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又稱折耳根,是西南地區(qū)一種藥食同源的風味野菜。但嫌棄它的人說,那氣味仿佛是10倍濃縮的魚腥味加上肥皂味,還有人說像腐爛的田螺,一口咬下,恨不得立馬吐出來。而在云貴川人眼里,是日常吃草,下飯必備的美食。這真的是應(yīng)了那句話“外地人說臭,本地人說香”。 <h3> 不過關(guān)于魚腥草的爭議,不僅僅在于難吃的名聲,更多人討論的是“它是害人草,會傷腎、會致癌”,到底是真是假,那為什么西南地區(qū)的人如此想不開還經(jīng)常吃,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下。</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魚腥草有消炎的作用</font></b><br><br></h1><h3> 分析:別指望了,炒熟、加熱后這個功能就沒了。<br> 魚腥草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效果,主要是因為含有一種叫魚腥草素的化學物質(zhì)。但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魚腥草只作為蔬菜來食用,而炒熟、加熱都會把魚腥草素破壞掉,也就沒有抗菌功效了。所以,不建議把魚腥草當作藥物食用。<br> 況且魚腥草作為藥物使用時,主要是以口服液和顆粒劑形式,但仍然有一定副作用,比如咽干、胃灼感、心悸、手發(fā)抖等。所以服用此類藥物,一定要咨詢醫(yī)生或執(zhí)業(yè)藥師。</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魚腥草中含有毒物質(zhì)馬兜鈴酸,吃了之后會造成腎損傷甚至致癌</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實際上魚腥草里面沒有馬兜鈴酸,而是馬兜鈴內(nèi)酰胺,它們算是兩種不同的物質(zhì)。<br> 馬兜鈴酸,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列為Ⅰ類致癌物,對腎臟確實有損害。它是馬兜鈴屬植物所含有的一種特殊成分。而這又關(guān)魚腥草什么事呢?魚腥草含有馬兜鈴內(nèi)酰胺,它是馬兜鈴酸在肝臟中的代謝產(chǎn)物以及在自然界廣泛獨立存在的一種成分。<br> 但是呢,魚腥草不屬于馬兜鈴屬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上屬于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單純從植物屬性看,是不同目不同科不同屬,這差的可不止一星半點,可類比成動物界“兔子和老虎”的區(qū)別。<br> 其實魚腥草正式的中文名就是蕺菜,因民間常挖根食用,就有了“蕺兒根”的俗稱,久而久之在西南地區(qū)方言的演變下就成了“折耳根”。</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聽說有毒的馬兜鈴內(nèi)酰胺Ⅰ就存在于魚腥草里</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毒性最大的馬兜鈴酸和馬兜鈴內(nèi)酰胺Ⅰ這兩種,魚腥草都沒發(fā)現(xiàn)。<br> 馬兜鈴內(nèi)酰胺是一大類化合物的通稱,部分確實有毒,其中馬兜鈴內(nèi)酰胺Ⅰ為主要毒性成分,它是馬兜鈴酸Ⅰ在人體內(nèi)的代謝產(chǎn)物之一,參與了腎細胞毒性。<br> 也就是說,馬兜鈴酸和馬兜鈴內(nèi)酰胺都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物質(zhì),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馬兜鈴內(nèi)酰胺都會損害腎臟。<br> 魚腥草中分離出的馬兜鈴內(nèi)酰胺AⅡ、 馬兜鈴內(nèi)酰胺BⅡ、馬兜鈴內(nèi)酰胺FⅠ,目前也只是體外細胞實驗證明魚腥草提取物中含有毒物質(zhì),對肝細胞的損傷大于腎細胞的細胞毒性。還需進一步采用體內(nèi)實驗等安全評價方法進一步評估。</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折耳根最好還是不要吃,有毒</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過于絕對。魚腥草不是不能吃,只是說吃多少是一個安全的量,目前還沒有確切數(shù)值。<br> 結(jié)合目前魚腥草科研數(shù)據(jù),總體認為有毒的證據(jù)強度還比較弱,基本不需要擔心。魚腥草中總馬兜鈴內(nèi)酰胺的含量遠低于毒性藥材中馬兜鈴酸的含量。用馬兜鈴酸的藥材臨界劑換算,要達到中毒劑量,鮮魚腥草的服用量為每天2.3~60kg。而我們知道,魚腥草本身又不是日常主菜,一天也不至于吃四五斤,食用量本身也是很有限的。<br> 最直觀的,即便是云貴川人們常年有吃魚腥草的習慣,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有關(guān)吃魚腥草導致腎損傷中毒的案例。<br> 想吃就吃些,當季的時候,解解饞肯定是沒問題的。不過像孕期、哺乳期處于特殊生理階段,筆者覺得,謹慎起見,不建議食用。</h3> <h1><b><font color="#ed2308">結(jié) 論</font></b><br><br></h1><h3> 魚腥草不含致癌的馬兜鈴酸,也不含有毒的馬兜鈴內(nèi)酰胺Ⅰ,總體來說,它目前有毒的證據(jù)強度還較弱,偶爾吃吃,解解饞肯定是沒問題的,但別指望食用它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加熱會破壞其抗炎成分。再者,魚腥草作為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覷,遵醫(yī)囑謹慎使用。</h3> <h1><b><font color="#ed2308">后續(xù)科普</font></b></h1><div><br></div><h3> 魚腥草(拉丁學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草藥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shù)條,節(jié)明顯,下部節(jié)上有殘存須根;質(zhì)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后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jīng)。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現(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江县|
凤庆县|
宁明县|
资源县|
繁峙县|
桑日县|
长宁区|
孟津县|
新丰县|
拉萨市|
玉田县|
广灵县|
松阳县|
凤台县|
吉安市|
磐石市|
通化市|
关岭|
怀宁县|
遂昌县|
二手房|
奈曼旗|
深泽县|
新乐市|
晴隆县|
新津县|
郯城县|
涡阳县|
霞浦县|
庆城县|
汶川县|
宁阳县|
蛟河市|
南华县|
崇义县|
抚远县|
柯坪县|
陕西省|
潜江市|
句容市|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