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2年六一兒童節前后,《大江東去——前線話劇團文集》正式印刷出版了。戰友偉華主編向我征稿,并把我寫的回憶短文精心編校,終于使我今生第一次擁有了鉛字印刷編印成書在冊的文字《當兵小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話劇協會致《大江東去》編委會函</span>~</p><p class="ql-block">《大江東去》編委會:</p><p class="ql-block">你們寄來的《大江東去﹣﹣前線話劇團文集》收到了,謝謝你們為本書的撰寫與編纂所花費的巨大氣力。</p><p class="ql-block">前線話劇團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輝煌藝術成就和巨大社會影響的軍隊文藝團體,為我國的話劇藝術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軍隊和地方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值得永遠銘記的品牌。你們通過編輯這部大書,集合起眾多在貴團工作過的或與之相關的人士,積極地參加回憶和寫作,從而及時、有效地留下了前線話劇團從誕生以來的烽火硝煙的戰爭歲月,到火熱沸騰的和平年代的極其豐富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藝術經驗。這些堪稱經歲月積淀下來的、具有檔案性質的文獻,作為經歷者的見證和書寫,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對于中國話劇協會及所有全國的話劇院團,也都有著悉心珍藏的必要,有著學習與借鑒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特向本書各位主編、顧問及全體參與撰寫、編輯文稿的全體同志,表達我們由衷的謝意和祝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話劇協會2022年10月2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兵小記》編在目錄中第五章流金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7月參加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時長城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江東去》</b>——<i>前線話劇團文集</i></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流金生涯5~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當兵小記</b></p><p class="ql-block">我是1973年1月入伍的,之前,我是老三屆知青,在農村插隊落戶四年當農民。聽說解放軍文工團在全國招兵,就前往投考,在當時衛崗大院巨大雪松掩映著的醫務室隔壁宿舍,當著王林佳副隊長和趙乃秋夫婦和其他軍人的面,我把初中學生時愛好的唱歌跳舞把式全使出來,又把臨時由喬奇老師輔導的詩朗誦現演一遍,想不到我被前線話劇團(當時名稱叫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話劇隊)錄取了。其實我的被錄取,真正是不太可能的,原屬我黨高級干部的我父親因為歷史上兩次被捕坐國民黨牢房,1972年文革時已經被打倒關押之后正在受政治審查,據說父親所屬單位造反派出具了一個給我的政審材料證明,上面寫著毛主席的語錄,說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不知道前線的領導們是排除了怎樣的困難壓力才接收我的,或許可能是我在農村山嶺樹叢邊深邃靜謐的夜色中,望著一顆閃爍即逝的流星發誓:“我要當兵”!這個祈愿顯靈,而那些接納我的王林佳副團長與前線首長們,一定是現世的菩薩天使,他們逆流操作改變了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與所有的文藝新兵一樣,經過短期的下連隊生活,體驗到了夜間緊急集合徒步到天明的折磨拉練,還學習了拆解手槍和打靶,居然我還得到手槍打靶五發46環的成績。</p><p class="ql-block">1973年,話劇隊排練《淮海大戰》,我的角色是充當支前民工,頭扎白手巾,身著補丁村姑裝,肩挑著扁擔,從一邊的條幕穿過舞臺,急速奔跑著到另一邊條幕下場,舞臺上燈光昏暗,音樂轟鳴,飛機大炮炸響,我曾經的四年農民生涯,在這一刻得到充分的本色體現。以跑群眾角色,開始了我的前線話劇團的七年半戰士生活。</p><p class="ql-block">記得淮海大戰的導演漠雁,他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他把他的強烈的愛憎傳染灌輸給了全劇組的演員,他一邊指揮著一眾“共軍和國軍”,在方寸舞臺上沖撞廝殺,一邊嚴厲的教練指導我們這些不久前的學生,工人,農民,連隊戰士快速進化成為舞臺上的共軍與國軍。很快,我也有幸成長為《淮海大戰》中的支前民工郝站長,在幕布拉開后,一步跳上碾盤,對著車拉肩扛的民工隊員大喊“都報報吧”。讓我們大家既愛戴敬仰又畏懼的漠雁導演,后來還擔任了前線話劇團的團長。</p><p class="ql-block">一年后,1974年,前線話劇團排演劉川編劇的《第二個春天》。我們劇組到上海體驗生活,參觀艦艇,瞻仰一大會址,團里宣布我演女主角劉芝茵。導演李洛平。李導演手把手教我走臺步,教我對臺詞,有飾演政委的老演員劉鴻聲、程建勛默默的支持,有飾演廠長的郭明亮嚴格的教評,終于成功地完成了排演,去到江蘇無錫、安徽瑯琊山浙江金華等地各部隊演出。李洛平導演是73年二次入伍,他頭發斑白,背微彎,說話慢條細語,和藹可親。他不僅僅培養指導我們怎樣表演,他還關心和愛護我的心理成長,一次過年吃年夜飯聚餐,在張志副大隊長家一棵大樹后排的食堂里,戰友們歡聚暢飲,李導演對我說:“我觀察你許久,為什么大家都很歡暢投入,唯獨你一個人,始終是冷靜的呢?”他指出的,正是我當時的狀態,也是我有時排戲中的缺點。他看過我自幼至插隊落戶的相冊,更了解我的過往,李導演喜歡攝影,我現有的照片,其中就有他親自拍攝和洗曬的。記得我在排練中因不能達到要求而鬧情緒,李導演仍舊耐心地對我輔導,年長的李洛平導演給我父親般的感受,轉業許多年后,我曾經夢見過李導演,他在一個有著鮮花與孔雀的地方向我微笑。他是我永遠感激與不會忘記的人。</p><p class="ql-block">印象深刻的還有每次演出都忙前忙后的團干事何椿年,他除了當演員,還負責全團的對外接洽和收尾工作,平時要是想請假打報告,就要找隊長桂步云了。桂隊長出演過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阿飛,他卻一點都沒有擺老資格的架子,桂隊長好像從來沒有對我們發過火。與電影《芳華》里人物劇情大不同,我在《前話》遇到的全是高水平的好人。</p><p class="ql-block">至今記得舞臺工作隊音效王德璋、老王干瘦,戴深度眼鏡,他同沈雪夜控制錄音機掌控舞臺的音響效果,他倆總是坐在舞臺前排的一側條幕后面,從頭到尾忙碌不停。記得燈光許世璋,大家叫他許大炮,干起活來說話聲音響亮,有一次在無錫演出,因食物中毒,他同許多劇組同仁拉肚子卻還在堅持裝臺,記得盛夏天他光著膀子,褲腰帶上插著一疊草紙,工作中隨時準備著緊急應對。他生活中喜歡收集各種小玩意兒,他的宿舍里堆滿了奇奇怪怪的物品,記得戰友楊屹看中了他的一個特色花瓶,好不容易才討要到,拿回去養花。</p><p class="ql-block">從男生宿舍到女生宿舍,當中隔著兩排不大的房子和草地,記得那是服裝組和繪景組,主管服裝的大塊頭許德貴師傅,管理著一個個大木頭箱子,里面全是各色服裝,每次演出之前,他都領著幾個演員負責把各色服裝清理到位,我演出穿的海軍制服,都是許師傅親手測量裁剪縫制的。晴天時,走路經過繪景組的小屋,經常會見到原文兵、原偉華父子二人,把五顏六色的布景鋪在綠草坪上,拿著長柄刷子涂畫線條顏料,原師傅圓圓的臉,矮小的個頭,帶領著笑瞇瞇的偉華,無語的繪制出逼真的大樹和樓房。還有化妝組的王友石與王波父女倆,開演前幾分鐘,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刻,我演劉芝茵,是王師傅領著我去燙頭發,修理了我的發際線。我演郝站長的短發發型頭套也是王師傅自己做的。對了,演我父親的張仲英前輩教我化妝,還替我化過眼眉呢。記得我們演出結束,總是演員們和舞臺工作隊大伙兒一塊兒拆臺裝車,等我們跳上大蓬軍車,最后一個推上車擋板,插好掛鉤插銷的,印象里總是演國軍官兵的李克立,何亞軍,還有劉順奎他們幾個人。</p><p class="ql-block">王林佳副團長導演過小戲《宋大娘》,我飾演胖大嫂。我喜歡聽王副團長給我們做報告,他常常用許多排比句,講話熱烈有激情,他對我們嚴厲但更多的是愛護。我們這一批“工農兵學”戰士,都是在他的直接領導下成長起來的。</p><p class="ql-block">現衛崗大院最長壽的前線話劇人老牟克,也曾經導演過我們小戲,我飾演八十歲的老大娘,劇名忘記了,只記得看到比我年齡大的飾演小戰士的史履春撲過來叫我奶奶,我總想笑場。還有王群也導演過我們批四人幫的時事活報劇,好像我在其中還有個劈叉的動作造型,這個可要歸功于每天帶領我們練功做形體訓練的呂培慶,彈指一揮間,這些都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我一個從未受過表演專業訓練的插隊知青,在前線話劇團首長、導演、前輩老演員、和戰友們的教導培育幫助下,經過七年多的話劇表演學習與實踐,成長為一個演員,基本完成了組織交付的各項演出任務。在前線話劇團,在衛崗,度過了我最陽光,最朝氣,最滋潤,最幸運的一段青春年華。感恩前線話劇團!三座門內雪松挺拔,簇簇桂花,排排翹檐,碧瓦平房,親切熟悉的戰友們身影,是我永恒的記憶。</p><p class="ql-block"><b>后記:</b></p><p class="ql-block">21/7/18/周日多云12~18*</p><p class="ql-block">半夜兩三點不睡覺,一覺睡醒,已經是早上八點了,忽然想起來我做了一個很好的夢,夢境卻忘記了,我命令自己趕快回想,一定要想起來,果然,我想起是在操場,有隊伍操練,我忽然看見三位軍人首長站在那里,微笑地看著我,健壯整潔,和藹安詳,當中的那位,是王林佳團長,我沖上前與他們握手,王團長張開雙臂,我的頭靠在他的胸前,緊緊擁抱,我們久別重逢,滿心歡喜,那一刻短暫卻良久,世界寂靜,內心充滿溫暖幸福。頓悟:他們雖然在天上,卻知道我的今天,我仍舊是他們的兵!</p><p class="ql-block"> 感謝上蒼,讓我和王團長在夢中相會,我感激他們仍然在給予我接納贊許勉勵。終使我感到有幸和無愧為他的部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系《大江東去》編外補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王林佳副團長及女戰友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右至左: 前排,楊屹(俊花)、武蘇蘭、王團、賈敏、房新華、潘淑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排,顏正安、我、呂懷濤、吳曉暉、向幼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王蘭、徐曉霞、石新質、辛莉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戰友楊國梁、張杰、呂培慶、丁瑞德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還在《于無聲處》《紅旗飄飄》《霓虹燈下的哨兵》劇中擔任了角色,參排《城下城》等劇目。1976年,話劇團迎來了二次入伍重返前線話劇團的前輩陶玉玲老師,她參演話劇《第二個春天》飾演主角劉芝茵,領導分配我做場記。我參加了《第二個春天》劇本修改小組。記得一段日子里,每天同作者劉川老師,還有王林佳副團長、李洛平導演、演員劉鴻聲、張仲英、張立法、郭明亮、程建勛、干事何椿年、孟慶超一起開會,討論研究改劇本。地點在團部會議室里,我負責作記錄,最后由我把會議記錄修改意見綜合整理后匯集完整劇本,再謄寫在有方格子的信紙上,插幾張印藍紙抄寫一式多份提交。再由誰刻了蠟紙用團部唯一一臺油印機滾筒蘸油墨印刷分發。后來前線話劇團參演的《第二個春天》就是參用的這個修改版劇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與陶玉玲老師,后排是《大江東去》主編原偉華,當年偉華在舞臺工作隊舞美組。</span></p> <p class="ql-block">劇照1974年《第二個春天》我飾演劉芝茵,程建勛飾演馮濤,張仲英飾演劉自強,汪洪源飾演老工人,工人張安利,飾演海軍:李天民、黨勝利、范秉瑞、喬福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話劇《第二個春天》導演李洛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在無錫炮九師演出。當中坐著的是《第二個春天》作者劉川,他身旁石新質(飾演芝茵母B)右一邵德榮(軍區宣傳部),右三房新華(飾演妹妹劉芝華),我身邊徐曉霞(后成功飾演電影鄧穎超角色特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話劇《第二個春天》作者劉川</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筆名黎弘、杜若。四川成都人。中共黨員。1939年考入成都西北電影制片廠。歷任重慶中華劇藝社、新中國劇社演員,蘇北、蘇南軍區文工團創作員,第三野戰軍解放劇院編劇,前線話劇團編劇,南京軍區創作室創作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話劇劇本《喜期》《我要做人民的好兒子》《海岸線》《橋》《青春之歌》《烈火紅心》《靈魂的代價》,評論《第四種劇本》等。話劇劇本《第二個春天》獲文化部及解放軍總政治部優秀創作獎,《生者與死者》《紅旗飄飄》分獲解放軍總政治部優秀創作獎。獲中國話劇研究會金獅榮譽最高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前線話劇團演出《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演員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話劇《宋大娘》導演王林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林佳副團長,1929年11月出生,山東即墨人,漢族,文藝五級,中共黨員,全國著名話劇演員、導演。國家首批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江蘇分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少年時參加兒童團,任兒童團長。1944年擔任本地區地下交通員。1945年4月于王圈區區政府任通訊員;1946年入伍,任武工隊員、戰士、班長、排長。參加過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戰役,立功受獎多次。1949年4月入黨。1950年任64師文工隊員、副分隊長。1953年調入華東解放軍藝術劇院任演員。1955年前線話劇團成立后歷任演員、演員隊隊長、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隊話劇隊隊長、前線話劇團副團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話劇《淮海大戰》導演漠雁</b></p> <p class="ql-block">話劇《淮海大戰》海報,參加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劇作家、導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漠雁</b><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5~2009.3.27)原名奕為倫,筆名韌風。山東福山(今煙臺)人。劇作家、導演。1942年參加八路軍。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軍區國防劇團演員、編輯,第三野戰軍文工團戲劇教員、戲劇隊長、文工團副團長,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創作員、隊長、團長,軍區文化部專業作家。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詩《白衣戰士》,劇本《邯鄲起義》《三班長》,《瞎老媽》(合作)、《霓虹燈下的哨兵》(合作)、《城下城》(合作)等。話劇劇本《霓虹燈下的哨兵》獲1964年文化部優秀話劇獎,劇本《城下城》獲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劇本創作獎,《淮海大戰》《宋指導員日記》《故鄉情》均獲解放軍優秀劇本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參演擁軍愛民小戲的</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導演老牟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參演的活報劇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導演王群</b><span style="font-size:20px;">與馥荔嫂子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王群導演是杰出的表演藝術家、著名導演,專業技術三級、文職1級(將軍),中國戲劇家協會、電視家協會會員,曾先后4次榮立個人二等功、7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國家一級導演</p><p class="ql-block">祖籍山東掖縣,1945年10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60年考入哈爾濱話劇院兒童劇團;1964年9月入伍。從藝60年,他把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他所鐘愛的戲劇事業。 1960年,年僅15歲的王群考入哈爾濱話劇院兒童劇團,1964年9月,王群入伍來到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在那里,他歷任學員、演員、導演、編導室副主任等職。他虛心好學,刻苦鉆研、業務能力突出,先后在電影、話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導演的《征婚啟事》在慶祝建國40周年全軍文藝調演中獲導演二等獎、全國歌劇觀摩優秀導演獎;導演的《故鄉情》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演出中獲優秀導演獎;他自導、自演的小品《她、他、她》在全國喜劇小品“三魚杯”電視邀請賽中獲優秀導演獎。他塑造的一個又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得到觀眾和專家們的廣泛贊譽。</p><p class="ql-block">在自衛還擊戰期間,他主動請戰要求赴前線慰問演出。他冒著生命危險創作出《當有的同志》、《軍號聲聲》等作品,他善于寫通訊報道,曾在《解放軍報》、《人民前線》、《前線文藝》、《光明日報》、《南京日報》、江蘇省電臺等各種媒體發表。他是當年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優秀的青年演員、編劇、導演,其突出的工作業績為前線話劇團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p class="ql-block">1989年12月,王群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專進修班學習深造。畢業后調入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后整編調整到北京軍區政治工作部戰友文工團任導演、編導室副主任、主任等職。期間,他導演的一大批作品屢獲各類大獎。其代表作品大型話劇《郝家村的故事》獲全軍第六屆文藝會演導演一等獎;電視劇《擁抱太陽》獲首屆全國殘疾人電視劇評獎銀獎;大型音樂話劇《這里通向天堂》、《蘆花白.木棉紅》分獲全軍新劇目優秀導演獎、全國歌劇觀摩演出優秀導演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為慶祝香港、澳門回歸,他導演的大型京劇《香江淚》、《媽閣紫煙》不僅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還分獲全軍新劇目優秀導演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總政治部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戲劇曹禺獎等多個獎項;他導演的現代京劇《紅沙河》榮獲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現代戲一等獎和第九屆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p><p class="ql-block">他曾多次擔任總政《雙擁晚會》《中央軍委慰問駐京老干部晚會》的小品統籌和導演工作;數次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曲苑雜壇》、《周末喜相逢》等多個電視欄目的小品創作和導演工作,其中小品《不見不散》曾獲得“我最喜愛的春節晚會節目”觀眾評選一等獎。他還曾擔任過中國文聯文化藝術界“百花迎春春節大聯歡”的策劃導演工作。</p><p class="ql-block">王群涉獵廣泛,在執導話劇的同時,他還曾策劃導演過歌舞專題晚會《士兵的旋律》;導演過中宣部《百部愛國影視演唱會》和《喬羽作品音樂會》;導演過音樂劇《玫瑰之約》《青春如歌》;廣播劇《非常情懷》;短劇《空中奇兵》《我能讀懂你》;小品《真情 30秒》《天長地久》《笑一笑》《新龜兔賽跑》《守歲大觀園》《不了情》等等,這些作品均在全國、全軍各類賽事中獲得大獎。</p> <p class="ql-block">我參演話劇《紅旗飄飄》劇照。</p><p class="ql-block">導演:李洛平,王林佳</p> <p class="ql-block">《紅旗飄飄》與《淮海大戰》《城下城》等四個劇目同時參加了1977年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并與參演戰友們受到華國鋒、李先念、鄧小平等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接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無錫演出余暇休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線三團快樂勞動日:挖紅薯。我在左邊后排最高處,在我與戰友吳曉暉的身后正低頭看紅薯的是我的大哥安民。大哥安民和我前后腳入伍,我們曾經一起下連隊拉練,一起出操體訓,一起同臺排練演出。前排中間捧紅薯向后望者是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span></p> <p class="ql-block">安民大哥個高挺拔,面貌有點兒像八一廠演員李炎,嗓音洪亮,語音標準,唱歌倍兒棒。1970年高中二年級畢業被發配到吉林蛟河插隊落戶,當農民車把式終日渾身都是馬牛味。因表現好,被推薦到吉林自來水公司豐滿水電站機修廠當工人不久,被派出差南京又機緣巧合被介紹安排到衛崗投考前線話劇團,由王林佳,吳斌,朱伯東,張立法,李寶貴等人監考,1972年底大哥被錄取,先我參軍加入了話劇團。在話劇團大哥安民為人低調,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幫廚種菜,臟活累活搶著干,最受炊事班主廚老單師傅及其徒弟們歡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江東去,百舸爭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芳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京衛崗55號三座門。前線話劇團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左圖:我回到當年插隊落戶的地方看望三十年前的房東鄉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右圖:我17~18歲插隊落戶時的當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3~1998北美旅行、探親、工作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1994年參訪以色列,該日與考察團一起受到了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5~2012法國歐洲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6月12日我與安民大哥兩兄妹陪同91歲母親在去北京的高鐵上巧遇前話戰友前輩陶玉玲老師。有緣人總能不期而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謹以此書敬獻給我親愛的媽媽爸爸和敬愛的王林佳副團長、李洛平導演。</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闽侯县|
玉龙|
孟连|
色达县|
肥东县|
江门市|
海阳市|
武隆县|
左贡县|
平利县|
宜兰县|
甘孜|
昌江|
务川|
罗甸县|
田林县|
揭阳市|
夹江县|
苍溪县|
湖州市|
垣曲县|
临西县|
平利县|
武胜县|
洛宁县|
吉林市|
平安县|
互助|
九寨沟县|
南川市|
信丰县|
苗栗县|
通城县|
乡宁县|
开阳县|
鄂尔多斯市|
新泰市|
河曲县|
甘泉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