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隨著電影《廬山戀》在八十年代初期全國首映后,欲游江西的念頭就一直縈繞于心。</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6日午餐后,臨時動意,收拾行囊,經二廣高速換線,自駕五小時終于在黃昏前抵達江西南昌市滕王閣景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 登頂滕王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沿江路,地處贛江東岸、與撫河故道交匯處,為南昌市地標性建筑。滕王閣始建于公元653年,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時所建,因唐初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聞名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滕王閣主體建筑高57.5米,其下部為象征古城墻的12米高臺座,分為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為三層帶回廊建筑,內部有七層,分為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及閣樓。</p> <p class="ql-block"> 走進閣樓,為方便高齡游客游覽,設有專用電梯直達各層。室內陳列的滕王閣鉚榫建筑木制模型,彰顯著古代工匠的智慧;江西歷代狀元銅制名錄,更顯江西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滕王閣周邊有仿古建筑群,由25棟屋宇、大小160間房、一座宋式彩繪牌樓組成。外圍為經營性店面,為游客購物、餐飲和休息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 瞻仰紀念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位于南昌市西湖區丁公路街道八一大道社區八一廣場南端,1977年為紀念“八一”起義五十周年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 作為入伏的時節,這天天氣分外涼爽,廣場上游人如織。</p><p class="ql-block"> 我們由北向南進入廣場,幾十米長的紅色地毯南端,座落著由江總書記題寫的“軍旗升起的地方”的國旗臺,莊嚴醒目。再往南走幾十米,便是巍峨聳立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為八一廣場標志性建筑。塔為長方體,高53.6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四部分組成。塔座正面鐫刻著“八一南昌起義簡介”碑文,東、南、西三方各有一幅反映武裝起義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銅胎鎏金大字,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元勛葉劍英題寫,更顯大氣莊重。塔頂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漢陽造”步槍和一面八一軍旗組成。</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兒媳的陪同下,圍繞塔基漫步一周,以示對革命先烈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 攀山含鄱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天清晨,我們從九江市區賓館出發,與事先約定的導游取得聯系后,順利抵達廬山北麓索道豋山口。在導游的帶領下,乘索道上山,換乘景區大巴,直抵含鄱口景點附近。再步行10分鐘左右,到達含鄱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位于江西九江市廬山黃龍潭,海拔1286米。它勢如奔馬,宛如游龍,神氣活現地橫亙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間,張著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個“函”字,造成“干里鄱湖一嶺函”的氣勢。峰從何處來?讓人增添幾分遐想。此處是觀廬山日出的最佳絕境,一代偉人毛澤東就在這石凳上留下了偉人坐姿的光輝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從含鄱口直下2600個石階,可觀三疊泉。腳腿不好者,就別幻想了。</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嶺上有四處建筑。嶺南端建有一石牌坊,四柱三門,坊中央鐫有“含鄱口”字樣,其左右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四字。踏著坊后石階往上攀,山脊上有一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嶺中部有一座雕梁畫棟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再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這組建筑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顯得格外和諧自然,猶如“雖有人作,宛如天開”的藝術仙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 觀會議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步行到牯嶺等著換乘景區巴士,導游告訴我們,這“牯嶺”是英語</span></p><p class="ql-block">Cooling的譯音,公牛為牯,更具牛氣。經過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便到達牯嶺街。</p><p class="ql-block"> 廬山會議舊址位于牯嶺東谷長沖河畔、擲筆峰麓的火蓮院。舊址別具風格,背倚青山,臨水而建,坐北朝南,溪流環抱,選址相當講究,滲透了濃厚的中國傳統觀念。</p> <p class="ql-block"> 舊址原名廬山大禮堂,新中國成立后,這幢建筑更名為廬山人民劇院,為中國宮殿式民族風格,主體結構與裝飾還是西方建筑精神,也是一棟縱向對稱的精品。門首在藍色的琉璃瓦披檐下一樓中間,有三個圓拱形大門,兩旁有八角形窗子。</p> <p class="ql-block"> 自1959年開始,中共中央曾在這里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的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展廳內循環播放的專題資料片《歷史的回眸》,再現了三次廬山會議相關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突出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廬山從事的革命實踐活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 訪廬山美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美廬(Beauty House),位于九江市廬山風景名勝區內,是廬山特有的一處人文景觀,它展示了風云變幻的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側面。美廬曾作為蔣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車表”,是當年“第一夫人”宋美齡生活的“美的房子”。美廬演化出的歷史軌跡與世紀風云緊密相聯,宅曾是一處“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煙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廬”敞開它的真面目,以獨有的風姿和魅力,吸引著眾多海內外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 美廬原是宋美齡女士的臥室。蔣介石向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時,曾以此為作戰指揮室,并布置了沙盤模型和作戰地圖。這里陳列的家具,曾是蔣、宋用過的原物。早期美國煤油冰箱,彰顯異國科技的執高,宋美齡使用過的鋼琴更顯一代知識女性的藝術造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 尋國共合作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昌起義廬山會議舊址位于廬山東谷中五路336號,原為廬山仙巖飯店,始建于1910年,磚木結構,三層樓房。</span></p> <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21日,鮑羅廷、瞿秋白、李立三、聶榮臻、鄧中夏、林伯渠、葉挺、彭湃、郭亮九人在仙巖飯店廚房里召開會議(因當時林伯渠的叔叔在仙巖飯店當廚師),進一步分析了形勢,研究了南昌起義的綱領、計劃,對領導機構的安排及起義時間等都作出決定。26日,周恩來、彭湃、陳賡等人上廬山,下榻于此,于27日下山步行到德安,坐火車趕到南昌,當天成立前敵委員會。</p> <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4日至15日和1946年8月5日,周恩來兩度到廬山與蔣介石會商國共合作和談事宜,均下榻于此。</p><p class="ql-block"> 國共合作商談會議室按原貌陳設,人員定位頗具講究。</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廬山大廈多媒體會議中心選了個室外餐桌,點了個廬山大魚缽和幾道當地口味的菜肴,和導游共進午餐,就算旅途中的休息調整。</p><p class="ql-block"> 要想把廬山探個究竟,光有時間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體力。</p><p class="ql-block"> 迢迢千里一線牽,</p><p class="ql-block"> 只為一睹廬山顏。</p><p class="ql-block"> 有誰識得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莫非神仙亦為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 探窯景德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廬山下山前往景德鎮大約需要兩個小時車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位于景德鎮市昌江區楓林山蟠龍崗,是集文化博覽、淘瓷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是全國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旅游景區。雖為小城,其名聲卻是傳遍海內外,這得益于景德鎮完美的瓷器。瓷器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外貿商品之一,而中國的瓷器,尤以景德鎮最聞名,它改變了世人對中國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跟隨地陪導游,走進古窯民俗博覽區。景區中心是窯神童賓的巨大青銅雕像,這是瓷器界的祖師爺和宗主,也是業界必拜的主神。以窯神廣場為中心,三大游覽區順時針展開。</p> <p class="ql-block"> 園區入口處為一片小湖,號為瓷海,圍繞瓷海,打造了第一片區,即水岸前街創意休憩區,在這片古窯遺址衍生區,可以買到跟瓷器有關的文創產品。</p> <p class="ql-block"> 第二片區為陶瓷民俗展示區,這里有十二棟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每座建筑都是一座陶瓷歷史文化民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第三片區是歷代古窯展示區,即核心景點,有清代鎮窯、明代胡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風火先師廟等景點。清代鎮窯是穿逗式木構架建筑,外形看起來仿佛一座巨型工廠,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古窯,是我國古代瓷窯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古窯景區古老的瓷窯與現代制瓷坊并立,曾經的瓷窯已經成為歷史,而現代的作坊依然在源源不斷地生產著瓷產品,讓人充分感受到我國瓷器制造業的前世今生,讓人得以深刻體會到這一古代全球奢侈品的輝煌歷史,是瓷都景德鎮最值游覽之地。</p><p class="ql-block"> 有詩為證:</p><p class="ql-block"> 打卡江西一瞬間,</p><p class="ql-block"> 點面結合難周全。</p><p class="ql-block"> 有朝送你春秋月,</p><p class="ql-block"> 周遊環寰累也甜。</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5日于澧州</p> <p class="ql-block">長沙達悟先生附詩作:</p><p class="ql-block">祖孫四五口,</p><p class="ql-block">說走動身走,</p><p class="ql-block">駕車上高速,</p><p class="ql-block">目標洪州府。</p><p class="ql-block">滕閣觀落霞,</p><p class="ql-block">廣場祭軍旗,</p><p class="ql-block">移駕潯陽江,</p><p class="ql-block">匡廬風景異。</p><p class="ql-block">瓷都景德鎮,</p><p class="ql-block">古時稱浮梁,</p><p class="ql-block">名氣甲天下,</p><p class="ql-block">工匠寫輝煌。</p><p class="ql-block">人生有局限,</p><p class="ql-block">風景看不完,</p><p class="ql-block">心動能行動,</p><p class="ql-block">給你大大贊!????[呲牙]</p><p class="ql-block"> 謝謝點贊!</p> <p class="ql-block">附肖宏柏站長的聊天:</p><p class="ql-block"> 您的佳作欣賞了,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流暢,全家五口自駕游覽江西美景,收獲頗豐。文章真實記錄了各個著名景點的特色,名人墨寶,作者的感悟……飽含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盛贊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抒發了全家人對祖國、勞動人民的熱愛,觀感深刻,表情豐富!點贊!</p><p class="ql-block"> 謝謝點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鄄城县|
昆明市|
花垣县|
阿勒泰市|
论坛|
大埔县|
江城|
合江县|
孟津县|
彩票|
定远县|
化州市|
沧州市|
马鞍山市|
白河县|
连山|
集贤县|
普格县|
固原市|
滦平县|
桃园县|
互助|
寿阳县|
阿巴嘎旗|
潮安县|
株洲县|
文昌市|
兴仁县|
金塔县|
西和县|
新蔡县|
许昌县|
沈丘县|
图们市|
定结县|
吴旗县|
昂仁县|
淮北市|
抚远县|
太原市|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