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沒有人愿意輕易失去生命<br></br></strong><h3><strong>但每個中華兒女都明白</strong></h3></br><h3><strong>守衛每一寸國土的意義</strong></h3></br><h3> <h3>龍巖發現的唯一一份“萬歲軍”發出的陣亡通知書</h3></br><h3>2021年5月23日,閩西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征集到一份珍貴的革命文物——<strong>“萬歲軍”發出的陣亡通知書</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所謂的“萬歲軍”就是抗美援朝中志愿軍首批入朝作戰的三十八軍,而陣亡通知書所涉及的是龍巖雁石禮邦村抗美援朝革命烈士<strong>林遠柏</strong>。</h3></br> <strong>林遠柏</strong> <p class="ql-block">林遠柏烈士,1926年出生在龍巖雁石禮邦村,1948年2月在東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一路隨部隊進軍中南,一直征戰到滇越邊境。抗美援朝開始后,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4師240團任副排長,1951年在第三次戰役中不幸犧牲,當年6月30日,三十八軍將陣亡通知書寄給其家人林杰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閩西紅土地,英雄輩出,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抗美援朝戰場上留下了他們英勇的身影。戰爭中,像林遠柏烈士一樣的閩西籍將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兒女一道,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保家衛國”奮戰在異國他鄉,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詩篇</p><p class="ql-block"><b>英雄兒女,是最可愛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初,志愿軍分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攻擊。電影《長津湖》就是取材于東線戰場作戰的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的戰斗經歷。</p><p class="ql-block">第九兵團是閩西籍將士比較多的部隊,第二十軍政治部主任<b>邱相田</b>(上杭縣人)、參謀長<b>俞炳輝</b>(連城縣人),第八十九師政委<b>王直</b>(上杭縣人)等都是閩西人。他們按照志愿軍總部的部署,率領部隊,運動到敵人眼皮底下,向敵發動突然進攻,創造了“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二十軍八十九師政委王直和師長一起,精心部署,采取靈活機智、近敵作戰的戰術,打擊敵人。他親率一個團,翻山越嶺,尾追逃敵,取得殲滅美軍一個大營的勝利。接著又指揮部隊追擊南逃之敵,勝利收復元山等陣地,給美軍陸戰第一師以有力的打擊。家喻戶曉的電影《英雄兒女》,就是以志愿軍九兵團的戰斗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其中的師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原名王漢清)為原型的。</p> <p class="ql-block">邱相田少將(1916-1984)</p> <p class="ql-block">俞炳輝大校(1912-2004)</p> <p class="ql-block">王直少將(1916-2014)</p> <p class="ql-block">王直(右二)在朝鮮戰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威武行列中,還有這樣一支英雄的部隊:它榮膺了<b>“萬歲軍”</b>的光榮稱號,被譽為<b>“王牌中的王牌,甲等中的甲等”</b>,書寫了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它就是林遠柏烈士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八軍。</p> <p class="ql-block">吳岱少將(1918-1996)</p> <p class="ql-block">郭成柱少將(1912-1972)</p> <p class="ql-block">行軍中的三十八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爭中,西線戰場作戰的三十八軍和四十二軍勇猛地向敵右翼迂回穿插,以切斷敵退路。三十八軍政治部主任<b>吳岱</b>(長汀縣人)和四十二軍政委<b>郭成柱</b>(新羅區人)率部利用敵接合部疏于守備的弱點,將南朝鮮第二軍分割成兩部分。三十八軍在德川地區向南朝鮮第七師,四十二軍在寧遠、孟山地區向南朝鮮第八師發起了猛攻,將敵兩個師擊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三十八軍迅速穿插平壤至價川公路的交叉點三所里,四十二軍插到順川以東的新倉里,陷敵于三面被圍之勢。美軍為打通退路,南北夾攻三所里。三十八軍冒著頭頂上數百架飛機轟炸,地上近百輛坦克的南北對攻,英勇頑強地阻擊敵人。其中以龍源里、松骨峰的阻擊戰打得最為艱苦,戰士們打完了子彈,就用石塊、拳頭、牙齒和敵人拼命。</p> <p class="ql-block">作戰中的三十八軍</p> <p class="ql-block">1951年二次戰役,吳岱向英雄部隊贈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的隨軍記者魏巍走上了松骨峰陣地,被眼前慘烈的景象和志愿軍將士的英雄氣魄感動到,揮手寫下傳世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三十八軍頂住了南北兩面的敵人,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嘉獎電中加上“三十八軍萬歲!”</p><p class="ql-block"><b>搏擊萬里長空,書寫空戰傳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50年12月4日,時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武平縣人)正式簽署空軍赴朝作戰命令,時任志愿軍空軍參謀長黃煒華(上杭縣人),志愿軍空軍第四師副師長王香雄(上杭縣人)率部參加了反“絞殺戰”和1953年反登陸戰役準備,并參與指揮擊落第一架敵機和所在部隊以后擊傷80架敵機的戰斗。王香雄經常在指揮所直接指揮空軍作戰。在一次空戰中,空四師和友軍一起進行了雙方有200多架飛機參加的激烈空戰,首開擊落F-86戰斗機的紀錄。在隨后的22天空戰中,擊落擊傷敵機30架,取得重大勝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志愿軍空軍后勤部長楊尚儒(連城縣人),帶領機關人員深入各戰場調查研究,向地勤人員發出“一切為空戰的勝利”號召,千方百計保證前方的需要。空軍三師偵察科長黃清旺(新羅區人),參與空軍航空兵部隊的組建工作和抗美援朝戰爭,出色地完成了空中偵察任務,1952年任空軍三師九團副團長,榮獲抗美援朝二級勛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朝鮮空戰中,志愿軍空軍摸索出了世界空戰史上著名的“一域多層四四制”空戰戰術原則。美國一本書中由衷稱贊“中國空軍司令劉亞樓是個制定作戰計劃縝密的優秀將軍”。</b></p><p class="ql-block"><b>植根紅土地,鍛造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51年初,志愿軍轉入機動防御作戰,由司令員楊成武(長汀縣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南生(連城縣人)率領的第二十兵團奉命入朝。該兵團堅決頂住美軍的“立體絞殺戰” “坦克劈入戰”及“特種混合支隊作戰實驗”。在戰斗最緊張的階段,楊成武十天十夜沒有上床睡過覺,其中戰斗最激烈的三天,殲滅美軍1.7萬余人,創造了志愿軍日殲敵的最高紀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接替防御的作戰中,二十六軍副參謀長王培臣(上杭縣人)、七十六師師長陳忠梅(永定區人)等閩西子弟,率部在七峰山、海龍山的防御作戰中,與敵反復拼殺爭奪,曾創造了一個班以反坦克手雷一舉擊毀敵坦克9輛的模范戰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曾任炮兵二十一師政委、東北軍區炮兵干部部長的劉祿長(上杭縣人),受命擔任志愿軍炮兵部部長,他注重抓戰術的提高,要求炮兵加強機動性,做好與步兵的配合作戰。經過一段時間的陣地練兵和實戰摸索,炮兵的戰術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敵軍掌握絕對制空權、炮火占優勢的情況下,我炮兵通過適時機動,一般都能在一個攻擊點上形成局部火力優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在著名的上甘嶺戰斗中,炮兵第二、第七師投入戰斗,同時使用了75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114門,共發射炮彈40余萬發,在單位火力密度上創造了我軍戰史上的最高紀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志愿軍裝甲兵指揮所指揮員、坦克師師長黃鵠顯(上杭縣人),奉命率年輕的裝甲兵入朝作戰,他指揮部隊克服在朝鮮戰場上難以想象的困難,積極主動配合步兵作戰達134次,擊毀擊傷敵坦克20輛,還協同裝甲兵指揮部所屬的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369次,擊落擊傷各種飛機137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據統計,閩西籍的68位開國將軍中,直接參加了朝鮮戰場作戰的就有20余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劉亞樓上將(1910-1965)</p> <p class="ql-block">黃煒華少將(1914-2001)</p> <p class="ql-block">王香雄少將(1918-1988)</p> <p class="ql-block">楊尚儒少將(1903-1986)</p> <p class="ql-block">梁思久大校(1915-?)武平人,1950年冬赴朝時任志愿軍空軍司令部通訊科科長</p> <p class="ql-block">楊成武上將(1914-2004)</p> <p class="ql-block">張南生中將(1905-1989)</p> <p class="ql-block">王培臣大校(1914-2007)</p> <p class="ql-block">陳忠梅少將(1918-2000)</p> <p class="ql-block">劉祿長少將(1914-1980)</p> <p class="ql-block">黃鵠顯少將(1914-1986)</p> <p class="ql-block">袁子欽中將(1909-1968)上杭縣人,1950年赴朝任志愿軍第3兵團政治委員</p> <p class="ql-block">丁甘如少將(1917-1995)上杭縣人,1950年赴朝任志司作戰處處長、志愿軍首長辦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張云龍少將(1911-2006)永定人,1952年赴朝先后任志愿軍第23軍參謀長、第24軍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張水發少將(1919-2007)連城人,時任志愿軍九兵團24軍74師副師長、第24軍參謀長等職</p> <p class="ql-block">陳茂輝少將(1912-2015)上杭人,時任志愿軍九兵團第23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范陽春少將(1913-1994)永定人,1951.9赴朝時任志愿軍第16軍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鐘池少將(1915-1978)長汀人,1953年赴朝時任志愿軍第54軍干部部部長</p> <p class="ql-block">羅洪標少將(1917-2009)長汀人,1950年冬赴朝時任志愿軍第12軍第34師政治委員</p> <p class="ql-block">藍文兆少將(1919-2001)武平人,1953.5赴朝時任志愿軍54軍第134師政治委委、師長兼政委</p> <p class="ql-block">賴光勛少將(1914-2003)永定人,時任志愿軍第11軍32師師長</p> <p class="ql-block">藍庭輝少將(1913-1983)上杭人,時任志愿軍鐵道工程師政治委員</p> <p class="ql-block">劉凱夫大校(1914-1996)長汀人,1951.11赴朝時任志愿軍后勤部代表駐九兵團工作</p> <p class="ql-block">沈仲文大校(1920-1993)永定人,1952.8赴朝時任志愿軍炮兵師代師長</p> <p class="ql-block">陳桂昌大校(1920-1982)龍巖人,1954年赴朝時任第23軍67師師長</p> <p class="ql-block">葉青山少將(1903-1987)長汀人,1951年赴朝參加抗美援醫院巡視檢查團,時任華北軍區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長、部長等職</p> <p class="ql-block">林茂大校(1917-?)上杭才溪人,1953年赴朝時任志愿軍司令部后勤部第一分部副部長兼衛生處長、志愿軍醫院管理局局長</p> <p class="ql-block">羅壽林大校(1915-?)龍巖人,時任志愿軍戰傷包扎總院政治委員</p> <p class="ql-block">俞清標大校(1912-2006)連城人,1950年冬赴朝時任志愿軍第46軍干部部副部長</p> <p class="ql-block">黃立功大校(1917-1995)上杭人,1952年赴朝時任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見習副師長</p> <p class="ql-block">賴富大校(1913-1991)永定人,1952年赴朝,時任華北軍區裝甲兵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胡成放大校(1917-2018)永定人,時任志愿軍24軍副參謀長</p> <p class="ql-block">阮文炳上校(1918-2008)永定人,1952.8赴朝時任志愿軍第60軍181師180團團長</p> <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1日,永定全縣58298人參加“抗美援朝,保衛世界和平”示威游行。6月22日,永定縣抗美援朝分會在南門壩召開廖亨祿烈士追悼會,發動全縣人民募捐,共捐獻2000萬元,為抗美援朝捐獻大炮和命名為“亨祿號”的戰斗機一架。當年,《福建日報》對永定和晉江兩地捐獻飛機的義舉做了詳細報道。</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2日,首都各界人民隆重舉行追悼大會,悼念廖亨祿、常寶堃、程樹棠、王利高4位烈士。大會主席郭沫若向4位烈士獻花圈后后大會講話。</p> <p class="ql-block">廖亨祿烈土(1913-1951)永定人,時任平厚省軍區干部管理部副部長,1951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任第二團副團長,帶隊前往戰火紛飛的前線慰問。1951年5月6日,是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即將回國的前夕。廖亨祿奉命帶領部分團員到駐扎在金剛山森林里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慰問。這時意外發生了,慰向會場突然遭到八架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和輪番掃射,危急時刻,廖亨祿沉著冷靜指揮大家緊急疏散、隱蔽,自已都來不及隱蔽,不幸左腳中彈受重傷,鮮血直流,昏迷不醒、情況十分危急。廖亨祿被立即送回祖國治療,然而終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于第二天下午2時為國殉職,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祖國和親人們,年僅38歲。</p><p class="ql-block"> 1951月5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廖亨祿烈士在朝慰問志愿軍犧特的報道。5月27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和天津市各界人民隆重舉行路祭、追悼在赴朝慰問過程中光榮犧牲的廖亨祿烈士,悼念這位優秀的國際主義戰士。</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抱小孩的女士是廖亨祿妻子陸鳳詩,懷中抱著次子廖海平(僅8個月),右邊的長子廖永平(4歲)</p> <p class="ql-block"> 平原省軍區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廖承志總團長發來唁電,并號召全體團員向廖亨祿同志學習。華北軍區聶榮臻、薄一波、徐向前、唐延杰、朱良才、張南生、張致祥發來慰問信,表示慰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勝利后,有66名閩西籍烈士被登記在冊,其中,永定籍烈士27名,在各縣(市、區)中數量最多。這些在冊烈士大多為基層戰士,職務最高的是營長<b>熊文彪</b>,來自永定湖雷,犧牲時30歲;年齡最小的是16歲的炮兵戰士<b>廖欽照</b>,來自永定歧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電影《長津湖》,借七連指導員梅生的話說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心聲:“為什么我們這么拼命,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后代,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如果我們這一仗不打,就是我們下一代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場戰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代人做出了五代人的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這江山美如畫,是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它。<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的奇跡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更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藏于心的戰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的精神絕不止于鼓勵一代人,而是應該影響無數前赴后繼的后來者,影響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我們不必擔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天與戰爭哪一個先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這每一秒安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都是英雄們拼命換來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今盛世,如你所愿</b></p> <p class="ql-block">1958年志愿軍回國前向志愿軍烈士告別</p><p class="ql-block">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73年了,勇士們為了保家衛國踏上抗美援朝的戰場,十余萬名志愿軍英勇捐軀。今天,抗美援朝勝利日,讓我們共同來緬懷最可愛的人!</p> <p class="ql-block">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5pXsT6ntEoCCXC_oSso0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請記住他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英雄!</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辽阳县|
固安县|
松桃|
类乌齐县|
米泉市|
广饶县|
尼玛县|
和林格尔县|
高雄市|
汾阳市|
七台河市|
周口市|
锦州市|
无为县|
连城县|
洛阳市|
桐柏县|
孝昌县|
武汉市|
滕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上蔡县|
固镇县|
阜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辽宁省|
新竹市|
南川市|
洛阳市|
包头市|
东乡族自治县|
永登县|
陆丰市|
肥城市|
上虞市|
元江|
扎囊县|
济源市|
军事|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