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天,我們驅車來到離西安市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法門鎮,參觀了周原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周原這個名字,始見于《詩經·大雅·綿》: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現在沒有一個村、鎮叫周原。</p><p class="ql-block"> 從地里學的角度來說周原是一個泛指,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大部,還有乾縣、寶雞、眉縣的一小部分,占地一千多平方公里。考古學上所說的周原是特指岐山縣和扶風縣接壤處的20平方公里的周原核心區。1975年后,在這里發現了鳳雛、召陳、云塘-齊鎮等遺址。</p> <p class="ql-block"> 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夏商周三代,被認為是華夏族群的成年禮,雖然夏和商王朝的狀態還撲簌迷離。原諒我的知識匱乏,我所知的大禹治水是夏朝的故事;殷墟,甲骨文,青銅器是商朝的奇跡;而武王伐紂是周朝的興起。 知道周朝儒家思想的起源,這些都是書本上的只言片語,真正說到周朝也許只是隔霧看花,比如:聽說過周文王,周武王,還有煙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小時候見過“批林批孔批周公”,知道周公是周朝的人物;還有孔子說他“好久沒夢到周公了”。那么,他們是誰?離我們有多遠,他們曾經在哪里?這次來到周原遺址,使我從一無所知進步到了略知一二。 </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參觀的周原博物館,位于法門寺向西十公里,具體地址是法門鎮召陳村。</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周原遺址位于今陜西省寶雞市扶風和岐山縣交界,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紀到前8世紀的大型古遺址。這里,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在周滅商之前,是周人的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周原遺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起,就開始調查、試挖掘,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陸續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青銅器出土數量之多,造型之美,器型之大,銘文之珍貴實為罕見。而且還出土了數以十萬計的卜骨和卜甲,部分卜甲上有文字,也就是甲骨文。最珍貴的5片記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國的關系。這里出土的文物和常見的墓穴出土不一樣,是從窖藏出土的,這點和三星堆類似。</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周原遺址上建成周原博物館,記錄了周人的變遷史,博物館里面的文物非常珍貴,愛好歷史和文物的來一趟一定覺得值得。</p> <p class="ql-block"> 這是周原博物館大門上的對聯,右邊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p class="ql-block"> 出自中國儒家經典——《禮記·大學》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據說商湯在天天對之盥洗的盥洗盆上刻上這句銘文警示自己。</p> <p class="ql-block">左邊是:“志明德,明明德,成于德”</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館不要門票,只要登記一下就能進。我們去的當天參觀的游客不多,大多數時間就是講解員帶著我們倆人,偶爾會有其他幾波客人,很清靜的一次參觀。也許因為這里離法門寺就十公里,估計游客都去法門寺了,而顧不上來這里了。</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館的整個展示是放到地下一層,地面上的建筑則是復原的周代宮殿建筑,照片中的建筑就是復原的明堂。</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周天子聽政和布政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明堂分為前殿和后殿(北殿),都是紅色木質結構,是根據召陳宮殿建筑遺址F3建設的仿古建筑,其尺度大小忠實于1976年的考古發現。正面是六間七柱,側面是五間六柱。</p><p class="ql-block"> 前殿和后殿有明顯的不同,最大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四阿屋頂,一個是四阿重檐圓頂。</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兩棟明顯不同的明堂呢?據介紹是因為專家對于《周禮·考工記》和考古遺址發現的理解出現了分歧,兩派誰也說服不了誰,就按照兩種說法復制了明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堂前殿</p><p class="ql-block"> 四阿屋頂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頂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頂,廡殿頂共有五條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頂”或稱五脊殿。“重檐”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屋檐。 </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設計很多都來自于考古發現。比如說建筑用瓦、瓦當、滴水、云瓦及脊件完全模仿了遺址出土的建筑構件。</p> <p class="ql-block"> 帶著“周人是誰?”的疑問,我走進周原博物館展廳,首先想弄清楚周人的譜系。這是“周先祖世系圖”。世系圖上面是“周人遷徙路線圖”。</p><p class="ql-block"> 相傳周人的祖先是后稷,非常善于種莊稼,后稷的子孫發展壯大,到其后代公劉(四世)的時候,他率領周人遷到了豳,就是今天的陜西彬縣一帶。公劉的兒子慶節(五世)正式在豳建立了周國,周人的崛起壯大從此開始。</p><p class="ql-block"> 后來到了古公亶父(十三世)的時候,又把都城從豳遷到了周原,就是今天的陜西岐山、鳳雛一帶,周的實力越來越壯大,開始有了和商朝一較高下的能力。到了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十四世)在位的時候,周人因為實力越來越強大,引起了商朝的警覺,所以商朝的國君文丁就把季歷給殺了。季歷的兒子姬昌(十五世),也就是后來的周文王,帶領周人繼續發展。最后周人的實力已經不可阻擋了,按照《論語》的說法,當時周人的力量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人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商朝。 </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在位50年,他曾經對他的兒子姬發說"商戚在周,周戚在商"。意思是:商朝的憂患來自周,周朝的憂患來自商。周文王沒有機會滅掉商朝,這個使命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完成的。著名的“牧野之戰”周武王伐紂,商紂王自焚,商王朝滅亡。</p><p class="ql-block"> 從周武王姬發(十六世)開始周王朝有幾十位君王,據說延續了八百年,包含東周和西周。</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回顧中華人民幾千年的發展進程,總有一個身影在我們的視野里久久駐足,他就是—代元圣周公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p><p class="ql-block"> 他曾協助周武王(姬發)伐商滅紂建立西周,又輔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姬誦)攝行朝政,東征平叛、營建洛邑、分封諸侯、治禮作樂,奠定了我國歷史上統治長達800多年的周王朝基業。</p><p class="ql-block"> 他在周朝時代君王表中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在其中可以找到他的身影。他創立的禮樂文明奠定了我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基礎,孔子尊其為老師,儒家尊為“元圣”,他是儒家文化道統的“第一圣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詩經·大雅》的關于周朝古公亶父功績的記載和譯文,也是周人開國的史詩。</p><p class="ql-block"> 大致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 最初周人是居住在杜水和沮漆水,單身的古公亶父帶著大家趕著馬,順著西水岸,來到岐山腳下。他娶了姜家女兒為妻,帶大家找地方重新安家。到了周原這塊地方發現這里土地肥美,連苦菜都像糖一樣甜,大伙商量求神占卜,神說:停下吧,在這里蓋房子吧。 于是周人就在此安家。</p><p class="ql-block"> 他們四處勞作,劃定疆域,分配土地,開渠墾荒。他們建住房、建宮室、建廟宇、建城墻,到處一片人聲鼎沸的忙碌景象。聚居地建好之后他們就開始開疆拓土。建立大社壇,開出抗敵的隊伍。同仇敵愾,保住民族聲望。</p><p class="ql-block"> 到了姬昌時代,團結百姓、輔助君王、睦鄰四邦、保土守疆。</p> <p class="ql-block"> 查閱資料,古公亶父姓姬,名亶(dǎn),是周朝承上啟下的人物。因戎狄威逼,他率領族人由豳(bīn)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北)。他帶領族人建筑城邑房屋,設立官吏,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建立諸侯國,得到了商王朝認可。《竹書紀年》載:“(商王)武乙六年,豳遷岐周。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因地處周原,故姬姓從此稱周人,“定國號為周,粗具國家雛形。”</p><p class="ql-block"> 古公亶父是一位遠見卓識的人物,他推行“務耕織、行地宜”的農業發展政策,實現了“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的局面,周族逐漸強盛,加之周太公“積德行義”,使得“國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禮教文化和滅商的基礎。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追謚他為“周太王”,他住過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周原博物館院墻外有一尊古公亶父的全身立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周原博物館里展示了大量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玉器,瓷器,甲骨文,青銅器,還有瓦當,排水管等等。</p><p class="ql-block"> 這是展出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這是陶器的分類圖</p> <p class="ql-block"> 在展廳看到了周代的瓦當,說明3000多年前,周人蓋房子就已經使用瓦當了,這也顛覆了我概念中的“秦磚漢瓦”的說法,并且將磚瓦的使用時間至少提前了800年。</p> <p class="ql-block"> 這兩張圖中間的圖片說的是周人的日常生活,展品是一個瓷器。文字還介紹了周人與商人不同的喪葬方式,最典型的不同是商朝人殉葬的情況特別普遍,商朝人經常用捕獲的俘虜或者奴隸殉葬。即使不是人殉,在墓坑的腰部也會有殉葬的狗。</p> <p class="ql-block"> 這是通過放大鏡觀察的蚌雕人頭像,我看后有兩點感慨:一是蚌雕之細致,人頭像之逼真,說明當時的雕刻工藝水平很高了;二是蚌殼在海邊豐富,在黃土高原上的周人能獲得蚌殼這種原料,也說明了當時的物品交流情況。</p> <p class="ql-block"> 通過放大鏡才能看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一片甲骨卜辭,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片甲骨上文字字跡工整,字形優美,刀法流暢,記錄了周人的故事,既是藝術精品,同時又是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見證,打破了只有殷墟才有甲骨文的觀念。 </span></p> <p class="ql-block"> 從周原遺址出土了玉圭、玉璋、玉璜、玉璧、玉環、玉鳥、玉魚、玉蠶、玉佩飾等數以千計的玉器,涵蓋了禮器、樂器、儀仗、工具、用具、葬玉、裝飾品八大類,造型精美。</p><p class="ql-block"> 這是周原博物館里展示的玉串飾。</p> <p class="ql-block"> 在周原遺址發現了大量的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我曾經參觀過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寶雞的“青銅器博物館”等,看到過許多優美的青銅器,這次才知道那些博物館里有許多青銅器都是從周原遺址出土的。</p><p class="ql-block"> 這些文物不僅器形碩大,造形精美,且都有史料價值較高的銘文,有明確紀年,是西周青銅器研究中難得的斷代標準器。</p><p class="ql-block"> 1890年,扶風縣任家出土一窖青銅器,達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衛鼎等,都出土于此。</p><p class="ql-block"> 例如毛公鼎的銘文497字,記載了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鎬京為中心爆發的國人暴動的歷史事件。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高近1米,直徑1米,造型宏偉、壯麗。現存于上海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1957年,岐山縣京當鄉董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銅器共37件,其中衛鼎、衛盉等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有關土地的轉讓和買賣情況,對研究探討西周中期土地制度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周代貴族家庭使用的青銅器。想象著周人貴族家庭開飯了都要以敲擊編鐘為號,在用餐時,飯桌上排列著一個個裝盛菜肴的鼎,多么壯觀。不由得吟一句紅樓夢中的句子:鐘鳴鼎食之家,詩書簪纓之族。</p> <p class="ql-block"> 這絕對是一件鎮館之寶,名為折觥(gōng),應該是酒器。整體看像一只羊,這件工藝品讓我久久端詳,簡直太漂亮了!其造型莊重典雅,紋飾精美富麗,堪稱古代青銅藝術中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我無力詳細地說明這件工藝品有多精巧,就只好求助度娘:</p><p class="ql-block"> 度娘介紹它: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寬11.8厘米,口橫7厘米,重9100克。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為蓋與器身兩部分。</p><p class="ql-block"> 蓋的頭端呈昂起的獸形,高鼻鼓目,兩齒外露,長有兩只巨大曲角,兩角之間夾飾一個獸面,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頸部這段的扉棱做龍形,兩側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龍。</p><p class="ql-block"> 蓋的頸部以下,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只立體的獸耳。</p><p class="ql-block"> 器身曲口寬流,鼓腹,每邊的中線和邊角都飾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組成幾組饕餮紋面,顯得莊重大方。紋飾通體分為三層,以獸面紋、夔紋為主紋,云雷紋為地紋。其間配以象、蛇、鸮等動物,形態逼真。觥體后部有一鋬,上部做成龍角獸首,中部為鷙鳥,下為垂卷的象鼻,兩側還有突出的象牙。圈足扉棱間飾回顧式龍紋。器底可見明顯的對角線交叉的范痕。</p><p class="ql-block"> 銘文鑄在蓋內,器身上的銘文鑄在內底部。器、蓋同銘,共計六行四十字。</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這天,王在厈這個地方(灃京一帶),命令作冊折去為相侯代天子贈望土,同時,昭王又給折賞賜了許多青銅和奴仆,為宣揚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便為父親乙鑄造了這件祭器觥,以作紀念。</p><p class="ql-block"> 我親眼所見了物品,又對照講解文字去尋找對應的圖案紋飾,心里感到特別震撼,由衷地佩服周代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周原遺址扶風莊白一號窖藏青銅器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銘文的共74件。有</span>一種叫史墻盤,在展廳里陳列了不止一個史墻盤。</p><p class="ql-block"> 圖中左上角的是另一件鎮館之寶。它是銘文最長的一件,計284字。銘文前段歷述西周王朝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業績。后段記載史墻的家族史,稱頌先祖父考,最后自贊求福。由于史墻盤銘文所載史實為研究商周歷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因而該器有“青銅史書”之稱。</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我所見到的史墻盤上文字最后一句話都是同樣的:子子孫孫用保用。</p> <p class="ql-block"> 這也是一件重要展品名為興壺,你看,它束頸垂腹,下承圈足,大圓頂蓋,獸耳對稱,雙環貫耳。除蓋頂飾團鳥紋,其腹、腰、頸用兩條素帶相隔,環飾曲波紋,寬疏有序,線條流暢。器蓋、底圈足飾竊曲紋,形成對應。這件興壺造型莊重,紋飾古樸,是西周中期青銅壺器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 說到青銅器,就少不了編鐘,我見過曾侯乙編鐘,在這里又見編鐘,這是在周原遺址出土的編鐘,有十幾只大小不同的編鐘。</p> <p class="ql-block"> 圖中是“二式興鐘”,鐘上有銘文說:興曰:我的高祖、祖父和父親,能秉持光明磊落的心靈,演習主持周禮禮儀,忠于先王,興不敢不以祖考為表率,像他們那樣執掌光明磊落之德性,早晚輔助尹氏主持各種威儀之事。偉大的周王對興勉勵、栽培。故作大寶協和鐘,以鐘聲之樂招請大神來至廟堂,大神降下威嚴,治平安厚多福,蓬蓬勃勃,福祿齊全,長壽永命,萬年永寶。</p><p class="ql-block"> 這篇銘文內容是興對周王表忠心。興是微氏家族,原為商之小屬國。另有墻盤記載:武王滅商后,先祖來到周原,武王安置其祖為周史官。從此祖輩忠心為周朝服務,這套鐘14件都沒有年月,專家學者從出土的103件中分析應為懿孝時期。</p> <p class="ql-block"> 其實,指引我們來到周原的,是在陜西考古博物館里見到的一輛“西周第一豪車”---“青銅輪牙馬車”,這輛豪車就是來自周原遺址。因為豪車的出土地在周原,所以我們決定到周原來一睹周朝風采。</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也有一輛豪車展示,這是鳳雛車馬坑,里面還有馬匹的遺骸。</p> <p class="ql-block"> 仔細看西周馬車復原圖和西周馬車構造圖,我有新的發現和收獲。比如說,馬車各部分的名稱,尤其是那些由于詞義變化所產生的古今異義詞。例如:“節約”一詞古意在古代指的是一種馬具,同其他馬具銜、鑣、當盧、同泡一樣,是用來連接絡頭和轡帶的配件。而現在的意思是“節省、儉約”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這是“刖人守門鼎”。</p><p class="ql-block"> 它通高17.7厘米,口長9.2厘米,口寬11.9厘米,重1750克。屬于西周中期青銅器。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這個鼎為方體,雙附耳,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鑄四龍,下層為盛炭火的爐膛,底部四獸足。爐膛正面鑄能開閉的兩扇門,右門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關,與史書記載刖者守門相符。左門有虎頭關口。兩側鑄方孔窗戶,爐底有一圓孔。</p><p class="ql-block"> 此鼎設計匠心獨具,造型奇巧別致,是一件難得一藝術佳作。</p><p class="ql-block"> 《秋宮》中記載:“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積(看守糧倉)。”</p><p class="ql-block">我想這也因為當時人手不夠,即使是受刑的罪犯,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p> <p class="ql-block"> 這是復原的明堂用的門鎖。門鎖的造型我想應該來自“刖人守門鼎”。</p><p class="ql-block"> 我還是聽旁邊的一個小女孩說了,才注意到的。這個小女孩可能是以前研學時聽講解員講過,這次再來參觀時便告訴了陪同的父母,讓我聽見了。我便也仔細觀察門鎖,才發現這個特點。否則,我也不會留意看一個門鎖,而有這樣新奇的發現。</p><p class="ql-block"> 看來,真的是“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館里展示的是近年來考古工作的成果,不僅有甲骨卜辭、青銅器、玉器等等這些價值連城的實物的出土,周代建筑的研究也見成效。博物館介紹了三個區域的遺址建筑情況,并詳細地介紹了召陳遺址建筑復原情況。</p> <p class="ql-block"> 看過一個文獻說,周原貴族建筑采用的是四合院的結構,看這張圖片是不是一個四合院?周原博物館不是單體樓棟,而是一個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館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室內展出的是發掘出土的藏品和發掘過程復原雕塑、研究成果等物品。室外又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仿西周宗廟和宮殿建筑,一部分是召陳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館的大門右邊,就是召陳建筑基址,也就是說:周原博物館是在召陳建筑基址旁建立的。我看見有一標志牌,標志牌有這樣的介紹文字:</p><p class="ql-block"><b> 召陳西周建筑基址1976年3月發現,由北京大學、西北大學與陜西省、寶雞市文物工作者組建聯合考古隊,發掘面積6375平方米,基址共有15處,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建筑為西周早期,上層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或者晚偏早時廢棄。其中以F3、F5、F8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遺址區出土大量陶瓦、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為研究西周建筑工藝技術、宮室制度和西周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b></p> <p class="ql-block"> 這是甲骨文的“周”字</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是華夏民族的源。今天我們走進周原博物館,只能說是撩開史詩的面紗,走近周原。周原博物館就像是貫通遠古和現代的纜索,讓我們在這里了解歷史,遇見古人,感悟智慧,體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 請允許我用周原博物館的結語作為本文的結尾吧。</p><p class="ql-block"><b> 曾經周原膴膴,成就禮樂文明之都。</b></p><p class="ql-block"><b> 而今周原遺址,成為中國考古之重。</b></p><p class="ql-block"><b> 也許,周原注定是一片適合耕耘的土地,穿越三千年興衰沉浮與滄桑變遷,始終播種和盛產著實實在在的希望與夢想。</b></p><p class="ql-block"><b> 也許,周原注定是一片引人駐足的水土,舉目數百里巍巍岐山與遼闊河原,始終等待和期許著擲地有聲的豪邁宏圖與開拓。</b></p><p class="ql-block"><b> 一代代"周原人",或生長于斯,或往來于斯,共同守護著黃土深處的中華根脈,充實著赤子深情的周原夢想。從三千年前的那座移民之城,到今天的國際考古研究基地,這里堅持尊重、合作,相信開放、包容。</b></p><p class="ql-block"><b> 讓你我攜手,踏著前人的足跡,翻閱地書,叩問周原,譜寫周原遺址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這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 重啟周原更榮光!</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县|
塔城市|
休宁县|
沧州市|
旅游|
仪征市|
汽车|
罗江县|
黄山市|
府谷县|
额尔古纳市|
大城县|
胶南市|
田阳县|
黄浦区|
阿拉善左旗|
禄丰县|
新疆|
临沭县|
纳雍县|
曲周县|
丹阳市|
烟台市|
常宁市|
潼关县|
宝坻区|
泰兴市|
兴安盟|
工布江达县|
灵寿县|
木里|
枣强县|
精河县|
丰原市|
滦南县|
酒泉市|
五家渠市|
罗甸县|
旺苍县|
翁源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