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p> <p class="ql-block">下了一整天的雨,天空里冒出一絲清涼意,心情卻有些煩躁。心,真的是無止境,如此砰砰亂跳,到底想什么呢?總有一種欲望跳出來,對于舊事,舊物,舊人,舊境。</p> <p class="ql-block">安靜,是止。要把一顆心止住,有時候也很難,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跳出來,要去解決,要去落實。</p> <p class="ql-block">明知道這些都是妄念,都是這一生中夢中之境,還是不得不要去做,要去面對,難道就為了這一生生之所需,所想,所得,所不得不走的路嗎?</p> <p class="ql-block">有時候也想,能想的遠點嗎?前生或來世,太過渺茫。雖然渺茫,多少有點希望的成份。</p> <p class="ql-block">止,可以是絕對,也可以是相對。止不住,永無止境,那就是要顛覆自已,顛覆時間,顛覆這個世界。什么都可以永無止境的,包括人的思想,夢想,妄想。</p> <p class="ql-block">止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境?是一念不起,一塵不染,一心不亂。還是一望無際,一元復始,一脈相承,一鼓足氣呢?</p> <p class="ql-block">種種生住滅,念念聞思修。這是滿含佛意的禪詩。人生之諸法,從產生到消失的這個過程。</p> <p class="ql-block">是否極泰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聞思修是智慧的積累,去聽,去想,還要去修,去悟。</p> <p class="ql-block">其實想多了也沒意思,還不如做個快樂而無知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就沒有了煩惱。當然,認識了規律也就釋然了,“萬物并作,吾以觀復?!?lt;/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遇見都是禮物。想念一種清澈的味道,一卷書,一盆花,一杯茶,慢慢品味,溢香滿襟,淡淡的,不曾遠去。</p> <p class="ql-block">求變,一直是千百年來,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中國文化至今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求變。從久遠的商鞅變法,到現代的種種改革,我們始終保持自己文化的新鮮感,展現其強大的包容性。很遺憾,并不是每一次求變的道路都是一帆風順的。</p> <p class="ql-block">求變,關鍵字眼不在變,而在求。求,是一種主動的過程,無論它的來源是自我的覺醒還是外界的壓迫,至少能充分發揮了個人的意愿,但同時,也是一個孤獨的磨人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所謂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可又有多少人能夠求變。</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遺憾,在于世人的空守儒家文化這座寶山,卻不變通。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了個人束縛的工具,而不是推動社會的樞紐。即使中間出現過王陽明空前絕后的“心學”,但那似乎更像一閃而過的流星,雖然絢爛,最終也淹沒在八股取士的浪潮中。</p> <p class="ql-block">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可以感慨于開拓者們的勇氣,但也不可無法忘卻那些失敗了的探索者。正因為有了這群失敗者努力邁出的步伐,那些開拓者才會后來居上,最終獲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褪去歷史的塵埃,我們依舊可以看見數位銳意求變者的身影,依舊屹立著在歷史的風塵中。</p> <p class="ql-block">人類文明史已經有5000年了,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將自己的文明一脈傳承下來的國家。這是因為中國有獨特的生存邏輯,這個生存邏輯保證了中國文化優勢,但是真正能夠讀懂這個邏輯的人寥寥無幾。</p> <p class="ql-block">世上沒有純粹的好人或者壞人;你傷害了他的利益就是他眼里的壞人,你符合了他的利益就是他眼里的好人。你符合了大多數人的認知,你就是合理的;你超越了大多數人的認知,你就是荒謬的。</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事物根本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強弱之分。是非對錯永遠都是強者說的算。所謂的好壞,都是強者按照自己立場去劃定的。所謂的規則,就是強者給弱者制定的條條框框,就是強者給弱者畫一個圈,告訴它:你們不能跨出去。</p> <p class="ql-block">人生活在社會上,和動物生活在叢林里沒有本質區別。你如果不去吃別人,別人就會吃掉你。</p> <p class="ql-block">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狼,一種是羊。你要么是狼,能吃人;要么是羊,坐等被人吃。</p> <p class="ql-block">“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歸于事物的本性就可以說是符合常態、自然之態,就符合自然的常規,知道這種符合常態、自然之態的常規就可以叫作“明”、明白,這個“明”就是明其性、明其理、明其本、明其質。</p> <p class="ql-block">“知常達變”,講的就是只有你知道常態、正常狀態是什么樣子,你才能夠知道什么是變、什么是不正常。知道了常態,就能夠明白什么樣子是正常了,就能夠明白當不正常的時候、當你病了的時候是哪個方面不正常了以及怎么不正常了,然后也就能夠讓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辯證施治,進而可以使人恢復常態。</p> <p class="ql-block">知變,就要冷靜思考,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以客觀的心態分析周圍環境。知變,就要自我反省,不懈求知,“吾日三省吾身”。知變,就要敢于“雕琢”,敢于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敢于接受別人的批評,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度。知變,要有創新思維能力,要自覺更新觀念,不僅是指對某些新事物、新觀點能夠接受和認同,而且還在于觀念模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p> <p class="ql-block">紅楓銀杏在,凈土祥云飄。林深風自起,竹下暮鼓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兴文县|
邵阳县|
安吉县|
平江县|
沙雅县|
墨玉县|
策勒县|
利津县|
建水县|
大厂|
西吉县|
嘉义市|
汉源县|
临沭县|
天气|
苗栗县|
河北省|
长乐市|
武义县|
晋州市|
新邵县|
苍梧县|
新乡市|
嘉禾县|
林芝县|
栖霞市|
嫩江县|
永嘉县|
常山县|
行唐县|
景洪市|
海阳市|
垣曲县|
连山|
嵩明县|
大埔县|
民权县|
连江县|
深水埗区|
尖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