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遇見璀璨~山西古建(四)

瑾年絮語

<p class="ql-block">前往應縣木塔的途中,灰塵在烈日中迎著西北風狂飚,風聲怒吼,一路刮著車廂頂張牙舞爪,心懼擾心。從永安禪寺到應縣木塔一小時左右。進入渾源的郊區,“遠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蓮”的古老木塔已迎接我們的視線。臨近午時,為了不耽擱以下的景點安排,我們午餐備了干糧,直接購票入內。</p> 應縣木塔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又名佛宮寺或釋迦塔,始建于遼,金增修完畢,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無釘無鉚純榫卯木構的木塔 。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一次嘆息自已來晚了,現在想近距離觀摩木塔需要繞過圍欄和一堆仿古建筑,全國景點處統一的模式。聽說前兩年前可登塔樓,現在只開放一樓,購票入內,禁拍,禁上木樓。古籍中稱其內部“浮圖之麗、甲于宇內”,令人瑕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官網介紹塔身高達約67米,底部直徑約30米,主體木材采用華北落葉松,榆木制成斗拱。一樓是全塔最大的釋迦牟尼佛,高達11米,周圍也有美麗的壁畫。其它幾樓層各有精美的遼國彩塑佛像存在,風格與華嚴寺薄迦教藏殿類似,感興趣的可去查找。</p> <p class="ql-block">陽光明媚下的木塔。如果在秋季,在雨雪天地中,木塔的古韻會更有意境。</p> <p class="ql-block">隕石,天外來物?</p> <p class="ql-block">從外觀看整幢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兩層,下層為正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呈現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共九層塔。除了塔基,第一層墻壁使用磚石,頂上的剎使用鍛鐵外,其它內外全部使用木材。</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音樂,嘰嘰喳喳的鳥鳴,大風呼呼中清脆悠揚的塔鈴聲,奏響千年的樂章,永不停息。</p> <p class="ql-block">一樓千年的地磚,留下古今中外文人騷客的足跡。如今,我也步入……</p> <p class="ql-block">無言的華樸</p> <p class="ql-block">仰望除了脖很累,內心也震撼驚嘆,眼花繚亂的鬼斧神工,如搭積木一樣層層疊加,雄渾精致,粗獷中玲瓏秀美,古樸典雅混凝,讓人窺見古代工匠水平的登峰造極。置身其間,如天下奇觀,獨一無二,永恒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塔的周圍空曠,陽光耀眼,白云在藍天中悠閑著飄浮。站在一層的塔基石廊上圍繞一圈,欣賞一樓的斗拱和塔鈴。年代特滄桑,風力很大,似將人吹進那個金戈鐵馬的遼宋時代;而隨風撞擊中的鈴聲里似夾雜著硝煙中的炮火聲;檐下的斗拱間隙中成了眾多麻燕上下嬉戲的樂園,一代又一代地見證了木塔存在至今的奇跡,屹立巋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思誠曾為應縣木塔的魅力“喘不出一口氣”,“幾體投地的傾倒”,“我佩服極了,佩服這建造塔的時代,和時代里不知名的建筑師、不知名的工匠。”……而我終于面對千年的絕唱,亦膜拜亦佩服,害怕一別即永袂……</p> <p class="ql-block">門邊殘存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從佛像后面的門邊看到的藻井,美絕了!</p> 凈土寺 <p class="ql-block">如果錯過凈土寺(當地人稱北寺),就會錯過何謂藻井之美的登峰造極!它就在應縣木塔的后面,步行十分左右,幾步之遙。因司機師傅熟悉路線,我們沒浪費時間一路開車過去,路過一段坑洼廢棄工地,塵土飛揚,拐來拐去的村路,幾分鐘到達。以前老遠可見也免費,現在開始重視并建圍墻,適當收點費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圍墻內僅見一座陳舊的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其它的古建蕩然無存。配殿是半邊房,流行于 陜。追根溯源小縣城的曾經,凈土寺似乎比應縣木塔更早,前身是五代后晚唐的家廟,后來金重新修建,明清在原物基礎上修補。因文革浩劫,如今僅剩一座大雄寶殿為金代遺作,在時間年輪的荒蕪里空余恨。</p> <p class="ql-block">進入之后喊了半天才有一位文保員從旁邊的小屋出來,幫我們開門得以進入。推開精美木雕花格圖案的大門,面積不大,光線射入黑暗的門內,映入眼前的正中供奉著三尊佛像,墻兩側十八羅漢,清代壁畫。抬頭一看,殿堂天花板讓人心眼一跳,真正的稀罕寶貝,是此寺的金代遺存之精華所在,其珍貴度也是我國現存藻井孤例,毋庸置疑的小木作巔峰之技。以房梁劃分為9個藻井,數中心間的藻井最大,深綠的底漆在灰塵覆掩下仍清晰可見。傳說中間的兩條金色浮雕雙龍會在深夜盤旋飛舞,閃閃發光。每個藻井中心有一個紅色圓星,四周上萬塊小木條與小木塊飾成“天宮樓閣”,混金彩雕。工藝精巧、造型獨特、層疊玲瓏……繁瑣且規整,華麗中不失莊重,八卦傳頂,構造精美,無法找到恰如其分的贊美詞語去形容它!</p> <p class="ql-block">師傅偷偷把我帶到后面黑漆漆的角落,指著一對石獅悄悄說,是遼代遺物。可惜光線太暗,像容破損,獅毛如人之長卷發披散下來,看不清,手機拍攝角度欠佳。后來從官網找到清晰片,有點像披頭散發的獅身人面石像,如大同博物館內有趣的人面獸身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短短的時間里看到應縣“三寶”,意猶未盡。這些沾染過往朝代的幽遠歲月,閱盡人間磨難的古物,靜佇無語,于無聲中彌漫出智慧和達觀的氣息,讓人心悸沉思。</p> <p class="ql-block">離開凈土寺,我們開始前往繁峙方向的巖山寺。翻山越嶺,彎道多多,驕陽似烤爐,大風似拉風箱。看不見水源,只見車窗外晉北大地的春耕梯田在山脈間綿延起伏,荒野中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塑料薄膜一排排覆蓋著種子。我想在缺水的情況下,利用太陽能量的原理,照在薄膜上產生水蒸氣而讓土壤有了濕度,從而滋潤種子的生長……</p> <p class="ql-block">波姐抓拍的北國自然風光幾何美,不知農民在種什么?玉米?小米?畫面很美,國泰民安的祥和家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來到了大山深處山凹里的一個小村里,五臺山北邊的一個小村,這里地形平坦遼闊,巖山寺就在這里!到達后遇一位旅人,對方說已聯系到文保員開門,文保員有事需等兩小時。為了打發這無聊的兩小時,偶遇的旅人建議先去附近的三圣寺看看再回來。我們與師傅商量好后跟隨旅人的車去三圣寺。</p> 三圣寺 <p class="ql-block">三圣寺始建年代不詳,有考證說是北魏,也有說是元,現存建筑為金至清。十幾分鐘的車程到達目的。一目眺觀,一座古剎孤獨地立在空曠的田野中間,寂靜蕭瑟,古色古香,斑駁落寞。寺門前一棵蒼勁如垂暮之年的樹仍生機煥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門緊閉,敲了幾下沒人應,見旁邊一側門虛掩,輕輕推開,空無一人。找了幾遍快要失望離去時,一位身穿道士服的守廟大叔出來,告知來意。遂拿鑰匙幫我們開門進殿內參觀。可能該寺好久沒人來過,文保員很熱情,可是我們聽不懂當地方言,無法深入溝通。</p> <p class="ql-block">整座寺廟小巧玲瓏,螺螄殼里做道場,這里的意境適合拍照。除了大雄寶殿金代原構和明代的地藏殿,其它都是清建筑。這座金代的斗拱遺存沒有華嚴寺的大氣厚重。地藏殿無斗拱,可能是遷建過程去繁求簡,添加了當地百姓的信仰,那些小人和果實裝飾很特別也有趣,是否含多子多福之意?其殿門有金代影子,讓我想起華嚴寺的大雄寶殿月牙子拱簾,是否是金末明初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內有清壁畫和明代彩塑、懸塑。清壁畫用小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佛教和民間故事,色調青綠清麗,也不錯,花了功夫,但與后來看到的壁畫相比,遜色多了。彩塑保存較好,看到幾個喜歡的圖像。雖三圣寺可隨拍,除了累,我也失去了多拍的興致,有些圖網上都有分享,只想用眼多看看,用心多記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說,大殿內原有三尊石佛立像,因被生產隊作為儲藏室、雜物間,三尊石像得以保存。不過,1993年三具6佛頭均被盜,1994年當地請人修復后又被盜,命運波折。(有關故事詳情可問度娘)</p> <p class="ql-block">晉北特色的龍頭裝飾,學名叫“龍王陶土面具”。</p> <p class="ql-block">孫悟空和唐僧也有。民間風格</p> <p class="ql-block">殿內布施碑刻零亂堆放。隨便拿一個放在江南都是網紅。</p> 巖山寺 <p class="ql-block">在三圣寺呆了一小時不到,我們急忙趕回巖山寺,到達時門依然沒開。費了一番波折,請師傅用山西方言去溝通才姍姍來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巖山寺原名靈巖院,曾經香火旺盛,據說四面八方去五臺山朝圣的香客都在此歇腳。我們去時在寺廟的邊上已新建圍墻和新的寺廟,將來會作為一個新的景點提升經濟效益,老建筑都已不復存在。有關資料記載金代修建的正殿水陸殿(彌陀殿)在清末被僧人拆掉售賣,其中梁架移建于縣城正覺寺。清代修葺的東西配殿形制甚小。唯遺留一座金代原構的文殊殿,雖元代修葺,幸運的是,殿內”壁畫中的清明上河圖和千里江山”完整保留,是我們不遠千里的重要看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一開,我們幾個人徑直走向文殊殿。首先殿內光線暗,幾尊灰舊殘缺的彩塑像在佛壇上零星站立,皆為金代所塑,文殊菩薩不知所蹤,除了手腳“殘廢”的水月觀音,其姿態和坐姿的自信氣場讓人賞心悅目。但最吸引眼球的是三面墻上的巨幅壁畫,與三圣寺的清代連環壁畫相比,畫功水準高出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壁畫內容非常豐富,遠觀古調的青綠山水悠遠舒靜。近觀用釋迦牟尼的一生貫穿全圖(云岡石窟中用石刻也雕了此佛教故事)。用界畫法描繪的宏偉規模建筑,其中穿插達官貴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充滿市井煙火氣的街市……更重要的是畫師寫實般的把800年前的社會百態清晰地表現出來,如宋金的建筑,人物服飾,民俗生活……因緣際遇得以讓我們看到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城市,彌足珍貴的遺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文殊殿西壁題記上有畫師的名字和年齡:「畫匠王逵年陸拾捌」。雖然壁畫是王逵在金大定七年于68歲高齡帶著徒弟們完成的,但他年輕曾是北宋的宮廷畫師,北宋滅亡后被金擄去,被迫輾轉北上,估計年輕時在汴梁城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幅畫除了技藝色調的成熟協調,畫中的內容和情感的渲泄是其靈魂所在,也是畫之精華。巖山寺壁畫中的的熱鬧和丹青,寄托著畫師對往昔的懷念,對故國家園的唏噓,對青春的緬懷………</p> <p class="ql-block">金代塑像和水月觀音(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清晰的線條,古調的色彩,艷而不俗,如清涼浸染身心。漫長的歲月中,壁畫呈現斑駁。能存至今,很不容易,也有很多故事,感興趣的可自查有關信息。據說為了保護壁畫,文保部門進行過一次專業清洗,清洗后,出現顏色淡化,怎一個心痛了得!(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因光線晦暗,壁畫面積大,禁拍,看得不輕松。回家后得閑從網上找到與原畫接近的清晰畫面細品……也根據資料熟悉了解佛教中廣為流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院內的經幢是宋代遺存,其它遺存粗略逛看一遍,都無法超過壁畫留在心中的深刻印象。此時已近傍晚,需抓緊時間,趁太陽落山前趕到這一天安排的最后一站~公主寺。</p> <p class="ql-block">山溝溝村道路上的羊群</p> 公主寺 <p class="ql-block">忻州繁峙縣的公主寺離巖山寺車程約四十多分鐘,到達時霞光夕照,古影余暉,幾百年前的古樹和建筑沐浴天光中,于光影搖曳中我們步入寺院。寺院目前正在大辦維修,大殿的門都鎖著。里面的維修人員告知管理員剛走,師傅幫我們電話聯系,說等半小時后過來開門。等待期間我和波姐院內四周閑逛,拍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主寺始建北魏,原先寺址在附近山寺村,靠近深澗,道險路難,不復所存。經過戰亂侵毀,元代重建,明初重修建時遷建此處,清康熙年間多次修葺,如今又維修。現存殿堂為明代建筑。公主寺還有一個的老套愛情故事,網絡可查閱,此篇不重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經過過殿,左右各一個小院,各建一座坐南朝北的戲臺。戲臺上方雕刻繁瑣,新舊相融,滄桑古樸中添加時代的進展,符有當地民俗特色,標語殘紙說明不久前曾使用過,戲臺前不大的空曠地目測兩百平方米左右。正殿院中軸線上幾座建筑相距很近。房間也多,有的房間現已用作維修工作室。寺院整個建筑規模雖不大,但完整。</p> <p class="ql-block">兩座戲臺,明建清修。</p> <p class="ql-block">戲臺的現代雕刻,技藝傳承,匠心留存。</p> <p class="ql-block">雅致的木雕窗花</p> <p class="ql-block">或許冥冥中注定所有的等待是值得的。當管理員過來打開門鎖進大雄殿時,在天光的溫柔庇護中,被殿內的場景視覺震撼酥麻。與永樂宮壁畫并稱“南北雙姝”的水陸壁畫全景式進入視野,沖擊感強烈。四壁滿墻粉飾三百多神仙人物,與永安禪寺水陸壁畫一樣的密集,布局講究,精美絕倫,線條流暢,用飽和度高的紅黃色調為主,色調艷麗不失莊重,技藝精湛,顯現明代當時的民間風俗信仰。中央佛臺上的明代三世佛塑像精美,有穿過光陰一直存在的,也有重補修的。呆在里面讓人感覺置身六百年前的空間中,空寂中洋溢著靈魂的豐滿。金縷化邙塵,壁上留丹青,隱于古剎春去春又來……</p> <p class="ql-block">公主寺的精粹~大雄殿內的明代壁畫</p><p class="ql-block">背向跪坐的僧人是整幅壁畫中唯一的人,不見其臉,唯見虔誠。(圖片來自網絡分享)</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的懸塑和羅漢塑像(清晰圖片來自網絡分享)</p> <p class="ql-block">進入后面的毗盧殿,眼花繚亂,洞窟懸塑如排山氣勢撲面而來。正面鏤空臺座上,毗盧遮那佛以跌坐之姿坐于雕塑碧波如漾臺上,自若安祥,頭頂懸塑垂掛,如祥云漂浮。左右兩邊有男女面相兩尊,與真人大小一樣,身材比例恰當,表情豐富,栩栩如生。羅漢塑像精美完整,造型生動,衣飾鮮艷。聽說以前部分羅漢頭部失蹤,后期的重塑差別在神韻上遠不及原作。當時我步入后面時因通道狹窄,黑漆一片,借手機微光看到面若童顏的水月觀音,若干尊羅漢有黑有白,站坐不一,面目有安祥也有猙獰,背后四周直達殿頂的滿塑懸塑,讓人感到頭皮發麻,說不出的心慌。后來查找圖片在光線之下原來是那么美,目炫神迷!</p> <p class="ql-block">離開公主寺我們前往繁峙縣入宿。途中不知是心滿意足,還是被落日漸離的景色所吸引。我們在十字路口的鄉道邊停車,享受晉北中原遼闊大地沉睡前的美景。遇見影視中出現的趕驢車,恍然如夢。夕陽西下的天空與土地,如油畫般美得如此令人陶醉,留戀綺旎。蕭蕭遠山黃土地,北風肆虐,夜色來得迅猛,在肉眼可見之速中,藍天白云被黑暗漸吞沒,直至天邊余晚霞一縷……</p> 佛光寺 <p class="ql-block">繁峙縣鑫懋大酒店不是預訂的,是夜幕降臨后到達縣城臨時性選的。幸運的是體驗感不錯,房間安靜干凈,免費早餐,停車場很大,價格便宜。入住當晚在酒店大家吃了晚餐,洗漱完畢睡了個好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晉北的太陽起得很早,精神抖擻地出來工作,迎著耀眼的陽光,又跟隨波姐舞了一段八段錦。晨光在眼前一片迷離,如夢如幻。晨起的風兒輕拂肌膚,清涼滲透,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一天。我們八點多鐘從繁峙縣出發,前往素稱“亞洲佛光”的佛光寺。曾經在文字中,他人的視野中了解過它,而今天我將近距離去看它,瞻仰它,觸摸它,沐浴千年的唐韻……</p> <p class="ql-block">懷著激動的心情穿過人煙稀少的林中小路,一小時后到達。購票入山門。只見一道很陡很寬,接近90度角的石階在眼前,徐徐攀登,佛光寺的大雄寶殿雄渾碩大的斗拱在視線中慢慢放大,如影片般漸漸展露其全部的身姿,震撼若呆。朱紅斑駁凋殘的簡樸木門上,斗拱的高度接近建筑的三分之一,特別是轉角處的斗拱如巨獸蟄伏。檐長深遠,如鳥的翅膀舒展欲飛。整座建筑的氣場宏大,蒼樸莊美大氣,古韻悠悠的唐風傾盡卷身,凜然不可侵犯。我的心瞬然之間被折服,如仰望浩瀚星空,低到塵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來之,且細賞。我沿著大雄寶殿的建筑慢慢轉了一圈仰觀斗拱,在晨光沐遇中款款步入千年廊道,感受那份遙遠的呼喚和深情,塵世間所有的欲望都湮滅于此刻,獨留那份靜謐和安寧……那千年的木材在滄海桑田,斗轉星移的宇宙中無聲無息地裂變,進入摧枯拉朽的暮年。與應縣木塔一樣,仍佇立至今,讓后世看到先人智慧的偉大和燦爛的文明。同樣的,亦害怕,害怕一眼永恒~</p> <p class="ql-block">對佛光寺的的前世今生,前幾年幫朋友記錄的游記中有詳細寫過,復制到此篇內容中,再憶錄心中所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佛光寺北魏始建,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坐東朝西,距今已有1100多年。敦煌壁畫上的唐中葉繪制的五臺山圖,佛光寺就居顯要地位。</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寧公遇和高僧愿誠和尚主持在舊址上重建而成,其遺物保存至今。面闊七開間廡殿頂,進深四間,大殿的屋頂坡度平緩,舒展平穩,規格規模都很大,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業內用兩個詞形容“如翚斯飛”、“唐風撲面”。梁思成曾言“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殿頂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大殿門板為唐代遺物,有唐人文字留存至今。典型的唐代木結構建筑的特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寺內佛教文物珍貴,其中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題記,歷史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寺內前院兩側的文殊、普賢二殿,金代建筑,其中文殊殿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于東大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筑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模。</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佛光寺的重要性在于其木材90%以上是唐朝時期的,是原汁原味的唐建筑,即使到現在也沒人敢在唐木上動手。五臺縣的南禪寺雖是排名第一早的現存唐木結構建筑,但明清都在原結構上動了手,所以價值也不如佛光寺。?而奈良的唐招提寺雖然早,但因為維修,木材會替換,唐時的木材不到二分之一了。故佛光寺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化上,藝術上,也體現在歷史上,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驕傲。</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佛光寺的發現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他們因日本學者妄言臆斷中國沒有唐及唐以前的木構遺存建筑,要看唐風只有去日本奈良的話激起民族的自尊心。難道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只能由日本人完成?難道最古老的中式木建筑結構,只存在于日本?難道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建筑輝煌,就這樣在故土消亡?于是在尋找的過程中意外發現敦煌壁畫的線索,長途跋涉,千里迢迢,歷經艱難,于驀然回首中,遇見了這座“中國第一國寶”、“建筑國寶”的佛光寺,一眼就斷定是唐木,并親自測繪考察,與輝煌的大唐遺風親密接觸,留下珍貴的建筑資料。曾經日本人通過地毯搜索中國的國寶,一無所獲。曾經有兩位日本人到過佛光寺大殿,卻有眼無珠,白白錯失。或許都是冥冥中的安排!或許其貌不揚的外形蒙住了無心之人!或許佛光寺等待的是有緣人!”??</u></p> <p class="ql-block">蓮花柱礎。鮮明的唐代風格。</p> <p class="ql-block">祖師塔(初祖禪師塔)</p><p class="ql-block">位于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六角形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建于北魏,唐代會昌五年滅法,古剎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筑物。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經幡。</p> <p class="ql-block">唐彩塑</p> <p class="ql-block">戀戀不舍離開前,偶遇一批北大學子在老師(一位年青的北大考古博士導師,聽說內業有名)的帶領下調研古建。有幸近距離一睹北大老師講解風采。我和波姐也跟隨學生們聆聽一會,邊看實物邊分析斗拱的種類和年代,講得非常生動,通俗易懂,知道了啥是偷心跳,有點小收獲。但對我們來說專業性詞語很多,無法連貫前后意義。回來后,又滴水式的局部了解有關斗拱知識。</p> 廣濟寺 <p class="ql-block">廣濟寺在五臺縣里,離佛光寺有一小時不到的車程。到達五臺縣已臨近中午,大家商量看完再吃午餐。縣城到處修路,原定的路線需繞道,師傅被亂七八糟的線路走錯路。一開始我以為在縣城的邊界處,后來師傅把車停在一處鬧市街巷邊上,周邊攤販林立,熙熙攘攘,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我一時懷疑是不是又找錯了。寺院門頭嶄新普通,掛有五臺縣博物館牌子,正好看到門口臺階下寫有廣濟寺的國保碑。原來元代古寺藏于鬧市中,被周邊的市井氣息圍繞著。</p> <p class="ql-block">進入院內有人值班,小狗見生人狂吠,免票需登記。文保員直接帶我們來到最后的院內。老遠只見磚石臺基之上的大雄寶殿,獨存一處大殿的古寺!</p> <p class="ql-block">廣濟寺,當地人稱西寺,元末始建,清重修。院內有唐經幡,沒細看,當時注意力集中在檐下的辟邪裝飾。四柱柱頭有猙獰的獸頭,正中兩只獨角,兩側雙角,都張開大嘴緊緊咬住柱頭。轉角處各有穿肚兜的小人兒手托木,男性特征顯著。很難想象莊嚴的寺廟上有這些可愛有趣的的裝飾。后查找廣濟寺有關資料時,不經意間了解到柱上獸頭一角為天祿,兩角為辟邪,有護宅永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文保員開門讓我們參觀,殿內有元代彩塑精品幾十尊,法相莊嚴,清修補,保存完好,細看粗獷率性,典雅豐滿。三尊主佛像火焰背光繁美精致,工藝成熟。有趣的是蓮臺下四角各有小力士肩扛造型,生動活潑。</p> <p class="ql-block">唐經幡</p> <p class="ql-block">從廣濟寺出來后,我看了下時間,呆了半小時左右。晉北的正午日曬天燥,對我們來說,氣候有點不適應,也需要休息才能走完余下的行程安排。趕緊從網上找到附近一家餐館(店名忘了),因坐位預定滿員,我們在店門口的樹蔭下臨時弄張桌凳。沒有空調,有自然風消暑,難得的體驗。同時廚師水平不錯,品嘗了一頓性價比高的山西特色菜,味道好極了,又吃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巧合的是,在佛光寺遇見的北大講學團也來該店午餐,原來座位是他們早預定的。聽他們說吃完飯準備去南禪寺,而我們也正準備前行。所謂人生何處不相逢,今日妙不可言的緣是佛光的恩賜!</p> 南禪寺 <p class="ql-block">到達南禪寺,發現人數較多,寺院不大的,四合院式,僻處鄉野村莊,歷史上不是很有名。據說大殿重修比佛光寺還要早,千年之間,風雨侵蝕,自然災害,各個朝代維修是必然的,說明南禪寺僧多香火旺。宋代在大修時更換過殿內的柱子。元代修補過大殿塑像,明代在原基礎上又重修過大殿,清代乾隆年間在原貌上修補過塑像,其后又有兩次維修出,估計也添添刪刪在局部改裝過。但最無語的是七十年的維修與重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把原貌都改的面目全非。通過與五十年代的舊圖對比,已是整容過了!當然只有殘留的幾根木構件告訴我們,它來自大唐!骨子里仍有殘存的唐韻!只有這些才能確定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喜歡舊圖的門窗風格。</p><p class="ql-block">舊圖的出檐深遠曾改過(查閱得知),感覺把鳥的翅膀剪斷,飛不了,已處彌留之際。</p><p class="ql-block">新圖的出檐深遠加長了,動了很大的手術,起死回生,鳳凰涅槃。</p><p class="ql-block">此物非彼物,其靈魂意識仍在,故仍是此物。</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的大殿內有唐彩塑,雖元明清修補過,但其人物造型和風采依然吸眼。神態各異,神情逼真,靈動溢彩,身材豐腴優美,衣飾上綴滿精致的流暢衣紋。還有佛座的精雕細美,可看出工匠手藝技巧之游刃有余,熟能生巧,實為唐塑佳品。為了防盜,建有鐵柵欄,只能隔欄相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北大研學團到來,狹窄的小院顯得擁擠,我又蹭聽一會。離開前最不好的體驗就是南禪寺的廁所,黑暗簡陋,空間逼仄,很陳舊,關鍵洗手間都沒。后來問了別人,找半天才在離廁十幾米處,發現不顯眼的一個露天水籠頭~</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的命運顛沛,是回來后查閱資料才清楚的。想當時滿懷希望瞻仰它時,沒有佛光寺那種心跳的感覺,也沒有一眼千年,唐風撲面的感覺。原來在年輪的輾壓中,它在又不在,似曾相識又在夢里。</p> <p class="ql-block">南禪寺又遇北大老師講解之緣</p> 洪福寺 <p class="ql-block">定襄洪福寺是晉北之行的最后一站。離南禪寺不遠,半小時不到的車程,師傅也沒來過。下午的陽光刺目,跟隨導航,路過塵揚灰舞的干燥水泥土路,來到一個土墻下方。一段長約四百米,高約七米的黃土夯墻出現眼前(后來才知是明代所修,由當地望族出資,用于抵御外族侵犯的屏障),以為走錯路,訪古的心情差點郁悶。看到夯墻頂上有一小山門,上面有洪福寺三字,確定是走對了。上石階,進入山門發現與外面是兩個不同世界,寬敞也整潔。找到文保員大姐,支付點香火錢,她帶我們開門去看主殿彩塑。</p> <p class="ql-block">洪福寺于宋金時代已存,其始建年代不詳,明清有增建和修葺。現存金代遺構正殿,有可能宋末金初的建筑,其余明清和近代修建。金代的斗拱有遼風的豪放大氣,厚實較大,與柱高1:3比例設計。補間斜栱一朵,與方形柱頭拱相隔,形成視覺上的氣勢和藝術的動感。明代的屋脊琉璃剪邊,五顏六色,在陽光下一閃一閃,其余為灰瓦。脊剎上的牌匾,在陽光中耀眼奪目。文保大姐說上面有“皇帝萬歲”四字。我費了很大的勁,放大手機才看到模糊的字形。</p> <p class="ql-block">正殿的宋金彩塑,只兩字:驚艷。三尊主塑像背光浮雕各設計紋飾繁雜精美,姿態各異,膚色各異,特別紅膚文珠菩薩是國內少見塑像。雖然厚塵積身,但滿殿的紅、綠、古銅金在沉淀的時光中融合成高級的質感美。有兩尊脅侍菩薩,衣飾瓔珞精致的華麗,宛如明月的面容如少女俏麗嫻雅,安婉嬌媚。另外兩尊脅侍菩薩也特別傳神!細觀察越看越耐味,很多細節方面的精湛細膩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代匠人的審美超越今人幾個層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尊武士中,被其中一尊的臉部表情吸引,很特別,英武中帶著稚氣……征求大姐同意后,拍下留存。佛像背屏上方的梁上有迷你飛天樂伎懸塑,吹拉彈唱,曼妙飄飄欲仙。還有周圍的懸塑絢麗多彩,只是多數洞窟空洞洞,里面的各個小像是否在世不得而知。殿內整體塑像群布局排列很有節奏,別致生動,和諧韻律感十足,不由感嘆古人的審美和巧思。如果沒有明清的懸塑加入,整體氛圍會更意蘊深遠。不過懸塑的加入,又讓主殿增添了佛國仙界的熱鬧。</p> <p class="ql-block">三位彩塑主像。紅金白三種膚色,其中紅臉的文殊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表情很特別的武士,從衣飾上的金龍圖案可斷定此尊為金代初期作品。畢竟宋金年代相近,金滅宋時,如巖山寺壁畫的王逵一樣被金擄去。</p> <p class="ql-block">迷你版小樂伎,衣袂欲飛。</p> <p class="ql-block">明代懸塑。</p> <p class="ql-block">清代磚雕?</p> <p class="ql-block">正殿旁邊的偏殿中也有落灰全身的塑像,文保大姐說是明代的。波姐說沒法與正殿的像相比。但與現代的某些雕像相比,也是值得看看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沒想到這座小寺廟時隔兩個月后仍記憶猶新。宋金的精華能安全遺存至今,除了來自其偏僻,也來自那段黃土夯墻的隔絕。這又是誰能想到呢?</p> <p class="ql-block">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萬歷年間碑記</p> <p class="ql-block">洪福寺讓兩天一夜的臺外小眾寺廟包車行劃上圓滿的句號。感謝司機師傅的耐心陪伴和嫻熟的車技,兩天內我們平安順利地尋訪了12個古跡,其中三圣寺是偶得之緣。在日曬和燥熱的氣候下身體也曾疲憊過,心情也被消耗過,唯心中念想的執著,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堅持著……遇見晉北遼闊的中原大地,遇見跨越千年的滄海桑田,遇見驚艷歲月的澎湃華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見!晉北!</p> <p class="ql-block">前往忻州站的途中,我們看到路邊廢墟中的斷墻殘垣遺址,想來也曾榮耀過……千年塵埃中的美麗,廝守著歲歲年年,一個世紀又一個,等待著有緣之人。在晉北的星空下,蒼穹間也曾有過璀璨奪目,雖流星般劃過,卻留下繁彩溢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么晉中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們又將遇見什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夷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芜湖市| 肥西县| 南宁市| 黑河市| 磴口县| 辽宁省| 庆安县| 滕州市| 中方县| 平顶山市| 新邵县| 齐河县| 灵宝市| 上犹县| 云霄县| 绥棱县| 淳化县| 岳池县| 嘉祥县| 盐边县| 武宁县| 泾源县| 秦安县| 永顺县| 峨山| 华宁县| 婺源县| 大同县| 武胜县| 额尔古纳市| 文登市| 徐水县| 儋州市| 东台市| 博乐市| 邹城市| 康保县| 大埔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