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瓦片房曾經是老成都的主流建筑。</span>記憶中,直到解放前夕,成都大街上的鋪面、小巷深處的院壩,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瓦片房。有些達官貴人的公館,外面是磚砌的大門,進得里面,還是瓦片房為主。</p><p class="ql-block"> 瓦片房是老百姓的口頭語,建筑學名稱應該是“川西民居”,或稱“穿斗式房屋”,是四川地區特有的建筑形式。這種房屋就地取材,以杉木、竹、泥為主,很少用到磚石,而施工也極便捷。</p> <p class="ql-block"> 首先將柱、枋、梁等木頭部件縱橫連接為一個整體,形成房屋的骨架。縱向為穿,橫向為斗,這種連接方式就叫穿斗,也叫穿逗(見上圖)。</p><p class="ql-block"> 屋架完成了,在瓦椽上覆蓋上小青瓦,形狀為兩面坡,這就是屋頂。</p><p class="ql-block"> 在由柱、枋形成的木格中編竹篾笆,抹黃泥和石灰,這叫竹編夾泥墻。</p><p class="ql-block"> 房屋的柱、梁、枋等一般刷黑色或深棕色油漆,與白色泥墻構成了一個個方格。這可以說是川西民居最顯眼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讀高中時,我家住西門外,所居房屋年久失修。一日,因中梁斷裂,突然倒塌,所幸家人撤離迅速,沒有人受傷。房主是一資深木匠,他深感內疚,很快召來了一大幫徒弟,連夜趕工,僅用了一天時間,就重新立起了屋架,蓋上了小青瓦。</p><p class="ql-block"> 我目睹了施工的全過程,對這種房屋的修建便捷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倒塌的房屋立起來了,剩下的就是墻壁了。而用竹篾條編墻壁只需眼見之功,一看即會。于是,編墻壁這個任務就落到我這個高中生身上。我一堵墻一堵墻地編,一堵墻一堵墻地糊上黃泥,整個暑假都在當泥水匠。</p> <p class="ql-block"> 房屋修建如此便捷,用材如此因陋就簡,所提供的居住條件就可以想象了。下面就來說說它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首先說屋頂。除了很講究的人家,一般是沒有天花板的,一抬頭就可以看見屋瓦。為了采光,不少人家還在屋瓦中夾幾匹玻璃瓦,稱為亮瓦。</p><p class="ql-block"> 瓦片之間是有縫隙的,夏天可以透氣,但如果是冬天,北風可以直接刮進屋子里來。</p><p class="ql-block"> 由于瓦片之間沒有用石灰之類的粘合劑,所以很容易松動,漏雨就成了家常便飯,“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用大小盆子接雨,一屋子叮叮咚咚,好不熱鬧!</p><p class="ql-block"> 漏雨還催生了一個撿瓦行當。雨后大街上,常有人肩扛梯子和竹竿,邊走邊喊“撿瓦!撿瓦!”,若你家漏雨,就可請他。他進得屋來,抬頭一望,問:“哪里漏?”你指哪里,他便用竹竿戳哪里的瓦片,讓瓦片移動一下,銜接起來。如果漏雨嚴重,他就要搭梯子上房,重新排列銜接瓦片。</p><p class="ql-block"> 其次,說墻壁。竹編夾泥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成都話來話來說,確實有點“枵”(xir1,讀斜兒,意為孬),厚度</span>絕對不會超過兩寸,若用手一捶,就要顫動不止。而隔音隔熱的效果更差,完全不能與磚墻和土墻相比。這種墻壁很吸水,經常都是濕潤的,小孩子用手指就可以摳出一個洞來。更經不起雨淋水泡,在墻面下部,許多房屋就不敢再用這種竹編夾泥墻,而代之以木板,稱為裙板,但厚度也只有一兩公分,完全起不到隔音隔熱作用。</p> <p class="ql-block">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略略檢索了一下。有不少文章贊揚川西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工藝簡單,施工方便”,這無疑是正確的。也有人說川西民居“與環境十分協調”,“造型秀雅靈動”,這也可以接受。但有的文章居然把漏風又漏雨的小青瓦屋頂說成“透氣性良好,冬天保暖,夏天防暑”,“有利房屋內外氣流交換”,這就有點叫人哭笑不得了。有人還把既不隔音又不保暖的竹編夾泥墻夸獎為“既透氣又吸潮”,這就是溢美之詞了。凡是傳統的就不加分析地一味說好,這也好,那也好,這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抱有這種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是不可能進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說說穿斗式樓房。由于木材高度的限制,穿斗式樓房一般只有兩層。大街上的鋪面兩層樓的尤其多,上面住人,下面做生意。為了擴大下面的空間,就只得壓縮上面的空間,下面很敞亮,上面的高度就非常有限了。</p><p class="ql-block"> 住這種樓房其實很遭罪。我曾經在一所學校教書,住的就是這種樓房,下面是教室,上面當宿舍,下高上矮,比例嚴重失調。人站在樓上的屋子里,離瓦很近,伸手可及,夏天屋瓦曬燙,屋子里就像火烤。而木地板又有很寬的縫隙,可以瞄見下面上課的學生。冬天,北風從瓦縫和地板縫中上下同時灌入,人就冷得瑟瑟發抖。后來學校安了竹篾編的頂棚,我和妻子動手在竹篾頂棚上糊了一層紙,又把地板上的縫隙用細木條填塞住,這才好一點。穿斗式房屋最怕的是火災,五家住戶,五個蜂窩煤爐在木地板上緊挨木攔桿一字排開,居然多年沒有發生火災,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就是這樣的生活條件,結婚、生子,我居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撫今思昔,其中況味又是豈是語言所能表達的呢?</p> <p class="ql-block"> 而今的成都,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凌空,鱗次櫛比,人們的居所夏有空調,冬有地暖,居住面積和居住條件都今非昔比。千百年來一直為成都人遮風擋雨的穿斗式房屋,我們用戲謔口吻呼之為瓦片房的建筑,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再無存在的價值,逐漸消逝殆盡。那么,我寫下這些文字,也許有一點點紀念意義罷。</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三年七月</p> <p class="ql-block">附記:讀了梁同學的留言,引起了思考。川西乃天府之國,富饒之地,經濟發達,周圍大山中也不乏建筑材料,四川人又非常吃苦耐勞,而傳統民居卻如此簡陋,甚至廣大農村竟然以茅草屋居多。這恐怕只有留待社會學家來解讀了。</p> <p class="ql-block">(圖片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年辖:市辖区|
宣恩县|
正阳县|
玉环县|
新昌县|
利辛县|
玛纳斯县|
滨海县|
布尔津县|
龙里县|
乌拉特后旗|
枣强县|
光泽县|
新龙县|
乐业县|
桑日县|
邯郸市|
曲沃县|
吉安市|
万源市|
玉田县|
郯城县|
内丘县|
八宿县|
渭南市|
尉犁县|
广平县|
军事|
隆化县|
永吉县|
平原县|
新野县|
漳浦县|
遂昌县|
建湖县|
和林格尔县|
新沂市|
香港|
蓝山县|
河源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