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梅蘭芳等京劇藝術家到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愿軍第40軍慰問時間探疑</b></p><p class="ql-block"> <b>作者:如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赴朝慰問團到志愿軍第40軍部隊慰問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鄧岳副軍長正在向慰問團的同志們介紹情況</b></p> <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兩幅照片,是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志愿軍第40軍部隊慰問的場景。第一幅照片中慰問團中的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和馬連良來到部隊受到40軍指戰員的熱烈歡迎。三位京劇大師身著毛皮翻領大衣,頭戴皮帽,手持花束,志愿軍戰士在兩側夾道迎接,站立的人群中有40軍時任副軍長鄧岳、參謀長葉蔭庭等人。這張照片許多40軍的老同志及其家人都見過,而且在一些人家中的相冊中還有收藏,許寶君所著反映鄧岳將軍傳記《傲骨雄風》一書中也收錄這幅照片。第二張照片是在室內,可見六個人物,三位著深色中山裝者分別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程硯秋和馬連良,三位著軍裝的人中的兩位是鄧岳和葉蔭庭,另外一位沒有辨識出來。六人圍坐在一個茶幾旁,三位軍隊同志和馬連良大師坐在沙發上,梅蘭芳和程硯秋兩位大師則坐在高凳上,鄧岳副軍長正在向慰問團的同志介紹情況。這張照片見過的人不多,許多前輩的家人也沒有見過這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梅蘭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程硯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馬連良</b></p> <p class="ql-block"> 兩張照片可以說明,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京劇大師們曾經到志愿軍40軍部隊中做過慰問演出。但問題來了:慰問演出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除《傲骨雄風》中這幅照片的說明文字是“1951年,鄧岳副軍長(左二)與四十軍部分領導同志歡迎梅蘭芳(中)等赴朝慰問的藝術家”外,再未見到關于這兩幅照片時間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1951年,鄧岳副軍長(左二)與四十軍部分領導同志歡迎梅蘭芳(中)等赴朝慰問的藝術家</b></p> <p class="ql-block"> 按一般的說法,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為轉達祖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關懷和敬意,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和朝鮮停戰后,三次組織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于1951年4月初赴朝,5月29日回到北京。全團設8個分團,共575人。總團長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廖承志,副總團長是陳沂、田漢。慰問期間,正值中國人民志愿軍緊張地進行抗美援朝第四、第五次戰役。慰問團抵達朝鮮后,立即赴前線和后方開展慰問活動,并把攜帶的由全國人民獻贈的錦旗、慰問金、慰問品及慰問信,分送志愿軍和朝鮮軍民。第二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于1952年9月18日赴朝,12月5日回到北京。全團設9個分團,共1097人。總團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劉景范,副總團長是陳沂、李明灝、周欽岳。慰問團除第9分團留在國內慰問志愿軍傷病員外,其余8個分團赴朝鮮各地進行慰問活動。慰問團除召開大會、座談會,贈送慰問品外,還演出歌舞、曲藝、雜技、京劇、評劇和放映電影3000余場。慰問期間,正值中國人民志愿軍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全線性戰術反擊和上甘嶺戰役,志愿軍官兵在祖國人民的巨大關懷和鼓舞下,以戰斗的勝利迎接了祖國派來的親人。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是在實現朝鮮停戰,抗美援朝作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組織的,于1953年10月4日赴朝,12月18日回到北京。全團設8個總分團,共5448人。總團長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副總團長是邢西萍、章伯鈞、蔡廷鍇、章乃器、朱學范、陳沂、吳晗、劉芝明、康克清、梅蘭芳、老舍、趙壽山、王維舟、吳克堅、邵式平、平杰三、張維楨、哈豐阿、周信芳。慰問團通過慰問大會、報告會、座談會、圖片展覽、文藝演出、參觀訪問等多種形式,對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進行普遍廣泛的慰問,大力宣傳黨和祖國人民對志愿軍的關懷和熱愛,組織官兵座談討論,訂措施,表決心,進一步激發了部隊的士氣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0軍是唯一一支全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全過程的部隊,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參加了運動戰階段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陣地戰階段的粉碎敵人1951年夏秋局部攻勢、反“絞殺戰”和反細菌戰、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1953年春的反登陸作戰準備,直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才奉命返回祖國。40軍部隊除各師的野炮營、高炮營配屬第50軍暫留朝鮮執行任務外,第119師于7月28日由駐地出發,徒步行軍于30日過鴨綠江抵達安東,轉乘火車繼續北上;第118師、第120師、軍直(后)于7月29日由駐地出發,以鐵路輸送方式回國。8月1日,40軍各部隊先后進至遼寧省的八道壕、溝幫子、新民、黑山一帶。</p> <p class="ql-block"> 按照這個時間段推算,第三屆祖國慰問團赴朝鮮時,40軍部隊已經返回國內。第一屆慰問團赴朝時40軍部隊正參加第四次、五次戰役,只能是接待第二屆祖國慰問團。有資料記載:1952年10月29日夜,祖國人民慰問團中南分團七十八人,在副團長盧文新、孫耀華、唐午園帶領下到40軍慰問,于11月9日離開。經查盧文新(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孫耀華(中國民主建國會)、唐午園(中國農工民主黨湖北省工作委員會)系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第五分團的副團長,所以這次慰問活動不大會有梅蘭芳等大師參加。</p> <p class="ql-block">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集團軍軍史》第531頁記載,1952年4月“備戰期間,祖國第三屆赴朝慰問團來我部慰問,給廣大指戰員帶來祖國人民的關懷和期望,增添了殺敵立功的無窮動力。”原以為是軍史的筆誤,因為第二屆慰問團已經回國,第三屆慰問團尚未組成,這個時間何來祖國慰問團?后又見到有記載“還由近千名文藝工作者組成文工團,于1953年4月赴朝鮮進行了3個月的慰問演出”。由此可以判定這兩幅照片就是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京劇大師于1953年4月間到40軍慰問演出留下的。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在第三屆祖國慰問團組成之前,已經有文藝團體到志愿軍各個部隊進行慰問演出,這些團體后來算在了第三屆祖國慰問團之中。也就是說在第三屆慰問團正式成立之前,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京劇大師已經率團趕赴朝鮮,在志愿軍的一些部隊中進行慰問演出了。但這個判定沒有文字佐證,與一般所說梅蘭芳先生是1953年10月份赴朝演出的說法也有矛盾,希望有人能夠找到證據,說清楚梅蘭芳等京劇大師到40軍慰問演出的準確時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阳东县|
拉萨市|
昆山市|
望城县|
建始县|
保山市|
阿尔山市|
育儿|
云南省|
芒康县|
昔阳县|
石楼县|
兰考县|
南阳市|
威信县|
临海市|
东光县|
海城市|
丘北县|
仲巴县|
宁河县|
永泰县|
石台县|
盐源县|
永川市|
长沙市|
汝城县|
镇赉县|
盐边县|
双城市|
泾源县|
盐城市|
水富县|
上栗县|
遵化市|
青铜峡市|
称多县|
黔南|
泰安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