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鹡鸰,漢語詞語,拼音是jí líng,意思是鹡鴒科的鳥之任一種,與鷚有親緣關(guān)系,體型纖細,尾特別長,習慣性地上下抖動。</p> <p class="ql-block">鹡鸰鳥</p> <p class="ql-block"> 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屬鳥類的通稱,又稱點水雀、尾顫兒。體形纖小秀麗,嘴形細長,嘴須發(fā)達;腳細長,后趾有長而下彎的爪。背羽純色,無縱紋,尾呈圓尾狀,中央尾羽較外側(cè)尾羽為長;雄鳥上體自頭后至腰際均深黑色;胸部輝黑;翼表黑底而綴白斑;其他部分為白色;雌鳥黑色部分較淡,背部常現(xiàn)褐色;體色大多由黑白兩色組成,或由黑色、黃色、白色、灰色、綠色組成。</p><p class="ql-block"> 鹡鸰分布中國各地,常見種類有白鹡鸰和黃鹡鸰。地棲鳥類,生活于海拔400—2000米的沼澤、池塘、水庫、溪流、水田等處,在離水不遠的墻上、樹洞、灌木叢、土坑、石縫、橋梁下面筑巢。食性廣,胃口大,以甲蟲、蛾類、蠐螬、蝗蟲、松毛蟲、蠅類以及水濱昆蟲為食。善于在地上奔馳,不會跳躍。每窩產(chǎn)卵四至六枚,卵呈灰白色,微現(xiàn)黑褐色斑紋。孵卵期十三天左右。育雛期間,親鳥常到遠處覓食。</p><p class="ql-block"> 《詩經(jīng)》中有“鹡鸰在原,兄弟急難”之句,古人認為此鳥“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常用來象征兄弟友愛之情。黃鹡鸰、灰鹡鸰、白鹡鸰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 <p class="ql-block">黃頭鹡鸰</p> <p class="ql-block">白鹡鸰</p> <p class="ql-block">大興安嶺森林鹡</p> <p class="ql-block">灰鹡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安康市|
安丘市|
驻马店市|
浦县|
远安县|
沙田区|
锦屏县|
城市|
南城县|
大关县|
大安市|
洪江市|
大名县|
庐江县|
宜昌市|
曲阜市|
罗平县|
昌江|
抚宁县|
黄陵县|
彰化县|
恩平市|
澄迈县|
南木林县|
光山县|
洞口县|
花垣县|
双牌县|
穆棱市|
甘南县|
大洼县|
沈阳市|
乌拉特前旗|
中宁县|
香格里拉县|
临泽县|
贵州省|
宽城|
夏河县|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