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1985年2月轉業到地方工作,到現在已整整38年了。但每到八一建軍節來臨,我總還是當作自己的節日,心里總還是有異常的激動,對老部隊老戰友老首長這些在革命隊伍中的情誼,總使我深深的懷念。</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把十幾年的軍人生活經歷,和家人們、朋友們、同學們、戰友們分享,共同慶祝今年的八一建軍節!</p> 當架線兵 <p class="ql-block">我是1968年3月13日入伍到部隊的,部隊住地合肥市,部隊代號為皖字六八零部隊。</p><p class="ql-block">到部隊后,經過短期集中學習,上課教育,我們一起新入伍的30位新兵,開始分到各個分隊。我和王秀坤、姜洪忠、鄧書生、肖玉林、吳治龍六位戰友被分到一分隊(有線分隊)當架線兵。</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這是我寄回家的第一張著軍裝照。</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擔任哨兵持槍值勤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們有線分隊主要工作是,明線線路架設和維護、話務總機、有線電報等。有線分隊也是一個有優良傳統的連隊,特別是明線線路架設和維護工作的一班、二班、三班三個班戰士,個個都能吃苦耐勞,不論冬天冰天雪地,還是夏天烈日炎炎,長年在野外作業。冬天蹚雪水,鞋子褲子濕透了不在乎,夏天抬柏油桿子,工作服汗透,脖子上臉上被柏油燙掉皮照樣干。</p><p class="ql-block">我們六位新兵先分到三班,由徐庭林班長即當班長又當教員,學習訓練了三個月左右,我們掌握了一些明線架設維護基本技能,集中訓練結束后,我們又被分別分到三個架線班。</p> <p class="ql-block">入伍后,分到一分隊當架線兵的六位戰友。</p> <p class="ql-block">我被分到架線二班,當時二班長是高樹體,副班長是毛光輝。我們一邊和老戰士共同值勤巡線查線,一邊繼續學習訓練,到年底我們的技能技術就有了較大提高。如爬電線桿子,能用腳扣爬上去,能用登高板爬上去,還能徒手爬上去,也能徒手加雙腳套繩爬上去。各種規格明線的接線、做地錨、架線的放線緊線扎線等等,基本上都可以完成。平時的巡線、查線、排除故障也基本都能完成。我們還參加了一些老線路的整修工程,如105醫院104醫院,安慶116醫院內部的線路整修工程;劉老圩子倉庫潘龍墩圖庫的線路整修;幾個干休所的線路整修等。</p><p class="ql-block">通過一年多的架線兵生活,使我掌握了一些專業技能,在工作中學會了吃苦耐勞,樹立了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增強了體質。是入伍后的重要一課,終身難忘。</p> <p class="ql-block">左為我們一分隊隊長崔杰,1956年入伍。</p><p class="ql-block">右為我們一分隊副隊長李維忠,1959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左為三班長徐庭林,1962年入伍(后任一分隊隊長)。</p><p class="ql-block">右為二班副班長毛光輝,1965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入伍第一年我和韓國強戰友合影。</p><p class="ql-block">(韓國強分在二分隊、運動通信分隊)</p> <p class="ql-block">入伍第一年我和楊向陽、李超(后)戰友合影。我們是初中時期的同學。</p><p class="ql-block">(他們分到三分隊、無線分隊)</p> 當炊事員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份,分隊首長宣布調我到炊事班當炊事員。</p><p class="ql-block">我到炊事班后,感到炊事班幾位戰友在陳班長帶領下,工作熱情都很高。陳班長安排我,從燒火、切菜(刀功)、蒸米飯、燒稀飯、蒸饅頭包子、下面條、做病號飯、每天上班人員提前開飯的安排、每天值夜班人員的夜班飯安排、打掃衛生等工作,都分別向一位老兵學習并跟著干。就連星期天、節假日包餃子,炊事班準備好餃子餡和面粉,根據各班人數分發到各班,由各班自包自煮自食的做法,都對我進行了具體交待。由于班長和老戰士的傳幫帶,我很快就能單獨工作了。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還學會了炸油條、炸糍粑、蒸燒賣,學會了腌制各種咸菜,如羅卜干、腌豆角、腌雪里紅,以及磨豆腐腦、做豆腐等。</p> <p class="ql-block">炊事班陳班長1965年春季兵。</p> <p class="ql-block">炊事班李生義班長,1965年冬季兵(陳班長退伍后接任炊事班長)。</p> <p class="ql-block">陳班長找李生義、小唐和我在宿舍外談心交心。正巧有位戰友從外單位借來一部照相機從我們傍邊過,我們要求他給我們拍了一個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陳班長右李生義</p><p class="ql-block">后:左是小唐右是信東</p> <p class="ql-block">在炊事班時期,我的個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炊事班時期,騎連隊拉給養運送物資馬車的馬,過一下騎馬的癮。</p> <p class="ql-block">1969年8、9月份,合肥至六安某部隊有一個新架線工程,由我們有線分隊負責施工,抽了二十多人參加,我被抽去施工隊當炊事員。</p><p class="ql-block">施工時,第一站選肥西縣五十里小廟合作社,作施工隊吃住和存放器材工具車輛的地方,食堂也是借用合作社食堂,和他們錯開開飯時間。</p><p class="ql-block">和合作社食堂老師傅的接觸中,我發現這位老師傅的烹飪技術非常好。我在買菜的時候,每天的伙食安排,有些菜的烹調方法等,經常請教合作社老師傅,每天都與老師傅討論一下,有些飯菜的做法還請這位老師傅當面指導一下。</p><p class="ql-block">在這次施工中,帶隊首長和戰友們對伙食都非常滿意。我也提高了一些烹飪技能。他們每次收工回到合作社住地,我都看到他們一身泥一身水,但他們總是有說有笑。看到他們,我也為自己曾是一名架線兵感到驕傲。</p><p class="ql-block">這一年我在炊事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李生義班長是我的入黨第一介紹人,居澤銀給養員是我的入黨第二介紹人。</p><p class="ql-block">大約在1969年11月份,我結束了炊事班的工作,回到我原來的架線二班干架線兵,參加值勤和訓練。</p> 當班長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我們一分隊擴編為三個排八個班,另設立隊部、收發室、炊事班。代號為皖字六八零部隊十一分隊。</p><p class="ql-block">也就是這次調整,我被調進二排六班當班長。當時我們六班有八位戰友,除我以外,另外還有張彥廷,1968年入伍;張應成1969年入伍;白志華1969年入伍;侯義龍1969年入伍,剛從警備營調入;汪聲蓮副班長,1969年入伍;許義文1970年剛入伍;劉金英1970年剛入伍。</p><p class="ql-block">我們班的主要任務和技術狀況。</p><p class="ql-block">一是載波機房值班。每天要24小時有人值班,而當時僅有張彥廷、張應成兩人可以值班,我和侯義龍剛調入不懂業務,只能跟班學習。</p><p class="ql-block">二是電傳傳真報房值班。每天要24小時有人值班,有時電報多,報房不能沒有人,還要有人到機要處送電報,就更困難了。而當時僅有汪聲蓮副班長一人可以值班,許義文、劉金英剛入伍,還不能擔當值班任務。</p><p class="ql-block">三是有一個蓄電池間和一個交流發電機房。蓄電池間有兩組開放式蓄電池,要保證市話臺和長話臺24小時不間斷直流供電;發電機組要做到有情況時,隨時保證所有機房的供電。而當時只有電工白志華一人,他雖不要24小時值班,但有大量的維護保養工作要做。所以當時我們班的任務還是很艱巨的。</p><p class="ql-block">新調入人員、新入伍人員的跟班學習,需要老同志帶班和指導,而報房只有一人能正常值班的情況下,楊紅英副隊長親自參加報房值班幾個月。這才做到兩個機房,每個機房有兩人值班。才做到了值班、帶新人、吃飯、休息有個輪換。</p> <p class="ql-block">一分隊副隊長楊紅英,1956年入伍。報務員出身,當時一分隊資格最老的報務員。1970年和戰士一樣參加電傳傳真報房值班幾個月,直到新兵培訓結束。</p> <p class="ql-block">二排排長李萍,1965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一分隊二排六班八位戰友們。</p> <p class="ql-block">由于分隊首長直接參加了我們班的機房值班,加上老同志的辛苦工作,全班戰友的團結努力,我們班當時還是較好的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p> 載波集訓隊學習 <p class="ql-block">1970年2月份,我被通知去南京參加通信集訓隊學習,我們安徽省軍區共有8位戰友參加學習。有陳傳富1969年入伍;肖慧祥1969年入伍;小葉1969年入伍;李久堂1969年入伍;吳家昌1969年入伍;鄭財寶1970年入伍;陳東寶1970年入伍和我共8人。陳東寶被指定參加電源區隊學習,我們其他七人被指定參加載波區隊學習。</p><p class="ql-block">我是1968年老兵,被指定為班長,陳傳富被指定為副班長。</p> <p class="ql-block">我們載波區隊安徽班學員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小葉、李久堂、吳家昌、鄭財寶</p><p class="ql-block">后左起:信東、肖慧祥、陳傳富</p> <p class="ql-block">我們集訓隊載波區隊共七個班,有安徽班、江蘇班、浙江班、舟山群島部隊班、南京軍區通信總站三個班。我們載波區隊宋區隊長、張副區隊長即是區隊首長又是我們的教員。</p><p class="ql-block">我們載波區隊的學習內容,一是基礎理論學習。從什么是電子?什么是電流?什么是電壓學起,到電阻器、電容器、電子管等電子元件的工作原理、規格、型號等。</p><p class="ql-block">二是載波機的工作原理。重點學習了載波機的五大器,有放大器、振蕩器、變壓器、慮波器和送話受話系統。</p><p class="ql-block">三是重點學習了當時部隊固定臺站裝備的,三路載波機的工作原理、電路圖、測試維護等;同時也簡單介紹了當時部隊裝備的十二路機和單路機的一些情況。</p><p class="ql-block">1970年當時全民挖防空洞,時刻準備打仗的形勢很緊張,集訓隊抓的很緊,每天的學習內容當天一定要領會。除每天早晨按時出操跑步十幾里路,上午下午晚上都是學習。上午下午是上課學習,晚上復習補筆記做作業,星期天很少外出,基本上都是用來學習復習。</p><p class="ql-block">區隊長要求每個班不能有一人掉隊。我們班有兩位高中生學習成績很好,還有兩位名義上是初中生,實際只能祘是小學生,學習漸漸的跟不上了,可費勁了。我們就只能利用晚上進行個別輔導,有時一個問題要輔導好多遍。半年的集訓時間,晚上十二點鐘之前睡覺的是極少數,大多數時間都是晚上十二點鐘以后才能睡覺。</p><p class="ql-block">通過半年的學習,我們載波區隊安徽班,七位戰友較好的完成了學習任務。</p><p class="ql-block">這次學習即是我科學知識一次提高,工作方法也有新的認識,以后說話做事都要嚴謹,不能有隨意性,就象載波機電路一樣,多一個或少一個電阻電容,機器就不正常了。要學會掌握規律,按規律辦事。</p><p class="ql-block">學習結束后,我們分別回到各自連隊。</p> <p class="ql-block">1970年南京軍區通信集訓隊載波區隊宋區隊長(前左二)張副區隊長(前左三)和七位學員班長合影。</p><p class="ql-block">信東(后右一)</p> <p class="ql-block">1970年南京軍區通信集訓隊載波區隊宋區隊長(前左二)張副區隊長(后左一)和學員班七位班長合影。</p><p class="ql-block">信東(后右一)</p> 我們六班的變化 <p class="ql-block">南京通信集訓隊學習結束后,我回到老連隊六班機務站上班,使我增強了干好本職工作的信心。我們機務站侯義龍半年來通過跟班學習,也能單獨值班了,報房許義文、劉金英通過跟班學習和短期培訓也能單獨上機了。我們機務四人,電源一人,報房三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基本上都能勝任工作。</p><p class="ql-block">1970年我們班較好的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p><p class="ql-block">1971年2、3月份,連隊的老兵退伍工作和新兵下連隊工作開始后,我們班張彥廷戰友、白志華戰友被確定退出現役。71年新兵束長崎、邱桂英、蔡英征、張寧、林英五位新戰友分到我們班。</p> <p class="ql-block">張彥廷、白志華和戰友們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左起:董繼友、張彥廷、黃振才、鄧書生、葛新民</p><p class="ql-block">中左起:王翠蘭、白志華、周華志、王振華、吳萍英</p><p class="ql-block">后左起:董學堂、賈進山、楊向陽、常文成、信東</p> <p class="ql-block">張彥廷和渦陽戰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前左起:黃振才、楊向陽、徐賀永、鄧書生、王振華、張彥廷</p><p class="ql-block">中左起:葛新民、孫秀蘭、吳萍英、張秀蘭、周獻民、姜洪忠、董學堂</p><p class="ql-block">后左起:賈進山、王秀坤、李多民、韓國強、常文成、吳治龍、信東、周華志</p> <p class="ql-block">71年我們班五位新兵。</p><p class="ql-block">上:束長崎、林英</p><p class="ql-block">下:蔡英征、張寧、邱桂英</p> <p class="ql-block">71年新兵束長崎、邱桂英、蔡英征、張寧四位安排學習載波機。下連隊后,她們就被派到上海通信器材廠學習去了,大約八九月份學習才能結束。林英安排學習電傳傳真,和老兵跟班學習。當時報房有三位老兵,增加一位新兵,工作開展很正常。</p><p class="ql-block">我們班侯義龍戰友,筆桿子基礎較好。老兵退伍以后,他被調到隊部當文書。這樣我們機務站工作和電源工作,就只有我和張應成兩人了。我們倆輪流值班,每人每天要值班12小時。不值班時有時還要燒蒸溜水、配硫酸和一些電源方面的保養維護工作。</p><p class="ql-block">張應成老戰友,工作踏實肯干,技術也很好,業務處理細致周全,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每天上班12小時以上,沒有一句怨言。工作再累都能做到善始善終。他是我的好戰友,一生的好兄弟。</p> <p class="ql-block">信東、張應成兩位老戰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份,我們一分隊二排增設一個長話班。我們機務電傳傳真班,由六班改為一分隊二排七班。1971年下半年。四位新戰友上海學習回來了以后,機務站就有六人了,報房有四人,我們班的兩個機房值班就正常起來了,連隊的政治學習也能參加了,晚上的文化學習也有時間了,我們班的生產地蔬菜也長起來了,各項工作有了新的起色。</p><p class="ql-block">1971年底,我們班報房林英戰友,因工作需要調二分隊2號報房工作。</p><p class="ql-block">1972年我們班沒有新兵入伍,也沒有老兵退伍,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開展。1971年兵也成為老兵了,成為主要力量了。她們當中有的是部隊首長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但本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除干好本職工作以外還能做到,出公差爭著去,平時幫廚、搞生產爭著搶著干,平時能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服裝全是部隊發放的,不搞任何特殊,襪子破了自己補,衣服破了自己縫。有兩位戰友的亊跡,多次在連隊點名時被表楊,在整個通信站也有好評。</p><p class="ql-block">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北京活動后,要從北京到上海。這一天上午是我值班。上午八點多鐘,通信站蘭世明副政委來到我們機務站機房,說和我一起共同值班(蘭副政委是載波技師出身)。我感到今天領導這么重視,一定是尼克松要到上海了。可就在上午十點十五分的時候,長活臺電話告訴我們機務站,合肥到南京、上海方向的電話終斷了。放下電話我趕快告訴蘭副政委,并測量我們一站到二站的線路,測量結果線路是好的,隨即又和二站的值班人員聯系。二站說經測量是合肥義城方向的線路短路了,已通知巡線組盡快查明原因,排除故障。</p><p class="ql-block">約一個小時后,合肥機務二站電話向蘭副政委報告,已排除故障,電路恢復正常。原因是一個放鴨子的,甩鞭子時把電話線路絞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這一特殊事件,使我記憶深刻。當時是沒有電纜通信,沒有衛星通信的年代,這條線路可是北京與南京軍區范圍、與東南沿海的重要通信線路。這件事也教育了我們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粗心大意。</p><p class="ql-block">1972年有三位戰友,先后從二分隊報房調進一分隊我們班報房工作。她們是沈琳班長(原在二分隊已任班長)1969年入伍;楊彩霞戰友,1971年入伍;高善芳戰友,1971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通信站副政委蘭世明。</p> <p class="ql-block">1972年調進我們班報房的沈琳、楊彩霞、高善芳三位戰友。</p> <p class="ql-block">1972年我們班的各項工作,完成的比較出色。</p> 開封市接新兵 <p class="ql-block">1972年11月,領導安排我和王秀坤、梅爾東、張繼德四位戰友和直屬隊去接新兵人員,一起去河南省開封市接新兵。整個直屬隊在河南開封接新兵150人左右,按一個連編制,我們通信站在這個地方接新兵,是一個排40多人,王秀坤為新兵排排長,我們三位為三個班長。</p><p class="ql-block">到開封后,我們接兵人員住在開封市郊區,水稻公社會議室內。水稻公社在開封市北部,離黃河防洪大垻就很近了。這里村莊比較稀少,而且都是新建的村莊,連名字都是新的,比如水稻公社花生莊大隊。但是這里土地面積較多較大。空軍某空降師在這里建一個農場,用地近兩千畝,當地三個生產大隊多余的土地就夠了。黃河大埧以內,更是看不到邊看不到頭的土地,當時大埧離黃河有水的地方有十幾里路遠。不是發洪水的時候,都是可以耕種的。而且這里莊稼灌溉都是自動的,因黃河水位高。到了這里也使我開了眼界。</p><p class="ql-block">經走訪了解,這里的群眾對當兵入伍,普遍積極性較高。一是因為解放前這里災難比較多,解放后對共產黨真心熱愛;二是開封市解放后,所有退役干部戰士全部安排工作。這樣對我們怎樣把好新兵質量關,就更為重要。一是外地遷入戶較多,社會關系復雜;二是每位應征青入伍動機具體情況,更要了解細致;三是當地干部與應征青年的關系,更要了解清楚。我們也只有通過走訪,了解掌握每一個應征青年的具體情況。對社會關系復雜的、表現差有劣跡的、身體有問題的,列入另類人員名單。對身體合格、政治條件好、文化比較高、群眾反應好、年齡外貌身材等進行綜合排名,做到從中優中選優。比如一個單位有10位應征名額,我們班排長就按第一名到第十二、三名排好,交給直屬隊接兵首長。在市定兵會議上,這十三人之內,地方領導推薦誰都可以,但在十三人以外的,不論那位領導推薦的,都想法不能定。在保證新兵質量我們想了不少辦法。比如在走訪時,有的群眾談到尿床能不能當兵?我們就說部隊集體生活,互相提醒一下,慢慢就好了。如果說不行,就了解不到真實情況了。如有尿床的是堅決不能定的。</p><p class="ql-block">我們經過近五十天的工作,在確保新兵質量旳情況下,完成了接兵任務。新兵到達通信站新兵連后,我沒有參加新兵的訓練,就回老連隊上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新兵時在開封鐵塔公園合影。</p><p class="ql-block">前:王秀坤、信東</p><p class="ql-block">后:張繼德、梅爾東</p> <p class="ql-block">1972年底去河南省開封市接新兵,在開封的留影。(入伍后的第一張彩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回到連隊上班以后,有幾位戰友說,班長你可能要調出我們班了,我們班合個影吧!</p><p class="ql-block">大約在1973年元月底,我們班當時沒有值班的10位戰友們合個影。這是我們班組建幾年來,唯一的一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機務電傳傳真班戰友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右起:張應成、信東、侯義龍</p><p class="ql-block">中左起:楊彩霞、邱桂英、蔡英征、張寧</p><p class="ql-block">后左起:高善芳、沈琳、束長崎</p> <p class="ql-block">大約在1973年2月初,分隊</p><p class="ql-block">首長找我談話。連隊原司務長調站部工作后,工作一直由給養員代理,今年給養員可能要退伍。你調連隊后勤任給養員代理司務長。連隊的退伍工作馬上要開始了,你抓緊做好交接,熟悉業務,做好連隊退伍戰士的手續辦理準備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很快就到連隊后勤上班了。</p><p class="ql-block">我調出機務電傳傳真班以后,幾位1969年老兵,在后來也都調出來了。侯義龍后來調司令部辦公室任保密員;張應成后來改任部隊在編職工,調任民兵通信修理所工作;汪聲蓮副班長,推薦到《重慶通信工程學院》學習,畢業后調二連報房任臺長后任副連長。</p> 連隊后勤工作 <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初,我調任連隊給養員,代理司務長工作。因當時原給養員祁漢云戰友已明確表示要退出現役。在連隊首長的安排下,我首先和祁漢云戰友做好后勤工作的交接。連隊經費和物資都交接清楚以后,我又到通信站站部會計處、助理員處進行了逐項核對,站部會計和助理員,又分別對連隊司務長工作內容和注意事項,進行了講解和傳授,又對即將開始的老兵退伍工作,進行了逐項安排。</p><p class="ql-block">大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對連隊的經費管理規定、干部工資標準、戰士津貼費發放標準、伙食費標準、戰士退伍費標準、差旅費標準、家屬來隊伙食報銷標準、服裝發放標準、戰士退伍被裝有關規定,等等基本上都能掌握了。</p> <p class="ql-block">我到后勤和戰友們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朱義文、李有福、祁漢云、彭明啟</p><p class="ql-block">中左起:高亁勇、趙敬章、劉吉兵、孫善安</p><p class="ql-block">后左起:陸桂清、李家峰、信東、汪全龍</p> <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份,我們部隊代號皖字680部隊11分隊、12分隊、13分隊分別改為皖字680部隊一連、二連、三連,通信站當時在市縣的還有六安連、肥西連、含山連、南坪連、蚌埠機務站等。</p><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底3月上旬老兵退伍工作中,在辦理老兵退伍人員的退伍費發放、差旅費發放、傷病殘人員的醫療補助、退伍人員的供給關系轉移辦理等工作中,沒有出現任何差錯。</p><p class="ql-block">退伍工作結束后,各項工作都正常進行了。</p><p class="ql-block">炊事班工作,在班長的帶領下,加強了每周食譜的安排,并在飯堂明顯處公布。每天做到中餐一葷一素一湯;早餐每兩周一次油條豆漿或糍粑或燒賣;晚餐每周一次饅頭一次包子,每兩周一次水餃,面條根據情況隨時安排。在每人每天四角五分的伙食費標準基礎上,保證每位干部戰士吃飽吃好。</p><p class="ql-block">給養員工作平時做到,每天購買的糧油食品、肉類蔬菜、漿油調料、煤炭燃料等,全部由炊事班人員驗收后在發票上簽字,當日幫廚人員監督。</p><p class="ql-block">連隊的經費開支,毎個月召開一次連隊軍人委員會財務公開審查小組會議,進行審查并在連隊公布。連隊的每一筆開支,都有憑有據。</p><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份,我的連隊司務長任職命令宣布。</p><p class="ql-block">1975年汛期,巢湖水位上漲告急。合肥市有三萬多人在巢湖大堤上,保堤壩抗洪。我們通信站駐合肥市的一連二連三連,都抽調人員參加抗洪斗爭。</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中午快吃午飯時,省軍區廖輝副司令員來到我們一連的防洪堤地段,他好像是從二連防洪堤壩過來的,看了一下我們剛送到的飯菜,就問誰是司務長?我在一旁趕緊報告說:“我是。”他帶著我就向二連防洪地段走去,并說去看看二連的伙食,他們怎么搞的那么好?到了二連防洪堤地段,他們已經吃飯了。他們是二葷一素三個菜一個湯,主食米飯。</p><p class="ql-block">看過后,廖輝副司令再次問我,你是怎么搞的?我想了想回答說,首長,我們的標準不一樣。我們是一類灶,每人每天四角五分標準,他們是二類灶,每人每天五角五分標準。每個人每天燒火用的煤和糧油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大概每人每天二角二分,這樣我們菜金還剩二角三分,他們菜金是三角三分。我們兩個連隊的工作環境基本上差不多,他們是山洞坑道,我們是地下室坑道。伙食費標準不一樣,戰士們都還有意見呢!聽了我的回答,廖輝副司令員沒再說什么,就叫我回去了。</p><p class="ql-block">廖輝副司令員原是南京軍區通信兵部主任,對我們通信兵特別關心。調安徽省軍區任副司令員,分管后勤部。</p><p class="ql-block">這件事以后沒有多長時間,我們一連的二類灶標準也批下來了,主要包括一排、二排人員,通信排和連部部分人員不在內。</p> 參加農村工作隊 <p class="ql-block">1975年12月份,我被抽調參加了肥西縣官亭區江夏公社,農村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宣傳隊。省軍區司令部帶隊首長是作訓處柳紹光副處長,他和軍務動員處陽永傳參謀住在官亭區,主要是做一些對工作隊的指導以及與地方組織的協調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們江夏公社有兩個工作隊,一個是我們通信站工作隊,住趙墩大隊;還有一個是警備營工作隊,工作范圍也是一個大隊。</p><p class="ql-block">我們通信站工作隊,沈思云副政委為帶隊隊長,隊員有李維忠、孫秀蘭、施堅昕、朱穎華、陸曉云、張家榮、徐漢成、呂全祥、信東共10人。</p> <p class="ql-block">沈思云副政委,駐肥西縣江夏公社趙墩大隊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宣傳隊隊長。</p> <p class="ql-block">我們工作隊住在趙墩莊一家外遷戶的舊房子,有五間房和一個獨立小院。四位女同志住一間,六位男同志住兩間,另兩間做飯放東西。房子雖破舊,環境很不錯。沈副政委安排,每天留一人看家接待群眾來反映問題,并負責買菜和做飯。就這樣我們安穩的住下來了。</p><p class="ql-block">我們全體工作隊員,到肥西縣城參加了一次縣委縣革委會的報告會。回到住地,根據沈副政委的統一計劃安排,我們的工作就開展起來了。我們一般兩個人分在一個點(生產隊),上午下午生產隊有什么活,我們就跟著干,頃聽群眾的意見,晚上有時召開群眾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有時到群眾家里和群眾啦一啦,當地是丘陵地帶,一家一戶住的分散,好難找。</p><p class="ql-block">我們工作隊開會,匯報工作和研究工作,以及學習文件等也只能在晚上進行。</p><p class="ql-block">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我們還真發現了不少問題。大隊班子軟,村主任有欺壓群眾現象,個別生產隊長壞人擋道,有些壞人橫行鄉里等等。我們工作隊和當地黨組織共同研究,下大力氣解決。因大隊干部和生產隊干部都是本地人,有的也輪換了多少茬了。</p><p class="ql-block">1976年11月份,家中來電報到部隊,部隊電話轉告工作隊。告訴我,說我母親病故了。沈副政委準假10天,讓我回去處理母親的后亊。這一年我母親54歲。</p><p class="ql-block">到1976年12月份,生產大隊的工作就基本結束了,大多數戰友們都回部隊了。根據領導要求,我們通信站和警備營每個工作隊留一人,處理善后工作,我和警備營何所炬干事,我們倆留下。</p><p class="ql-block">留下后,我們倆搬到社直單位食品站住宿,吃飯在公社食堂。我們參與了社直單位領導班子建設和調整,也參與了社直單位黨組織的發展和健全工作。大約兩個月時間,到1977年2月份完全結束。</p> <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駐肥西縣江夏公社趙墩大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宣傳隊成員合影。</p><p class="ql-block">前左起:信東、沈思云副政委、李維忠</p><p class="ql-block">中左起:孫秀蘭、施堅昕、朱穎華、陸曉云</p><p class="ql-block">后左起:張家榮、徐漢成、呂全祥</p> <p class="ql-block">農村工作隊時期,陽永傳參謀給信東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農村工作隊時期,陽永傳參謀為信東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農村工作隊結束回部隊后,繼續干好我的一連司務長工作。</p> 站部管理員工作 <p class="ql-block">1978年上半年,我被調到通信站站部任管理員,主要是營房管理和車輛管理等,是站部后勤的具體工作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當時全站沒有大的營房建設任務,只有一些小改小建和維修工作。在1978年下半年,根據站首長的安排,我跟車到舒城縣大沙河去拉了十來天的黃沙,以備使用。</p><p class="ql-block">當時站部先后有四部車。兩部解放卡車,其中一部是各連隊生活用車,另一部是架線、線路維護工程用車。兩部小車,其中一部是站首長專用北京吉普小汽車,另一部大屁股北京是電纜掄修專用車。無線連的幾部電臺車,由他們連隊嚴格管理,按規定使用。</p><p class="ql-block">在進山到二連和站部的路口處,有幾間車庫和一間油庫,車庫鑰匙由駕駛員和我各有一把,共同管理。每次派車出車,都做好車輛檢查和出車記錄。經常提醒駕駛員,要注意交通安全和油庫車庫防火安全。</p><p class="ql-block">在山腳下,有一間汽車維修工具和保養器材倉庫,是駕駛員自行保養維護和簡單修理使用的。平時由我負責管理,并做好器材消耗記錄。</p><p class="ql-block">在1978年,我還到合肥市交警隊處理了兩起交通亊故。站首長肖國成主任指示說,交通事故是牽涉到軍民關系的事情,一定要處理好,要本著我們部隊吃點虧,也要讓當事人和他們旳家庭滿意。本著這個精神,兩個事故處理的都很好。</p><p class="ql-block">平時做好駕駛員的學習和教育工作,還有新駕駛員的選定,送汽車連代訓等工作。</p> 調回一連工作 <p class="ql-block">大約1979年4月份,通信站一連傅志國老指導員工作調動,我被任命為通信站一連副指導員,并宣布代理指導員工作。我又回到熟悉的老連隊。</p><p class="ql-block">這個時候連隊已有較大變化,這時候的編制是,一分隊為市話分隊;二分隊為市話自動分隊;三分隊為載波電源分隊;四分隊為電傳傳真分隊,三分隊四分隊是我們原來一個班發展起的;五分隊為電纜分隊,是由架線班電纜班發展起來的;六分隊為長話分隊;七分隊正在籌備中,為長途自動分隊;另有通信排、收發室、連部、炊事班。</p><p class="ql-block">我們一連,就在一個月前,全連抽調十五名干部戰士,支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前線部隊。</p><p class="ql-block">我原來在一連的幾項工作,都是一些具體工作,沒有領導工作經驗。這次回到一連后,我虛心向連長學習,遇到事情多和連長商量,注意做好和各分隊長、排長、班長的勾通工作,平時多找戰士們談談心。這個時期省軍區政治部在第二招待所,辦了一期連隊指導員培訓班,我參加了學習。通過一個星期的學習和交流,也使我學到了一些工作方法,提高了一些理論水平。</p><p class="ql-block">大約到1979年10月份,我的指導員任職命令宣布。這之前,副連長瞿學成、副指導員陳征也都已經到職了,我們連隊的領導班子算是齊了。連長任職時間長一些,我們三位都是任職時間不長,但是我們領導班子能夠團結一心,齊心協力的做好連隊的各項工作。</p> <p class="ql-block">當時一連領導班子成員。</p><p class="ql-block">連長王魁喜,指導員信東,副連長瞿學成,副指導員陳征。</p> <p class="ql-block">1980年初,直屬隊的上年度工作總結和通信站的上年度工作總結中,我們一連受到表楊。同時,我被司令部通報嘉獎一次。1980年七一黨的生日前,安徽省委組織部評選的“先進基層黨支部”,并在《安徽日報》第一版表彰,有我們通信站一連黨支部。</p><p class="ql-block">1980年11月份,司令部機關和直屬隊干部,在司令部會議室召開了一次傳達全軍部隊精簡一百萬和干部轉業動員大會。大會以后,我考慮家中有實際困難,前幾年老母親剛去世,之后我父親又生病住院,轉省立醫院后開了四刀,住院半年時間。家中兩個小妹妹還在上小學中學沒有人照顧,遇到困難常到我母親墳上哭。于是根據大會動員精神,我就寫了轉業申請交給組織上。</p><p class="ql-block">大約十來天時間,直屬政治處魏干事和通信站張副教導員找我談話,問我為什么要求轉業?我就把我家的情況作了詳細匯報。最后首長表態說,你還年輕現在不適宜轉業。根據你的家庭實際困難,我們向政治部匯報一下,把你調到本縣人武部工作,可以照顧一下家庭。但現在正處在年終,各項工作任務較多,你要堅守崗位,老兵退伍工作結束,今年的各項工作順利完成以后才能考慮。對首長的關心和安排我從內心感動。我安心做好連隊的各項工作,沒有再向任何領導提出過此事。</p><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上旬,我們通信站的退伍工作開始。我認真做好連隊的思想工作,做好形勢教育和退伍工作動員,分別找一些戰士談談心,交個朋友,在連領導班子共同努力下,我們連隊的退伍工作進行的很正常。</p><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根據站首長的統一安排,我去上海方向送退伍兵19人,把他們順利安全送到上海市。在上海我又去看望了我們連隊長途自動分隊的,在上海電信器材廠學習的閆麗娜、喻文忠、顧賢才三位戰友。</p><p class="ql-block">回連隊后,12月21日我又帶著20人的退伍老兵檔案,到濉溪縣、毫縣、阜陽縣等幾個縣安置部門,移交檔案并當面就幾位有特殊情況的亊情,請當地安置部門給予考慮照顧。在當地也和有關老戰友見了面,互相通告了安置部門的意見。</p><p class="ql-block">退伍工作結束后,又進入到正常的工作當中。</p> <p class="ql-block">1979年12月,通信站肖國成主任和一連部分干部戰士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二排中間:肖國成主任,右側王魁喜連長,左側信東指導員</p> <p class="ql-block">1980年12月,通信站董學堂副主任和一連部分干部戰士合影。</p><p class="ql-block">前中間四男右起:王魁喜連長、董學堂副主任、信東指導員、瞿學成副連長</p> <p class="ql-block">1979年,政治部宣傳處干亊,同時也是新華社記者魯迅承,在我們連隊采訪時,我讓他給我拍個照片。</p> <p class="ql-block">1981年元月初,渦陽縣人武部部長任德良、政委袁家厚到我們一連來找我,他們還帶了一袋糖果。他們說,你的調動文件已下發半個月了,你怎么還不去上班?我說,這邊領導安排,年終年初工作較多,新的指導員沒有到位你不能走。而且這邊領導一直也沒有通知我已經調走。兩位部首長敘敘話坐一會,也沒有說什么就走了。</p><p class="ql-block">過了一個月,也就是1981年2月初了,兩位縣人武部首長又來到我們連隊找我。他們這次是來征求我的工作安排意見的。他們說,渦陽縣人武部管理員施正榮要調走,沒有合適的人選接他的工作,你到渦陽縣人武部干后勤行不行?我說,干什么都行。我家中有些困難,調回渦陽就是想照顧一下家庭。他們說,那就這樣定了。</p><p class="ql-block">后來在渦陽上班以后,有一次到軍分區開會,正巧碰到軍分區連政委,見到我他第一句話就說,是你自己愿意干后勤的?原來安排你當軍務動員參謀的。這時,我才知道原來的工作安排。我向連政委表示,干什么工作都行,一定干好。</p><p class="ql-block">連政委原是政治部宣傳處老處長。</p><p class="ql-block">省軍區大院的衛生檢查召集處室是宣傳處,我們已相識多少年了。但我不知道他是阜陽軍分區政委。</p><p class="ql-block">直到1981年2月20日以后,我才離開通信站一連,到渦陽縣人武部報到。</p> 調渦陽縣人武部工作 <p class="ql-block">1981年2月下旬,我調到渦陽縣人武部任管理員工作。當時的人武部有軍亊科6人,政工科5人,動員科4人,軍械科5人,部領導7人,離休老干部4人,部直屬人員秘書、管理員、軍醫、駕駛員、炊事員、公務員由分管部領導直接管理。整個縣武裝部機關有干部戰士職工37人。</p><p class="ql-block">我到渦陽人武部后,原任管理員施正榮己確定調離,因沒有交接才沒有離開。通過施正榮的交接和介紹后,我感到渦陽縣人武部的后勤工作很出色。財務規章制度健全,農副業生產開展的好,部里小食堂辦的干部、戰士、職工、家屬都十分滿意,部里的經費比較充足。對部里的財務和物資帳目,我基本能看明白,只是小食堂帳目沒有經歷過。通過施正榮幾天的傳授基本上就掌握了。</p><p class="ql-block">另外施正榮在地方上有廣泛的人際關系,他都帶我和他們見了面,我也盡量把一些關系延續好,以利于以后工作開展。</p><p class="ql-block">1981年3月上旬,我和施正榮一起去軍分區后勤部,參加了每月一次的財務會審例會。參加會議的有各縣人武部管理員,分區后勤部供應科的全體人員,后勤部的首長。</p><p class="ql-block">當時的會審制度是,阜陽地區十來個縣分成三個組,第一組審第二組幾個縣的經費帳目,第二組審第三組幾個縣的經費帳目,第三組審第一組幾個縣的經費帳目;從每筆開支是否合理,到票據使用是否規范,具辦人是否簽字,領導是否審批,記帳是否準確等項目進行審查。審查結果參與審查的人都要簽字,供應科蓋章驗證。審查出來的問題由供應科長和后勤部首長講評。</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參加感到很好,很科學。即審查了別人,也提高了自己。同時,我利用每月一次例會,把到分區要辦的事一起都辦了。</p><p class="ql-block">我平時的工作有,發放干部戰士職工的工資津貼,干部戰士的夏季和冬季服裝發放,經費報銷,民兵訓練后勤保障,區鄉專職武裝部長會議和訓練伙食住宿安排,武裝部大院的管理,小食堂的管理,部里四畝生產地的耕種收獲,一畝多菜地的管理(聘有一名雜工負責),還有四名外地離休干部工資匯款和服裝郵寄等工作,這些我都能較好的完成。</p><p class="ql-block">就連有人反映大院衛生差,我考慮后向部首長提議,大院的衛生差主要是沒有每天打掃房前屋后的習慣,我們每戶都發一把大條把,大家一起行動就能搞好了。發了條把以后,真是各家各戶都行動起來了,就養成早起打掃衛生的習慣了。于是我們每半年就發一把大條把給各家各戶,大院的衛生就保持干凈了。</p><p class="ql-block">1982年,我被阜陽軍分區通報嘉獎一次。軍分區后勤部還安排我,分別到亳縣人武部、阜陽縣人武部幫助兩個部的管理員,做好經費管理帳目的記帳、平帳以及怎樣完善經費報銷手續等工作。</p><p class="ql-block">幾年來,我還做了其他一些工作。用大院內更新下來的樹木加工后,聘請工人為每戶做一個三人沙發或者兩只單人沙發,每戶任選一項;利用外單位便車到合肥,買幾棵雪松拉回來,栽大院里美化環境;為三星化工集團聯系了一部200門部隊退役交換機和幾十部退役電話機,以及廠區布線使用的膠纜等器材,并由部隊來人架設線路和安裝設備。三星化工集團只付了一些維修費用。就做到了各科室、車間、服務單位都互通電話了;1983年,通過省軍區政治部和南京軍區上海文化供應站,為部里買一臺金星牌18吋彩色電視。并通過戰友飛行員,把電視機從上海機場帶到阜陽機場;還通過碭山縣人武部,到碭山果園場拉了一些蘋果和梨,收成本價賣給干部、戰士、職工、家屬。</p><p class="ql-block">到渦陽縣人武部幾年來,我很喜歡渦陽人武部的工作,我很愿意為渦陽縣人武部的建設出力。</p> <p class="ql-block">信東和解朋海軍醫兩位老戰友,在渦陽縣人武部時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來到渦陽縣人武部的前二、三個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同年入伍曾是一個班的吳治龍戰友,在分區司令部行政科任科長。我利用每月一次例會的機會,就去看看老戰友,正巧在他的辦公室找到他。我介紹了我的工作調動情況和家庭情況,他建議我說,我們行政科正缺協理員,根據你干過后勤工作,當過政工干部,很適合協理員工作。我們是老戰友了,相互都了解,工作中也好協調配合,你調過來吧?</p><p class="ql-block">當時我剛調到渦陽縣人武部時間不長,家中父親生病,兩個妺妹還在上學,他們吃飯都是問題;家屬和兩個孩子都在鄉鎮,正考慮如何調到一起,兒子六歲了馬上要上學了;還有住房問題,這些都不好解決。我沒有同意吳治龍戰友的建議。</p><p class="ql-block">吳治龍戰友經過努力,擔任過蒙城縣人武部部長,擔任過宿縣軍分區參謀長,在部隊師職崗位上退休。</p> <p class="ql-block">吳治龍老戰友,1968年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4年,我和吳治龍、陸軍(后站立者)三位老戰友合影。</p> 家務事 <p class="ql-block">1974年5月份,我父母親帶著兩個小妹妹,第一次到部隊來看我,和母親的敘話中我知道,母親的身體近來不太好,經常頭暈。我帶她到104醫院看了以后,軍醫說是高血壓。開了一些治療高血壓的藥,我也不太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1976年11月,我母親因高血壓腦益血去世。</p> <p class="ql-block">1974年父母親來部隊探親,我和父母親及妹妹的唯一一次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我和兒子信紀軍一周歲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們夫妻倆和兒子信紀軍,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2年,我們夫妻倆和兒子信紀軍女兒信曉紅,一家四口人的合影。</p> 轉業到地方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我經組織批準轉業到地方工作。從1968年3月入伍,到正式離開部隊,已有十七個年頭。這十七年來是我人生的關鍵時期,我學會了勤勞、吃苦、拼搏、努力、務實、負責任,也學會了細心、求知、思考、自信、從容、去奉獻。十七年的軍人生活雖平平淡淡,但我對每一項工作都是踏踏實實的。</p> <p class="ql-block">部隊頒發的我的轉業證明書。</p> <p class="ql-block">地方頒發的退役軍人優待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天气|
合水县|
于都县|
宁陕县|
故城县|
泽普县|
集贤县|
潮州市|
昔阳县|
万宁市|
徐汇区|
大关县|
双鸭山市|
左云县|
汝南县|
乡城县|
泌阳县|
三亚市|
六盘水市|
融水|
蕉岭县|
吐鲁番市|
通城县|
湘潭县|
渝中区|
定西市|
渝北区|
正阳县|
东台市|
松江区|
湘西|
河西区|
杭锦后旗|
临江市|
汾西县|
内丘县|
伊吾县|
琼结县|
茶陵县|
车致|