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輯推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播音界公認的繼往開來的領軍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播音主持藝術理論的學術泰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開拓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以"為人師表"而自豪,以"塑造靈魂"為自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為電波里、熒屏上的"名人"們培根養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內容介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以播音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講解創作主體、創作道路、語言特點、創作準備、創作主體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和表達方法以及播音表達規律和話語樣式等內容。播音創作基礎是中國播音學的核心理論,本書是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奠基之作,是高等院校相關課程的經典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版以《播音基礎》為名,于1985年由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1990年出版,第三版于2011年出版。本次修訂主要在每個章節增加思維導圖和知識梳理,并對部分文字做了潤色和加工,既保持作品原貌,又做出一定新意,使本書在多年積淀的基礎上,煥發新的生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張頌(1936-2012),河北省易縣人。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國播音學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的開拓者,中國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重要創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播音員、編輯。1963年9月調入北京廣播學院從事播音教學工作。1984年擔任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主任。1996年擔任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首任院長。1998年獲得廣播電視藝術學中國播音學方向首位博士生導師資格,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著作有《朗讀學》《播音創作基礎》《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朗讀美學》《語言和諧藝術論﹣﹣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品位與導向》;論文集有《語言傳播文論》《語言傳播文論(續集)》《語言傳播文論(第三集)》《播音主持藝術論》《情聲和諧啟蒙錄》等;主編有《中國播音學》《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朗讀學》獲廣播電影電視部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及政策研究成果二等獎、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播音創作基礎》獲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首屆優秀學術著作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朗讀美學》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文科著作類)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四屆廣播電視學術專著評選二等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播音學》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1年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目錄</b></p><p class="ql-block">第三版前言/1</p><p class="ql-block">再版前言/1</p><p class="ql-block">前言/1</p><p class="ql-block">序/1</p><p class="ql-block">第一章 播音創作/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播音主持/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創作要素/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創作空間/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社會功能/8</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創作主體/1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主體定位/1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話語權力/1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主體能力/1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主體差異/16</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創作道路/1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創作道路/2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正確道路/22</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語言特點/2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規范性/2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莊重性/3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鼓動性/3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時代感/3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節分寸感/3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節親切感/34</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創作準備/3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廣義備稿/4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狹義備稿/4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備稿六步/44</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具體感受/6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形象感受/6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邏輯感受/6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具體感受與整體感受/70</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感情運動/7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感受、態度、感情/7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情景再現/7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內在語/8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對象感/8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節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三者的關系/89</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表達方法/9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整停連/9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重音/10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語氣/11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節奏/12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節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四者的關系/125</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播音狀態/12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狀態自如/13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排除干擾/136</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表達規律/14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思維反應律/14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詞語感受律/14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對比推進律/14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節情聲和諧律/15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節呼吸自如律/15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節自我調檢律/153</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話語樣式/15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話語樣式/15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話語體式/16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樣態轉換/16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二章語言功力/16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節口耳之學/17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節功底能力/17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節勤學苦練/175</p><p class="ql-block">結束語/181</p><p class="ql-block">修訂補言/183</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漳州市|
延津县|
辽中县|
钟祥市|
小金县|
修水县|
夏津县|
车险|
定州市|
武强县|
鹤岗市|
政和县|
宁陵县|
沾化县|
莒南县|
绍兴市|
塔河县|
肃宁县|
罗城|
海兴县|
新营市|
自治县|
浦县|
双桥区|
土默特右旗|
吴忠市|
临沧市|
新沂市|
德阳市|
金华市|
雅安市|
青冈县|
凌云县|
精河县|
江陵县|
霍林郭勒市|
金华市|
六盘水市|
宁国市|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