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百度記載饒漢祥(1883—1927):字苾僧,又字羼提,廣濟縣(今武穴市)南泉鄉饒為市塆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后投考京師大學堂,名列第一,未赴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他對饒公的記載,與百度內容大致雷同,但抄著抄著,相互間居然出現了三處明顯的不同,這便導致,引用這些資料,該以誰為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度?</p><p class="ql-block">《廣濟縣志》?</p><p class="ql-block">還是武穴市的各個官方展廳?</p> <p class="ql-block">先說1,饒漢祥逝世日期,到底是哪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三個版本:</p><p class="ql-block">1,廣濟縣志曰:1928年6月27號。</p><p class="ql-block">2,武穴市檔案館曰:1927年6月17號。</p><p class="ql-block">3,而濱江公園饒漢祥舊居門口的那塊銘牌的記載直接前后矛盾,短短幾十個字,前面說是1927年,后面稀里糊涂的說逝于次年,即1928年。</p><p class="ql-block">有網友問,這種被官方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介紹,咋就出現這么明顯的低級錯誤呢?筆者為此特地詢問了一些知情人,原來這銘牌它歸公園管理處管轄,跟“饒漢祥舊居”不屬于同一個部門(舊居歸博物館管轄)!</p><p class="ql-block">問題是,銘牌建立好幾年了,也早就有人提到這個錯誤。而他我自巍然不動,就是不改!</p> <p class="ql-block">饒公逝世還不到一百年呢!</p><p class="ql-block">現在不去考證,時間越拖越久遠,豈不更加真假莫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館《陜西藩署增置顏柳碑記》年份標注,被一4歲孩子發現錯誤。這樣低級的錯誤,出現于這么著名的博物館,還被一4歲孩子發現了,這臉真的丟到姥姥家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到饒漢祥舊居銘牌上的“小小”瑕疵,如果也被媒體全國性報道了,會不會丟了整個武穴人的臉?</p> <p class="ql-block">話說,饒公出生年月、逝世年月,就不能找到正確的日期嗎?</p><p class="ql-block">答曰不一定,饒氏家譜對本族這種百年難遇的大名人的出生年月,一定會有詳細的記載。</p><p class="ql-block">饒公出生地為“饒為市”灣,我想懇請有“饒為市”灣居民聯系方式的網友,或者與其同宗共祖的饒姓朋友,能去查一查饒姓家譜~</p><p class="ql-block">微信時代,且讓大家共同來為饒漢祥的生平介紹作一個更準確的考證!</p><p class="ql-block">你以饒公是你的老鄉為榮,你就有這份責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來,我們聊饒漢祥三次投考京師大學堂,名列第一,未赴讀。</p> <p class="ql-block">2,饒漢祥三次投考京師大學堂,名列第一,卻沒有去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讀這種網文的時候,相信每一位廣濟人,都會為這位學霸老鄉的牛逼感到驕傲與自豪!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無論在民國時期,還是當下,都是全國最高的學府,饒同學考了三次,每次都第一名,這已經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但是,他還不去讀~</p><p class="ql-block">其實這文章,我早就讀了無數遍,但是,說出來我也不怕你們笑話,同大家一樣,我也從來沒有質疑過。直到前段時間有一位抖友編輯了一期短視頻,崇拜得五股投地的這樣說出來了,我才突然一驚,有了疑惑,才去分析,這千里迢迢的,從廣濟一路顛簸跑去北京參加全國最高學府的考試,考了三次,都得了第一名,還不去讀?</p><p class="ql-block">你這個時候,稍稍理智一下,想一想,</p><p class="ql-block">考了一次第一名不去讀,可能因為生病,或者最后選擇了去讀日本政法大學,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考了三次第一名都不去讀,那你又為什么要去考呢?考取了為什么又不去讀呢?這是家里錢多了?還是太無聊了,拿自己的青春去驗證自己的牛逼?</p><p class="ql-block">絕無可能嘛!</p><p class="ql-block">那么,為什么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一大堆的廣濟人民,沒有去質疑這種不可能呢?</p> <p class="ql-block">萬里長城是宇航員在月球上能夠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p><p class="ql-block">這話傳得地球人都知道,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驕傲和自豪。但是很遺憾,楊利偉從太空返回,接受采訪說:“在太空中能看到美麗的地球,沒有看到我們的長城。”</p><p class="ql-block">這太讓中國人遺憾和失望了,但楊利偉說的是實話。</p><p class="ql-block">太空中如果能用肉眼看到長城,就好像在千里之外能看見一根頭發絲,的確不可能。</p><p class="ql-block">然而,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卻沒能阻止這個謠言在坊間的傳頌。</p><p class="ql-block">為什么?</p><p class="ql-block">因為在我們心中,長城這座偉大的建筑奇跡,值得被冠上無以復加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相信第一個寫饒公考取京師大學堂的作者,并沒有寫錯,但是,有讀者傳錯了,越傳越錯,最后,更多的廣濟人以錯就錯,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p><p class="ql-block">應該跟“長城”謠言的傳播是同樣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地方小,我們太渴望能有一個牛逼哄哄的老鄉了!</p><p class="ql-block">金德嘉被傳播成皇帝老師的時候,是如此心理!</p><p class="ql-block">饒漢祥三次考取京師大學堂第一名,還不去讀,都是同樣的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說到這里,咱們就暫不糾結了,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多多轉發一下文章;覺得我反對無效繼續以錯就錯,好像也無傷大雅!接下來,咱們聊饒漢祥的字。</p> <p class="ql-block">3,饒漢祥的字,到底是瑟僧,還是苾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饒漢祥(1883—1927),字苾僧,又字羼提~</p><p class="ql-block">這也有兩個版本:</p><p class="ql-block">1,濱江公園饒漢祥舊居~檔案館~曰:</p><p class="ql-block">瑟僧</p><p class="ql-block">2,廣濟縣志及其他,曰:</p><p class="ql-block">苾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書讀的少,讀文言文,似懂非懂。所以呢,看古人字的時候,喜歡去思索幾秒,總想能從其中挖掘出關于主人翁的一點信息,這“瑟僧”~“羼提”會透露出饒同學什么信息呢?</p><p class="ql-block">“瑟僧”,望文生義,還以為是“瑟瑟發抖的和尚”。而“羼提”,不怕諸君笑話,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三只羊。對,三只羊!</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廣濟五杰排名第一的饒漢祥,該不會是屬羊的吧?這讓人很好奇,一查他的出生年月,1883年果然是癸未年,屬羊。</p> <p class="ql-block">但是,查著查著,突然發現有“瑟僧”與“苾僧”兩個版本。</p><p class="ql-block">劉芃博士提醒說:你去百度一下,“苾”,跟“羼提”,都是印度梵語的音譯。“苾”,通“比”,男的僧人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羼提”,也是印度梵語的音譯。佛教術語,有忍耐、原諒,也有智慧的意思。意指在遭遇逆境時,心境能保持平和 ,不會想傷害人,不起瞋恨跟執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芃博士知識淵博,幾句話,頓時讓人恍然大悟。我把“瑟”與“苾”對比思考了一下,不用講,濱江公園饒漢祥舊居前的銘牌,以及檔案館里的介紹“瑟僧”,都寫錯了,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苾僧”!</p><p class="ql-block">那么問題來了,饒同學,為什么取了一個有著“和尚”意思的字呢?還有,這樣一位幾百年難遇的學霸,他早早就出人頭地,學途仕途亦順風順水,難道他的人生也遭遇重大的挫折?以至于需要取一個印度梵語“羼提”為字,來時刻提醒自己,“在遭遇逆境時,心境要保持平和 ,不要去傷害人,不起瞋恨跟執著”?</p><p class="ql-block">我們得去翻一翻他的生平介紹,走近他的人生,試試看是否能看出什么端倪?</p> <p class="ql-block">饒公出生于1883年,</p><p class="ql-block">16歲中案首。</p><p class="ql-block">20歲中舉。</p><p class="ql-block">后投靠京師大學堂,名列第一,未赴讀。</p><p class="ql-block">1906年,去日本法政大學,1908年回國,次年赴福建,任學務所視學近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應該說,三十歲之前的饒公,還只是一位學霸走在就業常規路上,他的正式起飛,要等到顛覆大清的那次武昌首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饒漢祥在武昌起義后回鄂,經過辛亥革命大佬彭漢遺(廣濟人)的推薦,入都督府秘書室任職,至此,饒公從一名學霸,才正式開始起飛~</p> <p class="ql-block">為了讓大家印象更深刻點,</p><p class="ql-block">咱們可以橫向對比一下我黨大佬董必武此時在干嘛。同為黃岡人的董老比饒公小三歲,是前清秀才,這在我黨早期領導人中,還是杠杠的文化人。這秀才,相當于現在的985,而饒公,要不是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以他的能力,廣濟縣怕是要突破歷史,出一個狀元郎了!(注:饒漢祥父親是前清秀才,弟弟饒校文前清師范科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對革命事業熱血沸騰的他們,不約而同的被武昌義舉召集到共同的革命旗幟之下。那年那月,饒在都督府做秘書,董必武在軍政府做秘書,起點都是小小的秘書,但他們驕人的履歷更容易讓他們在眾多的職員中脫穎而出(得到同事同鄉的推崇,以及上級領導的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必武隨后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湖北支部的評議員,很快被湖北省軍政府任命為財務司總務科科長。</p> <p class="ql-block">董老成就很大,放眼全國,沒有幾個能與之比拼。中共一大代表,第一批創業元老,脫黨者有李達、劉仁靜和包恵僧;叛變者有張國燾、陳公博和周佛海;早早犧牲的烈士也有好幾人,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能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卻唯有毛主席與我們的董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學習成績更好,履歷更加突出的饒漢祥,他在短期內比董老飛得更快更高,兩人相比較,姑且把他們比著在進行馬拉松競賽,初始階段,饒公以極快的速度甩了董老好幾圈,但饒公的風光并沒有幾年時間,伴隨著黎段府院之爭黎的失敗,其一身的才華,從此無處施展,緊接著多年的郁郁不得志,終于1927年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兩廂對比,董老這個一手開創新中國的大佬,把我們的饒公早就不知道甩了多少個等級!</p><p class="ql-block">這真的是大浪淘沙方見真金璀璨,滄海橫流更顯英雄本色!</p> <p class="ql-block">此時此刻,你是否會停下來深思一下:為什么早期比饒公飛得更低更慢的董老,最后卻飛得更高更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小小老百姓的我們,能在其中得到一些啟發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1911年到1917年,是饒公一生最值得書寫的地方,他的每一篇駢文電報出臺的背景,都值得單獨開篇,限于篇幅,這里只能簡略說兩句!</p> <p class="ql-block">先介紹“駢文”“通電”在民國時期的重大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之前,電報內容大多言簡意賅,縱然有篇幅很長的,也是有事說事,但是到了民國時期,形勢發生了改變,各方勢力針鋒相對,軍閥割據勢力之間通電,無非要以文字來延續他的槍炮刀劍,言論的限度越來越沒有約束,相互通電即使句句嘲諷、怒懟,還惟恐力度不夠。</p><p class="ql-block">而作為當時黎元洪的文膽饒漢祥,為了讓通電發揮更大的作用,他獨辟蹊徑,開創性地把駢文和通電結合到了一起。其行文大刀闊斧,冷峭犀利,讀者讀之也痛快淋漓。可以這樣說,整個民國時期,通電駢文做得最好的,就是饒漢祥,他的駢文,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每次出手,都引得各界人士爭相傳閱,以為潮流。但饒公通電的價值并不僅僅只在文學上得到世人的追捧,而是能為其服務的利益團體在政治上帶來強大的加持與輿論導向!毫不夸張的說,其電文為鞏固武昌首義之地、保護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饒公在秘書長任內,親自捉筆代替黎元洪起草的電文就有兩百余篇,憑借寫得一手好文章,黎元洪對饒公,那是倍加器重與寵信,黎曾以武昌私田500畝相贈,饒不受乃止。黎為饒送錢,無不從優。饒請假回鄉祭祖,黎派小型軍艦護送至武穴。在饒母六十大壽時,黎撰文謂:“苾僧尤雄于事,羽檄書移,星馳電布,每有所屬,揚思秉筆,宿夕即成,采藻葩流,哀痛激發,讀者莫不唏噓起舞。一篇脫手,八繳風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著黎元洪的信任,饒在湖北軍政府任職期間,對同鄉亦有大量舉薦,他曾舉薦郭泰棋(外交部長,聯合國第一任主席,廣濟五杰之一),為湖北都督府外交股長(相當省外辦主任),舉薦郭公壽為孔祥熙英文秘書,陳韜(壽三)任黎元洪副總統私人秘書,舉薦大姊漢禎為省立女子中學校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京任職期間,又薦陳韜為黎元洪副總統私人秘書,薦郭泰棋為黎元洪副總統英文秘書,薦二弟校文為國務院秘書,內務部參事,薦其大姊夫胡實秋任黎元洪總統府書記官。</p> <p class="ql-block">民國初期,很有一部分同盟會成員,比如孫武、劉成禺等首義諸人公開脫離同盟會,在上海成立民社,創辦機關報《民聲日報》,擁護黎元洪為首領與同盟會爭權,公開與同盟會對立,黎元洪也一邊借助這些武昌首義各路豪杰之神威,一邊大量啟用自己的舊部,拓展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在亂世來臨前的中國縱橫捭闔,短短時間,就在袁世凱、孫中山兩大集團勢力之外,形成第三股勢力,從湖廣到北京,輻射全國,達六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是在1917年與段祺瑞,府院爭斗失敗后,黎元洪黯然辭職,饒公也隨其沉浮,隱退天津!</p><p class="ql-block">估計兩公都沒有想到,他們這一次的敗退,成為了他們的轉折點,從此,跌落巔峰,再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直系軍閥吳佩孚擁黎元洪復為總統,但是,這種軍閥的擁立,與武昌首義時被辛亥志士強擁為大都督,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不到一年,傀儡總統很快就被奉系軍閥曹錕逼下臺。</p> <p class="ql-block">? 也許網友會問,時任黎府高等顧問兼外交參事的郭泰祺,為什么在黎元洪退位后,能去廣州投奔孫中山,任大元帥府參事,而饒公為何就不能效仿,只能選擇“傻傻的”“吊死在黎元洪這棵樹上”呢?</p><p class="ql-block">這問題問的好。</p><p class="ql-block">其“傻等”,同樣讓我困惑了很久!</p><p class="ql-block">亂世來臨,各路豪杰逐鹿中原,每一刻時間仿佛都不能浪費。但是饒公這條飛龍,卻從1917年—1922年,長達五年時間里,心不甘情不愿的困在天津,浪費著大好青春與一身才華,這是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咱們先去看看饒公的兩個小故事,或可從他的性格與經歷中尋找出幾分答案!</p><p class="ql-block">一次是考取京師大學堂不去讀,還有一次,是武昌首義成功后去應聘,饒與其它報效人員同住聚賢館,等待考核任用。剛從兩湖師范畢業的革命黨人謝石欽為該館考核科長,饒以謝之學歷不過童士,以童士考舉人為恥,不入試。</p><p class="ql-block">一個性格孤傲,入世不深的學生形象,是不是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這種學生又因得到賞識,飛翔得那么高,那志得意滿,加上傳統文人的忠君思想,以及對黎元洪還能再度出山的判斷,你說有幾個人值此際遇,飛上去后下來了,還能很快的轉過彎去重啟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博物館王義瓊館長處,見到饒公真人照片,清瘦而異常突兀的馬臉,一對招風耳,論其大而厚實,都非常罕見,人物整體,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獨特氣質,隔著照片,也撲面而來!我當場很是震撼!特附于后面,以惠讀者!</p><p class="ql-block">請看下圖:</p> <p class="ql-block">饒公從小身體并不好,在天津寓居潛龍在淵的五年時間里,居然常有抽鴉片,來麻痹一顆孤傲而不屈的心!</p><p class="ql-block">看來人都不是神仙,當你落入人生的洼地,無論如何左沖右突,奮力向上,都無法突破的時候,有一個叫做“沉淪”的魔鬼,總是如影隨形,沒有堅定的意志力,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無法戰勝自己的惰性,就很容易被“沉淪”這個魔鬼俘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饒公曾經短暫回到故鄉武穴,在沿江距離龍王廟不到五十米處,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座歐美風格的“饒漢祥舊居”,這座風格迥異的建筑,依壩傍江,氣質獨特,居于河街高處(該處地理位置偏高,距離客運三碼頭不過一百多米,但觀三碼頭每年七八月份洪水來臨后被淹,需要搭跳,或者搬遷,而此處近在咫尺卻安然無恙,堪稱神奇!),與對江雄偉的將軍山遙遙相對,看百舸爭流,視野開闊,壩內熱浪滾滾,壩外江風送爽,但故鄉這美麗的佳景,早就不見了黎元洪派小型軍艦護送其回武穴時的輝煌,看來這衣錦還鄉,也無法治愈他那郁郁不得志!</p> <p class="ql-block">我一度想,饒公取了“苾僧”這個字,也許與從小身體不是太好有關,而“羼提”,卻極可能取于此時長久的不得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又有幾個人能救他于苦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5年11月,奉系軍人郭松齡在河北灤縣反戈討伐張作霖,想請饒漢祥為他起草電文,為其開出一萬大洋的天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饒漢祥正隨黎元洪在天津,當時黎元洪早已下臺,饒的一肚子四六駢文也多年未見發揮作用,也許是憋得太久了,饒漢祥還特地來到灤州為郭起草造反的通電,買一送三,連著貢獻了三則通電,寫完也沒有回天津,而是一直留在郭松齡軍中。當時郭軍中還有另一個名人,就是林微因的父親林長民。但是,這場大動干戈的討伐更象是一場準備不足的兒戲,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在隨郭松齡夫婦逃跑途中,林長民被流彈打死。</p><p class="ql-block">郭軍不敵,一敗涂地。郭松齡與夫人化裝逃跑,12月24日在新民縣一個農家的菜窯里被奉軍逮捕,25日,雙雙被槍殺,張作霖命令曝尸三日方可收葬。</p><p class="ql-block">饒漢祥在沈陽巨流河幸得逃脫。</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下圖是郭松齡:</i></p> <p class="ql-block">有網友針對饒公這一次押寶前一氣呵成寫就洋洋灑灑的《郭松齡之通電張作霖》電文,不及一月,卻差點丟了老命,借了一個網絡梗,戲稱其:12年當了太監,49年入了國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我饒公,以其紙上縱橫捭闔十幾年的政治嗅覺,咋在PK前夕,犯下如此低級的判斷錯誤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無他,長年累月的偏離政治中心,孤寂與失意,讓饒公郁悶得太久了,為了施展心中的抱負,即使郭松齡的一萬大洋是毒藥,即使前方是深淵,此時的饒公,也會奮不顧身~縱身一跳~飛蛾不畏懼死,怕的是漫漫長夜看不到黎明!</p> <p class="ql-block">假如,</p><p class="ql-block">1,饒公身體健康?</p><p class="ql-block">2,饒公閱歷更多一點,遭遇挫折能百折不撓?</p><p class="ql-block">以他這塊好鋼,會不會成為一位真正的鋼鐵般的戰士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平乐县|
长丰县|
出国|
屯昌县|
泊头市|
瓦房店市|
邵东县|
柳林县|
同江市|
南乐县|
青州市|
威海市|
文成县|
泰来县|
扬州市|
扎鲁特旗|
肇州县|
华池县|
灌南县|
特克斯县|
神池县|
密云县|
西和县|
乳山市|
灵寿县|
洪江市|
蒙城县|
房产|
贡觉县|
仁怀市|
临朐县|
镇原县|
新乡县|
固安县|
惠州市|
林口县|
高州市|
兴和县|
兴山县|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