 宋熙寧七年( 1074年),蘇東坡與好友在多景樓聚會飲酒,即興創作了《采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宋隆興二年(1164年),陸游陪同時任知府來北固山,在多景樓上寫下了被認為是其代表作的《水調歌頭·多景樓》。</p> <p class="ql-block">  北固樓。由東晉征北將軍蔡謨于咸康五年(339)始建。隋唐以降,迭有興替,至清末盡毀。2009年鎮江市政府動工復建,2012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  鎮江市政府《復建北固樓記》:北固樓者,因山名也。山踞城北,城以山固,遂曰北固。梁武帝蕭衍幸山北望,慨嘆壯觀,易名北顧。《北固山志》載,梁武帝嘗題“天下第一江山”,后亡佚。今見者,乃南宋吳琚所書也。茲樓由征北將軍蔡謨于東晉咸康五年(339)首造之。隋唐以降,迭有興替,至清末盡毀矣。應各界人士之建議,2009年市委、市政府決議復建。市園林局力主其事,歷時三載,厥功告竣。此乃仿宋十字脊頂、三重屋檐、兩層外廊之閣樓建筑,主材柚木,典雅莊重,屹然絕頂,氣象壯麗。輪焉奐焉,煥然一新。尤著者,此樓與多景樓東西相望,一雄一秀,各領風騷,空前奇觀也。若夫登樓遠眺,俯仰天地,則滿目欣然:長江畫卷,一展雄風;三山如珠,項鏈天成;東港夨簋,名城史明;南郊諸峰,排闥送青;西津古渡,慈航救生;江河交匯,形勝鐘靈。此則“滿眼風光北固樓”之賞心悅目者也。至若憑欄神思,感懷英杰,則一腔奮然:孫吳鉄甕,坐斷江東;寄奴橫戈,梟勇虎熊;紅玉擊鼓,巾幗稱雄;稼軒憂國,氣貫長虹;海齡抗英,義薄天宮;辛亥趙聲,先驅譽隆。是乃“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壯懷激烈者也。嗟乎!吾儕吟誦辛棄疾《南鄉子》、《永遇樂》北固絕唱之雙璧,猶自蕩氣回腸,慷慨激昂。故登斯樓也,則有覽物暢神,懷古勵今,愛我中華,自強不息者矣!</p><p class="ql-block">茲樓復建,寓旨良深;樂為之記,是以勖勉。</p><p class="ql-block">鎮江市人民政府 李金坤撰文 武寺中書</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三元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手書辛棄疾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固樓上憑欄遠眺,但見江水浩渺,天水相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水榭亭臺,色彩斑斕,真</span>如唐朝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所描繪的畫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 <p class="ql-block">  登臨北固樓,觀江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思辛詞,感慨萬千,“古今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注:本美篇引用辛詞中的“不盡長江滾滾流”作為題目)</span></p> <p class="ql-block">  甘露渡碼頭。又稱“御碼頭”,據說乾隆下江南時,曾多次從這里登岸。</p> <p class="ql-block">  穿過“吳云楚水”牌樓,即到北固亭。</p> <p class="ql-block">  北固亭。亦稱“祭江亭”。相傳劉備西征入川后,孫權詭稱母病,騙得孫尚香回吳,一日,孫夫人聞劉備兵敗,故于白帝城,悲痛不已,投江殉情。因辛棄疾的一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古亭聞名假邇。(注:辛詞中的“北固亭”和“北固樓”是否指同一建筑,尚存爭議)</p> <p class="ql-block">  溜馬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名“走馬澗”、“跑馬坡”,</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后峰后側的峭壁上。相傳是三國時孫權、劉備二人私下較量、暗卜成敗的賽馬之處。</p> <p class="ql-block">  “古走馬澗”篆字橫額,為清光緒年間長白穆克登布所書。</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亭中碑文為清光緒皇帝親筆題寫,以表彰楊岳斌、彭玉麟二將的功績。</p> <p class="ql-block">  數帆亭。位于后峰西側平臺上,古時坐在亭中,可觀看、點數江中過往的帆船。</p> <p class="ql-block">  龍埂。又名甘露嶺,是連接北固山前、中、后峰的一條山脊,因這條山脊形似巨龍而得名。據說有多個天子都在這里留下足跡,使“龍埂”名副其實。</p> <p class="ql-block">  魯肅墓。魯肅,字子敬,三國時代東吳名臣,赤壁之戰的關鍵人物。魯肅的墓有三處,一在岳陽,一在武漢,一在鎮江。1993年,為集中三國景點,市政府將原在鎮江東郊大學山上的魯肅衣冠墓移建于北固山麓。亭前對聯:友亮親瑜千秋佳話,拒曹聯備一代奇才;橫匾:思度弘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后 記</b></p><p class="ql-block"> 因時間關系,未能去與北固山一箭之遙的焦山,“三山一渡”風光未能全覽,甚為遺憾,也算留一念想罷。鎮江山水交織的浩蕩風光、厚重深沉的歷史遺跡疊加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與民間傳說,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久久難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房产| 光山县| 乌审旗| 得荣县| 分宜县| 喀什市| 台东市| 高淳县| 泌阳县| 堆龙德庆县| 信丰县| 扶风县| 大同县| 灵山县| 天气| 锡林浩特市| 奎屯市| 满洲里市| 南昌市| 蒙阴县| 封丘县| 荣成市| 安仁县| 云梦县| 丹巴县| 额敏县| 钦州市| 大宁县| 辛集市| 莎车县| 汝阳县| 泰来县| 准格尔旗| 黄骅市| 任丘市| 鹤山市| 利津县| 佳木斯市| 兴隆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