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馬爾康</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晴。</p><p class="ql-block"> 原計劃上午到甘孜州博物館參觀,如有時間,再去卓基官寨。早餐的時候與早餐店老板聊了幾句,他極力推薦我們去昌列寺,百度地圖一查,見其離我們的住地很近,便對計劃作了調整。</p> <p class="ql-block">2.1 昌列寺</p><p class="ql-block"> 昌列寺建在海拔3400米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列山上,</span>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屬寧瑪派,“昌列”是藏語,意為閉關處。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歷代高僧隱修閉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由賓館出發,向昨日來時的路往回幾里,于317道向左上山,路口不是很明顯,正好有一輛中巴在前面,估計是開往昌列寺的,便隨它而上,很快中巴發現了我們,便靠右讓出一條道來讓我們超過去,上山路窄,便也就不客氣了。</p><p class="ql-block"> 中途有一個適合觀景的停車場,立于平臺可遠眺峽谷中的馬爾康和峽谷對面的雪山,我們在此稍作逗留,逗留期間,中巴車趕了上來并超過了我們。</p><p class="ql-block"> 驅車而上,一個很大的廣場出現在山頂,昌列寺一順的排列著。正不知道怎么進去參觀,一位年輕的女信徒向我們走了過來。她是來尋求幫忙的,說她有幾摞經書要送到后面的經堂,問能不能借用一下車子,送經書自然是好事,焉有拒絕之理,遂將車子開到放經書的店門口。姑娘下車進店只尋到一個小包的經書,其它大部分經書己由前面的伙伴帶上去了,好事沒有做成。</p><p class="ql-block"> 看著她打開旁邊的大門走進寺院,我們也學著跟了進去。</p><p class="ql-block"> 進大門,右邊草地上立著八座與眾不同的佛塔,外形上與其它經塔一樣,但在具體的裝飾上卻大相徑庭,基座呈正四方形,但上面的彩繪卻各不相同;塔身下部底座有圓形、有方形、還有八邊形,底座多數為四層,三層,還有單層的。塔身以白色為主,但所繪圖案卻各不相同,上部金頂都近似。</p> <p class="ql-block"> 過塔林往上,正中是學院信徒住宿的房舍,向右而行,一座高大雄偉的建筑物是寺院新的經堂,大經堂內正在舉行大法會,今天是法會的最后一天。見大門口放著一大堆鞋子,我們也脫了鞋帽進入大堂內,在大門口右側與信眾們一起擠坐在靠墻根地墊上,視線正對活佛。</p><p class="ql-block"> 活佛嘎瑪仁波切高坐在中央寶座上,以寶座和大門為中軸線,中央區域按級別資歷座著一群僧人,其中前排的僧人還負責操作各種法器,然后是一干僧人;外圍是一批信徒,今天活佛帶領眾人念的是地藏經,具有開啟智慧之效。</p><p class="ql-block"> 擴音器里傳來大喇嘛的領誦聲,其他僧人和信眾一起隨著唱和,梵音環繞,神圣而莊嚴。欲向旁邊信徒借經文一觀,他從后面書堆中拿出一本經書遞給我,正在我不知道己經念到第幾頁時,右前方一個年輕人指導我翻到正在誦讀的一頁,經文按左藏右漢的文字排版,通過左邊藏文可理解發音,右邊漢字可理解大概的意思。用手指著經文,跟著看,要很費勁才能跟上大師誦經的節奏。</p><p class="ql-block"> 念經過程,中間有時插入法器共鳴齊奏的段落,好像要將不注意聽講的人喊醒似的。跟著念了近一個小時,見仍沒有結束征兆,怕兩個沒有進經堂的朋友等得不耐煩,便提前退出大殿。</p><p class="ql-block"> 在門口剛穿好鞋,里面誦經結束了,嘎瑪仁波切引領貴賓大喇嘛出殿,后面小喇嘛一涌而出。</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又脫鞋再入經堂,正好剛才幫我的那位年輕居士正帶著崇敬的心情向幾個人介紹相關情況,我們也隨著參觀了一遍大經堂。</p><p class="ql-block"> 他介紹說:嘎瑪仁波切自小聰明異常,被認定為蓮花生大士25大弟子之一玉扎寧波的第六次轉世,在臺灣、海外游學多年,交友廣泛,2004年建成了頗具現代建筑風格的六層經堂主樓,2007年,開始打造嘉絨首座佛學院——昌列寺聞思講修院。一樓大經堂四個漢白玉的柱子是趙本山捐資300萬元建的。四周墻壁布滿壁畫,阿彌陀佛像后是文殊菩薩、蓮花生大師、觀音菩薩。</p><p class="ql-block"> 一圈下來,己近中午,信徒讓我們再去老廟、觀音殿和釋迦殿看看,特別是老廟二樓,保存著一批藏式老佛龕,都是嘎瑪仁波切在昌列寺重建的過程中搜集、復原、保存下來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待我們趕到老廟時,大門關上了,僧人們應該都去午餐了,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過來一位居士,他說門只是上了閂,沒有鎖,可以自己打開,又指導我們如何打開燈光參觀,臨了讓我們參觀完后再將燈關畢,將門閂閂上即可。</p><p class="ql-block"> 老廟,供養的是蓮花生大師,四周壁畫年代久遠,用帷幔遮著,廟外兩側有轉經環廊,新的蓮師殿正在修建中,據說佛像正在鍍金身。</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們依葫蘆畫瓢,到觀音殿和釋迦殿參觀,而且是二人包場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釋迦殿,前廳供奉著紫檀木的釋迦牟尼佛,殿后是白玉觀音臥像。二樓是護法殿。</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殿</span>,中央供奉著十三米高的銅質鎦金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是嘎瑪仁波切在全藏區經多方打聽才尋訪到的工匠團隊,光是打造千手千眼觀音像就用了兩年時間。</p> <p class="ql-block"> 參觀畢,驅車回市內,尋一網紅餐廳,他家的菌子加酥油茶味道很好。</p> <p class="ql-block">3、阿壩縣</p> <p class="ql-block"> 到阿壩縣的主要目的是參觀一蓮寶葉則和郎依寺,在旅館看了阿壩縣的宣傳冊子后,便想著增加了各莫寺和神座村。</p><p class="ql-block"> 由馬爾康至阿壩,途中經過俄么塘花海和黃河與長江分水嶺——查針梁子。</p><p class="ql-block"> 草沒有綠,花海一片荒涼,仿佛是為了配合這樣的景像,景區大門也是那么的無精打彩;查針梁子稍有人氣,但也是僅限于小店老板向我們推銷各種獸皮,幾乎沒有什么游客。</p> <p class="ql-block"> 過了“朝霞夕照”埡口觀景臺,一路下行就進入了阿壩縣城。</p> <p class="ql-block">3.1 蓮寶葉則</p> <p class="ql-block"> 5月16日,晴。早餐畢,直奔主題——蓮寶葉則,關于蓮寶葉則這里僅簡單交待一下,詳細攻略可參閱拙作“2023年西行散記之九——蓮寶葉則專題”(美篇)。</p><p class="ql-block"> 由景區入口購票,自行驅車入內參觀,先至“柏香海”,然后是“黃鴨灘”、“將軍巖”、“懺悔崖”等,之后是景區的核心之一——扎尕爾措。</p> <p class="ql-block"> 扎尕爾措是蓮寶葉則所有湖泊中海拔最高的海子,海拔4200米。我們到的時候海子表面的冰才化了一點點,潔白的湖面留出一汪碧水與岸線相隔,將挺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結滿冰雪的</span>石峰和藍天白云倒映其中,讓寂靜的湖水靈動了起來。兩側尖峰利石直刺天空,如出鞘的寶劍。湖頂部有一排山峰,仿佛是經刀劈斧削般的一樣,縱向而立,故有壁立千仞之美名。</p><p class="ql-block"> 海子靜謐如處子,甜美、秀麗;山峰剛毅如英雄,挺拔、雄壯。</p><p class="ql-block"> 我們繞著海子轉了一圈,湖光山色,令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扎尕爾措旁邊有一條木棧道直達4520觀景臺,棧道共由1314級臺階組成,取意“一生一世”。我們是開車先到4424平臺,再到4520平臺的。開車會省力很多。站在4520觀景臺遙望扎尕爾措,四周冰川環繞著冰湖,山峰如蓮花的花瓣,冰湖如蓮花的花蕊,“蓮寶葉則”的漢文名字暗合了漢文中的“蓮花”之意倒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 由4520平臺沿棧道直行,一直登上南天門,景區參觀線路就到了盡頭。見時間己接近3:30,遂返。</p> <p class="ql-block"> 途經各莫村,各莫寺金碧輝煌,因時間關系未入,到縣城,見路左有雄偉寺廟,便停車入內,問后知為格爾登寺。</p> <p class="ql-block">3.2 格爾登寺白塔</p> <p class="ql-block"> 停車畢,先隨藏民轉轉經筒,見有一個大門,便先找看護僧人兌換了一些零錢,再入內參觀。開始以為是一個佛殿或經堂,后來才知道是轉經墻角處的一個佛塔,此塔高大,外觀如一般白塔類似,但內有千秋,里面共有四層,第一層為觀音殿,供奉八大菩薩;第二層為無量壽佛殿,無量壽佛又名長壽佛,是阿彌陀佛的另一種形象;第三層千尊宗師殿,供奉格魯派宗師活佛宗喀巴師徒三尊。</p><p class="ql-block"> 出來后,看門僧人說第四層是蓮花生大師殿,要從白塔的第三層轉到塔外,由塔外不銹鋼扶梯上四層,推開佛眼之旁的一扇小門,才能進入蓮師殿。</p><p class="ql-block"> 遂再返回殿內,直上四層蓮師殿,殿內供奉著寶相莊嚴的蓮花生大師塑像。</p> <p class="ql-block"> 格爾豋寺是阿壩縣內一個很大的寺廟,回旅館后查地圖始知我們參觀的僅僅是寺廟轉經筒角邊的一座大型經塔,其經堂,佛殿還在里面呢!</p> <p class="ql-block">3.3 神座村</p> <p class="ql-block">5月17日,陰有陣雨。</p><p class="ql-block"> 今天計劃由阿壩轉場到紅原,上午安排了一個神座村和查理寺兩個景點。</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沿洼查公路向神座村出發,洼查公路與阿柯河幾乎平行,開始一段路況尚可,過中安村,路面變得差了,坑坑洼洼,當地政府如此推薦神座村這個景點,卻未對這條道路進行認真地維護,讓人費解。</p><p class="ql-block"> 神座村海拔3100米,名字好聽,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曲河從村前流過,河流兩岸,涇渭分明,河東牧場,河西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 村子分為下村和上村,上下村各有一座橋跨越阿曲河,成為村子出入口。上下村亦各有一座經堂和一間百年老屋。</p><p class="ql-block"> 我們由下村進,沿村內主道一直行走到上村村口的橋頭,橋頭立有一個牌子,告訴我們眼前這座橋的結構形式為“伸臂橋”,是安多藏族地區橋梁中最常見的木結構橋的建造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橋頭折向上行,入上村內部,按箭頭指示向右去古經堂,古經堂外是-個經筒小屋,內有一個藏族長者在轉經,隨之轉三圈,外出到左邊經堂,經堂外門敞開,內門緊鎖,問長者何以得入,然言語不通,雙方皆不知所云,參觀經堂左側一碾房后返主路繼續上行。</p> <p class="ql-block"> 見一土木結構房屋,黃泥外墻,山墻外面壘著整整齊齊的木柴。穿過兩房之間一過道,見房子主人正在門前廣場上,上前召呼寒暄交談,得知中年人名字叫尼瑪俄熱,太陽的意思。他是79年參軍的,士官轉業。他家的房子有300年歷史,共經過六代人,上村的百年老屋就是他家的房子。他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被上師看中,帶去當小喇嘛了。</p><p class="ql-block"> 得知我們來自遙遠的安徽,便主動向我們介紹起了參觀神座村的幾個要點。首先他指著阿曲河說:你們注意看這阿曲河,它是一條地形地貌的分界線,自它向北直到甘肅、青海,這一區域的山大都呈圓潤坡狀,且山上只有草被;而由它往南直至四川,山坡上都密布原始森林。它仿佛是一條植物分界線,很多人來此都是看這一奇觀。</p><p class="ql-block"> 其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稱為“藏式夯土建筑之花”的土碉房,他介紹說,安多、嘉絨和木雅三個藏族分支在房屋建造風格上各具特色,安多以“土木”結構為主,嘉絨以石碉樓為特色、而木雅則以“磚木”結構為特征。外飾上木雅民居最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三,他告訴我們說,當年紅軍長征確實路過過神座村,但是說朱老總來此居住過卻是不實的。</span></p><p class="ql-block"> 在外面聊了一會兒,我提出想進老宅內參觀一下,他欣然接受,領我們進入到他家的祖屋參觀——據說某電視臺曾經報道過。</p><p class="ql-block"> 祖屋共有三層,二樓和三樓己被他收拾成了一個小型博物館,收藏了他家祖傳的以及他退役后到處收集到的珍藏品:有活佛圓寂前的披單、幾百年歷史的唐卡、肚中有舍利子的佛像、班禪曾經擁有的畫報、象牙秤、土司劍、藏紙經書、唐宋時期的佛造像、轉山尋找到的寶玉等……</p><p class="ql-block"> 關于古經堂大門緊閉的原因,尼瑪說是因為經堂里有許多珍貴的古經文,縣文物局對其作了鑒定,屬于要保護的文物,故大門不再隨便開了。</p> <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謝地離開尼瑪俄熱,繼續往上觀景臺行,有紀念紅軍的雕塑、紀念館(末開門)等。然后再從另一條路回至下村。</p><p class="ql-block"> 村子很安靜,街道很整潔。在下村古經堂的轉經筒內轉上三圈,欲與坐在邊上聊天的大媽說聊幾句,發現只能討論一下“你們從那里來”這一個問題,說到其它話題,只能是她迷茫的看著我,我失望的看著她。</p><p class="ql-block"> 路過下村百年老屋,大門緊鎖,門外看一眼便回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 離開神座村,向查理鄉行,至查理寺天氣突變,便取消參觀查理寺計劃。于查理鄉午餐,午餐后復上G248,向紅原縣進發。</p><p class="ql-block"> 至止阿壩縣行程順利結束。</p> <p class="ql-block">此文于2023年7月20日草成于山東乳山銀灘。</p><p class="ql-block">本系列游記作品目錄</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一——進川紀實</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二——樂山紀實</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三——甘孜紀實1——最幽伍須海</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四——甘孜紀實2——神山貢嘎</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五——甘孜紀實3</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六——甘孜紀實4</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七——阿壩紀實1</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八——阿壩紀實2</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九——蓮寶葉則專題</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十——阿壩紀實3——黃河第一彎</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十一——甘南紀實1——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西行散記之十二——甘南紀實2——最美扎尕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樟树市|
平塘县|
景洪市|
水城县|
丹东市|
娄底市|
新龙县|
册亨县|
武安市|
缙云县|
神农架林区|
沐川县|
冀州市|
镇江市|
荆门市|
石阡县|
伊宁市|
昌黎县|
方正县|
忻城县|
平昌县|
册亨县|
资兴市|
惠水县|
临澧县|
古田县|
全椒县|
长汀县|
玉环县|
方山县|
乌海市|
贡觉县|
南阳市|
富阳市|
大足县|
吉安县|
苏尼特右旗|
金溪县|
金秀|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