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常把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直至海洋的中國疆土稱之為“古中國核心區”,把其余東北地區、蒙古高原、西域盆地區、青藏高原稱之為的邊緣地區。</p><p class="ql-block"> 同時又將古中國的核心區由北至南,由西至東又大致劃為: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流平原——丘陵、云貴高原(包括橫斷山脈)、東南沿海丘陵六大區域。</p> <p class="ql-block"> 在古中國核心區域的土地上最早生活著兩大原始部族族群,一支是居于黃土高原之上的“原始西羌”;一支是散布于遼河平原向南,直至“東南沿海丘陵”北沿的沿海地帶的“原始東夷”。并先后形成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以及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的“紅山文明”、以山東丘陵地帶為中心的“龍山文明”、以及太湖以南的“良渚文明”等。</p> <p class="ql-block"> 關于“羌”字可解讀為“牧羊之人”,而“羌”字則可理解為漁獵時“持弓之人”,這也正是兩大族群不同生產方式的體現。</p> <p class="ql-block"> 隨著西羌族群走下黃土高原逐漸在黃河河套平原一帶形成了黃帝、炎帝兩大部落,并在板泉大戰部落融合后到達關中盆地。后來炎帝部落沿山西高原諸盆地向北來到桑干河流域,黃帝部落向東越過崤函通道來到河洛盆地和華北平原的中原地區。</p><p class="ql-block"> 逐鹿之戰后,西羌族群的黃帝、炎帝打敗東夷族群的蚩尤二次部落融合后,經過堯舜禹時期后逐步形成了后來的黃土高原區、華北平原區的“中原華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周朝時期又形成了華夷五方格局,其中“華夏”主要居于如今黃土高原區、華北平原,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則居四方,并在后來長期不斷地民族融合中形成后來的中華民族。</span></p> <p class="ql-block"> 自古黃河自河南孟津的以下河段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水患無窮。</p><p class="ql-block"> 大禹曾治理黃河造福人民,同時也對黃河下游及南部的部族形成震懾,直至夏朝時余威仍在,但東夷部族始終是夏朝的最大威脅,最終還是被來自太行山前、黃河西岸東夷族群的商部落伐滅。</p><p class="ql-block"> 商朝時期,其主要威脅則主要來自西部的西羌族群,同時部分的東部東夷族群也不服從其統治,最后還是被原始西羌族的周人伐滅。</p> <p class="ql-block"> 周滅商時,曾率商朝西北部及長江一帶號稱“八百鎮諸侯”的各部族伐商。所以周朝立國后的威脅主要來自黃河與太行山之間的商朝舊部及黃河以東的山東丘陵及遼東一帶的東夷族群。</p><p class="ql-block"> 武王伐紂后,便率先分封魯國和齊國來控制山東丘陵一帶的東夷部族,又在北部的幽燕重地分封燕國將黃河以西的商朝舊部與遼東一帶的東夷部族攔腰分割。同時對商朝舊部實行安撫政策,讓紂王的兒子武庚來管理商朝舊地,結果換來的卻是武庚叛亂。</p><p class="ql-block"> 周成王在周公旦的輔佐下平定武庚叛亂后,廢除三監,重新分封商朝舊地,在原商朝主要統治的中原地區和太行山東麓走廊上先后分封了宋國、衛國、邢國、軧國和中山國。</p> <p class="ql-block"> 西周以禮治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經過文、成、康、昭之后,在周穆王時代達到了盛世頂峰。但好大喜功的周穆王卻違背“先王耀德不觀兵”傳統,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遷戎于太原。</p><p class="ql-block"> 自此,戎狄在太行山、燕山一帶不僅交融作亂,停止向周朝供奉,還不斷司機向周朝報復,西周大一統局面初顯裂痕。而戎狄與周朝的關系也幾乎貫穿了整個始終,最終導致了其最后的亡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台市|
昔阳县|
蓝田县|
吴旗县|
宝山区|
桂东县|
买车|
甘孜|
当涂县|
六安市|
涡阳县|
馆陶县|
鹿泉市|
新源县|
永善县|
合江县|
云梦县|
云霄县|
兴和县|
仙桃市|
合江县|
辉县市|
普宁市|
长沙市|
湖南省|
五峰|
饶阳县|
新余市|
双辽市|
九台市|
神池县|
扎囊县|
吉安县|
元江|
邛崃市|
汤原县|
拉孜县|
加查县|
兴和县|
武平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