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進門預約難,觀展排隊久,偌大的展廳里人頭攢動,人流如織,成博的《漢字中國》特展太火爆了,簡直比盛夏的天氣還要火爆!展覽的全稱叫“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主辦方是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特展通過全國20個省市、40家文博機構的220件重磅文物精品,系統地展示了漢字的發展脈絡,并全面闡釋了漢字對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可看度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 展覽以“源、遠、流、長”四字為構架脈絡,分單元依次講述漢字與中華文明相生相發,相互成就的光輝里程,并圍繞著漢字的時代特征、書寫載體、發展面貌、流行字體,以及不同時代的書法家代表布展敘事,內容龐雜且容量巨大。陪著孫女隨人流走過,展品看一漏三,細節不甚了了,胡亂拍了點照片回家后二次消化,才得以梳理個大概。</p> <p class="ql-block"> 漢字的源頭部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延伸到春秋戰國,時間跨度5000年,分新石器時代、殷商時代、西周時期、春秋戰國四個階段敘事。</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賈湖刻符龜甲”開頭。該龜甲上刻有一只形似“眼睛”的符號,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源頭,距今已有8000余年(新石器時代)。把漢字的源頭追到一只眼睛很有意思,懵懵懂懂千萬年的“睜眼瞎”一經開眼,助推華夏文明的“方塊字”即閃亮登場!漢字的萌芽期是以刻繪記事為特征,主要刻寫載體是龜甲、獸骨、陶器和玉石器。</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在與自然的頻繁互動中,將對萬物的感知、觀察與思索抽象為多樣的記事性刻繪符號,促成了漢字的初萌。漢字起源有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原始圖畫、契刻符號等多種說法,是多源一體的中華文明共同構成了漢字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指刻寫于龜甲和獸骨上的卜辭。此時的漢字已經趨向成熟,不僅具有“象形”、“會意”、“形聲”、“指事”等基本結構,還有“假借”、“轉注”等用字方法。</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鼻祖,在中國漢字史和中華文明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1899年以來的124年,全世界共發現甲骨文16萬片,單字5000左右,其中破譯釋讀者僅2000字。2016年10月,國家文字博物館發布公告,懸賞3個億破譯剩余的3000字,規定凡破譯甲骨文一字,即可獎勵人民幣10萬元,真正的“一字值萬金”!可惜到目前為止,只有蔣玉斌靠破譯一個“蠢”字獲得10萬元,別無其他進展。想靠破譯“死文字”當億萬富翁看起來只有做夢啦!</p> <p class="ql-block"> 緊隨甲骨文之后的是金文,金文是指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西周時期銅金不分,所以鑄于銅器上的銘文就叫做金文,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具多,所以又叫鐘鼎文。盡管周代仍有甲骨,但是主流已成金文。金文始于商盛于周。</p> <p class="ql-block"> 這件文物是寶雞青銅博物院的藏品,名字叫“史墻盤”,是首批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盤中銘文總計284字,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事跡和作器者的家世。因為作器者是史官又名叫墻,所以文物取名史墻盤。史墻盤的銘文是迄今所見價值最高的金文之一。它不僅在史學和銅器斷代方面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在文體結構、修飾手法及書法創作方面也有很突出的特點,它是西周中期金文走向成熟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 漢字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一是普及率大為提高;二是書寫載體在青銅器之外增加了絹帛和簡牘;三是隨著周王朝衰落,地方諸侯爭霸,漢字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多樣性,更加百花齊放;四是流行字體由甲骨文和金文變成了篆體,而且在書法方面發展出了草篆。</p> <p class="ql-block"> 上面這件文物來自山西博物館,名叫“晉公盤”,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送給大女兒的嫁妝,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盤重有7000多克,盤沿內測還刻有7處銘文,共183字,主要記載晉國先祖及晉公自己的豐功偉績,文物價值極高。除了政治歷史,位高權重的晉文公動用高科技為遠嫁楚國的女兒打造精妙絕倫的洗手盆,情真意切,父愛濃濃,也是吸引觀眾的緣由。還有就是晉公盤曾被文物販子倒騰到海外多年,直到2019年才被追討回來,它的坎坷身世也是引人關注的焦點。</p> <p class="ql-block"> 戰國中山王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與中山王圓壺和中山王方壺合稱“中山三器”,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三器共有銘文1101字,為揭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提供了詳實史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特別是中山王鐵足銅鼎,所刻銘文達469字,僅次于西周毛公鼎,為金文篇長之最。</p> <p class="ql-block"> 在甲骨文、金文早已遠去的今天,中山三器上的銘文卻能以隨勢附形,排列齊整,筆畫纖細,剛勁秀美等特點,被后人當作世上最美的文字持續摩拜學習,“中山篆”這個漢字史上的常青藤委實不簡單!</p> <p class="ql-block"> 展覽的第二部分是“遠”,在這一單元里介紹了秦、漢、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時期的漢字發展脈絡,時間跨度為1180年,側重點是統一文字、漢字隸變、多源共進、秉持法度四個方面。</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立即出臺“書同文字”政策,要求將百花齊放的文字統一于“秦小篆”,并責令李斯擬訂標準實施。書同文政策的實行保障了秦法在廣闊疆域內的推行,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秦小篆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簡牘和絹帛,另外有秦始皇出巡途中留下的7處刻石。絹帛這種材質的引進與毛筆有關。據說在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率軍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時,為了讓秦始皇及時了解戰況,發明了比刻刀更便捷的毛筆。但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否定了這一說法。在河南信陽和湖南長沙的兩座戰國墓分別出土的毛筆實物都比蒙恬早的多。這說明毛筆的發明應該在3000年以上,而且不會是一時一人所為。</p> <p class="ql-block"> 上面這件文物是來自甘肅鎮遠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名字叫“秦始皇二十六年銅詔版”,內容是秦始皇詔令全國推行統一的度量衡制度,文字是典型的秦小篆。銅詔版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變大篆為小篆提供了翔實物證,極為珍貴。同時,這也是銅詔版第一次離開鎮遠異地展出,能夠親眼目睹真是太運氣了!</p> <p class="ql-block"> 漢朝的書寫載體依然是簡牘和絹帛,但流行字體卻變成了隸書,把秦小篆變成漢隸書,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字隸變”。隸變在整個漢字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人們通常將小篆及其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稱作“古文字”,將漢隸及其以后的楷書、草書、行書稱為“今文字”,漢隸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轉化的分水嶺,是漢字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隸變不僅造就了隸書,而且后來的行、草、楷書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才得以演化而成。因此可以說,沒有隸變就沒有現代漢字。</p> <p class="ql-block"> 隸變的“變”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變曲為直,省去了篆書的曲折;第二是減省,省去了許多復雜的筆畫;第三是訛變,將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并施行了一定的刪減變形。其核心是簡化實用,方便書寫,妥妥的“簡化字”第一版。實用的同時是美觀,漢人的審美觀變了。以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為例,它的美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古文字。該《碑》是隸書發展到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碑文字體結體勻整,蠶頭燕尾,美觀大方,屬漢碑之冠,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按照傳統的說法,隸書是由秦末陜西渭南人程邈在監獄所創。但是1980年四川青川縣出土的《青川木牘》卻直接推翻了這一結論。因為《木牘》用隸書(目前所見最早的隸書墨跡)記載了公元前309年的事情,比秦始皇統一中國還早了88年,比程邈就更早了。顯然,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于小篆之前,隸書就已經存在了。所以,把隸書的創作歸于一時一人肯定是缺乏說服力的。實際上漢隸從戰國末年萌芽到東漢末年成熟,至少經歷了400年,隸變絕不是一天完成的哦。</p> <p class="ql-block"> 上圖的左側是甘肅武威《涼州禮儀簡》,右側是河西額濟納旗的《居延漢簡》,內容涉及漢朝時期禮儀及政治、軍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雖然都是用隸書寫成,但因為是日常實用文書,寫作時輕松自如,直率隨意,許多地方已經顯露出行、草、楷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從曹丕代漢到隋朝統一的389年(公元220~581)史稱魏晉南北朝。在這個中國歷史上生活最為悲慘,文化最為多元的時期,雖然流行的字體仍是隸書和行書,但是卻發展出了楷書,而且書寫的主要載體也變成了紙張和石碑。特別是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侯紙掀起的書寫載體革命,一舉終結了簡牘的歷史,使“文房四寶”徹底取代了“捉刀代筆”。同時書法的審美也在突出情感的基礎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涌現了以鐘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書法家。</p> <p class="ql-block"> 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始于漢末,盛行于魏晉,通行至現代,1800年長盛不衰。楷書按字體大小可分為大楷、中楷、小楷。小楷的創始人是魏國的鐘繇,鐘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被尊為楷書鼻祖,其代表作有五表、六貼、二碑。上面的《賀捷表》寫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是在得知關羽被殺喜訊時寫的賀捷奏表。</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蘭亭序》創作于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系由41名文人雅士、親朋好友在紹興蘭溪亭聚會時借酒草成,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令無數的習書者摩拜傾倒。此《序》不僅記錄了詩文盛宴帶給作者的愉悅心情,而且還抒發了他對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全篇書法的飄逸變化之美,一個“之”字寫出20種不同模樣,簡直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在篆、隸、楷、行之外,漢末還出現了一種似畫非畫,似字非字,天馬行空,筆卷風云,難寫難認,形同天書的抽象字體,這就是草書,比如上面的張芝《終年帖》。張芝是甘肅敦煌瓜州人,以拒絕出仕,潛心書法而聞名于世。他將字字區別,畫畫分離的傳統寫法改為上下牽連,一筆呵成,對漢字的書寫做了獨特的創新,對后世影響巨大,與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并稱“書中四賢”。</p> <p class="ql-block"> 楷書從秦漢萌芽,經魏晉南北朝發展,到隋唐時期進入了真正的繁榮期,其標志一是全面規范化,二是更加藝術化。貞觀七年(623)唐太宗頒布顏師故的“五經定本”作為讀經的標準,開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又作《開元文字音義》,正式確立了楷書的官方字體地位,極大地促進了楷書的規范化。同時,此時的漢字在充當交流工具之外還發展成了名副其實的文人藝術,楷、行、草、隸異彩紛呈,各類書家雨后春筍,其代表性人物主要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和懷素等。</p> <p class="ql-block"> 虞世南:南朝遺老,曾在陳、隋、唐三朝為官,深受唐太宗信任和賞識。書法得王羲之真傳,是“初唐四大家”之一,《孔子廟堂碑》是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歐陽詢:祖籍長沙,“楷書四大家”之一,書法于平正中見險絕,號稱“歐書”,被譽為“唐人楷書第一”,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九成宮醴泉銘》是其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褚遂良:浙江錢塘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由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記》均由褚遂良代為書寫,兩碑分立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門口東西兩側,內容是記述唐僧取經的故事。東側的太宗“圣教序”從右往左書寫,西側的高宗“圣教記”從左到右書寫,兩塊碑刻呈對稱排列,其書法成就引領了唐楷新潮流。前有歐陽詢、虞世南,后有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是一個承先啟后式的人物,他一方面繼承發揚了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是唐楷創新的發端者。</p> <p class="ql-block"> 顏真卿:進士出身,平原太守,在安史之亂中被叛軍所殺。顏真卿是中唐時期的書法代表人物,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唯一能和王羲之相抗衡的人。他的書體號稱“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其代表作有楷書《顏勤禮碑》,行書《祭侄文稿》等。</p> <p class="ql-block"> 中唐時期,女詩人薛濤(768~832)改進造紙工藝,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旁創制了“薛濤箋”。“薛濤箋”顏色深紅,尺寸小巧,加之配有精致花紋,是對書寫載體的深度創新,在我國造紙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柳公權:陜西耀縣人,唐憲宗元和三年(808)狀元,仕途漫長而輝煌,曾經在晚唐7朝任職。柳公權是楷書書體的總結者和創新家,他在研究繼承鐘繇、王羲之、顏真卿等前輩大碗書法成就的基礎上,自創了獨一無二的“柳體”楷,是“楷書四大家”之一,被后世譽為“顏筋柳骨”,“最會寫字的狀元”。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p> <p class="ql-block"> 懷素:湖南零陵人,僧人書法家,經歷過安史之亂,擅長狂草,是草書歷史上第二個高峰,被后世尊為“草圣”,其代表作《自敘帖》號稱“天下第一草書”。《自敘貼》全篇126行,702字,整幅作品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分地展現了懷素當時的狂放、激動、自得心情。作品以精湛的筆法,奪人的氣勢,奇妙的章法,豐富的墨色被書法愛好者推崇備至,可惜我們這些門外漢卻被“高科技”整得“暈草”,常常把頂尖藝術視作“鬼畫符”,簡直太對不起懷圣人了啊!</p> <p class="ql-block"> 展覽的第三個單元以福澤廣布是為“流”定位,時間涵蓋宋元兩朝。宋元時期的書法以縱情尚意為特點,并按照“書畫同源”的理念原則,促成了“詩”、“書”、“畫”的融合。宋元時期的書法流行楷書和行書,書寫載體已由紙張唱主角,同時,畢昇在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促成了印刷業的革命。此時段的代表性書法家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及趙孟頫。</p> <p class="ql-block"> 蘇軾:蘇東坡是中國大文豪,也是詩詞、文章、書畫樣樣精的通才。他在書法方面既承前啟后,又岸然獨立,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為最高審美準則,掀起了“尚意”旋風,居宋四家之首。他的黃州《寒食帖》是繼王羲之《蘭亭序》及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大行書”,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在書法領域是“宋四家”之一。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是被貶黃州第三年(1082)的寒食節所作。元符三年(1100),黃庭堅受該帖收藏者蜀州張氏邀約觀看時,在帖尾題《黃州寒食詩卷跋》,與原跡交相輝映,史稱“雙璧”。</p> <p class="ql-block"> 米芾是江蘇鎮江人,“宋四家”之一。其書法代表作《蜀素帖》被譽為“中華第一美貼”,“天下第八大行書”。“蜀素”乃北宋時蜀地生產的一種本色絹。一邵姓人家將其中一段裱成長卷準備題詩,不料傳了三代竟無人敢寫。直到北宋元佑三年(1088)米芾見到后當仁不讓,一口氣題了八首詩在上面。《蜀素帖》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趙孟頫: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元初著名書法家,被后世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趙孟頫對中國書法的影響一是作品,二是書論。宋元時期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二體,而趙孟頫則是篆、隸、真、行、草全面開花,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作品傳世較多,《洛神賦》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說完了宋元四大家,再來見識一下“花鳥皇帝”宋徽宗的廋金體。那么好的書法咋個沒有被列入四大家呢?有人解釋說是皇帝的身份不好排序,還有說廋金的寫法不夠主流。我想說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老百姓不認同吧?書法這個東東不同于其他事物,它是要看人的。字如其人,德行不好,人品不行,字再好也是不行的!上面的《恭事方求敕》是遼寧博物館的藏品,趙佶的書法沒說的,可是工作干的太差勁,太不務正業了!</p> <p class="ql-block"> 與宋徽宗相反的案例是辛棄疾。辛棄疾并非知名書法家,但是他的《去國貼》卻是這次展覽的“大腕級”看點,瞧一眼至少得排隊兩小時。原因無它:這《去國貼》是辛棄疾唯一留存后世的真跡手書,屬于價值連城的國寶!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不說,作為一名軍人還把豪放詞寫成了蘇東坡一個“級別”,文能安邦定國,武能仗劍御敵,他的墨寶與厲害的主人一樣被老百姓敬仰實屬理所當然!</p> <p class="ql-block"> 展覽的第四單元以文脈綿延是為“長”定位,主要說明清。明清書法的特點是傳承革新,流行字體是楷書和篆書。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徴明、王鐸、傅山等。這部分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沒有細看,所以也不再細寫了。</p> <p class="ql-block"> 董其昌行書《岳陽樓記》。</p> <p class="ql-block"> 文徴明行書《滕王閣序》。</p> <p class="ql-block"> 王鐸草書《王屋圖詩卷》局部。</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臨董其昌《高松賦》。</p> <p class="ql-block">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統。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漢字是文明起源的基石,是維系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的紐帶,更是承載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湯湯之水。時代更迭,斗轉星移,漢字的字型結構、書寫載體雖屢有變遷,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始終蘊藏其中,方塊字是深入中華民族骨髓的DNA。</p> <p class="ql-block"> 這個文物被孫女一眼認出是“梳子”,她非常高興和得意!也許她是對的吧?這個“筆架”和梳子長的也太像了。8000年來,書寫工具早已從刀具、毛筆、演化成了鍵盤、簽字筆,字體也從篆字、隸書、楷書變成了簡化字,電腦手機替換了文房四寶,孩子不認識筆架完全情有可原。我本人寫字寫了幾十年,也才在展覽的引導幫助下,頭一次把漢字的歷史梳理了個大概,就把它當梳子認真地來一次“梳腦殼”好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上犹县|
泗洪县|
长宁县|
海晏县|
乌鲁木齐市|
堆龙德庆县|
祁连县|
大新县|
通城县|
宣汉县|
且末县|
灵石县|
北票市|
常山县|
金乡县|
筠连县|
滨州市|
浦县|
巴塘县|
甘谷县|
长子县|
巴林左旗|
北安市|
库伦旗|
阿拉善右旗|
石首市|
时尚|
阳山县|
沐川县|
永平县|
洛宁县|
新化县|
南川市|
建宁县|
聂拉木县|
巨鹿县|
定襄县|
信宜市|
益阳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