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嶺南第一山</font></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惠州一絕 / 食荔枝 </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宋 · 蘇軾</font></h5><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font></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羅浮山被稱為是嶺南第一山,山峰頓挫有致,常年云封霧鎖,仙氣纏繞,峰巒間彌漫著云霧的綺麗幻景。五千年前,秦始皇在羅浮山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傳奇故事,使得羅浮山被賦予了“蓬萊仙山”的美名。蘇東坡謫往惠州居住時,作下名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羅浮山盛產水果的寫照,這更是令羅浮山聞名于世。</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羅浮山</font></b>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境內,它雄峙于嶺南中南部,坐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惠州西湖。</h3><h3>漢代司馬遷曰:“羅浮漢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被道教尊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稱為羅浮第一禪林。</h3> <h3><b><font color="#ed2308">羅浮山</font></b>方圓214多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多達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以山勢雄偉壯觀,植被繁茂常綠,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脫俗的特色吸引古今無數的名仙名人和游客。</h3> <h3>羅浮山的靈氣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名人隱士游歷,近代的周恩來、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陳毅、林彪、蔣介石等名人都到羅浮山游憩。</h3><h3>歷代詩人陸賈、謝靈運、李白、杜甫、李賀、劉禹錫、韓愈、柳宗元、蘇軾、楊萬里、湯顯祖、屈大鈞等都留下經典的文賦和詩詠。</h3><h3>羅浮山的“師雄夢梅”、“東坡啖荔”、“安期天飲”、“稚川煉丹”、“仙凡路別”、“花手游會”、“洞天藥市”、“天龍王夢”等不少的傳說,神奇幽勝,風流華夏。<br></h3> <h3>明代天機妙算大師劉伯溫曾二度登羅浮,測出:“真龍橫臥羅浮峰,百里盤恒豪氣沖。”孰是孰非?果或彌真。</h3><h3>羅浮山素有百粵群山之祖、蓬萊仙境之稱,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是休閑度假、養生健體、消災納福、商務洽談、賞景會友的絕佳勝地。</h3> <h3>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的美譽。</h3><h3>羅浮山距博羅縣城25公里,西距廣州60公里,南距東莞40公里、深圳90公里,東距惠州45公里。</h3><h3>羅浮山的三大特色是:奇峰怪石、飛瀑名泉和洞天奇景。羅浮山共有432座山峰,較有名的有飛云峰、鐵橋峰、玉女峰、駱駝峰和上界峰等。</h3> <h3>羅浮山的最高峰——飛云頂,海撥1296米。羅浮山還有朱明、蓬萊、桃源、蝴蝶、夜樂等18個大洞天,有通天、羅漢、伏虎和滴水等72個小洞天,其中朱明洞是山上最大的洞穴。羅浮山共有980多處飛瀑名泉,著名的有白漓瀑布、白水門瀑布、黃龍洞瀑布、白蓮湖、芙蓉池。</h3> <h3>舉世聞名的沖虛觀,位于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為東晉葛洪創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東晉咸和年間(326年-334年),葛洪在羅浮山創建了四座道觀。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為“祖庭”。</h3> <h3>羅浮山之所以成為是全國知名道教圣地,十大洞天第七洞天,就是因為有這個道觀等遺址。沖虛觀有三奇: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繞,屋頂卻無落葉;觀內無蜘蛛網;長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斗米才能換斗水。三奇至今仍難解全謎。</h3><h3>沖虛觀雖然始建于晉,但現在的觀也是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總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筑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h3><h3>沖虛觀門前有一個廣場,廣場有一個水池,里面的雕塑是兩尾鯉魚和一條龍,龍首望向沖虛觀,可能是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應該寓意著修煉成仙的含義吧。</h3><h3>在抗日戰爭時期,沖虛觀曾經是東江縱隊司令部駐地,所以在廣場的右側修建了東江縱隊紀念館,這里是黨員活動必去的紅色景點之一。<br></h3> <h3>據《郡縣志》記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來傅之,故名羅浮”,意思是說羅山和浮山碰撞在一起形成羅浮山,這只是傳說。但碰撞一說被地質學家所證實,羅浮山形成于八千萬年以前,這一帶地殼發生斷層,由于受擠壓隆起,經長年的風雨侵蝕,形成如今奇峰林立的羅浮山。</h3><h3>羅浮山拔云寺海拔高度1080米,是廣東省內最高的寺廟。拔云寺已有800年歷史,因廟常有云霧駐進,想要看清寺廟就得拔開云霧,故得名拔云寺。</h3> <h3>華首寺也叫華首臺,它位于羅浮山的西南面,最標志性的建筑就是這座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到的佛塔——萬佛塔。<br></h3><h3>華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二十六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年有500真人匯集此地而得名于華首寺,明萬歷年間,羅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華首寺被列為“第一禪林”。據說是葛洪北庵舊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漸頹廢。唐宋年間道人在北庵舊址建觀,并取觀名為酥醪觀。</h3> <h3><b><font color="#010101">2013年12月,羅浮山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嶺南雄獅</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羅浮山下的長寧鎮駐扎著廣州軍區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第124師(代號53203部隊)。</font></h3><h3></h3><h3><font color="#ff8a00">第124師——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3師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第124師,下轄第370、371、372團,該師首任師長徐國夫,首任政治委員李輝。</font></h3><h3><font color="#ff8a00">這支部隊素有“威武之師”、“嶺南雄獅”之稱!</font><br></h3> <h5><font color="#167efb">△實彈射擊戰術演練</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24師的前身</font></b></h1> <h3><b>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24師</b>的前身是1946年5月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遼南軍區獨立第1師,首任師長為出身紅四方面軍的“瘸子”名將吳瑞林(抗美援朝時任志愿軍第42軍軍長)。后該師相繼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3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第124師,先后參加了遼沈、平津、安陽、鄂西、進軍西南等戰役戰斗,從東北一直打到四川。</h3><h3><br></h3><h3>東北軍區司令部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對該師評價稱“該部隊戰斗作風尚好,有突擊性,有朝氣,戰斗動作猛,由于過去處于長期敵后斗爭,有游擊戰爭經驗,亦有運動戰鍛煉,地方性較大,缺乏野戰及攻堅鍛煉,戰術技術不夠熟練。”</h3><h3><br></h3><h3>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津戰役中,第42軍第124師(當時還習慣性稱為第5縱隊第13師)率先突擊搶占國民黨軍供應基地豐臺,切斷了傅作義主力南逃的必經之路,為解放北平立下頭功。</h3><h3><br></h3><h3>2009年上映的電影《建國大業》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東北野戰軍入關部隊一路向北平兼程突擊。黑夜中王寶強飾演的突擊團戰士向葛優飾演的團長報告,說前面有個地主大院,院墻太高攻不進去,請求炮火支援。團長讓打幾發照明彈看看,這才發現已經到了北平城下。影片中團長的原型即時任第124師突擊團372團(即第13師39團)參謀長魏化杰。</h3><h3>30年后,魏化杰成為陸軍第42軍代軍長,率部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再建歷史功勛。</h3> <h3>1950年初,第124師完成配合二野解放四川的任務后奉命歸建,爾后隨第42軍調駐東北執行農墾任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抗美援朝</font></b></h1> <h3>1950年10月,第42軍首批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第124師370團于10月16日率先入朝隱蔽待命,成為志愿軍全軍第一個進入朝鮮的步兵團。</h3> <h3>第一次戰役中,第124師在黃草嶺、煙臺峰一線阻擊北犯的美韓軍13天,殲敵2700余人,同時自己也付出了1800余人的傷亡。其中第124師370團4連在兩天內打退美韓軍20余次進攻,殲敵250余人,榮獲<b><font color="#ed2308">“黃草嶺英雄連</font></b>”稱號;371團4連堅守煙臺峰,殲敵300余人,榮獲<b><font color="#ed2308">“煙臺峰英雄連”</font></b>稱號。</h3><h3><br></h3><h3>第三次戰役中,372團4連成為全軍第一個突破三八線的連隊,被授予<b><font color="#ed2308">“三八線尖刀英雄連”</font></b>榮譽稱號。第124師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在攻擊、防守、穿插作戰中都有不俗表現,受到志愿軍司令部的表揚。</h3> <h3>1952年11月,第124師奉命回國,隸屬中南軍區(1955年改稱廣州軍區),此后長駐廣東。</h3><h3>1961年1月,第124師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h3><h3>1970年10月,第124師又承擔了對外開放任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對越自衛還擊</font></b></h1> <h3>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前,第124師是陸軍第42軍中唯一齊裝滿員的甲種師,師長為固輝(后升任南京軍區司令員、陸軍上將),政委為李志強,下轄步兵370、371、372團和炮兵團。不過該師已經27年沒打過仗,干部戰士缺乏實戰經驗,對越軍的作戰特點和越南的地形、道路、氣候等都比較生疏。</h3><h3><br></h3><h3>根據廣州軍區前指的作戰命令,以第42軍及配屬大量炮兵、裝甲兵、工兵等部,集中2個坦克團(欠1個營)、1個自行火箭炮營的200余輛履帶式車輛、數百輛汽車和特種車輛,搭載步兵組成強大裝甲摩托化突擊集團,從廣西龍州縣布局關突破邊境,走牛車小路向越南東溪縣城實施奇兵穿插。當第一梯隊第126師配屬第43軍坦克團(欠1個營)打開東溪的突破口后,以第二梯隊第124師之裝甲摩托化集團進入4號公路繼續向高平發展進攻。同時以第125師向復和、廣淵進攻,打通3號公路;以配屬本軍的第43軍第129師截斷七溪以北的4號公路,保障主力翼側安全。</h3><h3><br></h3><h3>1979年2月17日7時20分,第124師集中2個步兵團、1個坦克團和1個炮兵團,共100余輛坦克和履帶車輛、200余輛汽車和特種車輛,搭載步兵組成裝甲摩托化集團,從布局關進入邊境突破口,緊隨第一梯隊126師突向東溪。</h3> <h3>從布局關至東溪距離約32公里,沒有公路只有山間路,由第一梯隊第126師配屬坦克負責打通。從東溪至高平有4號公路相通,距離約38公里,沿途多隘口、河流、橋梁、隧道,路況較差。高平及其外圍地區的越軍主要有346師預備隊一部、炮兵一部、特工20營和1個蘇制冰雹反坦克火箭連,兵力較薄弱,陣地也是匆忙占領的,未能形成較嚴密的防線。</h3><h3><br></h3><h3>第124師以配屬的第42軍坦克團為先頭,搭載步兵一路疾馳,率先搶渡班波河,闖過了越軍制造的班翁水障,后面的輪式車輛則全被堵在水障另一側。隨第124師行動的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吳忠命令已經過河的坦克部隊不許停留,一刻不停地沿4號公路向高平猛插。同時命令乘輪式車輛前進的第124師步兵下車徒涉通過水障區,向東溪跑步前進,又調集運動保障隊緊急從水障中搶修道路。</h3> <h3>第42軍坦克團不顧越軍火力攔阻,猛打猛沖,強行通過要隘靠松山。進至東溪東北側斷橋處,坦克堅決涉渡東溪河,于17日黃昏通過東溪縣城,殺上4號公路,接替第一梯隊擔任主攻。高平越軍緊急調兵遣將,在4號公路沿線斷橋破路,企圖阻擋中國軍隊前進。當晚19時30分,先頭的第42軍坦克團2營進抵嫩金山口地域的弄梅隧道,遭到越軍阻擊,損失較大,一時難以前進。18日拂曉,師前指率坦克團1營、3營一部和步兵372團1營、2營趕到嫩金山口。經過統一部署后,迅速發起攻擊,殲滅附近守敵,攻占了弄梅隧道。爾后坦克搭載步兵繼續前進,在楠囊附近又被越軍嚴重破壞的斷路阻住。由于搶修道路的進度很慢,師基指先后命令搭載的步兵372團人員全部下車,徒步向高平前進,以爭取時間。</h3><h3><br></h3><h3>步兵372團連夜急行兼程,于19日拂曉進至高平東南約7公里的博山附近,遭到山上及周圍防守越軍的阻擊。372團2營于上午向博山發起攻擊,未能得手。此時,楠囊斷路被搶通,裝甲梯隊已跟了上來。在坦克火力支援下,372團1營又發起進攻,于下午17時許攻占了博山主峰。徒步跟進的步兵371團、370團也進至博山附近,與372團共同形成了威逼高平的態勢。20日上午8時,第124師繼續前進,又遭到博山殘敵的阻擊。372團和370團聯手發起攻擊,步坦密切協同,經過清剿作戰終于全殲博山守敵,打通了公路。第124師各部繼續發展進攻,于20日夜全線進至高平外圍。第124師炮兵群在搶修克服了班翁水障淤泥路段后,也沿4號公路兼程開進,于20日夜進至高平外圍,占領了發射陣地。為及時掌握前線戰況,固輝師長離開指揮所不顧危險徒步跟隨部隊,后乘指揮車追上先頭團,發揮了重要的指揮作用。</h3> <h3>2月21日,隨124師行動的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吳忠命令124師等部隊向高平外圍發起猛攻。至當日晚,高平外圍要點已基本被第42軍控制。這時,廣州軍區前指發來通報,稱越軍852團已從班莊退守高平,并集結有幾十輛坦克。因從北路進攻的第41軍主力尚未推進至高平外圍,以第42軍1個多師單獨發起攻擊沒有把握,遂令第42軍就地控制要點,待第41軍到達后再行攻擊。</h3><h3><br></h3><h3>第42軍部隊在高平城下等了兩天,其間出動小股部隊掃清外圍越軍據點,為發動總攻創造條件。并派370團2營穿插到高平西南側的納隆地區,炸毀了納隆橋,阻斷了高平通往太原的重要通道。</h3><h3><br></h3><h3>由于第41軍遲遲未能到達高平以北,吳忠副司令員和第42軍、第124師首長派出多組小分隊抵近偵察,又用高倍望遠鏡反復觀察,最后認定高平城內已經沒有越軍重兵駐扎,連高平省的黨政機關似乎也已撤離,高平總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吳忠急電廣州軍區前指,建議立即對高平發動總攻。廣州軍區前指回電同意,命令吳忠統一指揮高平附近地區的所有部隊,立即向高平發起總攻。</h3><h3><br></h3><h3>2月24日黃昏,在強大炮兵掩護下,第124師派出372團和371團各1個營突入高平市區,搜索前進。其時越軍主力早已撤離,因此部隊未遇到有組織的抵抗。經過搜索清剿,第124師于午夜控制了高平全城。</h3> <h3>在高平進攻戰斗中,第124師和第42軍坦克團步坦協同,長途攻進70余公里,勝利攻克高平,共斃傷俘敵1555人。廣州軍區前指迅速將攻占越北重要省會城市高平的消息上報總參謀部,很快中央軍委就發來了嘉獎電。2月25日早晨6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報。</h3><h3><br></h3><h3>攻克高平后,第124師又奉命沿高平至茶靈公路兩側向茶靈方向發展進攻。經過385高地至光頭清剿、攻克800高地、襲擊班利等戰斗,于3月3日攻占茶靈縣城。在3月5日中國政府宣布從越南撤軍后,第124師沿3號公路邊清剿邊回撤,最后從水口關班師回國。</h3> <h3>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第124師出境戰斗28天,打滿全場,共斃傷俘越南武裝人員2991人,自己傷亡900人,敵我交換比為3.32:1。</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個單位、3名個人)</font></b></h5><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2團1營“穿插英雄營”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2團3連“尖刀英雄連”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1團3連副班長李金斧“戰斗英雄”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2團1連副班長楊松堅“戰斗英雄”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2團4連班長韋學鋒“戰斗英雄”榮譽稱號。</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廣州軍區授予榮譽稱號</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2個單位、1名個人)</font></b></h5><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1團7連“三一六高地英雄連”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2團3連9班“八OO高地英雄班”榮譽稱號。</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授予第124師370團6連指導員劉德全“戰斗英雄”榮譽稱號。</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和平年代</font></b></h1> <h3>1985年9月,陸軍第124師整編為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第124師,執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師編制。</h3><h3>1997年7月,摩步第124師被中央軍委列入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h3> <h3>九十年代,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軍在伊拉克的驚人表現震撼了解放軍領導,解放軍第一次看到了未來高科技戰爭的全新模式。之后,124師和1師隨后被改編為陸軍序列中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經過三年的建設和驗收后改編為陸軍兩棲機械化部隊,主要訓練針立足"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理念,以美臺聯軍為假想敵進行了針對性訓練,并且和南京軍區1師、15軍空降兵從南北成鉗型威懾臺獨分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抗洪救災</font></b></h1> <h3>1998年洪災肆虐期間,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先后調動66個師、旅和武警總隊共27.4萬兵力。截至到抗洪結束,解放軍、武警部隊總投入兵力433.22萬人次,組織民兵預備役部隊500多萬人,動用車輛23.68萬臺次、舟艇3.75萬艘次,飛機和直升機1289架次。124師奉命開往湖北荊州,在嚴峻時刻堅守大堤,啃干糧,喝涼水,硬頂著驚濤駭浪沒有后退一步,圓滿完成軍委賦予的任務,向人民群眾交出了滿意的答卷。</h3> <h3>124師在此次抗洪救災中因表現突出被<font color="#ed2308"><b>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b></font>,在抗洪中還涌現出一大批英雄個人和群體,其中372團四連被中央軍委授予<b><font color="#ed2308">"抗洪搶險英雄連"</font></b>稱號。</h3> <h3>2000年底,摩步第124師開始改建為兩棲機械化步兵師,下轄機步第370團、機步第372團、炮兵團、高炮團和裝甲團。</h3><h3><br></h3><h3>2000年到2009年,解放軍四總部評選了10次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機步第124師先后入選5次。</h3><h3><br></h3><h3>2009年9月,該師機步372團被解放軍四總部聯合表彰為全軍基層建設先進旅團級單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領導接見</font></b></h1> <h3>歷任軍委領導對124師極為重視,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國家主席江澤民、習近平都分別到部隊接見官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轉隸南部戰區</font></b></h1> <h3>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授予戰區軍旗發布訓令,宣布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h3> <h3>五大戰區成立后,原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等七大軍區番號撤銷。大軍區建制從此成為歷史。</h3><h3><br></h3><h3>廣州軍區番號撤銷后,機步第124師隨陸軍第42集團軍改隸南部戰區。</h3> <h3><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師史傳承</font></b></h1><h3><br></h3><h3>1946年5月,遼南軍區獨立第1師組建。</h3><h3>1947年3月,改稱遼東軍區獨立第1師。</h3><h3>1948年3月,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第13師。</h3><h3>1948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第124師。</h3><h3>1950年10月--1952年11月,赴朝參戰,期間成立炮兵團。</h3><h3>1952年10月,組建師戰車團。</h3><h3>1953年9月,改為坦克自行火炮329團。</h3><h3>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h3><h3>1970年10月--1983年10月,承擔對外開放任務。</h3><h3>1976年,坦克自行火炮329團改為陸軍第42軍坦克團。</h3><h3>1979年,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h3><h3>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42集團軍步兵第124師。</h3><h3>1998年,坦克7師27團與步兵第371團合編組建師裝甲團。</h3><h3>2000年,改建為兩棲機械化步兵師。</h3><h3>2017年,組建以370團為主的海軍第124陸戰旅、以372團為主的海軍第125陸戰旅,轉隸海軍。至此,124師番號成為歷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我和我的戰友們</font></b></h1> <h3>1980年11月,我和100多位興寧籍同鄉來到羅浮山腳下長寧鎮的一二四師,成為124師這個大家庭里的一員。就像那首熟悉的歌里唱的,“十八歲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紅紅的領章映著我開花的年歲,雖然沒戴上啊大學校徽,我為我的理想高呼萬歲!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后悔……”</h3><h3>在此后十多年的軍旅生活中,羅浮山124師是我從軍的首站,是我永遠難以忘卻的記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退役老戰友故地重游</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參觀曾經生活戰斗過的124師營區</font></b></h1> <h5><font color="#167efb">△這張圖是124師高炮營游泳池,相信老戰友們還記得吧,這么熟悉每天訓練都要經過,這游泳池,至今還保留著呢。</font></h5><h3></h3> <h5><font color="#167efb">△難忘的紅領章-----65式軍服的激情歲月</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24師,再見!</font></b></h1> <h3>巍巍羅浮山,依舊屹立嶺南。威武雄壯的“嶺南雄獅”搖身變成“海上蛟龍”。從此,124師的番號成為歷史。</h3><h3>2017年5月26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軍改后的124師以370團為主改制為海軍第124陸戰旅進駐杭州 ; 以372團為主改制為海軍第125陸戰旅進駐深圳。炮團換防到了汕尾。</h3><h3>祝我們的老部隊在新的征程上再創輝煌!</h3><h3><b><font color="#ed2308">124這個永不磨滅的番號將永遠載入人民解放軍軍史,也留在每一名124師老兵的心中!</font></b></h3> <h3><br></h3><h3>我們雖然離開部隊幾十年,但有一首歌在我們心中長久的流淌,那就是我們對部隊最深沉的愛戀。我要說,羅浮山,有我們深深的情懷 ; 124,您是我們心中永恒的戀歌!</h3><h3>我們都當過兵,今生無悔,都對部隊有深厚的感情。</h3><h3><b><font color="#ed2308">我們永遠懷念您,光榮的嶺南雄獅!</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我們永遠懷念您,我們的戰友兄弟!</font></b></h3> <h3><br></h3><h3></h3><h1><a href="http://www.xsjgww.com/22tdjd6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b><font color="#ed230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老媽七妹靚湯】降“三高”保健藥膳湯料</font></b></a></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乌兰县|
杭锦旗|
漯河市|
罗源县|
景宁|
宜州市|
芦山县|
云霄县|
固镇县|
贵州省|
台州市|
友谊县|
团风县|
仁布县|
浙江省|
瑞安市|
安多县|
中牟县|
德江县|
台北市|
南召县|
丘北县|
华阴市|
通辽市|
蓝田县|
阳西县|
米易县|
板桥市|
雅江县|
灵丘县|
莫力|
繁峙县|
西安市|
浦江县|
武夷山市|
自贡市|
建湖县|
田林县|
丰镇市|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